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西北发现“万能之土” 1927年7月,中瑞(典)西北科学考察团在中国西北地区进行科学考察,途经内蒙古乌兰察布草原阴山北麓、包头北约150千米处时,中国地质工作者丁道衡被一座黑色山峰吸引。  相似文献   

2.
以水利部牧区水利科学研究所已有的“阴山北麓低山丘陵荒漠草地植被修复综合技术体系”研究成果为基础,在500亩的示范区内应用围封、灌木林营造、松土补播牧草、节水灌溉、谷坊等生物和工程修复技术,恢复草地生产能力,改善草地生态环境。具体内容包括:坡面保护技术;坡底水土保持技术;沟道防治技术;水土保持、生态监测技术。  相似文献   

3.
《中国科技成果》2007,(2):59-59
山区承担着不可替代的生态、生产、生活和社会服务功能。项目组围绕北京山区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开展了农业资源数据库建议技术、土壤评价与特色农业种植模式分区技术、区域水平衡分析技术、土地利用覆被与覆盖度遥感监测技术和模拟技术、生态足迹模型和多指标体系以及小流域土地利用综合技术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4.
农业作为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业,其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化农业的转型迫在眉睫,新农村新农业也必将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而成为时代主流,走上“充分应用现代化及未来新能源、新材料、新装备、新信息技术、新生物技术等武装起来的生态高值农业道路”,从而与工业并驾齐驱。文章介绍生态高值农业的概念与其今后的发展趋势,旨在引起人们对生态高值农业的关注,为加快现代化农业建设提供动力。  相似文献   

5.
山区承担着不可替代的生态、生产、生活和社会服务功能.项目组围绕北京山区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开展了农业资源数据库建议技术、土壤评价与特色农业种植模式分区技术、区域水平衡分析技术、土地利用覆被与覆盖度遥感监测技术和模拟技术、生态足迹模型和多指标体系以及小流域土地利用综合技术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6.
《中国科技成果》2021,(2):73-74
以草原为主体的内蒙古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布局的主战场,是"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重点区域,也是我国对北开放的桥头堡.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立足全国发展大局确立的战略定位.筑牢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必须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而固碳减排既是区域生态保护的重要途径,也是衡量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草原...  相似文献   

7.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生态文明是迄今人类对文明模式的最新追求.建设生态文明,必须理清人类文明发展的不同阶段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进过程,直面更加严峻的全球性"生态危机",思考其根源和总结经验教训.要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以重构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切入点,从生态意识文明、生态法制文明和生态行为文明(包括个人行为与政府行为两个层面)等方面,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从生态学视角看,中国传统农业本质上是一种生态型的农业;在精耕细作的传统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耕作思想,体现为注重物质循环利用,生态施肥;掌握和利用物种关系,以提高产量;运用三才论对农业生态系统进行整体调控等。这些对当今生态文明的建设是不无裨益的。  相似文献   

9.
恩格贝位于库布其沙漠腹地,经过30多年的生态修复,这里重现绿色生机.在这片新绿中,一个瘦小的身影穿梭了 11年,为绿洲点缀上橙黄金红的丰收色彩.她就是内蒙古鄂尔多斯恩格贝生态示范区的80后女农艺师刘雪芹.她扎根偏远荒漠,放飞青春梦想,用自己的研究改变当地农业生态、造福周边农民.  相似文献   

10.
以"开发—破坏"模式来看待农业开发与历史上的生态问题是过于简单的做法。由于能以较小地块养活更多人口,发展农业曾起到缓解人口增长对环境压力的作用。农业具有生态功能,在开发强度不大的情况下,对环境的改善作用往往超过其负面影响。但是农业的发展不断给人口增长提供新的空间,从而会给环境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中国历史上因农业经营而导致生态问题主要是在明清人口大爆炸之后。历史上的生态环境问题并非单纯因农业开发所致,也不可能仅仅通过农业的调整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大学科技园“生态谷”建设出发,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提出新型科技园区建设理念。通过“生态谷”项目建设,在生态型园区建设、创新资源集聚平台建设、文化建设和市场化运作等方面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进而提出新型科技园区的建设模式和途径,为我国新型科技园区建设提供借鉴和指导。  相似文献   

