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小孢子发育过程中的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新选育出的籼型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马协A有其相应保持系马协B为材料,分别取不育系和保持系处于花粉母细胞形成期、减数分裂4分体时期、单核期、2核期、3核期的花药进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细胞色素氧化酶同工酶电泳分析及酶活性测定分析。不育系与相应保持系比较发现,不育系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电泳酶谱带型丰富,酶活性较高;细胞色素氧化酶同工酶电泳酶电泳酶谱带型较小,酶活性较低。这现象是从单核期花药开始表现,并随发  相似文献   

2.
小麦不同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垂直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小麦几种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同核保持系的萌动胚、单核早期花药、二核——三核期花药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育系与保持系之间的酶谱差异以萌动胚最小,二核——三核期花药最大,同时,不同细胞质类型及同一细胞质类型的不育系间,酶谱也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3.
1980年我们对农进2号A×幸吨这一新组合的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和杂种的过氧化物酶和酯酶的同工酶进行了分析测定,实验结果表明:农进2号A×幸吨的过氧化物酶的酶谱图式,无论功能叶片或是花药的杂种酶带数目都较其亲本多出一条酶带,且与大田观察结果相互印证,表现出有明显的优势;酯酶的酶谱图式,也无论是功能叶片或花药的杂种酯带数目都较其亲本多出1—2条酶带,而且杂种的酶带与其亲本有相似之处,同样也表现出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4.
以新选育出的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马协A及其相应保持系协青早为材料,分别从它们黄化苗中提取线粒体。一方面于体外测定线粒体能量代谢谱,进行热化学分析,得到一系列热力学参数和动力学参数,建立起反映线粒体体外能量代谢模式的热动力学方程,通过对不育系和保持系的比较发现,不育系线粒体在能量释放大小,代谢时间,能量代谢阶段的复杂性上明显低于保持系,从而得出不育系线粒本能量代谢水平低,造成供能匮乏从而导致不育;同  相似文献   

5.
湖南自1967年从自然界发现不育株后,近几年用大量品种与不育株杂交,目前不育系基本稳定,恢复系在栽培品种中大量存在,主要是保持系尚未稳定,出现分离。因此,他们的工作重点是解决保持系的问题。现在拟通过1.用大量的其它品种与不育系进行单株成对杂交;2.用可能的保持系继续与不育系测交;3.按照遗传学理论假设,用人工制造等三种  相似文献   

6.
水稻马协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线粒体体外热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新选育出的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马协A及其相应保持系协青早(简称马协B)为材料,分别从它们黄化苗中提取线粒体.一方面于体外测定线粒体能量代谢谱,进行热化学分析,得到一系列热力学参数和动力学参数,建立起反映线粒体体外能量代谢模式的热动力学方程.通过对不育系和保持系的比较发现,不育系线粒体在能量释放大小、代谢时间、能量代谢阶段的复杂性上明显低于保持系,从而得出不育系线粒体能量代谢水平低,造成供能匮乏从而导致不育;同时进行线粒体DSC(差示扫描量热法)分析,发现不育系能量代谢的释活能(E)、释活指数(n)明显比相应保持系高,从而可得出,不育系能量代谢水平低,形成原因可能是不育系线粒体中参与能量代谢的酶系统活性较低.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农进二号×C_(?7)这一晚粳杂交组合的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和杂种,进行了过氧化物酶和脂酶的同工酶的对比分析测定。结果表明:过氧化物酶的同工酶表现在不育系和保持系的区带数目和颜色深度均要高于恢复系,由于恢复系区带数目较少,以致影响杂种不具有独特的区带。因而显示优势不显著。脂酶的同工酶区带数目表现差异性不大,一般都比较稳定,可作为遗传特性的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小麦E型不育系和太谷核不育系花粉发育过程的观察,与过去对T型小麦不育系的观察加以比较,发现三种不育类型的小麦花粉败育过程大体相似,但三种不育类型也存在差异。用细胞化学方法对E型不育系及其保持系花粉细胞的细胞色素氧化酶的分布和活性进行了初步观察,结果发现不育系比保持系酶活性低,酶颗粒少。用I—IK对E型不育系及其保持系花粉进行染色,发现保持系花粉染成深蓝色,淀粉颗粒多,不育系花粉呈棕红色,几乎无淀粉颗粒。  相似文献   

