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杨耀武 《世界科学》2004,(10):29-31
联合国大学美国理事会(AC/UNU)推动的《跨千年全球发展展望研究项目》(MillenniumProject,简称跨千年项目)2003年继续取得重要进展。其中,历时三年,通过多轮问卷调查和专题研讨,征求了全球几十个国家数百位未来学家、科学家和政策顾问等的意见,针对"未来科学技术管理与政策问题--2025年全球情景"的调查研究,也形成了初步结果,建构了四个未来情景,提出了15项研究结论。这些情景和结论,都建立在大多数专家认为的科技发展趋势上,并具有影响全球未来的预警性意义,应该引起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研究者特别是目前我国中长期科技规划编制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束其全 《世界科学》2003,(12):38-39
英国政府一向重视技术预见工作,早在1994年就开始实施“英国技术预见计划”。1999年4月,英国政府组织了第二次技术预见。参与此次活动的专家分为10个学科小组、3个专题小组。与上次技术预见不同的是,各小组的报告没有统一的格式,专家对未来技术发展动态的描述也比较具体。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科技顾问的组成、工作内容及党政领导科技顾问制度实施情况等方面进行阐述,并提出其对太原市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科技顾问的组成、工作内容及党政领导科技顾问制度实施情况等方面进行阐述,并提出其对太原市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休闲时光     
专家预言:十年内可能控制艾滋病世界著名艾滋病专家罗伯特·加洛教授认为,由于大量抗艾滋病药物不断研制成功,艾滋病有可能在未来的10年内成为一种可控制的传染病。加洛教授是在最近举行的第九届国际艾滋病教育大会上讲话时作出这一预言的。这位美国科学家是艾滋病病毒的发现者之一。加洛说,艾滋病有可能被治好。未来一两年内将会有明显进展。他预言,1996年将会出现6种至12种较好的抗艾滋病新药,并指出这些新药能从不同的方面对病毒产生作用:干扰酶或激素;防止细胞被病毒感染;影响人体免疫系统等。摘自《中国科学报》  相似文献   

6.
从本期开始,本刊将连载行正同志撰写的《谈谈一些英语常用词语的用法和译法》一文。这是本刊编辑部为了改革“科技翻译顾问”专栏的编辑工作,走访经常为本刊写稿的作者同志,共同商量选题的结果之一。该文针对出现于当前书刊中比较常见的问题,阐述自己的意见,并望与原作者商榷并就正于广大读者。在撰写过程中也征求了一些专家的意见,并得到诸如葛传椝教授的帮助,书此志谢。  相似文献   

7.
机器人技术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有力推动下正在突飞猛进。如果用最重要的科技成果作为科技发展的里程碑,那么20世纪80年代可以说是个人电脑的时代,90年代是因特网的时代:自2000年起的10年,将会是机器人的时代。研究和发展机器人将是新科技发展的重点,有关专家认为它将大大超越现今电脑产业。21世纪机器技术及其商业应用将如何发展?世界各国机器人专家普遍认为,未来类人型机器人将迅速崛起,商业化应用将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8.
在"未来50年预测"的征文活动中,专家们取得的一致共识是:当今困扰人类的许多问题诸如气候变化、能源短缺、恐怖威胁等都有望得到解决;现年50岁的人们在有生之年有望看到包括医学科技在内的其他许多奇迹,亲眼目睹2058年的世界将是个什么模样.  相似文献   

9.
世界气候问题预测彭秀华最近,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小组”撰写了一份报告,对全球气候问题作了正反两方面的评估。这也是该专家小组5年来首次对气候变化进行评估。专家们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确信,地球气候确实在不断发生变化,其原因至少有一部分是由人类活动造成...  相似文献   

10.
技术预见,不仅是对技术前景本身的展望,也是对远期未来的系统性探索。作为强化国家(地区)创新体系的一种重要手段,它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的重视。2006年10月8日~9日,来自德国、俄罗斯、日本、韩国及中国等国家的100多位专家学者和科技管理工作者参加了上海首届“技术预见与区域创新国际研讨会”。会上,10余位国内外的技术预见专家作了相关主题的报告,并在大会期间进行了学术探讨。从本期开始,我们将陆续刊登这次研讨会上的一些优秀论文。  相似文献   

