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余忠 《安徽科技》2002,(9):46-46
在遗传育种工作中,遗传标记是重要工具,对遗传标记在杂交后代的分离类型进行分析,是了解这些标记以及它们紧密连锁的基因所控制性状的遗传性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正不同复杂性状间的耦合是分子设计育种的关键科学问题。作物的产量、品质等大都是多基因控制的复杂性状,由于受到一因多效和遗传连锁累赘的影响,使某些性状在不同材料和育种后代中协同变化,呈现耦合性相关。解析复杂性状间耦合的遗传调控网络,明确关键调控单元,对分子设计育种具有重要意义。大豆原产中国,是人类和动物油脂和蛋白质的主要来源。高效分子设计育种新体系的研究对于高产优质大豆新品种的培  相似文献   

3.
小麦抽穗期的遗传在国内外已有不少研究,基本上都认为抽穗期是一个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早熟性遗传以显性为主,隐性遗传很少。但由于研究的时间、地点和材料的不同,因而对抽穗期遗传的认识也不完全一致。在国外,有的研究者报导早熟性是以加性效应为主;有的看到早熟性是由具有加性和显性效应的基因控制的,提出对抽穗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牡丹主要表型性状的杂种优势和遗传特点,指导牡丹的育种实践。【方法】以牡丹品种‘凤丹’ב新日月锦’的F1群体为材料,分别于2014年和2015年调查了F1群体的株高、冠幅等20个表型性状,对这些表型性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和混合遗传分析。【结果】杂种优势分析结果显示,20个表型性状在F1群体中分离广泛,变异系数变化范围为11.03%~63.49%。除花高、花瓣宽、花瓣长、果荚高外,其余16个性状的中亲优势均达极显著水平。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除花瓣长、果荚高外,其余18个性状间紧密相关。混合遗传分析结果显示:株高、冠幅、新枝数、果柄长、花径、开花时长、果荚直径和果荚高等8个性状均由微效多基因控制; 新枝长度、花朵数、花高、花瓣数、花瓣宽、蓇葖果数和单果荚种子质量7个性状均受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控制; 叶长由两对等加性主基因控制; 花瓣长受两对等显性主基因控制; 叶宽、单果荚种子数量均由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控制; 单果荚质量受两对加性-显性主基因控制。【结论】牡丹杂交F1代20个表型性状均存在杂种优势和超亲分离现象,且部分性状表现出主基因控制的遗传效应。研究为牡丹表型性状的QTL定位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水稻谷粒裂壳性状与不裂壳性状品种间杂交,F_1稻谷表现不裂壳;F_2不裂壳:部分裂壳:裂壳的分离比例为9:6:1,正反杂交后代表现相对一致.裂壳性状由两对隐性基因积加作用的结果,属于细胞核基因遗传,无细胞质基因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籽瓜瓜子皮色性状遗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自交、杂交和回交后代的表现情况,研究籽瓜瓜子皮色性状的遗传。结果表明,籽瓜瓜子皮色是由多基因控制,并受环境条件的影响。不同的皮色性状在表现上存在一定的显隐性关系,其中,黑色对红色和白色都为不完全显性。不同皮色的亲本相互杂交后,后代中都有一定的中间颜色类型出现,并有明显的母性遗传现象  相似文献   

7.
选用香菇的野生株(Q)与栽培株苏香的4种孢子单核体进行完全亲和双单杂交。运用拮抗试验并辅以液体出菇试验初步鉴定出12个杂交后代,且对杂交后代酯酶同工酶进行了检测。显著性检验研究表明,大多数杂交后代在菌丝生长速率与CMC酶活方面表现了明显的杂种优势,4个代表菌株可产生正常的子实体。酯酶同工酶聚类分析与农艺性状分析表明杂交后代及其与亲本之间都显示了不同程度差异,表明1~12号菌株是真正的双单杂交后代,认为菌株间酯酶同工酶酶相似系数值可以作为香菇遗传育种选择亲本的辅助的遗传标记。  相似文献   

