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5年Science提出了"人体内有多少个蛋白质?"这一科学问题.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不断完善,以及"后基因组时代"在蛋白质组学方面研究的不断深入,科学家们都尝试来回答这一有趣的问题.经典分子生物学认为,一个基因只能表达一种蛋白,人类基因组含有约24000个基因,但蛋白质种类有50000多种甚至更多,显然可能有些基因可以表达的蛋白至少超过两种以上,才能够使机体复杂的功能需求得以满足.至今为止,科学家们对人体内蛋白质具体数量还没有达成共识.本文结合真核模式生物的进化、基因编码、蛋白质修饰以及当前蛋白质组学技术发展,综合分析人体内可能存在多少种蛋白质,希望能够为回答这一科学问题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2.
余慕贞 《科学通报》1987,32(19):1520-1520
生长激素(GH)是垂体前叶分泌的一种多肽激素,它控制动物的生长,参与机体内各种代谢过程。近年来由于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开辟了GH在经济动物方面应用的前景。因而如何利用先进技术纯化及分析这些基因工程产物,已提到日程上,其中单克隆抗体  相似文献   

3.
基因的偏迫     
DNA可谓是生物的图书馆,其资料的编撰便能创造一个新个体.DNA的表现形式便是基因,基因编码蛋白质,加上其他种种零件,它们相互作用即构成了一只猫,或是一个磨菇,或是一棵棕榈树,也可以是一个人.假如一个基本的基因是有缺陷的,使得生物死去或不能繁殖,这个"有过失的"基因也会消亡.那样的基因要得以扩散,它必得要强化"它的"机体的繁殖的前景.一般人总会认为,基因毕竟不能直接面对自然选择,只能通过它们机体的增殖得以扩散.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在细胞的"书库"中,基因不仅是些被动的"书本".正如生物体是环境舞台上的演员一样,基因  相似文献   

4.
免疫治疗是一种新兴的肿瘤疗法.与传统的疗法直接杀伤肿瘤不同,免疫治疗是通过激活或增强人体免疫系统,依靠自身免疫功能间接杀灭癌细胞和肿瘤组织的疗法.考虑到肿瘤的异质性和遗传不稳定性,单一的疗法不能达到完全治愈肿瘤的效果.近年来,有研究表明,利用超声可以提高机体对肿瘤的免疫反应强度,加强肿瘤的免疫治疗效果.聚焦超声在破坏肿瘤的同时可以导致机体在原位产生肿瘤碎片和肿瘤相关抗原等物质,增强肿瘤的免疫原性,刺激细胞免疫,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微泡是临床上使用的超声造影剂,微泡的加入可以加强聚焦超声对肿瘤的破坏效果,引发更强的免疫反应.利用超声和微泡的组合还可以打开血脑屏障,促进免疫细胞或免疫治疗药物进入血脑屏障发挥作用.此外,微泡还是一种常用的基因和药物载体,利用超声将负载免疫相关基因或抗原的微泡递送到肿瘤细胞或免疫细胞中,同样可以增强免疫应答反应,提高肿瘤免疫治疗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正不久前,一家美国医疗公司发布了重磅新闻:他们将在2017年通过修改基因的方法,帮助治疗人类的眼部疾病,果真如此,人类历史上就有可能出现首位转基因人。这项转基因技术名为"Crispr",专门用于帮助病人治疗先天性黑朦。先天性黑朦患者机体受到基因缺陷的困扰,无法正常产生特定的蛋白质,导致视网膜无法正常工作。而Crispr的本质是一种细菌自我防卫体系。细菌在自身的基因中携带了病毒的遗传密码,并以此识别从外部靠近的病毒,从而生成催化剂,驱逐病毒的遗传密码。据悉,如果向病人眼中注射一定剂  相似文献   

