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晚清到五四期间,中西文化全面接触、交流、融合,西方"自由"话语以及西方现代个人观念的一些基本要素或理念先后被引入中国,西方"自由"话语被译介到中国时,怎样作为一种话语策略参与了中国现代民族国家这一新的主体形象建构?中国的知识分子是如何操纵个人主义这一"西方"话语来建构他们关于现代民族国家理论的?  相似文献   

2.
经过晚清以来一个多世纪的反复实践和理论探索,中国找到了独具特色的民族国家建构新模式,即从过去的"同质性"建构走向多元一体思维下的"关系性"建构.围绕"中华民族"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话语转变这条线索,透过晚清、民国和新中国各个时期对"中华民族"一词的表述变化来展示中国进行民族国家建构的思路变化,并以此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新概念的形成过程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话语是一种可以再现中国民族的历史经验并表达其真实的现实需要的本土话语。然而由于西方话语的涌入及其合理化,现代百年以来中国话语出现了"失语"现象。话语是人类存在的家园,具有建构功能,还可以赋予权力。中国话语决定着中国在英语世界的位置,中国话语塑造中国形象。因此,加强中国话语的重建,有着其现实的必要性和长远的重要性。同时,我们更应该考虑的是:我们民族的声音如何才能更好地推向世界,为世界所恭听。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乡村叙事实际上是关于民族国家的想象,是关于中国形象的建构过程。在战时解放区这块中国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试验田里,文学与民族国家建制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胶着状态,文学甚至作为一种重要力量被纳入民族国家建制方案之中。解放区作家通过书写新的人物和新的生活来表达新的民族国家认同,农民遂以中国形象代言人的身份浮出历史地表,对中国形象的想象与书写呈现出明朗刚健的壮美风格。  相似文献   

5.
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西方文化研究取得了快速的发展,最终在90年代形成了文化研究的高潮。结果,新文化的研究旨趣横扫了欧美大部分学术领域,取代了一度占据学术制高点的新社会学研究方法。从研究中可以看出,民族国家的文化不但是继承的、发展变化的还是针对现实问题而创造的。文化的创造性建构也是当今全球化现实的要求。在这一过程中,要求民族国家文化发展道路的选择上具有三个维度的渐进式发展和升华:社团话语、民族国家话语以及世界话语。  相似文献   

6.
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西方文化研究取得了快速的发展,最终在90年代形成了文化研究的高潮。结果,新文化的研究旨趣横扫了欧美大部分学术领域,取代了一度占据学术制高点的新社会学研究方法。从研究中可以看出,民族国家的文化不但是继承的、发展变化的还是针对现实问题而创造的。文化的创造性建构也是当今全球化现实的要求。在这一过程中,要求民族国家文化发展道路的选择上具有三个维度的渐进式发展和升华:社团话语、民族国家话语以及世界话语。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陶艺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相对于西方现代陶艺百余年的发展历史而言中国的现代陶艺还很年轻,以至于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陶艺都被国人归到工艺美术范畴,人们习惯去关注陶艺的技巧及继承下来的审美模式,很少与现代艺术挂钩。实际则不然,自"八五"艺术新潮运动以后,受西方现当代艺术的影响,中国现代陶艺创作在审美理念和表现形式上都带有西方现代艺术的影子。本文结合西方现代艺术思想的演变,及其对中国现代陶艺的影响,简要分析中国现代陶艺产生的背景,以及我们对待西方现代艺术的态度。  相似文献   

8.
抗战时期,中共进驻陕北延安后,知识分子荟萃的延安形成一股带有强烈启蒙意识、民族自我批判精神和干预现实生活的文学思潮。文艺整风后,延安文人从肉体到精神都被结合进"体制"内,成为建构中共意识形态的"齿轮和螺丝钉"。作家莫耶及其小说《丽萍的烦恼》的坎坷命运,见证了延安文学从启蒙到政治话语的变迁,这种以"政治标准第一"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模式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历史影响,令人深思。  相似文献   

9.
当前,国家治理话语体系可以被划分成三大类:结构论、制度论、行动论,这三种话语构成了主流的国家治理话语谱系,基本上覆盖了全球所有的国家和地区。中国的国家治理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深刻理解现代国家治理的基本逻辑和运行机理,将他者的经验理论化,将正典的理论转化为话语体系。因此,深入考察当今世界上流行的国家治理话语体系,并从中发现这些话语在言说中国问题时可能产生的利弊,是研究国家治理话语体系的基础性工作之一。建构我们自己的国家治理话语体系在中国崛起的时代背景下具有重要意义——这不仅关系到中国模式是否可复制的问题,更关系到中国治理生态的国际认可问题。本文旨在梳理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指出结构论、制度论和行动论这三种正典化的话语体系的适用范围,从而为中国国家治理话语在话语谱系中找寻自己的定位提供初步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作为民族国家想象的新中国文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中国学以其对新中国合法性论证与新的民族国家精神的建构而参与了现代民族国家想象的进程。民族国家想象的视角,有助于我们发掘新中国学在参与建立现代民族国家过程中的合理性,从而更切实地触摸它的现代性品格,并为今天的学发展提供重要的启发。  相似文献   

