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5 毫秒
1.
以博峪河省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根据2011年、2012年两期遥感影像数据,结合野外调查数据,在GIS和RS技术支持下,选取与大熊猫生境相关的7个影响因子,从大熊猫潜在生境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的生境等方面分析了生境的变化特征,探讨该自然保护区的大熊猫生境适宜性.结果表明,在不考虑人类活动的情况下,保护区内大熊猫生境不适宜区域面积比例为23.22%,适宜区域面积比例为19.02%,较适宜区域面积比例为46.69%;考虑人类活动的影响,保护区内大熊猫生境不适宜区域面积比例为23.63%,适宜区域面积比例为19%,较适宜区域面积比例为46.67%.与不考虑人类活动的影响相比,不适宜区域面积比例从23.22%上升到23.63%,适宜区域面积比例从19.02%下降到19.00%,受人类活动影响后转变为不适宜生境的面积达到36.96km2,人类活动对大熊猫生境的影响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2.
为探索现代城市化背景下安徽省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对景观格局与生境质量的影响,基于安徽省1980—2015年时间序列土地利用类型数据,利用ArcGIS、Fragstats、InVEST模型等软件,分别从整体景观级别、类型景观级别、生境质量等级、生境退化度等方面对安徽省景观格局与生境质量进行分析与评估。结果表明:(1)安徽省土地利用整体空间格局无明显变化,土地利用转移变化以耕地向建设用地转移为主,79.6%的耕地流失面积转化为建设用地;(2)安徽省各景观指标波动范围10%左右,各斑块类型在景观中呈均衡化趋势分布,人类活动干扰程度的增大导致景观分散度、破碎化程度增强,优势地类间连通性下降;(3)安徽省整体生境质量指数年平均值在0.36~0.46之间,各城市生境退化度年平均值在0~0.06之间,北方地区生境质量低于南方、生境退化度高于南方,生境质量“优”“中”等级面积约占31%,“中”等级以下情况逐年改善,2010年以后所占面积维持在45%。研究结论对安徽省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政策、保护生态多样性、识别重要生境斑块、优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等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以典型旅游目的地婺源县为研究对象,利用土地利用、统计年鉴、高德地图等多源数据,综合运用InVEST模型、热点分析、核密度分析方法,定量评估2000—2020年生境质量时空演变特征及其与旅游要素的空间关系。结果表明:(1)婺源县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耕地、草地为主,2000—2020年间旱地、其他林地、中覆盖草地面积减少显著,其它建设用地、城镇用地、水库坑塘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2)婺源县生境质量总体较好,均值呈微幅下降且加速下降的趋势,后十年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前十年。低值区沿人类活动密集区呈带状或斑块状分布,高值区以北部丘陵、中部平原最为显著,热点分析显示为“北热南冷”,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是婺源县整体低生境质量占比增大,高生境质量呈下降趋势的主要原因。(3)旅游活动是影响生境质量变化的外在动力,旅游要素核密度高值区与生境质量退化区域空间吻合,核密度值越高区域,低等级生境质量占比越大。高等级旅游资源聚集、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区域生境退化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4.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MaxEnt模型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在2013年~2014年水禽野外调查的基础上,以丹顶鹤(Grus japonensis)、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大天鹅(Cygnus cygnus)作为指示物种,开展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水禽生境适宜性模糊综合评价.MaxEnt模型结果表明:到翅碱蓬滩涂距离、到柽柳-翅碱蓬滩涂距离是影响丹顶鹤越冬生境选择的主要环境变量,其综合贡献率分别为63.5%和23.3%;到芦苇沼泽距离、到黄河距离是影响东方白鹳繁殖生境选择的主要环境变量,其综合贡献率分别为68.8%和18.0%;到水源距离、到盐田-虾池距离、到芦苇沼泽距离3个环境变量对大天鹅越冬生境选择有重要影响,其综合贡献率分别为48.4%、21.1%和15.6%.模糊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水禽生境"适宜"面积为20 291hm2,"较适宜"面积为6 103hm2,分别占保护区陆域面积的17.8%和5.3%,主要集中分布在保护区南部的大汶流管理站和黄河口管理站.空缺分析表明:保护区内存在2个比较明显的保护空缺,即大汶流管理站人工湿地恢复区域、黄河口管理站东南部区域.为有效保护水禽生境,建议加强保护区湿地生境监测、评价和规划,以及对人为干扰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放牧成为大熊猫生境中最主要的人为干扰,对大熊猫的生存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为了比较放牧家畜、大熊猫选择生境因子的偏好二者对竹林破坏程度的差异,本研究在四川美姑自然保护区设置了放牧干扰样方和大熊猫利用样方,拟调查生境因子及测定所采集的不同竹龄的竹叶、竹秆、竹枝的常规养分。结果显示:野生大熊猫喜欢海拔较高、灌木高且胸径大的生境,牲畜偏好海拔低、乔木郁闭度高以及草本面积大的生境;大熊猫生境内的竹子营养成分如蛋白、脂肪和灰分等显著高于被牲畜破坏后的干扰生境。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昆仑山林场最新森林资源调查资料为依据,并结合昆仑山林场的地形、地势特征,通过GIS技术,对研究区的森林资源进行补充调查区划。利用ERDAS IMAGINE 8.6、ArcGIS 9等软件强大的空间分析和数据管理功能。对昆仑山林场的SPOT遥感影像以及矢量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得出昆仑山林场的森林资源分布现状,并对其进行合理区划。经过统计分析该林场公益林总面积为64166.87hm2,其中:有林地面积为15372.8hm2,占公益林总面积的23.95%;疏林地面积为12971.33hm2,占公益林总面积的20.22%;灌木林地面积为35708.47hm2,占公益林总面积的55.65%;宜林地面积为114.27hm2,占公益林总面积的0.18%。  相似文献   

