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研究了酒精发酵过程中,酵母在不同添加量、方式对还原糖含量、酵母数量影响的规律。结果表明,发酵不同时期分批添加酵母,可以降低还原糖含量,提高成熟发酵醪酒精浓度。实验条件按工厂工艺进行,成熟发酵醪酒精达到17%以上。  相似文献   

2.
3.
4.
固定化酵母细胞发酵生产酒精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以活性炭为载体的吸附法制备固定化酵母增殖细胞.从糖蜜发酵生成酒精的实验结果表明:对于高浓度底物抑制、产物抑制和温度变化的耐受程度,固定化细胞系统明显优于游离细胞,且其表观动力学常数明显受到扩散影响.在固定化细胞系统的连续发酵过程中,当稀释度为0.89h-1时,酒精的最大生产能力为19.5g·h-1·L-1.  相似文献   

5.
固定化生长细胞是指经过一定方法固定之后能生长繁殖的细胞。以固定化生长细胞为基础的酒精生产方法与传统发酵方法相比较,有以下几个优点:(1)固定化细胞密度增加,使反应加速,可得到较高的生产能力;(2)在高稀释率的情况下进行操作,不产生流失现象;(3)不需要昂贵的发酵罐设备;(4)发酵过程能较容易地加以控制,这类体系甚至  相似文献   

6.
树干毕赤酵母固定化细胞的酒精发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海藻酸铝酸胶包埋,将低浓度的树干毕赤酵母(Pichia stipitis)细胞固定,其凝胶粒直径约2-3mm,经增殖培养,使凝胶珠表面的细胞密集,极大地减少了传递阻力,有利于该酵母细胞的“半好气”酒精发酵,结果表明,固定化细胞戊糖,己糖同步酒精发酵糖液初始PH5.0-5.5较适宜;混合糖60g/L(50%葡萄糖、50%木糖)的固定化细胞酒精发酵,发酵前12h主要利用葡萄糖,12h以后木糖利用占主导地位,以低PH(2.8,2.4,2.0)无菌水处理酵母细胞海藻酸铝凝胶珠,2-3h后又恢复正常PH(5.0)。用PH2.8无菌水处理固定化细胞2-3h,细菌基本上被杀死,而酵母细胞功能不受影响,当PH2.4时,对酵母细胞影响较大,而PH2.0时,酵母细胞严重受损,大部分死亡。  相似文献   

7.
工业水解淀粉用于运动发酵单胞菌的酒精发酵,其结果与15%和20%葡萄糖的发酵结果相近似,酒精终浓度可达9%,发酵周期为70h,发酵过程中,以24-48h期间内产酒精速度最快,显示出水解淀粉用以替代葡萄糖进行运动发酵单胞菌酒精发酵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酒精发酵过程进行理论和实验研究,提出了抑制物状态变量的概念,建立了以山东某酒精厂为背景的酒精发酵过程的状态模型和观测模型,并进行了参数估计和实验验证。  相似文献   

9.
应用传统微生物分类方法和现代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对一株酒精发酵菌株K6的分类进行鉴定,并对3种不同原料发酵检验其产酒精的效果。K6生物学及生理生化特性与假丝酵母属(Candida)类似,与酵母属的同源性达98%,比对的E值最小,分值最高,发育关系非常接近,初步鉴定K6为假丝酵母属。K6在木薯淀粉为原料的酒精发酵时,缩短发...  相似文献   

10.
张穗生  陆琦  陈东  黄日波 《广西科学》2010,17(4):363-367
采用20L三联装发酵罐进行甘蔗糖蜜高浓度酒精发酵研究高产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MF1001菌株的甘蔗糖蜜酒精发酵特性。结果表明,锤度为20°Bx的糖蜜对菌株生长和发酵均没影响,发酵的适宜温度为30℃,pH值4.0的发酵效果明显优于pH值3.80,传代培养16代及不同的接种量对菌株的发酵没有影响。按目前甘蔗糖蜜酒精生产的发酵工艺,用锤度为20°Bx糖蜜培养基培养菌株,制备种子液,然后将种子液与锤度为55°Bx的糖蜜培养基1∶1混合进行发酵,发酵50h的醪液酒精含量达到了13.2%(V/V),60h达13.8%(V/V),72h达14.3%(V/V)。发酵结束时醪液可发酵残糖含量低至0.44%,发酵效率分别为理论值88.6%(50h)、94.3%(60h)和98.6%(72h)。该菌株有望用于甘蔗糖蜜酒精发酵生产,提高甘蔗糖蜜酒精发酵的醪液酒精含量。  相似文献   

11.
泔水油脂回收及发酵生产乙醇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泔水废油脂回收及发酵生产燃料乙醇的工艺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泔水废油脂最佳回收方法为将泔水与玉米粉配料后,经α-淀粉酶及β-淀粉酶双酶化处理后,其油脂提取率可达91.2%。与静置提油相比,其油脂提取率增加了4.1倍;泔水酒精发酵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糖化时间35min,泔水与玉米粉的配比28∶25,发酵时间72h,初始pH4.0,添加0.05%的纤维素酶和0.1%的糖化酶能有效提高酒精的产量。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运行参数及其影响因素等条件的实验,考察生物陶粒滤池在饮用水预处理过程中对氨氮的去除效果.研究表明,生物陶粒滤池在常温下对氨氮有着良好的去除效果,去除率可维持在90%以上.适宜的滤速为4~6 m/h,相应的水力停留时间为20~30 min.  相似文献   

