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两种辞格,反问和设问在"文革"修辞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有着极高的使用频率,形式上也比以往丰富而有变化,但是使用的范围非常狭窄,主要用于批判类的文章中.上述情况的造成原因,一是这两种辞格的效果与批判类文章的语用追求的高度一致,二是它们被当作了"扣帽子"和"打棍子"的工具.  相似文献   

2.
在英语写作或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不会只使用一种辞格,而是多种辞格并用。有的几个辞格连用,有的辞格套辞格,有的甚至连用、套用混在一起。这就要求译者进行多项思维,尽可能准确地译出英语中含有修辞的句子或文章。  相似文献   

3.
形象类辞格在新闻标题制作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广播电视越来越视听化、网络媒体越来越广泛化的形式下,报纸要更好地改善自己的生存环境,就必须在标题制作上狠下功夫。如果说标题是文章的眼睛,那么,这双眼睛是否明亮,是否“勾人”是决定新闻阅读率的一个决定性方面。如能在形象类辞格的应用上做足文章,那么,将标题的魅力充分展现出来,使标题真正成为“画龙点睛”的神来之笔并不是件难事。形象类辞格在新闻标题制作中的应用,既可以更充分地体现新闻的新闻价值,又可以更好的展现新闻的美学价值,但应用时要求作者有广阔的思维素质,要忠于事实,忠于新闻价值,同时特别注意辨析比喻与比拟、借喻和借代、移就和拟人等几对邻近的形象类辞格。  相似文献   

4.
移就是普遍存在于不同社会中的常见的语言现象,是一种精心排练而又故意误用语义的修辞手段。文章从英汉移就辞格的语义特征出发,论述英汉移就辞格怎样通过“故意误用语义”、“精心排练”语言使其产生变异,从而取得别具一格的语言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5.
吴然先生是全国著名的云南籍儿童文学作家,他的散文集《天使的花房》中大量运用了反复辞格,通过分析吴然先生使用“反复”这一在散文中不太常见的辞格的原因:为了激活接受者的生活体验和审美经验以及帮助读者再建文本图景,进而归纳出《天使的花房》中使用反复辞格所体现的“突出审美意象、抒发强烈感情,增强音乐性、加强节奏感,构成回环美,凸现整体性”的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   

6.
汉语修辞学中的“移就”辞格与英语修辞学的transferredepithet(修饰语移置)在定义、结构、内容、修辞效果与语义联系上有许多相同之处。对比一下这两种辞格,可以发现易位和词语的重新搭配是它们的共同特征。然而在语义联系上英汉这两种辞格又各有其独特的语义组合关系  相似文献   

7.
谭月钧  范振东 《甘肃科技纵横》2005,34(4):178-178,50
双关辞格是英语语言中常见的一种修辞辞格。英语中的双关辞格可以分为两大类:同(谐)音双关和同词双关。英语双关辞格历史悠久,广泛运用于英语文学作品。广告词,以及谜语中。  相似文献   

8.
在英语写作或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不会只使用一种辞格,而是多种辞格并用。有的几个辞格连用,有的辞格套辞格,有的甚至连用、套用混在一起。这就要求译者进行多项思维,尽可能准确地译出英语中含有修辞的句子或文章。  相似文献   

9.
英语中的"双关"与"歧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英语中,双关与歧义都是具有一种语言形式表达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意义的特点,因而常被混淆。本文试从Hill教授的“双关”三要素的角度来揭示“双关”与“歧义”的各自特征和辨别方法,旨在提高我们正确地运用和辨析双关辞格的能力,避免产生歧义。  相似文献   

10.
谈谈排比     
排比,是一种富于表现力的辞格,它的两个显特性:“鲜明地表现多亲的统一”和“具体的表达共相的分化”,可以有组织地把握客观事物复杂的现象和丰富的内涵集中、显豁地表达出来,起到凝重并富有感染力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文革”期间,中国开展过一系列批判自然科学领域中“资产阶级反动思想”的活动.作者根据有关原始资料,从政治和科学思想两个方面讨论了这一时期对爱因斯坦的批判情况,并对这一批判活动的性质厦方法作了初步分析,认为,“文革”期间对爱因斯坦的批判是一种政治批判和哲学批判,所用的批判方法主要是故意歪曲事实,进行诡辩,将爱因斯坦的一般言论加以政治歪曲,以哲学标准评价爱因斯坦的物理学认识.  相似文献   