11.
<正>科技的发展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畅想插上了翅膀,而人们对未来生活的期许,同样也指引着科技的进步方向。上海,作为一个正大步迈向创新型城市的国际大都市,在城市自身经济和人口快速发展的同时,面临着如何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命题。这一命题的破解需要有我们对科技发展的预判,更需要有我们自己对未来城市发展图景的描绘。围绕上海在2030年左右的发展情景和科技创新趋势,本刊对三位来自经济社会学科和自然科学领域的专家进行了访谈。结合自身的专业研究,三位专家分别从经济发展引领、社会问题导向和技术进步推动的角度,与我们分析和分享了他们对上海创新驱动未来的见解。  相似文献   

12.
本刊郑重向读者推荐著名海洋地质学家、同济大学教授汪品先院士这篇文章。在年初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上,胡锦涛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号召,并再次强调了坚持自主创新对于未来中国发展的重要意义。当此关键时刻,更需要有一种对当下、对未来的清醒认识,需要有全球化的眼光。汪先生的这篇文章虽是基于地球科学的若干基础研究问题,但相信文中的诸多见解、思考,对其他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对广大读者都会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3.
在“阿波罗”计划成功登月40年之后,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试图于2020年再次登月的计划正处于摇摆之中。奥巴马总统上台后,任命了一个专家小组以重新评估美国的载人航天计划,即用“战神”火箭取替原有的航天飞机。6月17日,由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前总裁领导的10人专家小组在华盛顿召开了首次公众会议。到8月份,专家小组将就修改或者支持“星座”计划提出指导性意见。  相似文献   

14.
法国著名作家维克托·雨果说过这样一句话:最美好的莫过于创造未来的梦想。儿童要在21世纪大展宏图,实现梦想,需要解答的难题包括: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家长为儿童迎接21世纪作准备应当采取哪些行动?儿童应该掌握哪些知识?哪些行为和技能将是至关重要的?社会、教师、家长怎样才能为儿童成长尽一份力?一个由55名教育、商业、政府、心理学、人类学和人口统计等领域的著名专家组成的专家小组,回答了上述问题。现编译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部分,希望对21世纪的学生和家长有所帮助。1、写作技能:写作是读写能力的主要因索之一。它是人们进行有效交流的关键,写作行为  相似文献   

15.
天气专家们正在寻求导致全球变暖的“温室效应”起因及其影响。现在,已是认真检讨这种全球变暖将如何影响我们未来生活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16.
1999年9月18日,雄伟的北京人民大会堂灯火辉煌。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联合召开的“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在这里隆重举行。江泽民主席亲手将金光闪闪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佩带在王希季院士胸前。此时的王希季又高兴又激动,同时又感慨万千……  相似文献   

17.
今年6月30至7月5日在德国林道市举办了以“绿色化学”为主题的第63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大会(简称“林道会议”),其间,《自然》杂志视频采访小组在诺贝尔奖获得者和年轻学子之间安排了多场对话,从绿色化学到稀土金属催化剂等未来化学前景,探讨了目前化学领域内最为紧迫的一些问题,展示了诺奖获得者的独特视角。以及年轻一代研究人员以前人成功为楷模树立奋斗目标的决心。  相似文献   

18.
外联部门     
邢鸿飞 《世界科学》2014,(10):49-49
<正>政府部门科学顾问不可能成为危机话题的专家,但他们在将相关的专家召集起来,并清晰准确地传递信息方面至关重要。如果所有的政治生涯都以失败告终,那么那些政治家们采纳的科学谏言又能说明什么?在政策制定中挖掘学术智慧的做法越来越普遍。前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成功发射惊动了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他任命詹姆斯·基里安成为美国第一位科学顾问。60年之后,来自世界各地的基里安的后继者近期聚首新西兰。想必,他们会将自己的手机开机。  相似文献   

19.
《科学通报》2002,47(5):400-400
为交流1997年在北京召开的第七届全国第四纪学术大会以来的研究成果,并为参加 2003年在美国内华达州里诺市召开的XⅥ届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INQUA)大会做准备,不久前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常委会会议决定于2002年8月底在成都召开第八届全国第四纪学术大会. 第八届大会主题为:西部大开发的资源环境问题与第四纪研究.这次大会将是世纪之交我国第四纪研究成果的一次大检阅,也是国内第四纪学术界互相交流的好机会.大会除邀请国内专家做特邀大会报告,并拟组织体现国际第  相似文献   

20.
最近,在布鲁塞尔召开的世界生物燃料会议上,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工作小组的工作人员透露,他们将在今年4月份比利时召开的一次国际会议上提交新的全球变暖研究报告,这份新的报告主要是研究全球变暖可能对未来人们生活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