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2009年7月22日上午,当天色逐渐暗下来时,同学们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大家挥舞着手中的荧光棒、手电简,尽情地享受着白天中的黑夜。原来,这是闸北区彭浦四小举办的一场日全食观测活动。学校气象  相似文献   

2.
日食是月球将太阳短时间遮住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绕太阳公转,月球绕地球公转,当月球走到太阳与地球之间,就有可能遮住太阳,部分遮住太阳叫日偏食,完全遮住太阳,叫日全食,对于科研和观赏来说,全食是日食全过程的精华部分,每次日全食只有地球上很小的范围可以看到,所以,对于地球上某个地点而言,日全食是几百年才能看到一次的,而且全食的时间往往很短,在一百次日全食中,全食超过6分钟的只有6次左右.  相似文献   

3.
《科学观察》2009,(3):30-30
中科院云南天文台屈中权研究小组及云南师范大学合作者,测量了2008年8月1日发生在中国的日全食食既后502.5-528.5nm波长范围内太阳闪耀光谱中的线性偏振信号。他们发现了一大组光谱线(特别是由中性铁、中性铜和碳分子形成的光谱线),这些谱线与连续偏振相比具有很高的偏振角度,同时线性偏振光谱比闪耀光谱具有更加丰富的结构信息。根据这些观察结果,他们认为相干散射、散射几何条件及其他一些机制一起共同对高偏振振幅起到重要作用。这些结果将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太阳上层大气及其发生物理过程的物理条件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采用脉冲X射线照相、高速扫描照相、压阻测压及电探针测时等技术对B炸药-铜板系统中爆轰波斜反射现象进行了系统观测.确认在入射角φ_0=65°时的确发生了非正规斜反射(马赫反射)现象.但压阻测压表明,此时的压力却比理想爆轰理论的预告值低约30%.这与Los Alamos实验室学者们获得的结果极为相似.结合二维数值计算结果,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见解。  相似文献   

5.
从均匀光纤光栅法布里-珀罗腔(F-P腔)的工作原理出发,通过引入等效F-P腔长,分析推导出了其反射峰值波长表达式,得到反射峰间隔及其主带宽内的谐振峰数,并且从物理意义上进行了解释。在耦合模理论和传输矩阵法的基础上,通过MATLAB编程进行了数值模拟仿真,并以两种方式改变等效F-P腔长来分析其对反射谱的影响。模拟仿真结果表明,等效F-P腔长的引入对公式起了关键性作用,它等同于均匀取样光纤光栅(USFBG)反射峰值波长表达式中的取样周期,验证了理论分析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通过观测1991-07-19~1991-07-20连续发生两次特大粒子沉降时,Omega导航系统G台与南极中山站之间甚低频(VLF)信号传播的相位变化情况,比较正常情况下G台-中山站的相位变化曲线;分析出VLF信号相位出现的异常变化。再与NGDC发布的GOES卫星观测的高能粒子流量作对比,研究连续两次特大粒子沉降对南极VLF信号传播造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高能粒子沉降与VLF信号相位异常超前现象之间存在着很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主要分析了天线磁感应方式、地电极电流场方式以及弹性波方式3种矿山透地通信技术的工作机理、技术特点以及受分层大地介质信道的影响情况,对比了它们的传输衰减、发送设备体积、发射功率以及能量效率等功能参数,最后得出了结论:3种透地通信方式都工作在低频波段,天线磁感应方式和地电极方式的传输衰减较之弹性波方式的要小,而弹性波方式和地电极方式所需的发送设备体积比天线磁感应方式的要小;地电极电流场方式能量效率比其它天线磁感应和弹性波方式要高;弹性波方式透地通信受地层力学特性影响太大,尤其是松散介质层.  相似文献   

8.
等效静风荷载是描述大跨空间结构动力风荷载的有效方式。运用Ansys软件进行结构风致响应时程分析,进而研究大跨双坡屋盖结构等效静风荷载。针对风向角、屋面坡度、结构高度和跨度等参数,系统性开展双坡屋盖结构的等效静风荷载的参数分析,为工程设计提供参考依据。研究表明,在0°风向角下屋盖结构等效静风荷载值最大;随着风向角增大,结构的等效静风荷载减小;随着结构高度和跨度的增加,结构等效静风荷载增大,且其分布发生变化;屋面坡度对于结构等效静风荷载的影响较为复杂,适当增大屋面坡度对结构抗风有利。  相似文献   

9.
为提高对地观测图像质量的数据校准方法,建立区别于传统模型的对地观测目标复合双向反射分布函数(BRDF) 模型. 通过BRDF量值实现计量标准对该模型进行绝对量值标定,使得对地观测影像更真实反映观察对象. 该模型综合考虑对地观测目标的BRDF分布、太阳辐射、大气分布状况等,加入BRDF国家计量标准的修正参量,结合遥感相机参数,得到计量校准后的遥感相机入瞳辐亮度数据. 以一种典型建筑材料毛玻璃的BRDF测量及其对地观测图像的校准为例,通过这一复合模型的校准,其图像的色差提高约3,亮度对比提高约3.   相似文献   

