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空军一号”通常是美国总统办公室的权威象征。不管总统是出国访问,还是国内旅行,都会搭乘这架高科技的大型豪华喷气式客机。9·11事件证明,总统的飞机不仅仅是一架行政专机,更是一座可移动碉堡。  相似文献   

2.
《科学大观园》2010,(21):9-9
<正>近日,北京市红十字会启动空中急救转运业务,国内首架用于医疗转运的专机开始了它的"空中使命"。新的服务红十字救援专用飞机启用北京市红十字会副会长韩露介绍,北京奥运会以来,999共接到空中急救转运服务需求电话136个,同时还有多  相似文献   

3.
P-51“野马”是二战时美军最出色的战斗机,其飞行速度、机动性能都优于其他战斗机,被誉为二战时最完美的战斗机。不过,美军发现,为空袭日本的B-29轰炸机护航,其航程还不够远。于是,美国把两架P-51战斗机的机身用矩形的中翼段和水平尾翼连接在一起,组合成了P-82这架“终极野马”。“终极野马”果然不负重托。1947年2月,一架P-82在空中连续飞行14小时31分50秒,总航程7994公里,创造了至今仍未被打破的活塞动力战斗机的最远飞行纪录。即使是现在的先进喷气战斗机,能达到这个纪录的也极少。——据《科学发现报》人为连体双胞胎“终极野马”二合…  相似文献   

4.
最近,一架P-51D“野马”战斗机飞行时因起落架出现故障,被迫以机腹紧急着陆.据悉,民间至今仍保留有约150架能飞的“野马”.这款活塞动力战斗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最著名的战机之一,也是盟军制空权的象征,素有“歼击机之王”的美誉,战后在一些国家一直服役到上世纪80年代,深受飞行员喜爱.它的设计者,是德裔飞机设计大师埃德加·舒默德.他还设计了F-82“双野马”、F-86“佩刀”、F-100“超佩刀”以及F-5“虎”式等著名战机.  相似文献   

5.
彩架     
游彩架 "游彩架"多在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一期间举行,彩架上的人物由两三个到6岁大胆、俊俏的孩童装扮而成,搭架的师傅根据彩架的内容、特点用钢枝盘成一个座椅孩童坐着,然后将各支撑条巧妙地隐藏在另一个孩子手持的长矛、花篮、大刀等服装和道具上.从外观上看,一个孩童站在另一个孩童手持的长矛、花篮、大刀等器具上,显得惊险、奇特自然.  相似文献   

6.
袁原 《科学大观园》2012,(11):41-41
去年2月.在阿富汗执行任务的多架美军武装直升机误炸了一个地面车队,造成33名平民死亡。美国军方调查发现,战地信息传递“掉链子”是导致误炸发生的直接原因。美国空军官员和军方专家则认为,误炸的真正原因是信息“超载”,这甚至将威胁美军未来作战能力。  相似文献   

7.
大演习“防中国导弹”? 据美国《防务新闻》网站报道,美军17日向媒体展示了在西太平洋美属关岛海域举行的“勇敢之盾”大规模演习的部分内容.此次军演动用了19艘舰船、200多架军机、约1.8万名士兵,美海军部署在日本横须贺基地的“华盛顿”号等2艘核动力航母参与其中,使其成为美军单独实施的最大规模演习之一.  相似文献   

8.
我国部分在役海洋导管架平台已接近设计寿命,需要进行安全评估。疲劳寿命评估是海洋导管架平台安全评估的重要方面,上世纪7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致力于疲劳寿命可靠性评估的研究,取得了极大进展。本文着重介绍和梳理迄今为止该领域的发现与成果,并对相关问题和未来做一定展望。  相似文献   

9.
2021年3月24日,在中国社交媒体平台上,瑞典快时尚品牌H&M公司遭遇猛烈的舆论“炮轰”.该公司在官网发布的一项声明称,不再采购新疆棉花.随后,H&M在中国娱乐圈的商业伙伴,如演员黄轩、宋茜等宣布与H&M“切割”.截至3月25日,淘宝、京东、拼多多等电商巨头已屏蔽或下架H&M的线上商店和相关商品.而事件还在不断发酵,更多品牌卷入其中. 2020年冬天,记者曾实地走访新疆南北,深入采访棉花农场、轧花厂、棉种公司、服装厂等棉纺供应链企业等.  相似文献   

