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从人口红利的概念出发,讨论人口红利期通过增加劳动力供给对经济发展带来积极效应、人口红利期通过增加储蓄率影响经济增长和人口红利期通过对人力资本投资影响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2.
为了分析人口转变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利用1990-2013年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相关数据构建面板数据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研究期内我国人口转变带来了2个有利于经济增长的红利效应,一是劳动力数量的充足供给,二是老年人口增多导致社会储蓄增加带来的资本积累,这2个效应都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经济增长;在此基础上,将人口年龄结构与教育水平相结合,进一步研究了人口红利作用下的人力资本效应.从全国层面来看,人力资本效应显著,从地区层面来看,东部地区的人力资本效应显著,而中、西部地区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促进人口红利向人力资本红利转变是深入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基础。基于2004—2019年我国285个城市面板数据测算人力资本空间错配指数,考察我国市域人力资本空间配置状况,并结合空间杜宾模型探讨其对城市创新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目前我国仍存在人力资本空间错配问题,其中东部地区配置不足,中部、西部地区配置过度。总体来看,人力资本空间错配与城市创新水平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从溢出视角看,相比于本地人力资本空间配置状况,我国城市创新水平受邻近地区的影响更大;该溢出效应具有明显的区域异质性,即东部、中部地区为“倒U型”,西部地区显著为负。因此,优化人力资本空间配置,畅通地区间经济循环,能更好地推动创新和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讨论了我国人口红利逐渐消退后通过终身体育获得二次人口红利的问题.通过积累人力资本能有效地延缓人口红利消退速度;健康资本是人力资本的主要内涵,终身体育是构筑国民健康的支柱;通过学校体育夯实健康基础,以个性体育确保持续就业,以终身体育实现老有所为;国家以全体国民的终身体育确保实现二次人口红利.  相似文献   

5.
河南省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省份,实现人力资本驱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是河南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本文运用受教育年限法估算了河南省2006-2013年间的人力资本存量,结合GDP和物质资本投入,运用改进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计算出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结果表明,河南省人力资本贡献率较低,河南省经济的发展依然主要依靠物力资本的投入,这对经济的发展极为不利。结合分析的结果和河南省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总结了国内外人力资本度量的方法,选择劳动人口的平均受教育时间作为人力资本水平的度量指标.为研究正规教育对人力资本形成的贡献,在人口预测模型的基础上,加入教育入学率信息,建立了中国人口教育状态演化模型(P-E模型);并结合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以及1997-2000年的教育统计年鉴数据对中国2000-2020年劳动人口平均受教育时间、劳动人口的教育构成进行了预测和分析.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八大之后,"中国梦"引发了国内外的广泛共鸣。要实现"中国梦",做实"两个百年、两个倍增、两个同步目标",就必须以改革红利取代即将丧失的人口红利,以制度效益弥补日益递减的追赶效益。所有这一切,都依赖于具有创新理念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8.
利用劳动人口接受教育的总年限作为人力资本总量的度量,细致地分析了劳动人口素质和数目对人力资本总量增长的贡献,同时讨论了高中、大学招生数和人口等指标对其的影响,并对中国1995-2005年劳动人口素质和人力资本进行了实证分析和动态预测,考察了中国近几年教育扩展和人口变动对人力资本增长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正在国家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下,未来广州经济发展动力将发生变化,经济增长将呈现明显的新趋势、新动力、新结构、新特点、新格局,经济发展由要素与政策驱动转向制度、文化与创新驱动,开放型经济由单向度向多功能、广领域、双向开放提升。1由要素与政策驱动转向制度、文化与创新驱动历史上看,区位、要素、出口、政策"四大红利"推动了广州的经济崛起,奠定了广州在中国城市发展中的地位。2017年,广州经济总量达到2.15万  相似文献   

10.
为揭示安徽人口红利变化对经济增长所产生的影响,文章建立人口红利经济增长尾效测算模型,并基于2000—2016年安徽16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安徽经济增长贡献率最高的是资本存量,其次是劳动投入,而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却较低,仅为0.0214.安徽人口红利的经济"增长尾效"值为0.001052,这...  相似文献   

