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传统数学历史悠久,成就辉煌,即使在明末《几何原本》前六卷(16 0 7)、《同文算指》(16 44)等西方几何知识与笔算方法传入中国以后,中国传统数学仍不断吸取西方数学精华以完善自身体系并不断有所发现.清代乾嘉以降的古算复兴所产生的诸多成果以及研究西方传入的新课题所得成果均可说明,中国传统数学以其自身的特质而富有发展的潜力,即使计算数学发达之今日,中国传统数学的若干思想与算法仍然受到数学家的重视.一般认为,中国传统数学的成就集中在算法及其所包含的理论方面.诸如开方术、天元术、四元术、方程术,割圆术、垛积术与招差术、百…  相似文献   

2.
作为最早尝试解读《几何原本》“不可公度量”概念的中国学者,顾观光主张“中西之法可互相证”,在解读不可公度量时遵循以具体数值解释算理的中算诠释传统和以中算解读西方数学的研究传统,虽然把握住了无比例线段之间对应的数值关系,但只是通过特例来说明其含义,未认识到其在《几何原本》中的内在作用。黄庆澄对《几何原本》整体结构认识更为深刻,但仍然继续遵循顾观光的特例阐释方法。吴在渊主张“破陈说而发新机”,以现代代数学不失一般性地阐释了无比例线的数学意义,达到了同时期西方学术界的水平。三代学者对《几何原本》不可公度量的递进认识,反映了他们接受西方现代知识体系的深入程度。该过程历经半个世纪,呈现出第二次“西学东渐”的一个侧面,揭示了知识迁移过程的复杂性以及知识传播路径的曲折和迂回。  相似文献   

3.
明末《几何原本》、《崇祯历书》等汉译科技典籍将西方正五边、十边形相关知识传入中国,但只有算、法,并未阐述数学原理.清初中算家在接受西方几何学的同时,兼用中国传统几何学中的出入相补原理对其进行研究,发挥中算的构造性特点,将正五边、十边形相关内容中蕴含的数量关系与实在的空间形式相结合,不但将原理阐释清楚,而且获得一些创新性成果.  相似文献   

4.
利玛窦是沟通中西数学文化第一人。他对中西教学文化融合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不仅是一住传教士,而且是一住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他在韶关传教6年。向瞿太素等国人系统地传播了西方的初等数学、欧氏几何和“非欧几何”等数学知识,并与瞿太素一起尝试翻译了西方数学巨著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第一卷,使韶关成为西方数学系统传入中国大陆最早的地方。他所传播的西方数学精华使沉睡多年的中国传统数学焕发出了勃勃生机,使明末清初的中国传统数学在经过了两百多年的发展之后,逐步走上了现代教学萌芽与发展的道路,也使韶关成为中国现代数学发展史上可以追根溯源的地方之一。  相似文献   

5.
《几何原本》是随着传教士传入的科技知识一起传入中国的,在元朝时第一次传入.最早的汉译本由利玛窦和徐光启翻译前6卷,李善兰和伟烈亚力翻译后9卷.《几何原本》的翻译及传播培养了一批数学家,他们通过对西方数学和中国古代数学的研究,推动了中国数学的发展,出现了一批研究数学的作.将《几何原本》发展史融入数学教学中,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6.
利玛窦是沟通中西方数学文化的第一人,他对中西数学文化融合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不仅是一位传教士,而且是一位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他在韶关传教六年,向瞿太素等国人系统地传播了西方的初等数学、欧氏几何和”非欧几何”等数学知识,井与瞿太素一起尝试翻译了西方数学巨著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第一卷,使韶关成为西方数学系统传入中国大陆最早的地方。他所传播的西方数学精华使沉睡多年的中国传统数学焕发出了勃勃生机,使明末清初的中国传统数学在经过了两百多年的相互融合之后,逐步走上了现代数学萌芽与发展的道路,也使韶关成为中国现代数学发展史上可以追根溯源的地方之一。  相似文献   