9.
为探索新疆利用昆虫辅助传粉制棉花不育系技术,2003~2006年利用4个哈克尼西棉胞质不育系及其对应保持系,在网室中进行蜜蜂传粉制棉花不育系技术的研究。结果表明:蜜蜂的数量是影响棉花不育系制种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蜜蜂传粉使棉花不育系的生育期延长,但保持系的生育期缩短;不育系的单株铃数、单株果枝数、单株空果枝数、纤维长度和马克隆值比其对应的保持系虽有增有减,但其差异不显著;不育系的衣分和单铃重均低于保持系,而不育系的始果枝节位、节位高、株高和比强度等性状均比对应的保持系有所增加,但其差异也不显著。不育系的籽棉产量和棉籽产量虽然明显低于保持系,但蜜蜂授粉制棉花不育系1038A的棉籽产量仍达到人工授粉的83.7%,说明在新疆利用网室进行蜜蜂授粉制棉花不育系的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K型和冈型水稻线粒体DNA的AFLP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264个随机引物(E11,M24)对K型和冈型水稻(Oryza sativa L.)的不育系、保持系和F1代线粒体DNA进行AFLP分析,共筛选到了37对扩增效果较好的引物,显示出9条可能与K型水稻雄性不育相关的差异带,3条可能与冈型水稻雄性不育相关的差异带.其中引物组合E10M8(EcoR Ⅰ-ATA×Mse Ⅰ-AGC)扩增后,K型和冈型水稻不育系、F1代几乎在750 bp左右的位置都同时表现出了差异条带而在保持系相应位置表现为缺失,它与"缺陷型不育"假设一致.由此证明了K型和冈型水稻不育系线粒体DNA的特异性及其与雄性不育的相关性,为回收克隆等后续工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苎麻雄性不育的早期表现和细胞学特征,采用常规石蜡切片,在显微镜下观察苎麻雄性不育系GS14-1及保持系GS13-X1的雄蕊发育过程.发现保持系GS13-X1的花药发育正常,形成正常的花粉粒;不育系GS14-1的雄性败育发生在较早阶段,多在雄花被形成后雌雄蕊原基分化期或花药形成初期发生败育,表现为雄蕊原基畸形或退化.但其败育的真正原因尚不清楚,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以苎麻雄性不育保持系GS13-X1为实验材料,选用MS培养基附加激素TDZ和2,4-D,研究不同激素浓度组合对种子苗叶片和茎段外植体愈伤诱导与不定芽分化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GS13-X1再生的最适培养基为MS+0.3 mg/L TDZ+0.05 mg/L 2,4-D+30 g/L蔗糖+7.5 g/L琼脂,叶片和茎段的愈伤诱导率分别为100%和95.24%,出芽分化率分别为11.11%和23.81%.50 mg/L卡那霉素可以明显抑制茎段和叶愈伤诱导与分化.苎麻雄性不育保持系组织培养再生技术是苎麻雄性不育转基因验证的前提条件,也是苎麻遗传工程改良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采用酶细胞化学技术探讨了萝卜雄性不育系64A小孢子发生不同阶段中琥珀酸脱氢酶(SDH)的定位及其活性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SDH活性反应物主要分布于线粒体的内膜和嵴.保持系64B小孢子发生过程中,线粒体的SDH反应一直存在,随着小孢子发育其活性还有所增强.在不育系中,单核早期小孢子的线粒体SDH活性较明显;单核晚期时小孢子内线粒体减少,其SDH活性也渐弱.以后,小孢子的发育受阻,以致相当于二胞花粉时期的不育系花药内已无花粉.  相似文献   

14.
小野1A是由小粒野生稻(Oryza minuta Presl.)中天然不育株与Y58S/内香B杂种后代优秀单株经多代回交转育而成。由于该雄性不育细胞质来自小粒野生稻,称为XY型雄性不育细胞质。恢保关系鉴定结果表明,XY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与野败型(WA)、印尼水田谷型(ID)、K型和红莲型(HL)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恢保关系不同,WA型、ID型、K型和HL型的保持系和恢复系中部分可以作为XY型雄性不育细胞质的保持系,部分可以作为XY型雄性不育细胞质的恢复系。XY型雄性不育细胞质突破了WA型、ID型、K型和HL型等雄性不育细胞质的恢保关系,扩大了保持系育种范围,可以用品质优良的栽培品种培育出高标准优质米不育系。由此可见,XY型雄性不育细胞质的发掘,不仅丰富了杂交稻细胞质遗传多样性,而且为培育高标准优质米不育系、进而实质性提高杂交稻稻米品质开辟了一条崭新的育种途径。  相似文献   

15.
报道了大麦核质互作型雄性不育系96f7A的选育过程及其形态特征和主要农艺性状,并研究了其雄性不育性状的遗传。结果表明,96f7A为二棱皮大麦,开颖开花,花药瘦小,不开裂,不散粉,不育彻底,农艺性状较好,其不育性状受1对隐性基因控制。该不育系的不育细胞质来自四川大麦地方品种,核不育基因由核品种的核可育基因天然隐性突变产生。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红莲型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分子基础,我们提取纯化了红莲型水稻丛广41A和丛广41B的线粒体DNA,采用限制性内切酶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方法比较了红莲型不育系和保持系线粒体DNA酶切图谱,发现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部分支持了细胞质雄性不育与线粒体DNA有关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