8.
用生物统计学方法,对春小麦早熟性的遗传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麦早熟性是一个受多基因系统控制的数量性状,抽穗期遗传以加性效应为主,早熟期的选择,较晚世代将更有效.  相似文献   

9.
杂交高粱育种在选择亲本时,除了掌握它们的血缘关系以外,还要了解各亲本经济性状在杂交后的遗传关系,从而获得优质高产的杂交后代。关于这方面的规律现在还没有充分掌握,但是有一些性状的遗传规律已被广泛的生产实践所重复了。 1.株高:同种类型之间或不同类型之间高×低或低×高,其杂交一代均为高秆。同一血缘类型的品种之间低×低或中×中,其杂交第一代均为低秆或中秆。  相似文献   

10.
采用NCⅡ遗传交配设计,选用3个常规陆地棉品种与5个陆地棉族系种质系材料杂交,遗传效应分析表明:杂种产量、品质以有产一组分性状的一般配合力、特殊配合力效应差异显著和极显著;子棉产量、皮棉产量、早熟性、伸长率、麦克隆的非加性效应起主导作用,株高、铃重、子指、衣指、衣分、绒长、强度以加性效应为主;绒长的狭义遗传力较高,株高、 子指、衣分中等,铃重、衣指次之,其它性状遗传力较低,试验综合分析说明,陆村棉  相似文献   

11.
引言近几十年来,DNA技术已获得重大进展。尽管遗传工程仍处在发展阶段,但它必将成为控制植物特性的一种强有力的工具,诸如除草剂与杂草的竞争性、光合效率、营养增强能力、应激忍耐力、固N能力和次生植物再生的生产。传统的常规遗传控制手段是进行品种改良的育种方法。植物的育种,就是从具不良性状的亲本杂交后代中选择优良性状,也许同时存在一个或两个以上的性状是不需要的。植物育种的一个典型的步骤,通常是通过选择优  相似文献   

12.
为了获得耐盐性有所提高的转AlNHX1基因大豆后代材料,以已获得的转AlNHX1基因的6个株系中的3个株系后代为研究对象,通过分别对这3个株系转基因大豆各后代进行PCR分子检测并结合耐盐性鉴定,以分析外源基因在转基因大豆中遗传稳定性和耐盐性.结果表明:AlNHX1基因在转基因植株的后代中遗传;选取3个株系中部分阳性植株做耐盐性检测,结果表明:转基因大豆耐盐性状均好于野生型大豆.在150mmol/L NaCl胁迫下,转基因大豆叶片中维持了相对较高的K+/Na+比值,相对含水量较野生型提高了9%,而渗透势降低了39%,表明转基因大豆具有较好的吸水和保水能力;在盐胁迫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与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较野生型大豆分别提高了45%与69%.综上,通过耐盐筛选获得的转AlNHX1基因大豆具有较强的耐盐性.  相似文献   

13.
对两个大豆杂交组合F_2代中选出的各18个F3有限结荚型株系的初花期和成熟期主要性状的遗传力进行估算,对其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其遗传力大小依次为:成熟期株高>生育日数,>成熟期主茎节数>初花期株高>初花期主茎节数>出苗至初花日数>初花期初花节位>单株总荚数>单株粒重。出苗至初花日数、初花期初花节位、初花期主茎节数、初花期株高间彼此相关极显著,这些性状与生育日数、成熟期主茎节数,成熟期株高之间关系亦极密切。初花期和成熟期的上述主要性状与单株荚数和单株粒重的关系大多不显著。选育早熟,株矮的有限结荚型大豆与高产育种并不矛盾,可满足当地育种目标要求。  相似文献   

14.
利用6个小麦品种组配成所有可能的单交、三交、双交组合。并且利用不同的模型分别估算了不同杂交类型当中各种性状的基因效应和配合力等遗传参数,探讨了基因效应与配合力之间的关系问题,最后对品种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所有3种杂交类型中,同一性状不同杂交方式起主要作用的基因效应是相同的;同一种杂交方式不同性状起主要作用的基因效应有所不同。三交、双交分析结果表明,上位效应不仅确实存在而且是群体遗传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以加性×加性上位效应为主,其次是加性×显性上位效应。  相似文献   