7.
我国数学史上有一部堪与古希腊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相媲美的书,这就是被尊为算经之首的《九章算术》,《九章算术》中第七章“盈不足术”是中国古代数学中独立创造的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杰出算法,而这种算法被西方人称之谓“弦位法”或“双设法”.从实例出发,阐述“盈不足术”与高等代数中“弦位法”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8.
明万历年间,西方数学随着利玛窦等耶稣会士的到来而传入中国,徐光启等士人向传教士学习,并提出"会通以求超胜"的思想,试图融合中西数学.在进一步发掘史料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李笃培《中西数学图说》中方程解法的资料来源,指出《中西数学图说》中的方程解法参考了明代传统算书和《同文算指》中的方法,由于认识上的局限,李笃培误将一般二次方程的数值解法当作西法,而事实上,此法来自明代算学家周述学的《神道大编历宗算会》.这对认识明清之际中西数学会通的历程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9.
关于花拉子米《代数学》的来源,历来科学史家都持有不同意见.笔者从《代数学》的形式、内容、修辞及方法等方面与古代东、西方的有关论著作了比较,并对各种不同观点进行对比分析,得到一些初步认识:《代数学》中所讨论的一次和二次方程以及某些运算技巧可能源于巴比伦.花拉子米对第四种二次方程的讨论,使用的“三率法”.对圆周率的计算以及某些术语可以在旱期传入阿拉伯的印度典籍中找到出处,而在这些数学知识中有一些可能是远源于中国的(比如“三率法”).花拉子米讨论一元二次方程时所采用的算术解法与几何论证相结合的方法似乎是受希腊人推崇几何学的观念的影响,但经过仔细分析,认为他的几何证明本质上区别于欧几里得的“几何代数”,而与中国古代的“出入相补原理”更相像.通过与丢番图《算术》的比较,发现它对《代数学》没有直接的影响.《代数学》中几何篇章的内容完全是古希伯来人的一部《测量准则》的翻版,而后者中又有大量题材来源于海伦的《度量论》——一部反映了亚历山大后期希腊数学特点的著作.我们认为,在《代数学》中比较突出的反映出东西方数学并存、但以东方数学传统的影响更为突出的特点.事实上,花拉子米可能通晓中东、近东、巴比伦以及古代希腊罗马的科学遗产,他博采众长,非常明智地吸收了东、西方不同数学源泉中的合理因素,从而创造性地完成了他的代数学著作.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19世纪下半叶中国出版的汉译方数学著作在日本的流传情况,重点论述和讨论了《数学启蒙》和《代微积拾级》这两部数学著作的流播对当时日本数学的影响,认为汉译西方数学著作对于日本吸收和消化西方近代数学以及日本数学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变都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前清中算家对理分中末线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明末,<几何原本>中的黄金分割传入中国,其法理皆明,徐光启称之为理分中末线.论述了前清中算家对<几何原本>中理分中末线的研究: 李子金另辟蹊径,从西方传入的切割线定理出发找到了一种解释;梅文鼎以"几何即勾股"的信念彻底解决了理分中末线的相关问题;杨作枚以中国古代数学传统的面积割补解释了理分中末线的作法,居然与<几何原本>中的解释殊途同归.三位中算家从不同角度对理分中末线进行研究,均是以股为勾2倍的勾股形作为解释基础,同时赋予黄金分割清晰多样的几何图解.虽然他们对理分中末线的应用程度有高下之分,但从解释黄金分割来说,可谓是异曲同工,均对传入中国的西方数学知识做出了创新性的工作.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数学的思想基础是什么──读《周易与中国古代数学》孙永大大凡一门科学,总有一种思想作为立论的基础。西方的欧氏几何,明显地以古希腊的原子论和亚里士多德的科学哲学为思想基础。作为欧氏几何学出发点的“点”,就相当于原子;亚里土多德认为一门科学是通过演...  相似文献   

13.
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的欧几里德在对前人积累的数学材料进行加工、整理的基础上,创造性地编写出千古流传的《几何原本》。两千年来,《原本》一直统治着学校课堂并至今影响着数学家和科学家的思维方式。在整个西方世界,《原本》仅次于《圣经》,成为再版次数最多,流传最广的著作。16世纪末,《原本》由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传入中国,译者之一的徐光启以科学家的博学与慧眼,推崇《原本》为“度数之宗”。认为“此书末译,则地书不可得论”,并主张“举世无一人不当学”。对欧氏几何的教学地位及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然而在数学…  相似文献   