10.
袁娟 《科技信息》2013,(14):306-306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调研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对1997年到2010年我国体操科研的现状进行分析,从论文的数量、作者、期刊论文的分布情况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其特征,同时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通过观测俄罗斯Alpha甚低频导航台到中纬度地区(新乡)之间的甚低频(VLF)信号的相位变化数据,发现在2002-07-17-2002-07-20期间,VLF信号发生了多次相位超前现象,观测到在2002-07-19和2002-07-20发生了高能粒子沉降事件,并分析出此次事件是由2002-07-17和2002-07-18发生的太阳耀斑引起.通过与美国发布的GOES卫星数据进行对比,发现两者的数据有很好的一致性.粒子沉降和太阳耀斑都会使甚低频信号的相位发生相位超前.粒子沉降大多数情况发生在极区,本次在新乡地区观测到高能粒子沉降,是一次极为宝贵的观测数据,对研究中纬度地区的高能粒子沉降有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天文学家设计的食分算法与食限的大小及定义方式密切相关,而后者又受到月亮视差的影响,因此,传统历法中日食食分的计算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将日食食限定义为日食视食甚时刻视月亮到视黄白交点的距离,使得他们所设计的日食食分算法具有明晰的天文意义。在论述中国历法家对日食食限的定义方法以及基于这种定义而给出的简明的日食食分算法的基础上,将中国古代日食食限与食分算法的历史沿革划分为三大阶段。  相似文献   

13.
用周期为916秒的扭秤和48.3秒的扭摆分别在乌鲁木齐和广州对1987年9月23日的日环食进行引力效应的观测,在4.1×10~(-5)和1.5×10~(-6)的精度范围内没有发现Saxl.E.所观测到的扭摆周期突变现象。  相似文献   

14.
根据清代日食预报史料,考察了清代西洋历法的日食预报精度。在《历象考成后编》编撰之前,西洋历法的日食预报误差在10到15分钟左右,《后编》开始编撰之后,误差减小并一直稳定到清末。晚清以"新拟算法"推算,日食预报误差明显小于《后编》的推算误差。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论证日食形成旱涝的耗散结构理论.并以1991年和1992年的预报结果和实际情况的对照验证此理论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历法中的日食起讫算法是为了计算日食的初亏和复满时刻而设计的,该算法为《皇极历》所首创,此后历法均有涉及.通过构造日食起讫算法的理论模型,证实日食起讫算法应与月亮视差有关,中国古代的历法中,只有《钦天历》设计的日食起讫算法成功地考虑了月亮视差,由此指出中国古代日食起讫算法的一个缺陷.  相似文献   

17.
通过细致的文献分析和研究,参考前人的已有工作并结合当代日食计算程序,逐条对两汉时期保留的日食记录的可靠性进行了系统的分析讨论,指出了前后<汉书>、前后<汉纪>、<通志>、<世史正纲>、<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以及地方志等诸多文献中一些记录的错误情况,分析了一些错误的原因并予以修正.在此基础上指出,汉代在日食的观测和记录方面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最后采用汉代历法家的思路,利用可靠日食记录对<三统历>、<四分历>的合朔推算精度进行了分析,发现<三统历>确实存在着明显的后天问题,并且在东汉初期变得非常严重,<四分历>虽然通过历元的调整暂时缓解了这个问题,但是由于该历法所取得朔望月长度并没有实质进步,所以,它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8.
该文在已制作成的衰减全反射电光调制器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它在视频传输上的应用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该衰减全反射电光调制器可以实现彩色视频全电视信号的良好传输.  相似文献   

19.
太阳电池减反射膜设计与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根据光学薄膜原理,利用计算机程序对太阳电池减反射膜进行模拟仿真,得到反射率R(λ)与波长λ的关系曲线,并利用曲线对减反射膜进行优化.设计出几种常用材料制备单、双、三层减反射膜时的最佳膜系参数。为太阳电池减反射膜的制备提供理论依据.分析了电池封装和电池表面钝化对反射曲线的影响,并验证了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20.
通过观测1991-07-19至1991-07-20连续发生两次特大粒子沉降时,Omega导航系统G台与南极中山站之间甚低频(VLF)信号传播的相位变化情况,比较正常情况下G台--中山站的相位变化曲线,分析出VLF信号相位出现的异常变化。再与NGDC发布的GOES卫星观测的高能粒子流量作对比,研究连续两次特大粒子沉降对南极VLF信号传播造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高能粒子沉降与VLF信号相位异常超前现象之间存在着很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