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色彩漫话     
姹紫嫣红,粉白黛绿,色彩不仅给人们以美的享受,而且还有种种妙用,有的甚至近乎有神奇的魔力。(一)西欧一港口码头工人,由于搬运的货箱太重而向公司提意见。公司采纳了色彩专家的建议,只是把货箱涂上浅绿色,并没减轻货箱重量。可说也怪,工人们似乎觉得已减轻了重量,故不再抱怨了。这是因为色彩会给人轻重感,涂冷色的(如浅绿色)感到轻,涂暖色的(如黑色)感到重。美国著名的福特汽车公司,早期工作的车间墙壁是深绿色的,并带有黑色线条。工人们在这种环境中劳动时间一长,便感到疲劳,从而大大降低工作效率。后来,该公司根据色彩专家的意见,把车间…  相似文献   

2.
从上世纪初以来,全球的经济总量增加了200倍以上。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球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也日趋严重。人们开始反省经济增长方式,探索经济和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过去那种全力以赴、不惜一切代价谋求发展的观念,必须作出相应的转变和调整。最近,胡锦涛同志指出,要树立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以高效益发展为前提,以协调发展为中心,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本,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这标志着我们对社会经济发展规律认识的进步和升华。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经济不发达的…  相似文献   

3.
天山及其前陆盆地的晚新生代构造变形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张培震 《科学通报》2003,48(24):2499-2500
现代天山是典型的板内新生代复活型造山带,为什么远离板块边界上千公里的大陆内部会发生如此强烈的构造变形?构造变形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和速度发生的?什么因素控制着大陆内部构造变形的发生?大陆内部构造变形与深部的物质运动和动力过程是怎样相互作用的?这些问题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就引起了国际地球科学界的普遍关注,天山成为探索和回答上述重大科学问题的天然实验室.  相似文献   

4.
郭正堂 《科学通报》2019,64(9):883-884
<正>可能源于科学自身的规律,地球科学的主旋律每隔二三十年就会发生一次大变革.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地球固体圈层运动规律为主攻对象的板块构造研究,导致板块理论的诞生,被认为是可与相对论、量子力学和分子生物学的产生相提并论的自然科学重大突破,也极大地推动了矿产资源和灾害等问题的解决.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全球变化研究,是地球科学的另一主旋律.它主要以地  相似文献   

5.
梁卓成 《科学通报》1985,30(19):1560-1560
一、前言 用铀系同位素测定年轻火山岩的年龄是新近发展起来的一种方法,它适用于测定30万年内火山岩的年代。腾冲火山群位于我国云南西部,地处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碰撞边界,在这样地质环境下曾发生了自上新世以来大量的火山活动。测定火山的年代,对评价该地区  相似文献   

6.
一、选题目的近年来,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保护环境、抑制环境恶化的呼声越来越高。2000年春,我国西北、华北地区连续发生了12次扬沙、沙尘暴,进入2001年以来,我国北方又发生了5次大范围沙尘天气,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使我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恶化的环境威胁着人  相似文献   

7.
科学与发展     
随着在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中国政府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说法,有关科学发展观的各种讨论、阐释和解说的文章开始出现在各种媒体上,这标志着从政府的导向开始,我们已经再次反思过去的政策和做法,并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进行着新的观念调整。本刊这一期所刊载的5篇专题文章,也正是围绕着科学发展观的一些方面进行的分析、讨论和反思。例如,在这些文章中,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对于前苏联大垦荒运动遭到大自然报复,以及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发生的非洲大饥荒的原因的分析,对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对人类社会和地球自然环境带来了明显的破坏和副作用…  相似文献   

8.
人类生命的信息究竟是怎样传递的呢?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关系到释明生命的本质、疾病的发生及防治等一系列重大生物学和医学问题。半个世纪以来,生命科学家集中力量攻研这个课题,终于在90年代初得以大体查清。为了纪念这个历史性的科学突破,进入90年代诺贝尔医学奖的4次颁发,竟有3次用于褒奖这个领域的研究成果——离子道的发现(’91)、蛋白激酶的发现(’92),以及1994年10月10日向全世界公布的——  相似文献   