10.
《中国科技成果》2012,(13):73-73
1 课题介绍 本课题将针对篱架型作物高效、低量、低污染施药技术的研究,创制篱架型作物专用喷雾机,实现流失与飘失雾滴的有效回收。通过代替传统的施药方式,降低工作强度、节约农药使用量和减轻环境污染,以满足篱架型作物病虫害防治作业和环境保护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台湾“华航”一架波音747-200客机在台湾海空域突然解体,据美国联邦航空局调查团初步认,事故是“金属疲劳”引起的。那么,金属为什么会疲劳”呢?金属的破坏有两种形式,即断裂和疲劳。先来看材料发生断裂时的情况:金属材料断裂分脆性断和韧性断裂,韧性断裂又称塑性断裂。通常,材料程师总希望材料是塑性断裂而不是脆性断裂,这因为材料在塑性断裂造成破坏以前,总可以发现在进行中的材料破坏,尤其是对像航空器这样的种机械,定期例行的材料检查是十分严格的。另,塑性断裂消耗能量。因此,具有冲击破坏的能量以被消耗掉。那么…  相似文献   

12.
螺旋分内螺旋和外螺旋,在机械中应用十分广泛。它来自西方,在17世纪传入中国。汉语中表示这种意义的“螺旋”一词,最早见于1612年耶稣会士熊三拔的《泰西水法》。“螺丝钉”的出现在此之后,见于1626年另一位耶稣会士汤若望的《远镜说》。之后,又产生了“螺丝”“螺钉”“螺蛳钉”“螺旋钉”“旋螺钉”等词,这些词有的已经淘汰,有的则沿用下来。  相似文献   

13.
ABCD……这26个字母,既称“拉丁字母”,又称“罗马字母”。两个名称有什么不同?什么时候用“拉丁字母”,什么时候用“罗马字母”,有什么规律?本文从这套字母的发展史谈起,通过考察两个名称在中国及英语国家的使用情况,得出“罗马字母”应该取代“拉丁字母”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我国著名植物生理与生物化学家石声汉教授在世时,在讲授“植物抗旱生理”时,曾提出:“根系”和“苗系”两个名词。他说,“根系”指植物生长的地下部分总称;“苗系”指植物的生长的地上部分总称。因此“shoot”译“苗系”较妥。他包括茎、枝、叶“shoot”称“苗?..  相似文献   

15.
以“禁忌证”“禁忌症”“适应证”“适应症”“综合征”“综合症”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检索相关文献,经过计量分析发现,“禁忌证”“禁忌症”主要分布在外科学、临床医学、妇产科学及预防医学与卫生学等学科,“适应证”“适应症”主要分布在外科学、临床医学、妇产科学及预防医学与卫生学等学科,“综合征”“综合症”主要分布在外科学、临床医学、内分泌腺及全身性疾病、妇产科学等学科。广大科研工作者和科技期刊编辑应明辨“症”“证”“征”的异同。  相似文献   

