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单位犯罪诉讼程序问题是我国刑法确立了单位犯罪主体之后所产生的一个程序问题。但我国刑事诉讼法没有规定单位犯罪的诉讼程序 ,这一问题的研究就是要解决我国刑事诉讼法在单位犯罪诉讼程序上与刑法的失衡问题。就单位犯罪诉讼程序设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分析 ,同时对单位犯罪诉讼程序所应当包含的主要内容进行了论纲式研究。  相似文献   

2.
我国刑法在1997年修订时虽然明确规定了单位犯罪,但几年的司法实践表明,单位犯罪的一系列制度,如时效制度、累犯制度、自首和立功制度立法上的缺失,已经严重地削弱了刑法的科学性,引起了我国刑法理论界和司法实务界的极大关注,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将直接导致我国刑法关于单位犯罪制度的完善。  相似文献   

3.
从立法的本意看,将立案作为刑事诉讼的首要环节有着特定的价值。但由于对立案这一程序的行为内容、法律性质、地位以及与其他诉讼环节的关系等问题的认识上的偏差,导致了立案程序的立法本意与司法效果出现了严重的背离。因此,建议取消独立的立案程序,将其纳入侦查程序之中,以求整个刑事诉讼程序的顺畅和连贯。  相似文献   

4.
单位犯罪或称法人犯罪,是一种为单位利益或者以单位名义而实施的犯罪,属于一种特殊的犯罪形态,具有不同于个人犯罪的特征。立足于我国刑法理论及关于单位犯罪的有关规定,对“为单位谋取利益”在单位犯罪中的地位进行专门探讨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5.
中国目前的刑事强制措施主要是针对自然人犯罪主体而设置的,对单位犯罪主体刑事强制措施的适用成了立法上的缺陷。设置适用于单位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强制措施必须考虑单位犯罪案件中强制措施的特点和现有的强制措施在单位犯罪案件中的适用情况。  相似文献   

6.
民事立案审查工作是法院审判、执行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对提升司法公信力具有重要意义。对湖北H市中级人民法院受理民事不予受理、管辖异议上诉案件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基层法院因民事不予受理、管辖异议案件引起的立案变更率较高。民事立案审查问题,不仅影响当事人诉权实现,更直接影响司法公信力提升。从民事立案审查角度,应强化立案质量意识,重视立案队伍建设,严格立案审查标准,完善立案工作制度,加强立案调研指导,提升司法公信力。  相似文献   

7.
中俄两国刑法均有关于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犯罪规定,但各具特色。对两国有关这方面的犯罪进行比较,有利于两国刑事法制取长补短,互以借鉴。从这一思想出发,本文对中俄两国刑法关于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的犯罪规定从多个方面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毛泽东思想的一个方面——毛泽东刑法思想作为研究对象。全文勾勒了毛泽东的刑法思想体系 ,指出了它的构成要件——基础范畴、中心范畴和主线 ,并具体地阐述了毛泽东刑法观、毛泽东关于犯罪与刑罚理论在内的毛泽东刑法思想。毛泽东刑法思想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时代发展性和重大价值  相似文献   

9.
大量存在的单位再次犯罪的事实与我国现行刑法对单位累犯的不规定之问的矛盾,是立法的不足,是我国刑法理论体系的不完整。借鉴法国刑法典以及参考我国海关法的规定,并结合我国单位犯罪刑事政策。增设单位累犯制度已成为弥补立法的缺陷以及满足有效预防和打击单位再次犯罪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2011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本文从当前我国老年人犯罪的现状、特征出发,结合古今中外关于老年人犯罪的相关特点,分析老年人从宽处罚的合理性依据,寻求立法上关于老年人犯罪从宽处罚的已有和待完善的规定,并在对我国具体国情分析的基础上,思考我们在立法之外关于老年人犯罪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洗钱犯罪是一种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复杂的高智商犯罪,对洗钱罪的刑法调控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尽管我国刑法对洗钱犯罪进行了明确立法,但由于缺乏相关经验,所以我国关于洗钱罪的刑事立法相对简单。因此,深入系统地研究反洗钱犯罪立法的经验,完善反洗钱刑事立法,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经济的发展,单位犯罪日益猖獗,而我国刑法虽然简单规定了单位犯罪,但学界、司法界对单位犯罪最基本的构成要件都存在分歧。本文力图通过厘清单位犯罪的各要件而使法律能更有效地防治单位犯罪。  相似文献   