12.
析字——修辞格源流之一(接总第20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运用析字辞格的原则 依照陈望道的分类,析字格小类繁多,其中有些类别是从古代修辞资料中概括整理出来的,现在已经基本无人使用,成了死类,如第2类谐音析字的丙种“双反”。还有在历史上曾经是修辞法,但今天已鲜为人知,如第2类乙种的“切脚”,“窟窿”、“不可”都是现代口语常用词语,再不细想它们是“孔”、“叵”的“切脚语”了。这种情况属于修辞现象向词汇现象的转化,可不必再当作修辞方式运用。  相似文献   

13.
对比喻的辞格身份提出了质疑。文章认为根据现行的辞格定义,比喻不是辞格,因为比喻不符合辞格定义的双重标准-特定的表达效果和特定的表现形式。比喻没有形式标记。文章指出如要把比喻当作辞格,就必须修改辞格的定义。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种新的辞格,“同异”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对这一辞格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对于指导人们的修辞实践,发挥好该辞格的积极的修辞作用,丰富和发展辞格理论,都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与“同异的含义”有关的几个问题进行讨论,谈点自己粗浅的看法.什么是同异?我们先看一下有关修辞研究文献中对这一新辞格的解释.  相似文献   

15.
通过实地调查,文章对湖南省邵阳市公共用语的辞格运用现状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邵阳市公共用语的辞格运用分为两种基本形式,一是单独运用,二是综合运用。涉及到的主要辞格有比喻、双关、对偶、引用、拟人、粘连、对比、排比、借代等。邵阳市公共用语辞格运用存在诸如滥用辞格等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采取可行性策略。  相似文献   

16.
修辞手法的使用是一种语用行为。将索绪尔任意性原则与《蛙》中辞格建立有效的联系,依据能指—所指理论对修辞进行剖析,可以进一步丰富该理论,有助于分析作者使用的修辞手法。所作的具体阐述表明,辞格的应用是建立在绝对任意性下的相对任意性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文章的分类问题,历来为众多学者注重。古代文章从三国时曹丕的“四科八体分”到晚清曾国藩的“三门十一类”,自简而繁,由繁至简,经历了千余年文章世界鼎盛繁荣的检验。到了“五四”之后,现代文章又经由叶圣陶、陈望道等人“五分说”、“三分说”、“四分说”的追踪认定,发展到现阶段已形成了所谓“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的“四文说”。然而,这一四“文”分的认识并无科学系统的理论基础,造成了在全国大中小学语文教育和写作教学圈里无门(科)、类(种)、体(样)意识的种种教研误区。本文承接《大文章概念论》之一:《文章分类的现实误区》,之二:《文章分类的历史批判》,之三:《两门文章的哲学对等》所表述的整体思路,旨在通过八类分的最终界定,完成“两门八类多体分”这一分类新体系的论证,以使中国文章的分类步入科学化、系统化的轨道。  相似文献   

18.
列锦作为汉语一种重要的修辞现象,早在先秦时代的《诗经》中便有运用。之后,随着中国文学的发展,在诗歌、词曲、散文、小说等文体中都有出现,并且在结构形式上有了很大发展变化。纵观汉语列锦辞格结构形式的发展变化,其基本类型大致可以归纳为两大类若干小类:(一)不带结构助词或连词的形式,分为单句式、双句式、多句式;(二)带结构助词或连词的形式,分为带“之”式、带“和”式、带“与”式、带“的”式、带“的”兼“和”式、带“的”兼“与”式、带“的”兼衬字式。前一大类主要出现于古代文学作品中,后一大类主要出现于近现代文学作品中。  相似文献   

19.
摘要:批判教育学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是西方重要的教育理论之一。文章通过对文山市某高中一年级18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批判教育学在国内中学英语课堂的适用性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发现,学生并不赞成“挑战权威”,对“外语工具性”的思想过分强调,对合作和批判思考认同感极低。通过研究,文章提出批判教育学的实施应该多注重学生方面的原因,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相似文献   

20.
晚唐时代是一个政局混乱的时期,但随着文学的发展,晚唐的“列锦”辞格仍有发展,与初唐、盛唐、中唐相比,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表现了“与时俱进”的特点。由《全唐诗》中的晚唐诗歌予以全面考察,列锦辞格在晚唐的运用已是相当普遍,对晚唐诗歌在意境营构、韵律美的创造等方面都起了很大的作用。不过,晚唐诗歌中的列锦辞格运用虽然普遍,但也有一些类似列锦而实非列锦的辞例,这是需要予以厘清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