7.
《河南科学》2016,(2):214-218
为了探究物种整体和不同生长阶段的空间分布格局,并研究种群分布格局与生境空间异质性的关系,以小秦岭自然保护区2个1 hm2样地调查数据为基础,采用点格局分析法对群落在完全空间随机以及异质性泊松分布下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两样地物种均受到生境异质性的显著影响,两个样地内的生境适合物种的生长,而且物种受到生境异质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大尺度上;此外,成年树与小树的空间格局相似,但小树更容易受到生境异质性的影响.结果较好地反映了小秦岭物种的空间分布格局,并为更好的保护和利用小秦岭自然保护区内的植物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贵州省是中国典型的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脆弱,生物多样性极易受到破坏。本文通过对贵州省的自然地理环境、植被的状况和生物多样性的调查研究,分析贵州省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多样性特征,评价其生境敏感性。研究调查结果发现,贵州省高等植物共6930种,受国家一级保护的植物13种,受国家二级保护的植物63种。贵州的生境敏感性的分布主要以高度敏感区为主,面积为93579.40km2,比例占53.15%;其次是不敏感区域,面积为39071.14km2,比例占22.19%。贵州省生境敏感性在空间分布总体表现为:黔东南,黔南和黔北的生境敏感性较高,而黔中、黔西南和黔东北的生境敏感性较低。生境敏感性与高程相关分析发现,贵州的5个敏感性分类等级区都主要分布在500m~2000m之间,其余高程范围分布很少。  相似文献   

9.
杨健  王勇  潘红  吴先智 《大自然》2010,(3):14-16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的主震区及地震造成的重大次生地质灾害区域,都与我国四川野生大熊猫生存、活动和繁衍的主要区域相重叠。地震爆发时,山崩地裂、岩体坍塌、巨石滚动、河流阻塞、森林和竹林被破坏等一系列自然环境的突然改变给大熊猫的生存带来了极大危害,导致其生境面积减少6.5万公顷,损失比例达5.9%。其中,自然保护区内的生境面积减少近3.5万公顷,保护区外的生境面积减少近3.1万公顷,分别占大熊猫全部生境的6.0%和5.8%。  相似文献   

10.
四川大相岭大熊猫种群及栖息地调查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2001年对大相岭大熊猫及栖息地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大相岭山系有大熊猫栖息地面积353.76km2,数量14只,分布在洪雅和荥经县境内.大熊猫活动痕迹主要分布在海拔2000~2500m的针阔混交林生境.大熊猫栖息地内存在多种人类活动干扰,主要有采笋、历史的采伐和公路,分别占调查样方数的23.2%、22.2%和6.8%.与20世纪80年代进行的第二次调查比较,大熊猫的分布范围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当时没有大熊猫分布的荥经县现成为大熊猫的主要分布地.大相岭山系是现存大熊猫栖息地面积最小,数量最少的山系,需加强该地的保护区建设、大熊猫生境廊道建设及有效控制栖息地内的人类干扰活动,从而避免大熊猫种群的衰亡.  相似文献   

11.
大熊猫生境选择研究是近20年来一个比较活跃的区域,目前的研究基本集中在微生境与采食场两个空间尺度上.具有平缓的坡度被广泛认为是大熊猫偏好微生境的特征,而在微生境内对采食场的选择则侧重于具有较多喜食食物的部分,如老笋、新笋等的集中处.大熊猫生境选择的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外来人为干扰可导致大熊猫选择生境的漂移.同域分布的大、小熊猫具有明显不同的生境利用模式,这反映了两种熊猫在生理、生态需求等方面的不同,而非因种间竞争导致的生态调整之结果.  相似文献   

