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一、前言所谓“治黄”,系指黄河下游的治理;“防洪”系指防御黄河洪水的危害。本文的主旨,在于综述古今中外治黄学说,借以提高对黄河的认识:说明单纯的防洪不是治理黄河之道,妥善处理与利用黄河泥沙水流的特性才能根治和利用黄河,同时也就免除了洪水的威胁。二、治黄的历史 1.大禹治河我国人民与黄河作斗争,已有四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公元前2286年,大禹担负  相似文献   

2.
1.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又是一条举世闻名的"害河",易淤积、发洪水和改道。为驯服它,古往今来,我国涌现出一大批治河(特指黄河)能手。明代的潘季驯,就提出了创造性的治河理论和措施。  相似文献   

3.
北宋庆历八年(1048),黄河决于南胡口。决河北流经今滏阳河与南运河之间,下游合御河(今南运河)、界河(今海河),至今天津入海,成为黄河历史上第三次大改道.至和二年(1055),朝廷讨论黄河治理方案,有人主张“回复故道”,有人主张“请开六塔”,总之要使黄河继续东流。时欧阳修连呈三状,疾呼故道不可复,六塔不可开,力主因其北流,增治堤防,疏其下流,浚以入海。欧阳修的至和河议,不失为当时最实际、最科学的治河方案,影响到整个北宋一代,成为后世治河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4.
通过多年的治河实践,对黄河口的治理提出了几项综合治理措施,如多种形式的用沙排沙、增水减沙措施,采用生物导流工程束水攻沙措施,清除阻水障碍及浚深口门的措施等.并提出了加强河口治理的政策性研究问题。  相似文献   

5.
历史时期运河与黄河常发生交汇或连通,黄河的决溢或改道势必对运河变迁产生影响.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爬梳相关历史文献,探讨了历史时期黄运关系的变化,分析了黄河改道对运河变迁的影响.认为金元以前,黄运关系相对简单,金元以来,黄运矛盾突出,黄河的决溢或改道直接导致了明后期运河大规模的改道.清末黄河的决徙和漕运的没落虽然改变了黄运关系的格局,但两者的关系仍客观存在.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实施后,届时黄运关系的研究对治黄、治运将具有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古今治理黄河,各家策略分歧,迄无定论,河积淤。淤多而决堤,堤决而改道,造成水患。解放后认真护堤,从未决徙,但河床年平均淤高10厘米,河悬加剧,仍未见治。本文提出分流淤灌黄淮海平原之策治河,兼通航运。经据实立论,逐条推理,以论证其唯一可行性。其中一条不合理,则全盘皆非。如此展论,可便于公开争议。  相似文献   

7.
黄土高原林草建设的经验教训与前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黄土高原这样大面积、高强度的水土流失在全国 ,乃至世界上都是罕见的。大面积强烈的水土流失不仅使高原本身自然环境日趋恶化 ,而且泥沙在黄河下游河道侵蚀堆积 ,成为下游频繁改道和大堤决溢的根本原因。漫长的历史时期内 ,黄河下游的洪水始终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新中国成立以来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虽历经50余载的治理 ,但治理程度和效益都不尽人意 ,生态环境恶化状况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 ,侵蚀、决溢仍然威胁着黄河下游的安全。黄土高原到底如何治理 ,50年来有过多次大讨论 ,发表的文章和出版的专著数量之多 ,恐怕世界上再也没有哪一…  相似文献   

8.
陈虬提出了顺水之性,循山入江的治理黄河的方针,他认为治理黄河能产生开塞外富强之源,以治河为防边的良好效益,同时,陈虬也提出了解决黄河泥沙问题及解决治理黄河的技术和资金问题的办法.陈虬治理黄河思想具有鉴于古而不胶于古、溯本探源、标本兼治的特点.同时.陈虬治理黄河思想也存在迂阔色彩和空想成分.  相似文献   

9.
 黄土高原这样大面积、高强度的水土流失在全国 ,乃至世界上都是罕见的。大面积强烈的水土流失不仅使高原本身自然环境日趋恶化 ,而且泥沙在黄河下游河道侵蚀堆积 ,成为下游频繁改道和大堤决溢的根本原因。漫长的历史时期内 ,黄河下游的洪水始终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新中国成立以来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虽历经50余载的治理 ,但治理程度和效益都不尽人意 ,生态环境恶化状况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 ,侵蚀、决溢仍然威胁着黄河下游的安全。黄土高原到底如何治理 ,50年来有过多次大讨论 ,发表的文章和出版的专着数量之多 ,恐怕世界上再也没有哪一个区域能与此相比。  相似文献   

10.
黄河1855年之后,以垦利宁海为顶点,黄河入海流路共发生了9次大的变迁,清水沟流路为第9次。自1976年改道以来,清水沟已稳定行河30年,咎其原因主要黄河水沙条件的变化和人工干预强烈的结果。但是,目前尾闾淤积严重,河道形态恶化,工程欠帐较大以及对河口治理认识不一,投资渠道不畅等问题突出,防洪压力愈来愈重。为此建议加大投入,完善工程体系,大规模地实施挖河疏浚,治理拦门沙,以稳定流路。  相似文献   

