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玻璃熔窑池壁冷却为对象 ,对新型“内置”冷却排管池壁的热工性能进行了研究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数值计算和模拟实验 ,得出不同条件和参数下的池壁温度分布及传热情况 ,为选择最佳池壁冷却结构尺寸 ,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溪洛渡拱坝二期冷却方式仿真分析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混凝土拱坝二期冷却一方面是为横缝的接缝灌浆创造条件,另一方面也可以达到调整坝体应力状态的目的.溪洛渡拱坝每个坝段均不设纵缝,一期冷却散热量受到限制,所以混凝土二期冷却的任务十分繁重.利用数值仿真计算方法,以溪洛渡拱坝为背景,分析了二期冷却初始温差、冷却水温、冷却时间等重要参数对高拱坝不同部位的温度及温度应力影响规律,并推荐了合理的二期冷却方式,其结论对设计单位制定温控措施及理浆方案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为考察冷却边界对燃烧室受迫振荡特性的影响规律,该文通过试验与声模态计算相结合的方法,对比了冲击冷却边界和发散冷却边界对燃烧室内声压脉动特性的影响,探究了吹风比改变对发散冷却边界声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发散冷却边界具有明显的吸声作用,发散冷却边界下燃烧室内声压脉动幅值相比于冲击冷却边界降幅最大达37.7%;发散冷却边界吸声能力与扰动频率相关,当扰动频率低于90 Hz或高于170 Hz时发散冷却边界吸声能力降低。此外,发散冷却边界在无冷气流动时吸声能力最优,吹风比增大会使发散冷却边界吸声能力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4.
防爆壳内可控硅热管冷却装置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根据热管原理研究了一种新型大功率可控硅热管冷却装置,解决了防爆壳内大功率可控硅的冷却问题。并得出了热管冷却装置可用于自然对流冷却和强制对流冷却的准则公式。文中还研究了防爆壳内可控硅表面温度随其工作电流变化的规律。试验结果表明,提出的热管冷却装置可有效地冷却防爆壳内的大功率可控硅,是一种有实用价值的新型大功率可控硅冷却装置。  相似文献   

5.
蒸发冷却技术在李家峡4号水轮发电机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中简要介绍了发电机蒸发冷却原理,并对李家峡水电站4号机组应用蒸发冷却的具体技术细节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高炉冷却壁温度场分布与热流强度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阐述了高炉冷却壁在稳定状态下的温度分布的数值解析方法,分析了热流程度对铜冷却壁和铸铁冷却壁最高温度的影响。比较了铜冷却壁与铸铁冷却壁的优劣。  相似文献   

7.
提出了制冷空调中的一种新型冷却方式一一鼓泡式冷却,并对其冷却机理进行了初步分析与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该冷却方式在一定的鼓泡条件下,可以将循环水冷却到环境温度之一。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不同冷却结构对叶片前缘冷却性能的影响,建立了冲击冷却、简单旋流冷却、中间双旋流冷却和切向双旋流冷却的4种结构,利用流体动力学软件ANSYS CFX对比分析了各种冷却结构的流动和换热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冲击冷却的冷气流速变化剧烈,靶面压力较高,流阻系数最低,局部换热强度大,靶面平均换热强度不大;简单旋流冷却的流速变化较为平缓,流阻系数较大,换热强度较大,靶面换热强度分布均匀;中间双旋流冷却的平均换热系数最大,换热强度分布比较均匀,流阻系数较小,可以作为一种新型的发展前景良好的前缘冷却结构;切向双旋流冷却的流动和换热特性很差,不具备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透平叶片双工质冷却特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双工质冷却叶片存在尾缘温度较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带尾缘射流孔的双工质冷却叶片.在建立的3叶片叶栅热风洞实验平台上,实验研究了冷却介质进口参数对实验叶片表面温度和冷却效率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双工质综合冷却下,叶片尾缘温度大幅度下降,叶片表面温度分布较均匀;当冷却介质与主流燃气的温比Tc/Tg=0.65、压比Pc/Pg=1.3、流量比Mc/Mg=0.034时,叶片尾缘和前缘区域冷却效率分别约为50%和55%,中弦区域的冷却效率高达67%;与冷却介质进口参数相比,冷却方式和冷却结构对提高叶片冷却效率更有效.  相似文献   

10.
张帅  郑雷  李振刚 《科技信息》2010,(1):33-33,10
分析了热轧带钢层流冷却的传热过程,基于传热过程给出了冷却控制的空冷和水冷温降计算模型,该模型为线性回归模型,具有结构简单、精度高的特点。它不同于理论的指数温降模型,回归数据取自于现场,更具有实用性。  相似文献   

11.
不同材质高炉冷却壁热应力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计算了铸铁冷却壁与铜冷却壁在相同条件下热面热应力,通过计算得知,铜冷却壁具有更小的热应力,其值远小于它的拉伸强度,不易使冷却壁产生裂纹,因此,从热应力能引起裂纹产生角度看,铜冷却壁性能优于铸铁冷却壁。  相似文献   

