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咏史怀古类散曲是卢挚最具个性特征、也最有价值的散曲作品.与元代其他作家不同,在卢挚留存下来的咏史怀古散曲中.很少描绘官场的肮脏,揭露官场的险恶;更多地表现了他对朝代兴废盛衰的冷静反思,和功名利禄、富贵荣华的虚无与无常的感悟.同时,他的情志也通过咏史怀古散曲含蓄体现.流露出浓重的向往隐逸、乐山乐水的情趣.以曲写心,以心鉴史,是卢挚咏史怀古散曲表情言志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2.
元代咏史散曲是我国古代咏史诗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我国咏史诗继唐之后的又一发展高峰,但人们对它的专门研究却很少。本文分析了元代咏史散曲兴盛的三个原因:古代咏史诗体发展的结果,元代黑暗社会和高压政策的促成,唐代“温李”诗风的影响;论述了元代咏史散曲发展为继唐之后中国咏史诗又一高峰的四个特点:作家人数众多,作品数量众多,形式多样,风格多样;概括了元代咏史散曲思想内容的三个主要方面;阐明了元代咏史散曲在中国咏史诗发展史中的地位。文章弥补了中国咏史诗研究上的不足。  相似文献   

3.
《东山词》中具有浓郁的感伤审美特征,感伤的内涵有对历史的追问与对生命的追问,对历史的感伤体现在咏史怀古词中,是词人对现实失望与政治理想失落的产物;对生命的感伤是词人的生活伤心史的写照。贺铸感伤心态形成的原因除了官场的不得志外,还与词人的任侠却多情的特殊个性气质有关。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元代散曲创作成就最高的少数民族作家贯云石散曲中景、情写气图貌的特色.有的通过景物描绘把主体情感外化、物化;有的是比较客观地模山范水,展现大自然的丰富多彩;有的是仅供主体感情评价的自在之景,作者抒何情,直言道出,不必寄寓于景;有的直接以情、意造境.景与情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亦与心而徘徊”,“情貌无遗”,使贯氏散曲具有较强的艺术魁力,同时也使其散曲形成多样化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5.
阿鲁威是元代蒙古族散曲家的优秀代表,其散曲存世虽仅19首,却体现出深厚的汉文化底蕴,有"鹤唳青霄"之誉。其中,[蟾宫曲]前九首是以屈原《九歌》拼成的散曲,别开生面,在元代散曲中绝无仅有;其他怀古、羁旅、怀友题材的散曲,豪放稳健,悲婉蕴藉,均属上乘之作。阿鲁威以学问和才华闻名当时,流传后世,被尊称为"学士东泉鲁公"、"元室文献之老"。  相似文献   

6.
袁燮文艺观的形成源于其心学思想。在文艺审美旨趣上,他推崇浑然天成之美境。为达到此种境界,袁燮提出“有契于心”的创作理念,并延伸出书以传心与画以写心的艺术命题。而且“有契于心”也是袁燮的鉴赏理念,他认为观者之于书画重点应在体悟省察作者之道心,从而使自己之本心有所感发。因此,他十分重视文艺创作主体之心性修养,认为这是使文艺作品“有契于心”的根源,也是诗书画是否具有宝藏价值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7.
初中语文第六册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和《朝天子·咏喇叭》,是整个初中语文教材中仅有的两首散曲。这种新文体首次出现在中学生面前,使人耳目一新。散曲是元代韵文的一种形式,是配合音乐而写的歌词。散曲由词发展而来,起初形式比词解放,比较自由活泼;到后来,散曲的各种曲牌也象词的各种词牌那样,形式严格而固定。选入初中语文教材的这两首散曲,思想性艺术性都很强,有代表性。元文宗天历二年(公元1329年),关中大旱,张养浩被征召任陕西行台中丞。在赴任途中,他凭吊古迹,以“山坡羊”曲牌作了一组小令,共九首散曲,《潼关怀古》是其中一首。作者借怀古的题材,表达了对生灵涂炭、百姓苦难的同情,抒发对历史对现实的慨叹。  相似文献   

8.
在马致远的隐逸散曲中,很大一部分作品是以村居为背景的,其主题大都体现为对隐逸生活的描摹和歌颂,这与陶渊明田园诗在题材内容和思想主旨上具有一致性,可以说是陶诗在马致远笔下的另一种表现。而且,马致远自号“东篱”,并将此号反复写入其曲文,充分表现了他对陶渊明的推崇,以及他效法陶诗,向往“采菊东篱”回归田园的审美追求。但是否马致远的散曲仅是陶诗的散曲化,在审美趣味上并未出现新的内容呢?将陶诗和马致远的田园散曲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他们虽然同是经历了从对现实社会、特别是政治官场的厌弃和疏离,到倾心于自然田园的…  相似文献   

