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两岸三地的造纸名词亟待研究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大陆、香港、台湾等地区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 ,各种科技名词的命名 ,难免存在差异 ,造纸名词也不例外。现在 ,尽管高新技术发达 ,宣传媒体众多 ,但是 ,纸张的生产与使用 (特别是印刷、包装 ,以及生活用纸 )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然是不可缺少的。由于名词不统一 ,使用中则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甚至造成某些方面的经济损失。在我国已经加入WTO后的今天 ,再也不能“坐视不理”了。限于篇幅 ,仅举两例。例一 :不久前 ,香港特区媒体报道了两件与纸有关的商贸案件。一件是深圳港商办的某加工厂 ,向深圳海关申报进口“粉纸”5 30 0公斤。大…  相似文献   

2.
互相矛盾的定名连真然(四川教育出版社 成都  610 0 16)科技术语反映着科学研究的成果 ,是人类科学知识在语言中的结晶。全国名词委已公布了 4 3个学科名词 ,统一了科技名词 ,促进了科技交流和发展。但在已公布的学科名词中 ,笔者发现 ,有一个名词是互相矛盾的定名。galvanometer在《电子学名词》( 1993)P 111中 ,规范名词是“检流计” ,不推荐用名是“灵敏电流计” ,而在《物理学名词》(基础物理部分 ) ( 1988)P 4 3中 ,规范名词是“灵敏电流计” ,不推荐用名是“检流计”。这一个互相矛盾的定名令人无所适从。希望全国名…  相似文献   

3.
本就《中国科学技术史:纸和印刷卷》的第十九章“中国造纸和印刷技术在欧美的传播”中的有关内容,特别是印刷技术,提出了几点个人理解,对中国印刷术早期传播历史中的史料献中英版本作了细致的校订。作试图从中确定中国印刷术西传历史的真实一面。  相似文献   

4.
由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现称“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和中国天文学会共同主办的“汉语天文学名词国际研讨会”于1996年6月23~24日在安徽省黄山市召开。在台湾、香港、爱尔兰和美国天文学界同仁的积极参与下,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出席会议代表共计36名,其中有台湾的中央大学、清华大学、成功大学和台中师范学院等台湾院校代表6名,香港代表1名,爱尔兰代表1名,美国代表1名和大陆代表27名。在第一天的全体会议上,全国名词委副主任潘书祥、中国天文学会理事长李启斌和黄山市副市长胡来春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热烈欢迎各位代表来黄山相聚,共同交流和探讨汉语天文学名词工作,为两岸天文学名词逐步趋于规范一致,作出开创性的贡献。台湾清华大学校长沈君山先生在致辞中说“不远千里来到黄山参加这次会议,感到非常高兴。一个民族、一个文化的基本共同点就是语言和文字,共同的语言在科学上至关重要,这次黄山会议对两岸科技名词工作交流一定会发挥极好的作用。”沈君山先生致辞后,台湾中央大学孙维新先生和北京天文台李竞先生等13位代表在大会上作了学术报告。报告题目如下:1.两岸科技用语之比较 孙维新2.汉语天文学名词的审定和规范 李 竞3.汉语天文学名词的内涵及其注解 卞毓麟4.《天文学名词》(1992)(台北)的审定和出版 邹志刚5.《英汉天文学词汇》(1974)/(1986)(南京)的编辑和审定 彭云楼6.天文学新名词的收集及有关问题 沈良照7.就小学科教看天文学名词审定 成映鸿8.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的名词审定工作 潘书祥9.英语人名地名汉译草案 江 涛10.中国天文学家姓名的汉语拼音的规定之探讨 林元章11.关于天文学家名词中英译的一些意见 黄田森12.外国专名汉语音译若干问题的探讨 肖耐园13.中文/天文学WWW站实务 苏汉宗大会学术报告之后,全体与会代表还对目前海内外不同地区使用的中文天文学名词之异同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就两岸天文学名词交流与统一问题提出了以下具体意见:一、请李竞先生、孙维新先生分别进一步完善各自在这次研讨会上所作的报告《汉语天文学名词的审定和规范》和《两岸科技用语之比较》,并附以两岸用法不一的天文学名词对照表,发表于本次研讨会文集中。