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推动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长,是引领全球经济走向新一轮黄金增长期的根本途径。为培育新兴产业竞争优势,中国要着力发掘大国优势,培育新兴产业的综合竞争优势;引导区域适度竞争,培育新兴产业集群创新优势;集聚各类发展要素,培育新兴产业动态能力优势;对接全球创新网络,培育新兴产业国际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2.
目前,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存在许多制约因素,其原因主要是国企体制改革滞后,民企发展缓慢,思想观念落后,贪污腐败之风严重扰乱市场经济秩序。因此,振兴东北经济必须转换观念,改变机制,增强竞争意识;进行信息化技术改造;发挥区位优势,加强对外开放;发展科技教育事业,培养、吸纳人才。  相似文献   

3.
“三大行动”与科学发展观的关系 “三大行动”是北京科技系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三大行动”的本质是充分凝聚、利用好北京丰富的科技资源,将科技资源优势转化为首都发展的竞争优势。“三大行动”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相互支撑,密不可分,缺一不可。没有“引擎行动”,首都的科技工作就偏离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缺少“涌泉行动”,郊区县的发展就不能得到有效的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4.
胡楠 《科技智囊》2023,(2):26-35
数智战略认知是企业获取和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文章以我国本土企业小米科技管理者的管理实践为案例,通过对其数智战略认知地图的系统分析,探讨数智战略认知模式对企业竞争优势获得的赋能机制。研究发现,数智战略认知显著地促进了小米科技的互联网战略转型、物联网战略转型、深度扁平化管理创新等,进而推动了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产生;在VUCA情境下,数智战略认知具有价值稀缺、难模仿、难替代等特征,可以作为企业的一种战略能力,是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寿光市科技局以科技服务于经济建设为立足点和出发点,勇于开拓,积极创新,创造性的提出了“搞好四个结合、四个促进”,即搞好科技工作与全市经济工作决策的结合,促进科技经济一体化;搞好全面推动与重点突破的结合,促进产业优势;搞好科技管理与自身建  相似文献   

6.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向规模产业化转化的速度越来越快,技术半衰期缩短;经济全球化,中国即将进入WTO,我们面临的竞争是全球性的竞争;以IT、BioTech、NanoTech等技术为背景的高技术不仅将成为未来新兴产业发展的高点,而且将成为传统产业技术进步的关键因素;以知识为基础的高增值服务产业、文化产业等将成为未来知识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发展和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适应全球经济的经营管理人才、法律人才、金融人才、科技创新人才将成为未来国际间经济、科技、乃至政治竞争和合作的关键因素;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将成为未来高技术…  相似文献   

7.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科学技术发展迅猛,国际分工大规模重组,资源配置进一步在全球范围内展开,科技创新能力已成为国际竞争的主导因素。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在迅速抢占21世纪的科技制高点,并凭借其科技优势设置技术壁垒,维护其竞争优势。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也在积极调整发展战略,加速科技发展,力争在未来国  相似文献   

8.
曹斌  侯天伟 《广东科技》2002,(11):36-38
进入二十一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更加迅猛,科技与经济、社会的结合更加紧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速度更加迅速。科技进步和创新驱动社会生产力不断产生新的跨越,带动着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和优化升级。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将更加激烈,而竞争的焦点将更多的集中在科技创新方面。谁拥有科技优势和人才优势,并善于把它转化为产业和经济的优势,谁就能在这场竞争中赢得主动。 为了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党中央提出了科教兴国的伟大战  相似文献   

9.
民营科技企业的崛起和不断壮大为我国经济快速持续发展起到很大作用,但在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中也暴露出自身的一些缺陷。民营科技企业必须充分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积极地、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0.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焦点是高新技术和人才的竞争。邓小平同志曾号召全国“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江泽民同志在第四次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指出,本世纪在科技产业化方面最重要的创举是兴办科技工业园区,这种产业发展与科技活动的结合,解决了科技与经济脱离的难题,使人类的发现或发明能够畅通地转移到产业领域,实现其经济与社会效益。目前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第一经济增长点,确立区域经济的发展优势,关键也取决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建设科技园区已成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主战场。一、国内外科技园区发展的历程和经验1.…  相似文献   