6.
自然信息     
自1984年证实HOX的基因在脊椎动物和节肢动物间存在以来,这一大家族为解开机体发育、发生的错宗复杂之谜提供了重要线索.HOX基因最初是在果绳体内发现的,它们有助力确立昆虫从头至尾形状的形成并很快被证实它对从低级的线虫到哺乳动物种类的发生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7.
朱元晓 《科学通报》1994,39(11):1055-1055
干细胞因子(SCF)是近年发现的一种新的细胞因子,该因子是c-kit原癌基因编码受体的配体,在机体造血等多种功能细胞的生长发育中起重要调控作用.国外临床前期和临床Ⅰ期的研究表明,SCF在治疗某些顽固性贫血,恢复放化疗后骨髓的造血机能及抗辐射损伤等方面具有潜在应用价值.本研究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克隆了编码人可溶性SCF基因cDNA并在COS7细胞和大肠杆菌中成功地进行了表达,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2,4—D人工根瘤“外拟”理论的分子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常动植物机体其内源激素的功能是,在它们各自的基因控制下,调节动植物本身正常的生理功能、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基因的某种突变或某种外源基因的引入,造成动植物激素代谢紊乱和外源非常量的某些激素的吸收,  相似文献   

9.
基因治疗     
基因治疗,是指用基因治病,就是把功能基因导入病人体内使之表达,并因基因的表达产物———蛋白质发挥了功能使疾病得以治疗。它的基本原理来源于人类对自身遗传机制的了解。基因作为机体内的遗传单位,不仅可以决定我们的相貌、高矮,而且它的异常将会不可避免地导致各种疾病。基因治疗的提出最初是针对单基因缺陷的遗传疾病,目的在于用一个正常的基因来代替缺陷基因或者来补救缺陷基因的致病因素。1990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用ADA(腺苷酸脱氨酶)基因,治愈一位由于ADA基因缺陷导致严重免疫缺损的4岁女孩,致使世界各国都掀起了研究基因治疗…  相似文献   

10.
潘素晶  徐增辉  张悦  钱其军 《科学通报》2013,58(5-6):411-418
DNA改组(DNA shuffling)是一种高通量的突变、筛选技术, 自1994年提出以来, 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 其在DNA、酶和药物蛋白等的改造上都有突出的表现. 腺相关病毒(adeno- associated virus, AAV)是一种细小病毒, 由于其无致病性和能有效呈递基因而成为一种非常理想的基因表达载体. 但是AAV筛除存在一些不足, 如对某些重要靶细胞感染效率不高、存在机体的免疫反应等限制了其临床研究的进展. 应用DNA 改组技术对AAV的衣壳蛋白进行定向进化, 有望解决这些问题. 本文重点综述DNA改组在AAV衣壳定向进化上的技术发展和应用, 并结合本课题组在AAV衣壳DNA改组上的研究工作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1.
DNA改组(DNA shuffling)是一种高通量的突变、筛选技术,自1994年提出以来,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其在DNA、酶和药物蛋白等的改造上都有突出的表现.腺相关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AAV)是一种细小病毒,由于其无致病性和能有效呈递基因而成为一种非常理想的基因表达载体.但是AAV筛除存在一些不足,如对某些重要靶细胞感染效率不高、存在机体的免疫反应等限制了其临床研究的进展.应用DNA改组技术对AAV的衣壳蛋白进行定向进化,有望解决这些问题.本文重点综述DNA改组在AAV衣壳定向进化上的技术发展和应用,并结合本课题组在AAV衣壳DNA改组上的研究工作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2.
有些人生来就瘦,而有些人生来就偏胖。这一现象可能很快就能随着一种微型蠕虫及重要基因的发现而得到解释。目前,科学家已经确定了400多种与脂肪的新陈代谢有关的基因,这是在对线虫类蠕虫和RNA(核糖核酸)干预(一种确定基因功能的新技术)后做出的。  相似文献   

13.
革兰氏阴性菌脂多糖(内毒素)及其产物在介导机体的病理生理变化和免疫反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现已表明,由脂多糖诱导产生的肿瘤坏死因子(TNF)是一种重要的炎症介质。本文采用TNF特异的生物活性检测法、  相似文献   