12.
以唯物主义为背景探析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原初关联,生态文明建设的自然前提;历史关联,生态文明建设的唯物进路;现实关联,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格局。生态文明建设是关联模式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3.
人地关系协调系统的建立--对生态伦理学的一个重要补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伦理学(生态哲学)从生态道德关系的角度,承担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任务;强调人类与自然和谐共进的伦理思想。生态伦理学只建立了生态伦理(人类与自然的协调)的思维模式,而没有从理论上建立人地关系协调系统的行为模式。本文从人地关系角度,以行为地理学与复杂性科学的基本理论建立了人地关系协调系统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这是对生态伦理学理论建设的一个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4.
都市农业是当代大城市发展的新产业与建设的新空间。本成果遵循时空过程→格局识别→类型划分→模式引导→实践应用→反馈调整→凝练推广的思路,以西安市为例,探讨都市农业发展及其园区建设,重点围绕都市农业景观格局分析、发展水平评价、地域类型划分、发展模式引导等进行了深入研究,以期为我国都市农业理论研究体系的完善和地方实践模式的丰富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1 标准化生态农田提出依据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要素,也是农民最主要的生产资料和可靠的生活保障。以前我国的农业建设重点是抓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过程,忽略了从耕地源头做起,如果没有稳定的生态农业产品产出,就很难长久保障农业发展。目前我国主要依据《土地管理法》开展土地整理和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化生态农田是从作物生长的土地开始进行生态建设,从根源做起,  相似文献   

16.
生态文明是区别于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的人类社会的全新文明形态。要建设和发展生态文明,要使生态文明建设成为重要国策并深入人心,就有必要确立生态文明的一般价值论基础。西方提出的生态价值论存在两个重大问题:一是依然套用工业文明的价值论视角和价值定义;二是把价值本身与价值评价混为一谈。适合于生态文明的全新价值论应当把价值定义为"事物在相互作用中所实现的效应"。这样的价值定义不仅能够合理解释自然的内在价值,消解传统价值定义所具有的人本主义色彩,而且还能够在价值本身与价值评价之间做出明确区分。价值观念决定着人的行为,以自然为本体的一般价值论的确立,对于提高和深化国民的相关认识,对于理解和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具有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国科技成果》2022,(5):21-28
西北干旱荒漠区东起贺兰山麓,西至国境,南起昆仑山脉,北至阿尔泰山脉,但不包括天山北麓、乌鲁木齐绿洲、伊犁河谷和塔城部分地区的半干旱区.该区域地处国家生态安全格局"两屏三带"的北方防沙带,是国家"一带一路"的重点建设区域,国家规划的14个大型煤炭基地中的准东、宁东、神东煤炭基地即位于该区,煤炭资源丰富.区内干旱少雨风大、...  相似文献   

18.
《中国科技成果》2013,(5):22-23
课题着眼于西北旱作农业区的发展,结合该地区地域特点、产业结构和农村社会发展状况,重点对西北旱作区农村社区规划及建设发展模式开发、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及清洁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保健技术、农业主导产业关键技术、现代农业节水技术、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农业示范区科技服务体系等方面进行技术集成与示范,  相似文献   

19.
农业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但是农业源和工业源业已成为全球生态胁迫的主要来源。为了获得一种良性的人与生态的互动关系,人们有必要在生态伦理逻辑下对农业行为进行重新认知。这种逻辑认知主要围绕下述方面展开:农业的哲学轮廓、农业生态伦理内涵的动态表达、农业的道德内涵以及农业的功利性探讨。这将有助于社会建构对基于生存需求的生态伦理的理解,同时有助于培育技术思维范式下的理性的生态超越意识。  相似文献   

20.
该课题是“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的课题之一。针对我国典型农业区及水源地、重点种植和养殖制度下农业面源污染防控中凸现的科技需求,重点开展种植业、养殖业污染物阻控减排和种养结合的生态循环等防控农业面源污染关键技术研究。形成种植业源污染物阻控减排、有效控制氮磷污染的管理、畜禽养殖业源污染物阻控减排、种养结合生态循环防控农业面源污染、农业源重金属原位固定及阻控减排、南方水网农区肥水资源高效利用与氮磷消减、农业面源污染动态监测及评价等技术,研究开发重金属钝化制剂,形成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生物有机肥发酵工艺。有机结合和吸收已有技术,形成适合我国区域农业面源污染动态监测全程阻控减排技术体系与模式,建立示范基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