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3.
4.
石里克论自然科学、精神科学和世界观的构建韩林合一、引言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在德国思想界掀起了一股将自然科学与精神科学(文化科学或人文科学)严格对立起来的强大思潮。狄尔泰(WilhelmDilthey,1833—1911)、文德尔班(Wilhelm... 相似文献
5.
这篇论文以20世纪上半叶科学家与中国社会的互动关系为探索,着力探讨近代以来,科学在中国传播的历史轨迹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全方位影响,论文首先是探讨近代中国社会之科学观的演变,即从科学的器物,知识层面到科学的体制,社会层面再到科学的精神,价值层面,这个过程是科学家与中国社会之互动关系的思想基础,其次论文是从一些典型事件来分析这种互动关系的科学-社会意义和科学-文化意义,即科学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从思想推动到体制推动,演绎出一些特殊的社会现象,论文最后拟探讨科学对中国社会的深层影响及其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6.
7.
8.
石里克的科学哲学蕴含着丰富的科学人文主义思想,它主要体现于以下三方面:(1)反对传统形而上学的世界观,积极建构肯定人类理性和科学知识的人文价值的“科学世界概念”;(2)展示科学创造的动力与“青春激情”和“游艺自由”之间的紧密关联,张扬科学求真的人文意义;(3)以逻辑分析和心理学揭示人性的基本规律,倡导追求现世快乐和自我实现的科学人生观。石里克的科学人文主义努力在科学与人文、传统与革新、理论与实践之间保持合理的张力,将“逻辑的冰峰”置于“人文的大地”之上,为科学与人文之间的沟通与融合增添了一条颇具启发的道路。 相似文献
9.
科学的社会契约描述科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其核心是政府以经费资助和给予科学家自治权来换取科学发现及技术创新。随着科技活动的发展,科研方式、科技与社会的关系发生变化。契约的两个隐含前提——科研诚信与线性模式——受到了理论的和现实的不同方面的冲击,使原契约关系受到了挑战。后常规科学描述科学知识生产的新状况中科学知识质量标准的转变以及对同行评议的质量控制方式的扩展,为科学的社会契约的调整方向从理念上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10.
11.
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并不是一件纯理性的事业.特别是随着人类认识的日渐深化,许多"表面真理"早被一览无余,就更加需要在方法论上打破逻辑中心论,运用直觉、灵感、顿悟等非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抬升神话思维、身体思维和科学幻想,倡导理论建构、科学虚构和赛博虚构,突出"怎么都行"的多元方法论和后现代思维,以启迪人的头脑,开发人的智慧,培养人的创造性,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繁荣. 相似文献
12.
略论马克思主义的"技术的社会形成"(SST)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者通过技术与社会关系的研究,在批判“技术决定论”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技术的社会形成思想(SST)。社会对技术具有很强的型塑功能,技术的自然制约、技术的社会需求、技术的社会实现等思想为新技术社会学SST理论的建立提供了丰富的学术源泉。 相似文献
13.
新技术社会学于上世纪80年代在欧美诞生,这一理论认为技术是社会型塑(social shaping of technology,简称SST)的.笔者精选了若干案例,对社会型塑技术的主要参与者进行了深入分析,并进行了简评,意在启发我们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15.
中西方宗教思维方式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出发点上,顺应主义思维方式与意志主义思维方式;目的论上,实用主义思维方式与认知型思维方式;方法上,辩证思维方式与形式逻辑的思维方式;路径上,向内求的思维方式与向外求的思维方式。存在巨大差异的原因在于:中西方宗教形成的土壤不同,特别是自然禀赋以及由此产生的生产方式的不同。宗教思维的差异反映了不同民族思维方式的差异,这种差异深刻地影响了主体对自然、社会以及人自身的认识和改造,即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17.
复杂性与科学思维方式的变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体思维和终极性思维分别阐释了微观不变和宏观不变的简单性观念,而能量思维和分岔与混沌思维则分别阐释了微观可变和宏观可变的复杂性观念;复杂性概念的复杂性决定了它不可能由某一或某几个特定的单面性量纲来加以较为严格的界定,微观随机可变互动性与宏观随机可变涌现建构性的具体而辩证的统一也许是复杂性的最重要特征;在信息科学和信息哲学中孕育产生的信息思维方式,为复杂性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息综合的不可或缺的新维度。 相似文献
18.
自然科学在当代的发展日新月异,由于科学的本体论及方法论上的进步落后于科学本身的发展,所以,面对新的科学事实、新的科学问题,哲学的反思在今天显得犹为必要。本文以当代科学的最新成果为基础,对科学前沿的时间与空间的性质、宇宙的有限与无限问题,及科学方法论上的经验证实、模型方法等问题给予了一定意义上的哲学探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