14.
周建  潘雯  李晓钰  王松灵 《科学通报》2023,(34):4726-4736
稳态是机体健康和疾病的交汇点.保持良好的稳态是健康的必要条件,恢复机体的稳态是扭转疾病状态的关键手段.硝酸盐作为一种天然膳食营养素,广泛存在于日常用水及食物中,是生物体存活不可或缺的物质.在病理状态下,外源性补充的硝酸盐可通过硝酸盐-亚硝酸盐-NO途径,作为内源性NO途径的补充,对机体稳态的维持具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 Sialin和硝酸盐之间相互作用也会参与多种细胞稳态的调节进而对全身稳态作出贡献.目前已证实,外源性补充硝酸盐对机体多系统具有保护作用.硝酸盐是维持机体稳态的重要体系,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潜力.本文主要综述了硝酸盐的发现历程及研究现状,并阐明了其在未来应用中可能面临的严峻挑战和应对策略,以期为硝酸盐在机体稳态维持和疾病防治中的应用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5.
P因子是在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中发现的一种转座子,至今已有9年左右的研究历史。转座子对基因突变和表达调控具有重要的作用,而P因子又有可能成为高等真核生物基因工程的一种安全而有效的基因载体。所以该领域引起了研究者广泛兴趣,并作了深入的研究。本文试就P因子的概念、结构、行为、起源、进化和作为真核基因载体的应用作一简述。  相似文献   

16.
阻止死亡     
李宇 《大自然探索》2006,(12):14-16
每个人或早或晚终归一死,那我们怎样才能活得更长久一些呢?相对于其他许多动物而言,人类有相当长的寿命。相信所有的人肯定不愿成为短命的动物,比如有些种类的昆虫只能生存3天,但人们还是会不时抱怨大海龟的寿命比我们要长100多年。那么,我们可以长生不老吗?很不幸,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在我们出生时身体内部早已被嵌入了“老化基因”(一种会促进机体衰老的基因)的程序,在基因和环境的共同作用下,我们会逐渐衰老直至死亡。古希腊哲人说:生命不过是以死亡为目的地的一段旅行。那么,衰老是如何发生的呢?简单地说,在组成我们的身体组织的各种细胞行使其功能时(这一切都由基因安排),它们会受到来自外界或内部的损伤,如细胞自身产生的代谢副产物。当然,细胞也会作出相应的保护反应,如肾脏过滤废物,肺将氧气吸入,皮肤防止体液蒸发丧失,等等,但这些机制并非完美,危险会随之而来,造成细胞功能的损害。危险来自何方呢?许多损伤都来自于一种有害的代谢副产物——自由基。自由基是由丢失电子后的氧分子所组成,由于它们能从其他分子获取电子,使之不稳定,并能破坏活组织如蛋白质、细胞膜和DNA等,故极具破坏性。机体对付自由基这个“破坏分子”的“武器”是抗氧化剂。抗氧化剂主...  相似文献   

17.
方福德 《科学通报》1985,30(13):1024-1024
人类珠蛋白基因多态性作为一种遗传标志,在人类学、遗传学和某些遗传性疾病的预防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国外自1978年开始发表一些种族群体分析的有关资料,国内在这方面迄今尚无研究报道。我们在研究我国β-地中海贫血(一种遗传病)产前诊断的过程中,首先对中国人β类珠蛋白基因的多态性限制性内切酶酶切位点的分布作了系统的研究。本文首次报告中国人群中γ珠蛋白基因多态性的资料。  相似文献   

18.
黄汉生 《世界科学》2004,(11):26-27
是什么引起了老化?科学家们并不确切知道,看来促进老化有很多的因素。有可能老化是减少癌症易患机制的一种副反应。细胞的维护、修理机制可能逐渐失灵,时间一长也会造成损害。同时,进化不大可能保护对不能再生的机体进行的资源投资。再者,自然选择也不可能把要到生命晚期才出现的不良作用的基因清除掉。 在某种意义上说,老化在人出生时就开始了。但老化通常是与皱  相似文献   

19.
基因和癌     
癌细胞系正常细胞发生畸变、增生和增殖失控的一种状态。问题出在哪里?时至今日,科学家们还不能有把握地说癌症之谜已经揭开。众所周知,癌细胞和正常细胞之间的差异表征了DNA分子的区别,人体内的每一个细胞含有近300,000个基因。精确地点出究竟哪些基因出了差错是至为重要的。对同一种基因何以导致不同种类的癌症这点至今不甚了了。医学  相似文献   

20.
余龙 《科学通报》1993,38(10):959-959
人类Dystrophin基因位于基因组Xp21区,长约2300kb。因其与一种致死性遗传病——杜兴氏肌营养不良症的发病直接关联,对其分子结构的研究,近年来一直是医学分子遗传学界关注的热门课题之一。探明这个基因究竟有多少个外显子,对于深入剖析这个巨大基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