11.
芮洋 《科技资讯》2010,(35):204-204,206
20世纪末,作为社会工作的专业助人方法之一,源于西方的小组工作被引进到中国内地。"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归依群体是人的本性,这无疑给小组工作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我们必须警醒的是,小组工作毕竟是西方的产物,是否适合于/或在多大程度上适合于中国社会的土壤,我们没有进行过这方面的较为全面的评价。本文将对小组工作涉及到的专业理论价值、方法技术和本土化问题做一定的反思。即,小组工作在中国大陆的实用前景怎样?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我们应如何开展小组工作,会存在什么样的限制或将会遇到什么样的挑战?这对小组工作的教学、实务都将具有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基于中国传统艺术理论,邓以蛰充分汲取了西方美学理论尤其是黑格尔的艺术美学思想来观照中国的传统艺术,从而在艺术本质观、艺术方法论上实现了中国现代艺术理论的超越并且建构了富有本土话语特色的艺术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3.
历史上的"中国"与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在内涵、层次上有所不同。在中国历史语境中,"华夏"既可指称古代族群或民族,也可表示一种文化或文明的载体。从历史上的"中国"、"华夏"到"中华"乃至现今"中华民族"的发展演变,"中华"一词与时俱进,不断地被赋予新的内涵。中华民族的民族过程比中国已经识别的56个民族实体发展缓慢,至今仍然属于"想象的共同体"。  相似文献   

14.
“创造”在现代思想中上升为价值,其文学诉求形成了中国现代文学“创造”话语。中国现代文学“创造”话语主要有两方面内涵:一是“创造”与古今中外的文学、文化传统及当下性指向的关系问题;二是作家个体的精神自由和人格独立与创造的关系问题。20世纪40年代,在西方新思想的影响下,“创造”问题得到了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15.
从古代"小报"的出现到1953年底中国内地私营新闻业的终结,中国民营媒介历经曲折,也在中国新闻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声音。在中国近代新闻史上,民营媒介(侧重民营报刊)一直被压制,原因在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自身先天不足,中国近代的社会环境不安定,缺乏舆论自由的文化传统和环境,等等。  相似文献   

16.
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是中国论现代性建构中存在的诸多悖论与困境中的一个主要矛盾纠葛。这一矛盾纠葛在论的实际发展过程中转化成为如何在超越古代论传统与学习借鉴西方论两个方面寻找、建立中国现代论的主体定位问题,形成了中国论现代性建构历程中互为表里的三次“发现西方”和反传统的“传统”。这样的思路几乎贯穿百年中国论现代性的建构历程,既推动着中国论现代性的建构进程,也带来诸多理论偏失。  相似文献   

17.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逐渐被市场经济体制所取代;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立足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又借鉴现代西方经济学之长的中国范式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体系得以逐步形成,其由"三个基石"和"五个支柱"构成;这是一种尚无先例的重大制度创新和理论创新。深入探讨和研究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的理论演进历程,有助于全面、准确地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范畴体系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18.
梁振冲 《科技信息》2012,(10):79-80
十九世纪60年代初期到90年代,中国处于内外交困的境地,而这时清政府统治集团内的一些开明人士为了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自强"、"求富"的措施,虽然其目的是为了摆"内忧外患"以维护封建统治,但这一运动使国人认识到了中国与西方殖民国家间的差距,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和国防的近代化。由于运动所存在的局限性,最后以失败而告终。  相似文献   

19.
东西方价值文明的冲突,现代性话语下后现代主义的"幽灵般在场",使全球文化运行呈现断裂性场景转变。重新缝补被撕毁的民族文化,重新审视多元文明下的文化霸权,重新"结构"起全球公民文化或大众文化。不管是续说后现代还是"重写现代性",都必须把对文化安全的考察放置于"帝国"的宏大叙事中,着眼于帝国所操控的细小角落里,而不是淹没在虚无主义文化需求的泡沫之中。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艺术创作要求艺术家将宇宙的生命之气与自身的精神气质融会贯通,以传达生命的意蕴与美感。20世纪以来,如何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下将传统艺术精神进行现代转换是重要的时代课题。宗白华与方东美在坚守民族文化特质的基础上,通过中西对比深入发掘了传统艺术的多层价值与生命精神,运用具有浓厚中国特色的概念阐释中国艺术的结构,建构了中国艺术理论的话语体系与理论体系,引领了中国艺术理论的现代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