14.
美国传教士狄考文辑、山东蓬莱邹立文述的《笔算数学》是清末流传最广的算学教科书.它采用世界上所通行的阿拉伯数字和四则运算,直接将阿拉伯数字运用于算式,编排体例大致以定义、定理、例题、习题为序,比较注意数学知识的逻辑性与数学教学的需求,在引进西算大幅度革新中国算术的同时,也兼顾了中国算术传统.《笔算数学》不仅被登州文会馆等教会学校广泛使用,而且成为近代数学教科书编写的样板,是近代中国传统算学由中算向西算过渡的重要标本.  相似文献   

15.
关于花拉子米《代数学》的来源,历来科学史家都持有不同意见.笔者从《代数学》的形式、内容、修辞及方法等方面与古代东、西方的有关论著作了比较,并对各种不同观点进行对比分析,得到一些初步认识:《代数学》中所讨论的一次和二次方程以及某些运算技巧可能源于巴比伦.花拉子米对第四种二次方程的讨论,使用的“三率法”,对圆周率的计算以及某些术语可以在早期传入阿拉伯的印度典籍中找到出处,而在这些数学知识中有一些可能是远源于中国的(比如“三率法”).花拉子米讨论一元二次方程时所采用的算术解法与几何论证相结合的方法似乎是受希腊人推崇几何学的观念的影响,但经过仔细分析,认为他的几何证明本质上区别于欧几里得的“几何代数”,而与中国古代的“出入相补原理”更相像.通过与丢番图《算术》的比较,发现它对《代数学》没有直接的影响.《代数学》中几何篇章的内容完全是古希伯来人的一部《测量准则》的翻版,而后者中又有大量题材来源于海伦的《度量论》———一部反映了亚历山大后期希腊数学特点的著作.我们认为,在《代数学》中比较突出的反映出东西方数学并存、但以东方数学传统的影响更为突出的特点.事实上,花拉子米可能通晓中东、近东、巴比伦以及古代希腊罗马的科学遗产,他博采众长,非常明智地吸收了东、西方不同数学源泉中的合理因素,从而创造性地完成了他的代数学著作.  相似文献   

16.
《习算纲目》与杨辉的数学教育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习算纲目》为主要依据,分析了中国古代数学教育家杨辉的数学教育思想,并且对《习算纲目》之成因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钱丽华 《科技资讯》2007,(1):183-184
《几何原本》不但影响了中西方科学的发展,而且对中西方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数学教育中,可以从《几何原本》的科学价值与文化价值来探索它的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18.
正《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杭州师范大学主办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双月刊,国内外发行),主要刊登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与环境、信息工程及体育等基础理论、应用研究型论文.现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刊源,美国《化学文摘》(CA)、德国《数学文摘》(ZBl)、俄罗斯《文摘杂志》(AJ)、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UPD)、《中国数学文摘》和中国生物学文献数据库(CBA)收录期刊.本刊以传播与交流校内外最新科学技术成果为己任,  相似文献   

19.
正《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杭州师范大学主办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双月刊,国内外发行),主要刊登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与环境、信息工程及体育等基础理论、应用研究型论文.现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刊源,美国《化学文摘》(CA)、德国《数学文摘》(ZBl)、俄罗斯《文摘杂志》(AJ)、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UPD)、《中国数学文摘》和中国生物学文献数据库(CBA)收录期刊.本刊以传播与交流校内外最新科学技术成果为己任,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京师同文馆毕业生杨兆鋆(1854-?)的数学成就做出评价。方法历史文献考证和分析。结果杨兆鋆在“平圆容切”方面的工作,是在吸收和消化《几何原本》中相关知识的情况下,以欧氏几何做图方法研究圆之间相切问题的典型代表。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其工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结论杨氏的工作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方数学传入后对当时中国数学界的一些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