11.
知识产权工作是技术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技术创新是知识产权的源泉,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是促进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的重要途径和条件。当今世界知识产权领域的发展呈现保护范围不断扩大,保护力度不断加强的趋势,知识产权在国际科技、经济竞争中的作用日益显著。地方科技管理部门应充分认识知识产权制度在技术创新、保持竞争优势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采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时代的到来,国际竞争的范围不断扩大,竞争的程度也已经变得前所未有了。那么,在这种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们又如何能够在世界这个大舞台上找到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谁又将成为这场激烈竞争的胜利者呢?毫无疑问,是那些拥有高科技的国家,是那些占据人力资源优势的国家!因为当前的国际竞争归根到底还是综合国力的竞争,也就是经济的竞争。一个国家如何在国际经济上独占鳌头,这就要求这个国家要拥有人才,拥有高新技术,并且应该加紧科技创新,促进本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提高综合国力。也就是说,经济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人力资源综合素质的竞争。  相似文献   

13.
发展生物技术引领未来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21世纪.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进入高速发展时期.生命科学的不断创新和生物技术的重大突破已成为21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特征.由此而孕育的生物经济将引起全球经济格局的重大调整。生物技术对科技发展、社会进步和经济增长将产生极其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为此,越来越多的国家清醒认识到.未来的竞争将是生命科学基础创新能力的竞争。只有拥有生物技术创新优势,才能占据国际生物产业竞争的制高点:只有具有生物技术转化优势。才能主导未来世界生物经济的格局。  相似文献   

14.
重点学科建设是高校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创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发挥学科的优势是学校科技进步的关键.实践证明重点学科建设对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有重要作用;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对学科的迅速发展,学术水平的提高有重大影响;科技竞争是知识和人才的竞争,也是创新能力的竞争;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人才是推动学科发展的根本动力;科学管理是学科建设取得成效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5.
一、建设"全国高校科技产业化服务体系",是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需要 随着科技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家的竞争已逐渐转变为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的竞争.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大学的功能已不仅局限于"传道、授业、解惑",而是充分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强化其为社会服务的功能,成为科技创新的生力军,为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成果和创新动力.  相似文献   

16.
新世纪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上,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坚持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决策,这对推进我国科技事业发展,乃至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里程碑的意义,高等学校如何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发挥作用,如何更好的促进高校科技创新,这是新时期摆在科技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面对新时期的重要任务,各高校积极探索科技创新的新途径,清华大学通过建立完善的体制机制,采取灵活多变的合作模式,促进校企合作和科技创新;浙江大学利用自身的学科优势,练好内功,服务与区域经济的发展;西安交通大学在产学研合作模式上积极探索与创新,将科技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同时也积极从市场转化中获取资源;大连理工大学全力支持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来构建国家和区域的创新体系,从而形成企业、科研机构、大学共同构成的创新链条,从而创建校企的双赢合作模式;华南理工大学抓住地处广东省的区域优势,获得了来自政府的大力支持,同时学校积极利用自身资源,实现高校-政府-企业的良性循环,成为经济建设的排头兵。[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当今社会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随着社会科技的迅猛发展,经济、技术竞争也日益加剧。因此,任科技人员流动中,出现了少数科技人员擅自离职或在“跳槽”后将原单位拥有的技术秘密甚至是国家科技秘密,擅自披露、使用或允许他人使用,侵犯了原单位的商业秘密;有的单位采取不正竞争手段挖他人企业人才,破坏正常的科研与市场竞争秩序等,  相似文献   

18.
刘澄  商燕 《广东科技》1999,(7):7-10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之间的经济竞争空前激烈,竞争的胜负关系着国家的安危和前途。因此,经济安全问题就提到了各国的议事日程,各国最关心的是在国际竞争中如何保持自己的科技优势,在经济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9.
创新是企业战略和产业竞争的核心,是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基本驱动力。天津科润黄瓜研究所就是在不断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进程中,取得了市场竞争的优势。  相似文献   

20.
在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 经济、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 是创新人才的竞争。这就要求高等教育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积极探索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途径和措施, 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