9.
姚檀栋 《科学通报》2019,64(27):2761-2762
<正>20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开展了首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以下简称"青藏科考")研究,前后历经20余年,积累了大量科学资料,为青藏高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自第一次青藏科考开展以来的近50年,青藏高原自然与社会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气候变化尤为剧烈,气温的变暖幅度是同期全球平均值的2倍,使得这个地区成为全球变暖背景下环境变化不确定性最大的地区;在  相似文献   

10.
环境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气候变化、环境污染和核辐射是无国界的,而其头号公敌往往是以小汽车为中心的城郊生活方式。通过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城郊地区环保活动家的活动,我们可以了解到他们当时是如何关注普遍的郊区生活,以及生活在城郊社区中的人们对污染的担忧和对环保的关注。  相似文献   

11.
“绝境之中须用奇招” (Desperatetimesevidentlycallfordesperatemeasures) ,这是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剑桥大学教授吉邦斯 (G W Gibbons)在一篇关于新近宇宙学发展的论文中的精彩评述。自从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 ,随着技术的突飞猛进 ,人类对宇宙的探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以哈勃太空望远镜为代表的新一代卫星探测器的发射 ,使人类第一次能够清晰的窥测宇宙深处的奥秘。同时 ,这种对宇宙的深入认识 ,也对传统的观念提出了强烈的挑战。上个世纪的最后几年里 ,在宇宙学中发生的一系列重大的发现 ,完全可以与哈勃在上个世纪初发现星系的退…  相似文献   

12.
贺兰山(3556m)是中国东部存在确切第四纪冰川遗迹的山地之一,是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温带草原与荒漠草原的分界线,对于研究中国东、西部冰川发育特点以及青藏高原边缘山地冰川发育与气候和构造之间的耦合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野外地貌调查与室内光释光(OSL)、加速器质谱碳十四(AMS14C)对冰川、黄土以及湖相沉积物年代测定结果显示,在贺兰山主峰周围海拔2800m以上保存着古冰川侵蚀与堆积地貌,第四纪冰川发生的时限较晚,时代上限为末次冰期中冰阶,对应深海氧同位素MIS3中期(43.2±4.0ka)、末次冰盛期(LGM,~18ka)、晚冰期(12.0±1.1ka)和新冰期(3.4±0.3ka),冰川作用的阶段性明显.采用深海氧同位素曲线(MIS)代表共和运动(150ka)以来的冰川平衡线变化,并用末次冰盛期的平衡线(2980m)以及现代理论雪线高度值(4724m)作为平衡线的最大振幅,以3.5mm/a作为贺兰山体的抬升速率,探讨了末次冰期以来贺兰山山体高度与冰川作用之间的关系,并与黄土-古土壤等反应气候环境变化的指标对比,认为贺兰山地区第四纪冰川作用是山体的构造抬升与气候条件耦合的结果,即"共和运动"之后山体抬升到与末次冰期气候耦合的高度,开始发育冰川.  相似文献   

13.
新疆罗布泊地区的环境演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新疆罗布泊地区是我国经济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在汉唐时代曾是通向西亚和欧洲的要冲,是世界著名的“丝绸之路”的通道,孕育了上千年的楼兰文明,却在经历过数十万年的地质构造作用和近千年的人类活动影响后,由一个经济富庶、文化发达的地域变化成湖泊碱化、萎缩干涸、一望无际的沙丘林立之地。这个过程是如何发生的,其中发生了哪些气候变化旋回,有什么重大的环境事件,这些事件发生在什么年代,以及如何认识自然和人为营力的影响,对实施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提供有效的科学判据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在分析目前主要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阐明罗布泊地区环境演化的过程,提出开展未次间冰期以来高精度的质谱-铀系年代序列和高分辨率的环境指标研究,加深对罗布泊干旱化和荒漠化过程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生物的进化,应当用辩证唯物主义为思想武器去研究,特别要从活的生物个体的物质运动去研究。反抗—调整是生物物质发展的基本运动模式,这种物质运动具有方向性,将促进生物个体向那一方面的发展。生物体总是针对环境的变化,增强自身对外界刺激的抵抗力,使之更能适应环境的变化。不同个体对外界刺激的抵抗力不同,同一个体不同时期抵抗力也不同。生物的“记忆”、习惯、本能、生物钟等,是生物物质“运动惯性”的结果。生物体对外界环境的反抗,生物物质的“运动惯性”及其不同量与质的变化,精、卵细胞各自的运动规律等,都对后代有影响,它们都是遗传因素。  相似文献   

