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广志 《自然杂志》2005,27(2):67-72
本文系统地综述了大陆海洋科学钻探的基本目的和意义,介绍了大陆深海钻探计划取得的主要成果,着重介绍了我国大陆科学钻探的技术特点,面临的难题和先进钻探技术.  相似文献   

2.
科学大洋钻探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志飞  拓守廷 《自然杂志》2007,29(3):141-151
本文回顾了科学大洋钻探40多年的发展历程,综述了大洋钻探计划的重要科学成就,展示了新世纪IODP大洋钻探将使用多个钻探平台,采用新的以地质作用为导向的研究方法,着重研究三个大的科学课题:深部生物圈与洋底下的海洋;环境变化,过程和结果;固体地球循环和地球动力学。地球正在“变小”,人类要改善与她的关系。IODP将为我们提供可能的信息。  相似文献   

3.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王成善等人联合美国、奥地利等国科学家申请的白垩纪松辽盆地大陆科学钻探项目获得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ICDP)批准.这是继东海和青海  相似文献   

4.
预算紧缩冲击海洋钻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日,美国"联合果敢号"科学研究考察船到达韩国釜山,是科学钻探研究一个重要里程碑.9月30日,综合海洋钻探计划(IODP),一个过去十年中从海底提取地质岩芯的研究项目,将要结束使命.第二天,它将被改头换面,启用新的名称和发展蓝图,开始又一个十年.然而,老问题还是存在:如何支付这一迄今为止可能是最成功的国际合作计划.  相似文献   

5.
大洋钻探计划(Ocean Drilling Program)是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主持的,是全球研究地球结构和深化过程的科学家和研究机构参与的一个国际研究计划。该计划主要通过研究海底岩石和沉淀物所包含的大量地质和环境信息,获得地球的演化过程和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6.
关注北极     
北极,国际科学界关注的焦点 如果从1650年荷兰探险家巴伦支把北极地区海洋划成独立的海洋(当时称为大北洋)算起,三百多年来,人类没有放弃过对北极的探险和考察。不过,当探险者站立在这万古冰雪荒原之  相似文献   

7.
大陆科学钻探与中国科学深钻工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文采 《科学》2002,54(2):22-25
人类在赖以生存的地球上已经历了无数个春秋.长期以来,人们就试图通过各种方法对地球进行探测,但是,由于坚硬地壳岩石的阻隔,迄今为止,人类对地球内部仍然所知甚少.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人类开辟了通往宇宙星际的大门,一个与之相呼应的"入地"计划应运而生,这就是直接观测地球陆壳的"大陆科学钻探".作为"深入地球内部的望远镜",大陆科学深钻是当代地球科学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型科学工程,也是解决当前人类面临的资源、灾害、环境三大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8.
2011 年6 月16 日, 国际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ntegratedOcean Drilling Program, 简称IODP)在荷兰皇家艺术与科学学院召开新闻发布会, 正式公布2013 年10 月以后10 年的新科学计划——《照亮地球: 过去、现在与未来(IlluminatingEarth's Past, Present, and Future)》(2013~2023). 2013 年10月开始的IODP 将更名为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nternationalOcean Discovery Program), 英文简称仍为IODP.  相似文献   

9.
正由中国科学家建议、设计并主持的"国际大洋发现计划"349航次(IODP349航次)日前画上句号。这是新十年(2013~2023)"国际大洋发现计划"的首航,也是中国第二次在南海实施大洋钻探。中国科学家上一次赴南海钻探,还是1999年。IODP349航次由美国深海钻探船"决心"号执行,2014年1月28日从中国香港起航,3月30日在中国台湾基隆港靠岸,历时62天。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李春峰、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林间联合担任该航次首席科学家,共有13名中国科学家上船参与科考。  相似文献   

10.
大陆科学钻探的研究主题覆盖了所有地学领域的广泛目标,是当代地球科学的最前沿,它不仅需要一系列重大工程技术的支撑,而且将带动地球科学相关学科和技术的重大发展,对于这样一个全球性、投资巨大、需要一系列高新技术支撑的大科学项目,国际合作是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1.
未然 《科学之友》2005,(3):46-46
据英国《BBC新闻》报道,一组在遥远的北方海床进行世界最深层钻探古老沉积物研究的欧洲科学家近日表示,北极曾因极严重的温室效应影响,存在一个亚热带海洋。这些科学家说,往深达1300m的海床钻探430m后发现,5500万年前,现在平均温度为-1.5 ℃的北极海,曾短暂处于摄氏20 ℃左右的  相似文献   

12.
颜其德 《科学》1999,51(6):23-25
  相似文献   

13.
2002年8月6日,中央电视台和国内各大网站都有这样一条消息:我国科学家首次发现冰川雪藻。这是由冰川学家张文敬在北纬78°13′的北极冰川上发现的。现在让我们跟随张文敬教授去——  相似文献   

14.
由美国、日本科学家所组成的国际海洋钻探计划(IODP)北极研究小组,最近从4500万年前的地层物质中分析发现,大约在5500万年前,北极海水温度是23℃,几乎是亚热带的温度。  相似文献   

15.
田军  拓守廷 《自然杂志》2015,37(4):239-250
新十年国际大洋发现计划(2013-2023)以探索深部了解整个地球系统为目标,围绕气候与海洋环境、深部生物圈、地球内部与表层连接、灾害与观测等四大科学主题,预测未来,预警灾害,提出了14个前沿科学问题。继板块构造学说掀起地球科学领域的一场革命之后,科学大洋钻探将触发地球科学领域新的革命。  相似文献   

16.
17.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先导孔地热测量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先导孔的地温测量结果表明,深钻靶区地温梯度介于19-26℃/km,较大陆地区平均值(25-30℃/km)偏低,与德国大陆超深钻(21-28℃/km)相近.42块钻孔岩芯热导率测试显示,曾经深俯冲的超高压变质岩石具有异常高的热导率,平均(3.94± 1.26) W/mK,高于上地壳平均热导率值50%以上.实测热流值为 76-80 mw/m2,高于全球大陆地区平均热流值(65 ±1.6) mW/m2和中国大陆地区平均热流值((61±15.5)mW/m2)及相邻苏北盆地地表热流平均值(68mW/m2),但略低于德国大陆超深钻在 1000 m以下的热流值(85mW/m2).研究区较高的热流值系地壳上部热导率的横向不均一所致,即热流由较低热导率的周边地区向较高热导率的超高压变质体汇聚的结果.较低的地温梯度决定了深钻靶区较低的深部温度,苏鲁地区从地热角度看也是合适的大陆深钻地区.  相似文献   

18.
正[本刊讯]开始于2014年1月的南海第二次大洋钻探——I0DP349航次,是由我国科学家建议、设计并主持,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李春峰教授、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林间教授联合担任此航次首席科学家,12位中国  相似文献   

19.
北极研究,从梦想走向辉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走向南极和北极,是多少代中国人的两大梦想。1984年,中国第一次南极考察,将走向南极的梦想变成现实,并延续成长达28年的美丽画卷。然而,虽然北极距离中国更近,但走向北极的梦想实现起来要困难得多,北极科学考察的起步整整晚了11年。今天中国的北极研究与南极研究一样,正在走向辉煌。  相似文献   

20.
当今的科学界,正借助高技术手段的发展,希望揭开极地消逝之谜,力求对"到2040年冰冠消逝"的假说是否正确作出客观、科学的评价。展望北极,残酷的现实不容乐观——北极冰冠50年来的面积达到最小覆盖北极广袤地带的厚厚冰块被称为冰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