9.
元代名作家白朴一生的创作涉及杂剧、散曲和词。词作是白朴学创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的词的思想内容主要有:抒发家国之恨和兴亡之感;怀古伤今;表现自己的人生态度,向往隐居遁世生活;反映战乱对生产的破坏,对人民的疾苦表现深切的同情;应答唱和。  相似文献   

10.
“苏门”文人群体的泰山诗是唐宋泰山诗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群体的泰山诗主要包括登临行役、赠别酬答、咏史怀古三种类型,既具有共通之处,也呈现出各自的气质秉赋和艺术特色,在诗学、文化和史料方面具备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刘凤梧先生(晚年自号蕉窗老人)国学根基颇为深厚,勤于著述,诗词多有佳作。有的咏史怀古,有的托物言志,反映了老一辈知识分子的忧患爱国之情。其作品对于新时期的诗歌创作也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乔吉是元末散曲家代表之一。主导他的散曲的内容是超然物外的隐逸思想,表现他对桃源生活的追求;然而,儒家的出世思想又在他的散曲中隐约闪现,透露了他那深沉而又难以解脱的失落感与孤独感。因而在艺术风格上,既有鲜艳的色彩,也有冷峭的意境;另一方面,他的散曲又表现出雅化的倾向,语言典雅,善于用典。  相似文献   

13.
王阳明的“心即理”思想,从本体论的角度来讲主要有两方面,即解说心与物的关系和心与理的关系,亦即“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心即理”的命题有着不少合理的成分;他的心学对我国近代社会的发展也有很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马致远散曲中蕴含着幽默的意蕴。马致远在散曲中是运用对比、夸张、反语、语言节奏的突变等多种手法来构成幽默的,其幽默对其人其文有着深远的意义。幽默与散曲的结合是马致远在元代特殊环境下的生命表现方式,又是他个性张扬的体现。  相似文献   

15.
元曲家曾瑞隐居杭州,散曲也以歌咏隐逸为特色。如果从出世的道教来看,可以看出曾瑞周旋于权贵之间,他所歌颂的隐逸,实质上是一种优游富足的生活。  相似文献   

16.
《文选》设有“咏史”专题,这些咏史诗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就史论史、就事言事,为咏史而咏史.诗歌反映的是真实的社会历史,可以看作是对生活的显性再现。第二类诗歌名为咏史,实为咏怀.作者把自己的感受借历史上的人、事来表现。这类诗歌也是对历史的反映,但它却是间接反映的、可以看作是对生活的隐性表现。第一类诗歌多的是认识价值,但也成为后世咏史诗创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第二类诗歌中有诗人鲜明的主体色彩,将自我感情与古人、古事联系起来,这样的诗歌艺术性更强、审美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17.
黄宗羲继承其师刘宗周《人谱》的思想,在他逝世前两年病中口授其子黄百家"盈天地皆心也"。他认为,穷心即能彻上彻下,天地万物的万殊无不观照,心体流行有条理为性,流行不失次序为理。人物虽禀气以生,心是气的灵明处。心的万殊是我心体变化的印证。心体本身是一,由其变动不居而万殊。心有万殊,性也万殊,继善成性,各性其性,性体为一。心既是理,性即理,这是一个公共的道理,知此,而后可以尽心,穷理尽心,尽心知性知天,把理气心性话题融通和合起来。黄宗羲在其师刘宗周绝食殉明和自己抗清失败的外在自我主体的激烈震撼下,在内在自我主体不断反思中,撰写了《留书》《明夷待访录》。其政治哲学首先是求制度与权利的协调,其次是求职分权力与义务的统一,其三是求道德与法律的和谐,其四是求教育与宗教的辅成。  相似文献   

18.
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他的痛苦、失败、成功和快乐,其实都是很类似的,但是有的人活得精彩,有的人活得开心,有的人却活得痛苦烦恼,这主要是因为心的态度。心有没有经过锻炼是很重要的。一个人要过得很开心,第一个非常重要的态度就是,你要有不断超越的心,不断地超越你原来的自我。  相似文献   

19.
该文提出了求解平面机构瞬心速度的广义三心定理和瞬心速度图的概念,指出了瞬心速度图与瞬心图的同构关系。给出了应用瞬心速度图的邻接矩阵自乘求解机构全部瞬心速度及求解给定瞬心速度最短路经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三  李商隐以其独特的无题诗及许多深情锦邈的恋诗而著称 ,成为我国文人恋情诗的代表。“春蚕蜡炬”与“秋水蒹葭” (民间情歌 )一样不朽 ;他丰富了我国爱情文学的宝库 ,开拓了抒情诗的新领域。但这却给他带来了“不幸” ,人们似乎觉得他只是一位“爱情歌手” ,而将他的政治抒情诗、咏史、怀古、咏物、感怀等等全都忽略了。甚或因此认为李商隐不过是“浪子宰相 ,清狂从事”(《载酒园诗话》)。鲁迅说 :“我总以为倘要论文 ,最好是顾及全篇 ,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 ,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 ,这才较为确凿。” (《题未定草·七》)李商隐绝不只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