16.
英语中“ontology”一词来自拉丁语后裔的法语。法语中的“Ontologie”一词演变自拉丁语的“Ontologia”,而这个拉丁语形式又源自希腊语。对该词的出处,各家说法不一。据C.T.Onions(奥尼恩斯)[1]考证,该词的拉丁文形式为瑞士阿明尼乌派的神学家Jean le Clerc (拉丁文名:Johannes Clericus,1657~1736)所创。词源的复杂性还由于印欧诸语属屈折语,绝大多数词类富有变体形式。于是,拆分这个词并从词源学的角度阐释不同部分的含义不失为一种可行的理解途径。Ontologia由onto+ logia构成。ont-是ón的词干,也是einai的现在分词的中性形式。于是,Ontologia 定义为“the study of being”[2]。有的学者将“-logy”结尾的词当作“-学(科)”来看待,这当然无可厚非,它确实有这层含义,如biology(生物学),sociology(社会学)等。但它还有另外一层意思:“logos”。“-logy”代表法语词缀“-logie”、中世纪拉丁文的“-logia”、希腊语中的“-logia”;因此,“-logy”的含义不仅以lógos(discourse话语或逻辑推理,speech言语)为基础,同时又包含log-(作为希腊语词根leg-,或希腊语词légein表示gather,choose,say,speak等意义)的意思。因此,-logia在词源学上有两层意义:(1)以如此方式“说”(saying,speaking),如brachylogy(用语简明),eulogy(颂词),tautology(同语反复、赘述);(2)从事某学科研究的人(由-logos 标明,如以-logist,-loger结尾的词);或指某一学科或研究。作为学科名称,这类词的第一个成分是“具体名词”,而后加字母“o”,再以-logy结尾。例外的有:petrology(岩理学)和mineralogy(矿物学)。当代以-logy构成的词总是意味着与-logic (法语是:-logique;拉丁文为:-logicus;希腊文则是:-logikós) 或与-logist相关。与表音的印欧诸语不同,汉字的构(字)词手段有:象形、表意、指事、会意以及表音。“本”就是指事字。指事是通过用象征性的符号,或在象形字上加上符号来表示某个词。《说文解字》:“本,木下曰本,从木,从下”。段注:“本末皆于形得义,其形一从木上,一从木下,而意即在是”[3]。“本”字在甲骨文中形状为上部是树(木),下部三个圆圈指“树的根部所在”[4]。(后来点变成一个短横,指出这儿是木的根,合起来指“树的根部”,与“末”相对。“末”是木上面一短横,指出这儿是木的末梢。于是,“本”表示事物的根源或基础[5]。《书·五子之歌》言:“皇祖有訓,民可近,不可下,民為邦本,本固邦寧”。《论语·学而》中更有“君子務本”之说。由上述基本义引申出不同的意义和生成不同的词,如“本币”、“本家”、“根本”、“基本”。由本义还引申指“原来的”,如“本地”、“本行”。同时,也可指“自己方面的”,如“本人”、“本身”。与哲学中的“本体论”靠得较近的是《管子》的作者在《水地》中写道:“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本”还用来指“身体、体质”。陶潜《答庞参军》诗序:“本既不豊,復老病繼之”。“本”字的这层意思又与下述的“体”字的本义相通。“体”则是形声、会意字。形声字是半表意,半表音的。会意是用两个或几个字组成一个字,把这几个字的意义合成一个意义。“体”字从骨豊(lǐ)声,指人的身躯(體),身躯靠骨骼支撑,故体从骨;又因“豊”为“盛丰厚祭品以祭神灵的礼器”,有“丰厚”义,人的身躯除骨骼外有丰厚的肌肉等,故体从豊声并会意。“体”本义指“人或动物的身躯”[6]。《礼记·大学》:“心廣體胖”。同时也可用来指“肢体”,如《诗·鄘风·相鼠》中有“相鼠有體,人而無禮”。“身体”、“掩体”、“体重”等词也是从本义引申而来。同理,“体”也可指盛在“豊”中的“牛羊猪的躯体或其切块”,如《仪礼·公食大夫礼》:“載體進奏”。郑玄注:“體,謂牲與腊也”。“体”字往往是通过假借、引申从而拥有不同的意思。通过假借,“体”代表“形体、物体”。如《易·繫辭下》:“隂陽合德,而剛柔有體”。 孔颖达疏:“若隂陽不合,則剛柔之體無從而生。以隂陽相合,乃生萬物,或剛或柔,各有其體”。由本义假借指“事物的本身或全部”的词还有:“体系”、“主体”、“实体”等。“体”又假借指“形式、规格”,如“体裁”、“体例”、“正体”。“本体”一词可指“事物的原样或自身”。《后汉书·应劭传》:“又集駁議三十篇,以類相從,凡八十二事。其見《漢書》二十五,《漢記》四,皆删叙潤色,以全本體”。又有《北史·魏彭城王勰传》:“帝曰:‘雖琱琢一字,猶是玉之本體’”。“本体”一词还用来表示“原来的体制、格局”。郦道元《水经注·河水四》:“余按周處此志……更為失誌記之本體,差實錄之常經矣”。还可指“主体”,意思是“根本的”。 刘勰《文心雕龙·诸子》:“然繁辭雖積,而本體易總,述道言治,枝條《五經》”。佛教称诸法的根本自体或与应身相对的法身为“本体”。《大日经》卷七:“一身與二身,乃至無量身,同入本體”。 与“本体”一词在词源和语义上关系密切的词尚有:体用和本根。“體用”一词则指本体和作用。中国古代哲学以“体用”指事物的本体、本质和现象。《周易参同契》卷下:“春夏據内體……秋冬當外用”,也就是以“体”指世界本源,“用”指“体”的表现和产物。近代改良主义者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就是以中学为思想根本,以西学作为实际应用。严复在《原强》中说:“且一群一國之成之立,其間體用功能,實無異于生物之一體,大小雖殊,而官治相准”。这明显反映出西方哲学传统的影响,也是与西方本体论较为接近的。“本根”原义指草木的根茎,因此也用来比喻“事物的基础”。《左传·文七年》中就有“公族,公室之枝葉也,若去之,則本根無所庇蔭矣。葛藟猶能庇其本根,故君子以為比”之说[7]。与该含义相近的还有“本原(源)”、“本始”等。这又与“本”字的含义“原始、本原”相通,如《禮·樂記》:“樂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当代学者称为“本根论”的来源之一正是《庄子》中的这段话:“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狶韦氏得之,以挈天地,伏羲氏得之,以袭气母……”。不难看出,古人常把天地万物的“本根”诉诸于某种与天地万物根本不同的东西。上述阐释说明了“本”、“体”、“本体”三者之间在词源以及语义上的关系。至于将“ontology”翻译成“本体论”是否得当和贴切还得从我们自身的观察视角来判断。当海德格尔声称:“语言是存在之家”、“语言说”,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logos既有逻辑推理也有言语表达的含义。同样,也有人把“本体论”等同于最初意义上的形而上学(metaphysics)也就不为怪了。形而上学不就是深究“physics”背后的真谛吗?《易·系辞》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为何者?就是古人追寻的“本”或“始源”?“器”(“体”)在道中?《楚辞·天问》:“阳阴三合,何本何化”?海德格尔也在问:如果人类意识具有所“是”的本质,“是”必须具有什么特征?“本”与“体”在语义上的互动,而不是绝对的二分,这或许是词源学上考察“本”、“体”、“本体”所能揭示的重要启示之一。而追“本”寻“根”永远是探索世界,人类社会和自我的最主要途径之一。Paul Ricoeur(里克尔)说过:没有乌托邦的社会是一种政治病态。  相似文献   