12.
佛坪自然保护区野生大熊猫对保护区内简易建筑的利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3年对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生境选择行为进行了调查,发现大熊猫冬春季节经常在保护区内一些村民烘烤香菇的土坯房及他们晾晒香菇的棚子附近活动.相对于林下竹林中大熊猫的栖息地,这些地点植被破坏严重,但大熊猫活动痕迹清晰多见,逗留时间反而较长.另外根据粪便的新鲜程度,推测野生大熊猫经常光顾这些土坯房或棚子等简易建筑.排除食物因素的影响,相对温暖、避风的环境可能是导致野生大熊猫频繁光顾这些简易建筑并做长时间停留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为掌握大熊猫的季节活动规律和人为干扰状况,提高大熊猫监测水平。使用红外线触发数码相机陷阱技术,记录大熊猫活动信息。作者于2008年3-6月,对长青自然保护区大熊猫密集分布区进行了红外线数码相机监测。监测表明:平均海拔1614-1871m的区间,大熊猫拍摄率较高,2075米拍摄率很低,这与大熊猫的季节迁移活动规律是符合的。大熊猫的昼夜活动比是3.46:1;73%的样线上有大熊猫分布;0.91%的点上有人为干扰因素;12.68%的照片中出现天敌,成年大熊猫具有应对天敌的能力;交配季节标记行为占18.65%,标记行为较多:其中有2张照片记录到了交配场所。红外线触发数码相机陷阱技术,在大熊猫监测中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秦岭大熊猫局域种群的划分及数量分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99年至2002年对秦岭的大熊猫开展了全面的专业性的第三次调查,对其种群的分布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陕西秦岭的大熊猫可划分为6个亚种群.提出了陕西大熊猫局域种群的观点,讨论了秦岭大熊猫局域种群的形成因素、种群的数量分布特征及动态发展趋势,为陕西省有效保护大熊猫及栖息地、合理布设保护区、选择巡护监测重点等方面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5.
大熊猫生存地域史的变迁与人为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很多科研工作者认为大熊猫的衰落是在冰期的杰作 ,然而事实并非完全如此 ,根据近来的大量科研成果及历史事实的记载 ,它们从人类诞生到近代 ,一直生活在我国东南诸省区的土地上 ,大熊猫生存地的急缩减 ,是因为人类数量在全新世以来的迅速增长和人类生活地盘的不断扩大所造成  相似文献   

16.
于2001年,采用截线法对长青保护区30条样线进行了调查,并与1988年以来的调查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2001年大熊猫为109只,大熊猫种群数量变化趋势处于稳定期,分布区有所增加;羚牛种群数量为403只,数量和分布区增加较快;金丝猴种群数量为470~630只,种群数量和分布区处于恢复时期.加强宣传教育、监测、栖息地恢复、参与式保护是重点物种管理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7.
基于GIS的大熊猫栖息地质量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分析研究大熊猫栖息地生态现状,以求加强大熊猫栖息地保护。方法 根据陕西省秦岭地区第3次大熊猫栖息地调查资料,结合GIS软件的内插分析及统计功能,从森林起源、乔木郁闭度、灌木盖度、竹子盖度及生长状况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并绘制了各要素的空间分布图,从直观上反映了栖息地的生态状况。结果 通过对分布图中各子要素的统计,初步得出了调查区绝大部分区域是适宜大熊猫栖息的结果,为秦岭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质量的综合评价奠定了基础。结论 调查区内大熊猫栖息条件自东向西由好逐渐变差,但目前调查区内绝大部分区域是适宜大熊猫栖息的。  相似文献   

18.
108国道秦岭隧道区域是秦岭大熊猫重要的栖息地,也是连接秦岭最大的大熊猫局域种群兴隆岭-太白山局域种群和天华山局域种群的唯一纽带.本文对该区域大熊猫栖息地现状、社区状况、面临的威胁因素和限制因素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保护策略,即从加强管理、恢复栖息地、扶持当地社区发展经济等多个方面促进秦岭大熊猫两大局域种群的交流融合.  相似文献   

19.
利用收集到的47号现生大熊猫头骨标本与古代化石标本禄丰祖熊猫,小型大熊猫,大熊猫武陵山亚种和大熊猫巴氏亚种进行比较,表明大熊猫的体型变化是由小→大→小,并分析了体型变化的原因,从内外因素的相互作用方面剖析了大熊猫目前的处境及濒危原因,提出了延缓哀亡进程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建立了描述"森林-竹子-大熊猫"之间关系的微分方程数学模型.通过对带有时滞和阶段结构的变系数微分系统的分析,得到了系统持续生存的条件.从理论上验证了李俊清等提出的"森林、主食竹、大熊猫"三位一体系统的稳定性维持机制,并进一步分析制约系统稳定发展的因素,为大熊猫栖息地保护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