13.
天然沸石对生活污水中氨氮和总磷的吸附能力有限,本文采用一系列的改性方法,去除沸石内部杂质,改善沸石的吸附效果.通过实验结果分析,盐碱浸渍结合高温灼烧沸石的吸附效果最好,改性条件是Na OH溶液浸渍浓度是0.5 mol/L,Mg Cl2溶液浓度为1 mol/L,灼烧温度设定为105℃,此时改性沸石对氨氮的去除率为86.5%,总磷的去除率为37.2%,相对于天然沸石氮磷的去除率分别提高了34.9%和15.1%.但是,沸石改性对于氨氮的吸附效果较好,对总磷的去除效果还有待提高.本文提供了一种降低污水中氮磷浓度的方法,为污水的深度处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预测醇类增塑剂所含碳原子数以及羟基数对淀粉增塑效果的影响,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法在COM-PASS力场下模拟计算不同醇类小分子对直链淀粉增塑后玻璃化温度的影响,并测定不同醇类小分子对直链淀粉增塑后旋转扭矩、氢键削弱作用和力常数的变化。通过比较不同醇类化合物对直链淀粉增塑前后的玻璃化温度、旋转扭矩、氢键削弱作用和力常数变化预测醇类化合物增塑效果。结果表明,三类醇类化合物对直链淀粉的增塑效果依次为:乙二醇〉丙三醇〉1,2-丙二醇。由此可推断,当醇类增塑剂含羟基数相同时,碳链越短,对直链淀粉的增塑效果就越好;当所含的碳原子数相同时,醇类增塑剂中所含的羟基数越多,对直链淀粉的增塑效果就越好。  相似文献   

15.
发酵法生产右旋糖酐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章对由肠膜状明串珠菌L.M-0326(Leuconostocmesenteriodes)发酵生产右旋糖酐的工艺过程及条件进行了探讨,通过对其发酵过程中的粘度、pH值、果糖、右旋糖酐生成和分子量变化的研究及对发酵诱导物的考察,得到了右旋糖酐发酵工艺的相关工程曲线。结果表明:通过定向发酵技术可得到符合要求的不同分子量的右旋糖酐,避免了老工艺中酸水解工艺;控制发酵培养基pH值为8.0,可使产率最大;无机盐离子Mn2+和Ca2+能促进L.M菌的生长,其促进菌生长的程度大小依次为:Mn2++Ca2+>Mn2+>Ca2+。  相似文献   

16.
刺糖菌素是由多刺糖多孢菌(Saccharopolyspora spinosa)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是一种具有触杀及摄食毒性的广谱杀虫剂.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对菌株Saccharopolyspora spinosa CT205发酵产刺糖菌素的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该菌产刺糖菌素的发酵培养基添加可溶性淀粉、黄豆饼粉、Na2B4O7和CoCl2可提高刺糖菌素的发酵单位,且得出发酵培养基的初始pH、摇瓶装量和接种量分别以7.0,30 mL/250 mL和10%为最佳.正交实验分析得到最优的发酵培养基为葡萄糖3.0%、可溶性淀粉3.0%、棉籽粉1.0%、黄豆饼粉1.0%、CoCl20.1 mg/L、NaB4 O7 0.1 mg/L.优化之后刺糖菌素的发酵单位达到了90.21μg/mL,比优化前提高了78.5%.  相似文献   

17.
水稻恶苗病菌发酵赤霉素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水稻恶苗病菌(Gibberella fujikuroi)“8763”作为出发菌株,经菌种分离纯化及发酵培养基的优化后发酵 9d,赤霉素的效价达到 2.190g/L,比原出发菌株提高了4.3%,获得了赤霉素的结晶。还研究了影响赤霉素发酵的多种因素,包括发酵培养基中主要原料的最佳用量,初始pH;通气量,以及添加氨基酸对产品效价的影响,对赤霉素发酵全过程的生化曲线分析表明;赤霉素合成过程中.经历了两次大量合成阶段,碳源是决定赤霉素效价高低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考察了有机酸对西索米星产生菌的菌体生长和产物合成的影响 .不同的有机酸对西索米星产生菌的菌体生长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在产物合成阶段添加苹果酸、柠檬酸或延胡索酸有助于菌体的比产物合成能力 (Qp)的提高 ,这可能与发酵过程中胞内ALP的活力和TCA循环受到调节有关 .  相似文献   

19.
研究紫色甘薯醇提物对蛙骨骼肌收缩舒张的影响,筛选出蛙骨骼肌收缩曲线共性因子作为骨骼肌研究抗疲劳指标,为蛙骨骼肌作为初步检测抗疲劳物方法提供依据。将蛙神经-腓肠肌标本连接到张力换能器,刺激神经干,用生理信号采集系统记录相应的曲线。统计骨骼肌收缩曲线上TFmax50、Tmax、△T、STI、DTI、DTI50、DTI90、+d T/dtmax、-d T/dtmax、t-d T/dtmax,并做因子分析。设计小鼠体内实验,对蛙骨骼肌检测紫色甘薯醇提物抗疲劳效应的可靠性进行验证。因子分析提取5个因子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90.22%,较好地代替原始10个指标来评价紫色甘薯醇提物对蛙骨骼抗疲劳效应。因子1(DTI50、DTI90、TFmax50)可初步认定为综合因子,主要表现的是骨骼肌舒张持续时间。DTI50、DTI90、TFmax50在蛙骨骼实验组与空白组之间达到了极显著性差异(P<0.01),表明紫色甘薯醇提物对蛙骨骼具有抗疲劳效应,与小鼠体内实验结论一致。因此,DTI50、DTI90、TFmax50能很好地反应紫色甘薯醇提物对蛙骨骼抗疲劳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