二、挑选一些两岸用法不一、较具代表性的天文学名词,在会上展开讨论,共同探讨天文学名词统一前景。讨论结果表明,有些名词不难达成共识。如,相应于英语space的天文学名词,现在大陆天文学家称为“空间”,台湾天文学家称为“太空”。经讨论,代表们认为英语space一词在不同场合具有不同的内涵,当与“时间”概念相对时宜定名为“空间”,与“地面”相对或与“航天”相关联时,则宜定为“太空”,如space telescope定名为“太空望远镜”较“空间望远镜”为佳。诸如此类的名词,今后编辑出版英汉天文学名词时可列为:“space(1)空间,(2)太空”等。另一些名词暂难取得一致意见。例如使用极其频繁的英语词astrophysics,在大陆素称“天体物理学”,台湾则称“天文物理学”。会上许多代表阐述了自己对该术语内涵的理解和定名依据,最后进行“模拟表决”,结果14人主张用“天体物理学”,12人主张用“天文物理学”。诸如此类的名词,今后编辑出版英汉天文学名词时,可暂列为:“astrophysics天体物理学,天文物理学”等。通过讨论,与会代表普遍认为中文天文学名词统一前景良好,关键是早日明确行动方案,切实有效地开展工作,推动中文天文学名词中的“小异”最终归于“大同”。三、成立“中文天文学名词工作组”(以下简称“工作组”)。工作组由大陆地区天文学家5名、台湾地区天文学家3名、以及江涛先生共9人组成,海峡两岸天文学家各推荐一名协同主席。与此同时,目前旅居海外的许多华人天文学家正在酝酿成立海外华人天文学会,待此会正式成立,可酌邀其代表参加工作组的实际运作。四、会议之后立即着手《天文学名词两岸对照本》的收集编订工作。以台北1990年出版的《天文学名词》(6000条)为主要收词范围,并在李竞先生1994年根据6000条所作对照表基础上进行修订、补充和完善后,正式出版。五、会上初步确定,工作组在1997年6月以前完成以下两顶工作:(1)对两岸互异的天文学名词提出“一致化”的推荐定名或其他意见;(2)对两岸皆尚未定名的“新词”提出取得初步共识的推荐名称。在工作过程中,工作组并将对日后的正式出版事宜向有关部门提出具体的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中国造纸术的源流,文章以实地调查资料入手,对中国近十个少数民族的传统造纸工艺进行了工艺分析。从造纸的各个步骤分析比较后认为,中国的传统手工造纸有两种不同的造纸法:一是抄纸法造纸,二是浇纸法造纸。这两种造纸方法在技术工艺和关键步骤上截然不同,所造出的纸也有明显不同的特征,应分属不同的造纸技术体系。通过对陕西、甘肃、新疆等地的古纸进行实地考察和分析,发现两种造纸方法有不同的源流和外传路线,其中浇纸法为非蔡伦系的造纸法,抄纸法为蔡伦系的造纸法。直到现代,这两种造纸方法的遗存仍有不同的地理分布。  相似文献   

6.
一、带释义的大气科学名词新版本1996年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大气科学名词》终于出版问世,这是在1988年第一版基础上经过增补和加以释义后的新版。大气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从1989年就开始对第一版审定的名词进行增补和释义的工作,整个工作历时5年,经过大小数十次会议的研究和讨论,在1994年底完成初稿。此后又经“全国名词委”特聘专家(大多为院士)审查,并经编辑加工、质疑、改错、再次审改,然后经全国名词委批准予以公布出版。总之,1996年新版的名词融汇了专家学者各类人员的辛勤劳动,是集体劳动的结晶。《大气科学名词》新版的问世很受气象科技人员的欢迎,使大家在撰写科技论文和著作时有了依据,成为常用的规范性工具书之一。对其他部门的科技人员来说,则是了解大气科学的一本简明知识手册。二、名词释义工作的重要作用对于名词释义工作,起初有过争论,有一种意见认为没有必要。即认为搞专业工作的人都懂,加释义是多此一举。经过全国名词委的指导和大气名词委深入讨论,对名词释义工作有了统一的认识。经过这5年的工作,以及出版后3年的使用实践,对名词释义工作我们更有了切身体会。1.名词释义使名词工作科学化大气科学与其他自然科学一样,可分为许多分支科学。一般而言,专业人员对自己熟悉的分支学科的名词有较深刻的理解,而对于其他分支学科的名词则只有总体轮廓认识,不一定能理解得很清楚。因此对名词加以释义,就能严格界定该名词的主要内涵,不会模棱两可引起混淆,而能使之科学、准确。所以对专业人员来说释义也是很重要的。