11.
高加生  刘岱  程宪堂  颜明  肖凌文 《科技信息》2011,(31):I0344-I0344
黄河是多泥沙二级悬河,大量的泥沙是黄河治理的心腹大患,也是黄河区别于其他河流的重要方面,过去就有治黄难,难就难在处理泥沙上。当前,随着治河水平的不断提高,如何更好地开发利用河滩地泥沙资源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2.
咸丰五年,黄河在河南兰仪铜瓦厢改道,这是历史上第六次大规模改道。关于这次改道发生的原因,有的研究者认为是自然因素起了主要作用,有的则强调人为因素。通过分析比较可以看出,这次改道的发生,主要是清廷在内乱外患的形势下疏远河务所致。  相似文献   

13.
古济水钩沉     
本文考证了约在公元前二千年前的济水。那个时期,黄河还没有改道,在江苏省北部注入黄海。济水也还没有受到黄河的干扰,保持了它的自然状态在山东省北部注入勃海。  相似文献   

14.
关于黄河治理的一些看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河治理50多年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避免了过去“三年两决口”的历史悲剧。但是 ,近年黄河也悄然出现一些严重的问题 ,如河槽淤积加快、河床继续抬高、防洪能力降低、改道危险加大、水资源短缺、长期断流等。最近 ,黄河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黄委”)的赵业安先生写了一篇很好的文章[2],在对黄河调水调沙一片称好、“三条黄河”建设一路高歌声中 ,他比较客观地评述了黄河近年的情况及问题 ,很有价值 ,应该引起重视。读赵先生的文章后 ,触发了笔者对黄河以下一些重大问题的思考。一、关于黄河水沙条件的变化黄河近年水量持续偏枯是一个严重的问…  相似文献   

15.
黄河自古以来就善改多徙.战国中期黄河下游筑堤以来,下游河道发生过七次大规模的迁徙改道.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综合治理,黄河才能真正实现长期安流,造福于人民.  相似文献   

16.
黄河,百水之首.古时,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主要生息繁衍之地,故称"中华".黄河摇篮里诞生的炎黄子孙,对黄河怀有复杂的感情,既崇敬又恐惧,既热爱又忧虑.九曲黄河桀骜不驯,剽悍暴戾,它最大的灾害是洪水灾害,其中尤以下游为甚.历史上黄河三年两决口,百年大改道,北抵海河,南至江淮,都曾是黄河洪荒肆虐的范围.从史前的鲧、禹至今,中华民族已有4000多年的漫长治黄史,但始终未能根治,黄河成为举世闻名的难治之河,也成为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  相似文献   

17.
清口位于黄河、淮河、运河交汇处,为历朝所重视。高晋是清乾隆朝治河能臣之一,沿袭前朝治理方式并加以改进,采用展束和移建东西坝、添建木龙、开陶庄新河等措施治理清口,解决清口地区河水倒灌、泥沙淤积等问题。高晋展现了专业的治河能力,使河道安澜顺轨,也为后世河督的治理提供了相关经验。  相似文献   

18.
试论治理黄河下游的新途径——引海水冲刷河口段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黄河自花园口至河口常称为下游,自古以来历经多次大改道。每次改道后,由于黄河流域来沙多,随着堤防的建成和泛滥受到限制,大量泥沙在堤间堆积,使河道比降增大,最终形成地上河或悬河。又由于河道尾闾注入的黄海或渤海都是弱潮海域,大量泥沙在口门附近落淤,使河口不断延伸,引起溯源淤积,导致河床淤高,从而形成今日不断抬升的悬河。如果河口不外延,则流域来沙大量在下游淤积,最终将形成平衡纵剖面而不再淤积抬升。据张仁和谢树楠的研究[1],从30年代到70年代,黄河下游的纵剖面即已接近平衡。因此,今天黄河不断抬升的主因应是口门的外延。…  相似文献   

19.
 黄河自花园口至河口常称为下游, 自古以来历经多次大改道。每次改道后, 由于黄河流域来沙多, 随着堤防的建成和泛滥受到限制, 大量泥沙在堤间堆积, 使河道比降增大, 最终形成地上河或悬河。又由于河道尾闾注入的黄海或渤海都是弱潮海域, 大量泥沙在口门附近落淤, 使河口不断延伸, 引起溯源淤积, 导致河床淤高, 从而形成今日不断抬升的悬河。如果河口不外延, 则流域来沙大量在下游淤积, 最终将形成平衡纵剖面而不再淤积抬升。据张仁和谢树楠的研究[1], 从30年代到70年代, 黄河下游的纵剖面即已接近平衡。因此, 今天黄河不断抬升的主因应是口门的外延。  相似文献   

20.
一、黄河研究进展概述 建国以后,对黄河治理开发中重大技术问题展开了系统研究。“黄委会”内外广大科技工作者紧密协作、联合攻关,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50年代,通过对黄河流域大规模的科学考察和黄河水文泥沙资料审查整编,初步摸清了黄河流域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概况、影响水土流失的主要自然因素、黄河洪水泥沙的来源,对黄土高原初步进行了类型区划分和治理措施研究,勘查确认了 1843年等特大洪水的量级,总结了历史治河经验,探索了治黄方略,为黄河流域综合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此外,河务一线职工发明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