15.
利用3个来源于野生稻与栽培稻杂交后代的反向温敏不育系R6S、N13S、Tb7S为材料,开展了反向温敏不育系不育性遗传研究,结果表明反向温敏不育系N13S的育性是细胞核内1对隐性基因控制的;Tb7S的育性是受隐性核基因控制的,F2代的育性分离比为9∶7,不育性状表现为2对基因的独立遗传;R6S的F2代育性分离比为37∶27,受细胞核内的3个隐性基因位点分别位于不同染色体上而通过互补作用的独立遗传.为进一步分离、定位及克隆有关这些反向温敏不育基因及发展分子标记辅助选择选育反向温敏不育系奠定了良好的遗传学基础.  相似文献   

16.
利用泰和鸡与外来优良鸡种杂交,并对杂交后代连续进行三个世代选育,培育出主要性状遗传相对稳定的白色丝羽乌骨鸡Ⅰ系和Ⅱ系两个新品系;在狼山鸡(N系)基础上,经五个世代的连续选育,形成了纯合度高的快、慢两个新品系.两个配套系的各项生产性能全部超过国内外现有乌骨鸡的生产水平.在乌骨鸡肤色伴性基因研究等方面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相似文献   

17.
牛酪蛋白基因导入大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带有牛酪蛋白基因caseinB的植物表达载体 pAS -2 ,在大豆自花授粉后 ,用注射法导入大豆受精子房中 .以质粒 pAS -2的 3 5S -Casein -Gus片段为模板 ,随机引物法标记探针 ,对 1 0 3株受体植株后代的DNA进行点杂交和Southern杂交 ,发现其中 1株在点杂交和Southern杂交中均呈阳性 .证明外源基因已整合到大豆基因组中 .  相似文献   

18.
本论文采用分子检测(PCR扩增、PCR-Southern杂交)与表型检测(接真菌实验、酶活力测定)相结合的手段,对花粉管通道法及载体法导入几丁质酶基因烟草后代的遗传表现进行研究。结果证明通过不同方法导入受体细胞基因组中的外源基因均能遗传给后代,并能在转化受体当代及后代中高效表达。但采用花粉管通道法导入的外源基因虽然能够遗传给后代,但分离比复杂,遗传规律性较差。而载体法导入的外源基因T1代x^2检测符合3:1的遗传分离比,遗传稳定性要好于DNA直接导入。因此,建立良好的遗传转化系统是外源基因稳定遗传和表达的前提。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析小麦阶段变化与熟期的遗传关系表明:春化阶段和光照阶段短的品种,比春化阶段和光照阶段长的品种抽穗早。抽穗开花后,熟期的早晚与灌浆速度和脱水快慢差异明显可见。抽穗早不一定成熟早。熟期的遗传表现,F_1代抽穗和开花介于中间偏晚,而成熟则以同晚和超晚居多;F_2代抽穗,开花和成熟为连续变异,属数量性状遗传。从倾早到倾晚,舞穗,开花近似常态分布,而成熟期则呈负偏斜为高狭峰。小麦的早熟性为隐性遗传。控制冬春性小麦熟期性状的基因数目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一对基因的熟期遗传;另一种是多对基因的熟期遗传,已测定估算为2—3对基因。同时,也研究了抽穗期和开花期与成熟期的相关。其抽穗与开花的相关系数,6个组合中有3个组合表现极显著,γ=0.7978-0.9291;而抽穗与成熟的相关,6个组合的相关系数,γ=0.1584-0.5956,表现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对7个小麦亲本和所有组合的21个杂种在4个环境中的6个性状进行了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回归系数和非模式均方的遗传效应是不同的;在亲本对后代的影响方面,回归系数的作用明显大于非模式均方;回归系数的杂种优势较突出,而非模式均方的超亲遗传更明显;两种参数的育种应该采用不同的杂交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