广而言之,对于非大气科学的广大科技工作者而言,加以释义的新版本就是该学科的规范的汉英-英汉简明词典,起着普及知识,统一认识的作用。比起仅仅是订名的版本来,内容和作用要增加很多。通过释义,弄清了名词的涵义,一词一义,使名词工作科学化。举例来说,如“中层大气”(middle atmosphere)指的是距地面15~85km的大气,这是当前的一个研究热点,并开展了名为MAP(middle atmosphere program)的中层大气研究计划。而另一种理解则为大气所分的五层(从地面往上依次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外[逸]层)的中间一层距地面50~85km(中间层,mesosphere)的大气。现在我们将前者订名“中层”,后者订名“中间层”,但一些书中仍有混淆。我们将两者订名后加上释义,内容就完整了,也便于区别。一些看来很常见的名词术语,认真写起释义来也不太容易,需要经过反复讨论,释义确定了,我们对它们的认识也深化了。如“大气科学”和“气象学”,“大气探测”和“气象观测”,这些名词搞气象工作的人经常要提到,很熟悉,但要准确释义,问题就产生了。有的认为“大气科学”应包含“气象学”,有的则认为二者是一回事;有的认为“大气探测”中较基本和原始的一部分是“气象观测”,有的则认为“气象观测”中包括了“大气探测”的内容。经过反复讨论,最后从学科发展的角度上取得了一致,给出了“大气科学”的全面定义,而在“气象学”的定义中则加上“20世纪60年代气象学已发展成大气科学”的说明,对“气象观测”的定义,则加上“随着观测技术的发展和观测对象、项目的扩充,近些年来气象观测已逐步发展为大气探测”。所以通过名词释义工作,深化了我们对该名词的认识。还有一些名词有学术名词和通俗名词的双重用法,加以释义后,对于它作为学术名词的涵义就完全界定了,不再是作为通俗名词的笼统用法,如“大风”、“大雨”等。“大风”是曾用名,它正式订名为“8级风”,指的是风速在17.2~20.7m/s范围的风。“大雨”指雨量在8.1~15.9mm/h或25.0~49.9mm/24h的降雨。其他如“毛毛雨”、“小雨”、“中雨”、“暴雨”等,都给出了严格界定。所以,通过名词释义使名词工作科学化。2.名词释义使名词工作系统化名词审定中的收词工作必须要掌握收词标准及平衡各部分的收词层次,以免有的分支学科收到“儿子辈”,有的收到“重孙子辈”,这样就在层次上严重失衡。在收词时要掌握层次,但有时还不太易确定,而加以释义后,名词的层次就明确了。通过释义,可以更有根据对收词进行增删,使这一工作系统化。如大气科学—大气物理学—云物理学—云滴谱—滴谱参数;大气科学—大气探测—地基观测—气压计—气压订正等等,一层层递降。此次收词一般收到第5层,有的只到第4层,没有再向纵深发展。通过释义还能发现选收名词时的一些疏忽,如同一事物的不同名称,一概全收就重复了。我们按照订名中一词一义的“单义性”原则,如“海气相互作用”(air-sea interaction),就选定了最早和最常用的英文配名,但在某些汉英词汇、手册中,还有ocean-at mosphere interaction,sea-air interaction等,并将同一事物分别称为“海气相互作用”、“气海相互作用”等。通过名词释义,就可消除此类重复多义现象。总之,通过名词释义使名词涵义准确化,收词系统化。3.名词释义促进名词订名随着科学发展,新词不断增加,对新词的订名首先要弄清它的涵义才能订名准确、恰当。所以希望以后发布新词订名时,应给以释义,至少应加以说明,在注释栏中给出它的基本特性。看起来增加释义是增大了工作量,但作为整体来看,非常值得。因为在名词讨论过程中一定要涉及它的涵义等方面的问题,加以释义就把这些作为文字记载下来,涵义搞清楚了,才能更确切地订名。这种做法也给以后的审查和修订带来便利。有时很精练的几个字难以全部概括该条名词的涵义,如农业气象中的“活动温度”(active temperature)与“有效温度”(effective temperature),如非这方面的专家,根据此四字订名,是很难了解他们的差别的。即使一时搞清楚了,时间一长也会淡忘或混淆,加上释义后,可以消除此类现象。最近我们看到在某些英汉词汇、手册中,由于没有释义工作,就将active temperature和effective temperature不加区别地统统译成“有效温度”了。三、大气科学名词审定中的若干说明1.确定了一些常见新词的订名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引起的全球变暖现象引起公众广泛关注,海洋与大气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已成为研究热点,由此产生了一系列新词,如表示赤道东太平洋冷水域中海温异常升高现象的El Nino;表示赤道东太平洋冷水域中海温异常降低现象的La Nina;表示海洋温度与大气压力升降有关联的ENSO现象。