12.
根据不同形状与尺寸,材及结构的探讨头得的冷却曲线,分析了探讨的浸淬冷却行为,冷却效果及其对介质冷却特性评定的影响,对用探头及其 冷却曲线评定淬火介质特性的适用性及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利用5W/20K GM制冷机对高温超导磁体(HTS-SMES)进行了直接冷却实验研究,HTS磁体用Bi-2223带材绕制,内径72mm,外径112mm,高110mm,高温超导磁体经过16h冷却,达到25.4K低温温度.磁体轴向温差为2.8K,径向温差小于1K.实验表明,设计的高温超导磁体直接冷却结构和实验装置是可行的,为高温超导磁储能磁体直接冷却取得了理论分析依据和买验数据.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讨论了在消逝波光场作用下,三能级原子在圆锥形光学势阱中的Sisyphus 冷却和几何冷却机制,并通过 Monte-Carlo方法分别模拟了原子在不同形状(角度)的圆锥形 势阱和不同消逝波判断宽度下的冷却过程.结果表明,圆锥形角度越大,冷却原子的效果越好; 而消逝波的判断宽度不够宽时,模拟结果偏高.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适当增大圆锥形势阱 的角度,能使原子达到更低的温度和更高的密度,因而在原子光学应用中更为有利。  相似文献   

15.
针对大端面轴承钢在轧后冷却过程中由于冷速过慢引起碳化物网状不合问题,利用实验室自制设备,对从现场剪取的轧材进行了模拟实验研究.记录了不同断面、不同冷却条件下的轧材径向温度变化趋势,提出合理的冷却制度,不同直径的回钢心部温度降速在1.5—6℃/s变化,直径越小,降速越大。为进一步工艺设计和计算机模拟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提出了制冷空调中的一种新型冷却方式──鼓泡式冷却,并对其冷却机理进行了初步分析与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该冷却方式在一定的鼓泡条件下,可以将循环水冷却到环境温度之下。  相似文献   

17.
燃气轮机和航空发动机被誉为是工业皇冠上的明珠,其研制水平是一个国家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随着燃气轮机和航空发动机工作效率和性能的不断提高,涡轮入口温度逐年上升,涡轮叶片暴露在更高的来流温度下。为使金属叶片在远超其熔点的温度中仍能安全运转,亟需发展高效的冷却技术。该文概述了燃气涡轮高效冷却技术及设计方法的发展趋势,提出了按照3个维度开展燃气涡轮冷却技术研究的思路,总结了本团队在冷却单元-气冷叶栅-整机多部件交互等方面的基础研究成果,搭建了基于实验数据驱动的高效高精度冷却结构设计平台,探索了以双层壁为代表的下一代冷却技术的特性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为进一步分析出湿空气作为冷却工质时气膜冷却相对于干空气气膜冷却的差异,分别通过实验与数值方法,探究了吹风比和湿空气含湿量对平板气膜冷却的影响。在实验研究中,采用红外热像仪测量靶面温度,对比分析了不同含湿量与吹风比下平板气膜冷却性能变化规律,从而得到气膜冷却效率关于吹风比与含湿量的变化关系。在数值研究中,建立了具有单个气膜孔、周期性边界条件的气膜冷却模型,利用ANSYS CFX软件数值分析了高温高压条件下的不同吹风比,不同湿空气含湿量条件下的流动与传热特性。结果表明:在实验条件下,当吹风比为0.7时,靶面冷却效率随含湿量的增加而增加;当含湿量为188.9 g/kg时,湿空气相对于干空气的靶面平均冷却效率增加量最高,约为4.8%。数值分析结果和实验吻合较好。进一步的数值分析表明,当吹风比为0.7时,气膜冷却效果最好,且吹风比处于0.3~0.7之间时,靶面的气膜冷却效果均随着含湿量的增加而增加,当吹风比大于0.7时的规律则相反。基于实验结果与数值结果拟合出靶面平均气膜冷却效率关于吹风比和含湿量的关联式,实验值和数值结果与关联式的相对误差均小于±2%。  相似文献   

19.
离散孔板气膜冷却对流换热系数的计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几种不同的气膜冷却对流换热系数的计算方法的归纳总结,提出用相对气膜冷却换热系数的方法来计算气膜冷却时的对流换热.在对6种不同开口规律的离散孔平板进行了实验研究的基础上,用热平衡法建立了离散孔板气膜冷却对流换热模型,用最小二乘法拟合了相应的关系式及关系曲线,并分析了来流参数及离散孔板的孔径、开口率等几何参数对气膜冷却对流换热系数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根据成都无缝钢管厂水平连铸的生产实践,建立了铸坯凝固冷却过程数学模型,通过数学模拟仿真,找出铸坯在不同的结晶器冷却强度和不同的喷水量条件下凝固冷却过程的温度场变化,凝壳的生长规律及液芯长度等与浇注参数(拉速、浇注温度)的关系,为改善和稳定浇注过程,提高铸坯质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