11.
1990年珠江三角洲人口的结构性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人口年龄结构、职业结构、受教育程度三方面展开分析,外来人口的大量集聚,延缓了珠江三角洲人口老龄化进程。教育的发展,使低龄适龄劳动人口在业率大幅度下降,人均受教育水平有较大幅度提高,中高等学校在校生的集聚度略在下降,职业结构的变化表明珠江三角洲仍以工业化为经济和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但主要城市已进入以二三产业并重促进城市发展的阶段。今后应充分发挥大中城市作为文化教育中心的,以各类城市间的合作,促进人力资源开发,促进多层次城市经济的蓬勃发展,为不同人力资本存量的劳动者提供多样化的就业机会,提高人力资源的产出效益。  相似文献   

12.
正新一代人工智能正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兴起,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在这一高新技术的"赋能"和"驱动"下,智慧城市应运而生。作为一种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和现代化水平的城市新形态和新模式,智慧城市的建设仍处于发展阶段,如何更好地释放大数据、人工智能的"红利",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各国都在思考、探索的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3.
在实现高质量就业面临的形势和问题研究的基础上,从5个方面分析科技创新在推动实现高质量就业发挥的重要作用,提出科技创新促进高质量就业的思路、主要任务和着力点,分别从推动"劳动吸纳型技术"应用与推广、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科技服务业发展、劳动者的人力资本提高和科技人力资本红利释放4个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车耳 《世界知识》2014,(8):68-69
<正>当下人们喜欢说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因为改革措施带来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这种"红利",是指国家通过体制变革和机制创新给社会发展进步带来有益成果的总和。本文想讲的,是居住在北京的人享受着作为"首都人"的一种优势,也可以称之为"红利",而这种优势是不居住在北京的国人没能享受到的。这种优势包括:北京有中国最好的教育  相似文献   

15.
与传统城市化不同,新型城市化是"坚持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坚持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四位一体的互相协调,坚持实现农村与城市的统筹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坚持实现城乡公共服务的均质化,以城乡之间和城际之间获得财富和分享财富的机会平等为标志,逐步达到减缓和解消城乡二元结构达到社会和谐的城市化之路"。本文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系统分析中国新型城市化对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与意义,提出了未来中国新型城市化战略设计的7大原则,建议以珠三角、长三角、京津环渤海3大组团式城市群、9大城市带、50余个城市中心作为中国新型城市化的最佳载体,在统筹城乡发展、城乡一体化、消除二元结构、实现社会公平的内涵中,成为获取新一轮"发展红利"的高端平台。  相似文献   

16.
以2009—2019年泛珠三角区域9个省份作为研究对象,从基础环境、创新驱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四维度来衡量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从影响效应、中介机制、空间溢出、门槛效应各方面实证研究数字经济对其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表明:发展数字经济能够缩小泛珠三角区域收入差距,并且通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升人力资本水〖JP2〗平来发挥作用,但当劳动力错配程度超过一定水平时,数字经济的红利已无法弥补高劳动力错配带来的负面影响。基于此,提出需从四维度来促进泛珠三角区域数字经济联动发展,提高人力资本素质以充分发挥数字经济红利效应。  相似文献   

17.
进入新世纪之后,国内学者对"人口红利"的研究非常重视,其成果也很丰厚,但主要是针对全国范围的,对于区域性的研究谈论较少。本研究在分析日本和中国人口红利窗口启闭时间的分析基础上,依据过去25年和未来15年安徽省常住人口的少儿抚养比、老年抚养比和总抚养比变化情况,分析安徽省"人口红利"窗口的开启和关闭时间。研究表明,开启时间是1996年,关闭时间是2020年,前后只持续了25年,而且人口高利阶段和人口暴利阶段仅经历14年。  相似文献   

18.
人类对经济增长动力的认识经历了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的演进过程,挖掘"技术创新红利",已成为国民财富增长的不竭之源。从我国国情和第三次工业革命大势来看,加快以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为主向以创新驱动为主的转变,是发展动力、发展方式、发展模式的必然选择。实施创新驱动崛起战略,成功跨越"资源诅咒"、"中等收入"和"腐朽老化"三大陷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9.
本文阐述了“人口红利”概念,从我国人口转变的过程中分析了我国经济正从“人口红利”中获益。未来十几年中,“人口红利”的战略机遇期是短暂的、潜在的,能否使之转化为现实的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主要在于我国能否解决社会保障、经济发展和促进就业以及人口战略调整等三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工业文明奠基者———英国,曾开创了近代的城市文明。在商业化和工业化的驱动下,英国人口迅疾从农业区向工业区迁移,人口急剧膨胀,引发了住房、就业、公共卫生、环境等"城市病"。英国城市化之路历经坎坷,然而英国以问题为先导,以渐进式、多管齐下的改革为特色,最终走出困境,探索出极具特色的整治城市病的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