这些词频繁出现在科技论文中,有的甚至出现在科普文章中,各种译名纷至沓来。经多次讨论,认为EI Nino,La Nina(圣婴、圣女)意译也不妥,原本就是传说中的借用名词,还是(不得已)采用音译为好,所以分别订名为“厄尔尼诺”、“拉尼娜”,ENSO是厄尔尼诺与南方涛动的组合缩略词,也以音译“恩索”为宜,这与“艾滋病”(AIDS),“因特网”(Internet)的订名是一种类似的方式。气候研究中词汇繁多,关于形容气候变化的名词术语就有气候演变,气候变迁,气候振荡,气候振动,气候变化等5个,它们的细微差别常使人混淆,不易分辨。我们参考了世界气象组织编写的《国际气象词典》,对这些近义名词术语做了几次专题讨论,对它们一一释义并作了严格界定,从变化的时间长短和形式上进行区分。将气候变化(climatic change)作为各类气候变化形式的统称;气候演变(climatic revolution)指106年以上的变化;气候变迁(climatic variation)指30年以上的变化;气候振荡(climatic oscillation)指周期为几年的短期变化;气候振动(climatic fluctuation)则指包含有极大、极小值的各种规则或不规则的气候变化。对这些常用术语给出定义,并配以合适的英文名词,这种做法对科研工作和学术交流无疑是十分有益的。假彩色云图(false-color cloud picture)与伪彩色云图(pseudo-color cloud picture),从中文名词订名一般人很难看出这两者的差别。前者指的是将不同探测通道得到的图象用不同彩色表示而合成的云图;而后者指的是同一通道探测的图象用不同颜色表示不同的灰度而得到的云图。本想重新订名以便于区别,如增加本质差别的提示语来订名,叫通道假彩色云图和灰度伪彩色云图,但大多数人认为此二词在卫星云图分析中已经约定俗成,以不改为宜。由这类名词术语中也可以看出名词释义的重要性。2.注意与国际接轨以及英文配名问题上述与气候变化有关的一些名词订名就充分考虑了与国际接轨的问题,不是我们“闭门造车”自搞一套,而是充分考虑了国际上的习惯用法。与国际接轨的突出例子是关于热带气旋的系列订名。我国气象部门从1989年起已正式采用了国际标准,即热带气旋(tropical depression)、热带风暴(tropical storm)、强热带风暴(severe tropical storm)和台风(typhoon),取消了原来“强台风”,增加了“强热带风暴”,并按国际规定作了释义。英文配名首选原有的英文对应词汇,有些中文名词订名直接来源于英文,如气旋(cyclone),气团(air mass),均质层(homosphere),对流层(troposphere)等,这些较好办。有些是合成词汇,英文中就有多种表达方式,我们就选用常见的一种,如上述的海气相互作用(air-sea interaction)。再如气候变化,大气遥感之类的合成词汇,一般用“形容词+名词”的英文配名方式,选climatic change,atmospheric remote sensing,而不用“名词+名词”的英文配名方式(climate change,atmosphere remote sensing),尽管后一种方式有时在外文书刊中也能见到。在英文拼写上,采取American English(美语)的方式,所以选用color,favorite,center等,而不用colour,favourite,centre等。英文名词原则上均用单数,这已为广泛接受。3.约定俗成与抓新词订名名词订名中“约定俗成”是一大原则,因为此名称已为大众所接受,硬性改动效果不佳,如上述“假彩色云图”与“伪彩色云图”就未改动。再追溯上去,还有“副热带高压”(subtropic high),一直未能改为“亚热带高压”,因为“副热带高压”已成为气象界的常用术语了。这次订名中对“气溶胶”(aerosol)一词也感到不满意,但随着公众环保意识的增强,媒体中常提到气溶胶,已逐渐接受了这一术语,此时已不宜轻易改动了。避免约定俗成订名不理想,又不易改动的问题,应该抓紧新词的订名工作。大气污染方面最近有一个新词chlorofluorocarbons(CFCs),报刊上译名甚多,含氯氟烃类、氯氟烃类、氟氯烃类、氟里昂,台湾订名为氟氯碳化物,它是破坏臭氧层的罪魁祸首,希望化学或环境科学方面能尽早给予定名,时间一长,就更难统一了。4.不足之处外国科学家的中译名是个技术性不强但却非常麻烦的问题,主要是缺乏标准,如常见的Boltzmann(玻尔兹曼、玻耳兹曼)、Descartes(笛卡儿,笛卡尔)*等。