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学发展的动力之一在于创新。在接受美学诞生之前,学者们往往从作家的角度讨论文学创新问题。本文用接受美学的理论探讨文学创新的问题。笔者将文学创新的标准与读者接受相结合,就创新的三个方式与期待视野的方法论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读者期待视野的提高是作家作品创新的主要依据,作家在文学创作中应该充分考虑读者的接受才能做到创新。  相似文献   

2.
王闻 《科技信息》2009,(6):91-92
接受美学是当代西方文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派别,它把读者接受置于文学研究的重要地位进行考察,宏观上沟通美学与历史的关系,微观上承认读者对作品意义和审美价值的创造性作用。翻译理论与接受理论的结合必将促进翻译研究的重大变革。  相似文献   

3.
姚璇  李建伟 《中国西部科技》2009,8(22):84-85,73
接受美学理论家姚斯把读者引入文学史研究,在总结和批判前人文学史研究范式的基础上提出自己比较完整的文学接受史、效果史的文学史观,认为文学史是一个读者和文学作品双向交流的动态流程,是一个读者新旧视野不断更替的辨证过程。  相似文献   

4.
艾伦·坡的效果美学是艾伦·坡写作的核心,其核心思想是强调作者写作的篇幅和作者写作时预设的写作效果,而且大多数关于艾伦·坡的效果美学的研究也都是围绕着这两个方面展开的,本文将从接受美学角度-读者的视角探讨艾伦·坡如何在其作品中充分发挥读者的主体意识从而展现自己的效果美。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为范例,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论述了文本与读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形成的张力关系,强调了读者在读解本文过程中的关键作用,揭示了作品本文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6.
接受美学强调读者对于作品价值实现的重要作用.中英诗歌在各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因此从接受美学的视角,以《诗经·采薇》两种译文的欧美国家不同年龄层次的读者可接受性测试为出发点,研究中诗英译的可行性策略及对传播中国文化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伊瑟尔接受理论重视作品的阅读和阐释,强调读者对作品的反应以及对意义的重新建构。他的批评理论摆脱了结构主义的客观化模式的制约,有着一定的人文阐释因素,又在弘扬读者作用的同时兼顾语境的作用。他所倡导的"文本与读者的相会"理念体现了"作者中心"向"读者中心"的转向。其接受美学集中研究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接受和反应,强调读者在文学欣赏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8.
杨慧芳 《科技信息》2009,(17):189-189
接受美学认为文本的意义不确定的,读者对文本的阐释有重要作用,文本的意义是在读者阅读的“具体化”活动中生成的。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根据译文读者的期待视野,如文化传统,接受水平等确定翻译策略是影响翻译活动成功的要素之一。  相似文献   

9.
<正> 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姚斯在谈到作品概念时说过:“一部文学作品,并不是一个自身独立,向每一时代的每一读者均提供同样的观点的客体。它不是一尊纪念碑,形而上学地展示其超时代的本质。它更多地象一部管弦乐谱,在其演奏中不断获得读者新的反响,使本文从词的物质形态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种当代的存在。”以接受美学为代表的当代读者理论,正是建立在对作品观念的上述调整基础上的。这种新作品观念的核心,是变传统观念中作品的支配性为受动性,读者的被动性为创造性,并打破传统的主客体分离法,将读者因素纳入作品的本体存在之中,从而彻底改变以往那种静止、封闭的作品观念,赋予作品以动态、开放的品格。这种观念的调整,对创作与接受的研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接受美学的理论实质出发,列举并澄清了几种对于接受美学以及由此带来的文学翻译研究的流行性误解,认为接受美学不是读者中心论,而是一种对话和交流理论;不能因为接受美学强调读者地位就在文学翻译中过度归化;也不能因为接受美学承认阐释的多元就在文学翻译中肆意曲解原文。  相似文献   

11.
接受美学强调作品的价值主要取决于读者的接受意识.从接受美学角度看,<传奇>既满足了读者的期待视野又打破超越了读者的期待视野,这正是<传奇>的魅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12.
林译小说是林纾的主要文学业绩,也是其文学活动中最受重视的一部分。在翻译活动中,译者有着多重身份:译者,读者,作者。林纾作为不懂外语的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充当读者和作者的身份。结合文学批评中的接受美学理论,以林纾的读者身份为切入点,从读者的主体地位和读者与文本的视域融合两个方面来探讨译者的读者身份对译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从读者的角度,分析接受美学在理论阐释空间上的突破。认为接受理论瓦解了传统文学阐释追求恒定不变的作者本质的局限性,使读者因素在诸如“期待视野”的心理以及对文本“空白”填补想象中得到凸显,在读者主动参与文本意义建构的过程中,作品的意义得到再生产。但是,在这种文学阐释范式的读者转向中,“过度阐释”的存在是理论上有待解决的一个难题。  相似文献   

14.
苏俊安 《科技信息》2012,(26):43-44
接受美学翻译观以译入语读者为中心,强调对译文读者语言审美特征和译文读者语言习惯的关照,南京青奥会外宣文本翻译以读者为出发点,采用译写的翻译策略,简洁明了地传递了主要信息,较好地迎合了译入语读者的期待视野。  相似文献   

15.
浅议接受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广未  吴秀 《科技信息》2007,2(18):205-206
西方文论经历了19世纪以作者创作为中心到20世纪对作品本身和对作品的接受为中心的转变,读者地位日益提高;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更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景象。作为其中一支非常重要的流派,接受美学对以往的文学理论是一次重大突破,尤其是对传统的生产美学和描写美学极大程度的颠覆。本文主要介绍接受美学产生的背景、代表人物、其旗帜鲜明的读者理论及瑙曼富有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接受美学理论。  相似文献   

16.
接受美学是以读者的接受为研究中心的文学理论。它受到俄国形式主义的文学自主性和陌生化理论的直接影响。在接受美学的阅读、读者和文本、文学史的演变等重要理论中,都可看到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理论的痕迹。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理论是接受美学的先驱。  相似文献   

17.
接受美学理论强调以读者为中心,对旅游文本的翻译有着重要的启示。在旅游文本的翻译中,译者应充分考虑中西文化、语言和审美习惯的差异及译文读者(旅游者)的期待视野,重视对其认知心理、语言习惯、审美情趣、文化心理等的关照,在此基础上进行的翻译方可为读者(旅游者)所接受。  相似文献   

18.
儿童文学翻译研究在中国乃至世界都处于边缘领域,但鉴于儿童文学的翻译对中国儿童文学的产生和发展有重要意义,应该引起更多的关注和研究。接受美学的理论可以用来研究儿童文学翻译,由于儿童文学的读者与成人有很大的不同,译者应充分考虑目标读者的特殊性,创造出适合儿童读者的语体形式并重现儿童童趣。  相似文献   

19.
重视读者及其艺术接受是鲁迅创作活动和文艺思想的显著特征之一。鲁迅认为,创作和接受二者缺一不可,创作价值的实现有待于读者的阅读活动;读者的接受活动是一个不可替代的再创造过程;创作必须充分考虑读者的期待视界和接受水平;读者的艺术接受带有民族、时代、阶级和个体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接受美学强调作品的价值主要取决于读者的接受意识。从接受美学角度看,《传奇》既满足了读者的期待视野又打破超越了读者的期待视野,这正是《传奇》的魅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