17.
从古汉语来看,“潟”表盐碱地之意。古代没有严格的字形规范,常常会出现书写者弃本字不用,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的情况,古代常将“潟”写作“泻(瀉)”“舄”“舃”。从现状来看,潟湖实际上是海岸带被沙嘴、沙坝或珊瑚分割而与外海相分离的局部海水水域。“潟湖”与“潟”字之义密切相关,而与“泻”义无涉,“泻湖”应作“潟湖”。  相似文献   

18.
“高层建筑”与“多层建筑”是表面上意义相同而实际上意义不同的两个词 ,非专业人士很容易将这两个词混淆在一起。“高层建筑”系指高的而又层次多的大楼 ,即北京市民俗称的“塔楼”。“高层建筑”一词似乎不大符合汉语的习惯 (似乎是指楼层高度高的楼。例如 ,一般楼层的高度为 2 .5米 ,它的高度则超过 2 .5米 ) ,但已“约定俗成” ,也就一直习惯用下来了。“多层建筑”也是指层次多的楼。但“多”与“高”都是模糊概念 ,不定量的。两层以上的楼可以称“多层建筑” ,5 0层 (夸大地说 )的楼也可以说是多层建筑 ,从这外意义上说 ,“高层建筑…  相似文献   

19.
“磁悬浮”与“磁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各种媒体中“磁悬浮”与“磁浮”经常可见,有人说磁浮是磁悬浮的简称,可以互换,到底用哪一个好?先看看汉语辞书“浮”与“悬浮”的解释。  相似文献   

20.
~~从“潟”与“泻”,到“潟湖”与“泻湖”@樊静$全国科技名词委!北京100717 @韩慕康$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北京100871教授,地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海洋地理组组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