13.
犯罪论体系就是依据犯罪成立的条件及其形态按照一定的顺序所组织的关于犯罪一般理论的有机整体,它是认定具体危害行为是否构成犯罪的理论系统。犯罪论体系因具有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两方面的重要作用和功能而具有重要意义,在学界存在着众多理论与学说。随着贝林格构成要件理论的提出,在以罪刑法定原则为基础宗旨的刑法当中,符合法定构成要件成为成立犯罪的第一要件,因此,犯罪论体系也应当以近代刑法的基本原则为基础而加以展开。  相似文献   

14.
根据刑法第14条和第15条规定,存在主观罪过的行为人实施了刑法所规定的危害行为,就可构成犯罪。刑法第17条是关于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不是犯罪构成年龄的规定,年龄不是犯罪构成的必备条件。刑法在规定犯罪主体条件时,只强调行为人存在主观罪过,没有规定行为人要达到多大年龄。犯罪,就是存在主观罪过的行为人实施刑法所规定的危害社会的行为。  相似文献   

15.
立案审查制度和司法实践中的不当操作,限制和阻碍了当事人诉权的行驶,滋生了高高在上、盛气凌人、冷硬横推、拖延扯皮等衙门作风,成为司法救济的瓶颈;破解司法救济瓶颈、畅通权利救济渠道,及时分流社会矛盾、避免民怨纠纷积压和理顺纷争解决渠道、促进纠纷理性解决,建立立案登记制度和诉讼启动的快速反应机制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我国刑法对洗钱犯罪进行了明确规定。但由于缺乏相关经验,我国关于洗钱罪的立法相对简单。深入系统地研究反洗钱犯罪立法的经验,完善反洗钱刑事立法,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计算机犯罪案件现场的认定和保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计算机犯罪案件与其他刑事案件不同,犯罪分子作案地、案件的发现地和结果产生地往往不在一起,犯罪涉及的场所一般有多个,如何认定犯罪的作案现场,并有效地进行保护控制,是侦破这类案件关键的一步。本文就这类案件现场的认定和保护问题,进行了专门的研究,提出了具体的方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虽然《刑法修正案(八)》对食品安全犯罪相关条文作出了修改、完善,但是,现行刑法关于食品安全犯罪的规定在司法实践中仍然存在着理解和认定上的困难。《刑法》第143条和第144条还需要进一步界定"食品安全"的内涵,细化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的罪状;对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和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中"其他严重情节"需要作出合理的解释,便于司法机关准确界定罪名。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非法生产、销售、使用禁止在饲料和动物饮用水中使用的药品等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在现实中仍存在司法认定的困难,不能适应新的惩治食品安全犯罪的要求。在对刑法作出新的司法解释时,要注意严密刑事法网。另外,再次修订刑法时,应当增设生产、销售妨害食品安全器具罪等罪名,拓宽食品安全犯罪的调整对象,扩大对"掺入"罪状的描述。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新旧体制转轨的过程中,法人犯罪呈现出上升的趋势,而在我国现行刑法中对法人犯罪的处罚条款尚不完善。对此,本文提出了在刑法总则中要明确规定法人犯罪的概念,确定法人犯罪适用的原则和种类,并在分则中规定法人犯罪的具体罪名及其刑事责任的观点,这对于完善我国的刑法,严惩法人犯罪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从曹保章案看我国环境刑法适用的尴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保章案是一起典型的与环境污染有关的重大犯罪案件,但适用现行刑法有关条文却遭遇尴尬:以投放危险物质罪定罪处罚违背了我国污染环境犯罪的立法初衷;以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定罪处罚则存在主观构成要件的不适应.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在现行刑法第338条的基础上,增加故意犯罪条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