15.
沙漠化已成为当今世界一个重要的土地问题和环境问题。多年来,我国西部、北部地区的沙漠化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目前我国北部、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仍不容乐观,沙尘暴更是频频袭击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地区。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2000年来已出现过1200多次沙尘暴天气,而且在逐步上升。如特大沙尘暴在20世纪50年代5次、60年代8次、70年代13次、80年代14次、90年代23次。本世纪一开始,沙尘暴更是越演越烈,每到春季,我国北部、西部地区的人民就饱受其侵害,给百姓生命财产带来巨大的损失,严重制约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据中国科学院水土保持…  相似文献   

16.
三磷酸腺苷(АТФ)是肌肉运动的直接能源,这个观念在本世紀的30年代末,就已經广泛地引进了生物化学界而成为一个普通的观念了。但是,生物化学家在接受这个观念的时候,他們的思想却停頓在这上面,沒有进一步地轉到去追究下面这个問題;在肌肉的运动机能中利用潜伏化学能的情况究竟是怎样發生的  相似文献   

17.
丁仲礼 《科学通报》1989,34(19):1494-1494
第四纪气候演化的重要特征为冰期与间冰期的交替旋迴。自70年代早期以来,四次冰期的经典模式逐渐被多重冰期的概念所替代。然而,第四纪气候到底经历了多少次冷暖旋迴,至今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8.
《科学通报》1976,21(12):551-551
<正> 水稻黄矮病是我国南方稻区新近流行的一种重要病害.早在60年代初期首见于云南、广西,自1964年以来,先后在南方稻区某些省、市、自治区发生流行.十多年来,特别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批孔运动及批邓和反击右倾翻案风以来,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在各级党委的领导下,贫下中农、革命干部和科技人员相结合,专业研究机构和  相似文献   

19.
自40年代初北半球气温陡然下降,70年代中期以来转为急剧上升,这种气候变化,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的.这些活动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的大气核试验以及60年代初期开始的全球性工业发展,这是气温下降的主要原因.60年代中期以后大气核试验结束,自70年代初对工业污染治理的加强以及大气CO_2浓度迅速增加,是70年代中期以来气温急剧上升的主要原因.今后,如不发生核大战和大规模的火山活动,气温将以上升为主,到2030年前后,平均气温将比现在升高1.3℃左右,近些年来华北地区发生的旱象,还将持续下去.  相似文献   

20.
位于青藏高原北部的昆仑山垭口盆地发育较完整的晚新生代地层, 在青藏高原北部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确定盆地形成和消亡的年代对高原隆升过程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过去依据盆地的构造沉积特征提出了“昆仑-黄河运动”, 因其与这一时期的许多全球和高原重大气候环境事件同期而引起了人们的更多关注, 但上述构造运动时代的界定是建立在不明确的年代学基础之上. 文中对昆仑山垭口盆地剖面晚新生代沉积物进行了详细磁性地层学研究, 高密度古地磁采样和测年表明剖面年龄约为3.6~0.5 Ma BP, 地层的沉积演化记录了垭口盆地形成发展及构造经历了五个阶段, 揭示晚上新世以来高原北部~3.6, 2.69~2.58, 1.77, 1.20, 0.87和~0.78 Ma构造隆升的历史, 确定昆仑组砾石层和“昆仑-黄河运动”的年代分别为3.6~2.69 Ma和1.20~0.78 Ma, 为高原隆升过程和全球变化研究提供可靠年代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