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论语·为政》有: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关于“思无邪”的解释颇有争议,因而影响了对孔子引用这句话意图的解释。文中从语言的角度考证,认为这是读《诗经》的原则,并不是对《诗经》内容的概括。  相似文献   

2.
伴随着改革开放和计划生育而来的"后生们",曾被认为是幸福的一代,千百宠爱集于一身,他们又被认为是不幸的一代,因为他们被赋予更多的责任,面临着更多的压力,得到既多,失去亦然.作为独生子女的家长,作为曾经磨难的前辈们,心中更多的是隐忧,这种看不见的忧虑不是没有道理的,作为社会中人不会逃脱自然法则,竞争法则."后生可畏"语义本非如此,歧义之下,却能很好地表达文中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钱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出版的著作《论语新解》,旨取通俗,以务明《论语》本义为主,求其为一部人人可读之注,指出了一条有别于学术探讨的读书道路。他的经典普及工作不仅是对《论语》的毕力钻研,也流露出对文化传承和民族复兴的殷殷期待。  相似文献   

4.
一直以来,人们对《论语·八佾》中孔子与子夏的对话有着巨大的误解。比较通行的三种观点,都是从字面上解释对话含义。事实上,这段对话是一场师徒间心照不宣的、触及思想层面的深度交流。二人都是话里有话,假论诗而实言礼,所言超出字面意思又能相互理解。我们认为,要想充分理解这段对话的真实意义,首先必须把握住文章前前后后的整体语境,设身处地地还原当时二人对话的真实过程与场景;其次则必须要通过合乎逻辑的推理,完整补充对话中属于言外之意的语言留白。只有在微观词义和宏观语境上正确把握对话,才能在一种真实的立体情境中深刻理解其真意,而不是仅仅在具体词意上进行考察论证。  相似文献   

5.
由于收字范围过宽,字形来源过多以及流传时间久远等原因,《康熙字典》所收录的"古文"形体讹混现象很严重。可分为笔划的讹混、偏旁的讹混和整个文字的讹混三类。  相似文献   

6.
<魏风·葛屦>一诗,后代的学者大都认为此诗是一首缝衣曲,作者是贫贱的缝衣女,所刺的是贵族夫人的"褊心".然此说有待商榷,本文试从挖掘"葛屦"、"缝裳"和"好人"等词的深层内涵入手,证明此诗是一位新媳妇刺其夫褊心的诗.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李白诗句"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中"圣贤"二字的考证,认为传统的仅限于字面意义上的理解甚为不妥,继而提出自己的新见解。  相似文献   

8.
《夸父逐日》新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依据中外人类新成果之一--美洲印第安入主要来自亚洲和中国,暗合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对神话进行史的研究尝试,对前人和袁珂先生关于<夸父逐日>的传说解释提出了大相径庭的解读.  相似文献   

9.
本文旨在辨识《西青散记》是一部纪实体笔记,《散记》中的绡山田妇“双卿”并非虚幻人物.从文献载录,特别是比勘董潮的《东皋杂钞》,以为胡适《贺双卿考》中提出的“五可疑”,除个别“可疑”有待进一步考辨外,大都皆不足疑,《贺双卿考》对《西青散记》所作的断语是不合适的.  相似文献   

10.
二千年来,对<诗经>中的许多篇章纷纷无定解.特别是<伐檀>一篇更是众说纷纭.事实上对此诗的解释大多偏离了其真正的主题,而此诗的基本主题是劳动者歌谣,它是一首赞美心中情人的爱情诗.并不是如汉代治经者及后代学者所说的怨刺诗,也没有什么的社会批判倾向,仍然是<诗经>基本主题--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具体表现,是中国奴隶社会风土人情的真实再现.  相似文献   

11.
中古时代所称赏的作品,有许多《文选》未录,此处选取《文心雕龙》、《世说新语》、《诗品》所提名所称赏而《文选》未录者,以及曹丕、傅玄、挚虞《文章流别论》、诸史书、《文镜秘府论》所提名所称赏而《文选》未录者,进行分析,并究其原因。  相似文献   

12.
藉由考察《论语》原文中可见的孔子之生死观,对《先进篇》中“未知生,焉知死”一语之意涵进行再检讨。  相似文献   

13.
对<全明词>中所收词作不全而可辑补、作者小传中生卒年失考的部分词人的小传进行订补.订补以考证确定作者的生卒年为主,凡作者的生平事迹需补正的,也予以补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