不同的手册,甚至是作为标准的手册,其译名也往往有微小的差异,叫人无所适从,希望能尽早统一,给出真正的标准。在大气科学名词的订名中,遇有此类问题,也尽量向标准靠拢,如Richardson number就由理查孙数改为里查森数。但还有一些译名由于各种原因,仍维持了原有的订名。大气科学涉及数学、物理等许多基础学科的名词,希望这些学科名词本身要统一,否则其他派生学科很难办。如一个root-mean-square,物理学、电工学订名为“方均根”,数学订名为“均方根”,以前还见过有叫“根均方”的,这样的不统一局面,叫派生学科很难适从。关于仪表称“表”、“计”还是“仪”,我们只能有个大致约定,不可能完全统一,如温度表(thermometer),微波辐射仪(microwave radiometer),分光光度计(spectrophotometer),同是英文meter结尾,对应的仪表功能不一样,有目测的,有自记的,所以订名往往还得结合仪表的复杂程度而定,简单的称“表”,如温度表;较复杂的,有自动记录装置的称“计”或“仪”。当然,有的仪表也有合适的英文结尾(graph)。由于当时本着从严收词,有争议或暂时统一不了的名词均不收入,稍涉及其他学科的名词也不收入,这样整个大气科学名词只收录了不到1900条,从总数上来说少了些,这就限制了它的广泛性。尤其是在大气科学蓬勃发展的今天,大气化学、大气环境的研究不断添加许多跨学科的新词。数值天气预报、短期气候预测的研究,又将许多计算机和计算方法的新词引入,在这种形势下,大气科学名词要进行较大的扩展(如3000~4000条)才敷应用。 --------------------------第24页* 周诗健编审是第四届大气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第27页* Boltzmann已由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定为玻尔兹曼,Descartes已定为笛卡儿——编者。  相似文献   

7.
统一科学技术名词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它对于科学知识的传播,新学科的开拓,新理论的建立,国内外科技交流,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和生产技术的发展,科技图书文献的编篡、出版和检索,科技信息的传递等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正鉴于此,国家科委和中国科学院受国务院的委托,并邀请了中国科协等部门于1985年组建了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全国自然科学术语审定和统一的权威性机构。近十年来,该机构卓有成效地做了许多工作,现已公布并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了二十多个学科的规范名词(其中部分学科出版了海外版),还有不少学科的科技名词即将陆续公布出版。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还组织领导开展了许多的其他工作。这些都对我国以及国际间的科技交流起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但是,综观全国科技出版物(包括图书、杂志、报纸等)上的科技名词,其规范化、标准化尚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这如,“噪声”和“噪音”、“冷冻”和“冰冻”、“X线”和“X光”、“维生素C”和“抗坏血酸”、“艾滋病”和“受滋病”并用等等等等,不胜枚举。至于比较新的名词命名,更是五花八门,如“GM-CSF”的中译名,就有“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粒细胞和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粒性白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也有译为“粒细胞-巨噬细胞克隆刺激因子”,或“造血克隆刺激因子”,或直接简化为“克隆刺激因子”;还有译为“造血生长因子”、“细胞刺激因子”;更有译成“粒细胞-单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等等等,不一而足。以上都是笔者在1994年的出版物上收集到的。广告中的科技名词混乱,更不用说。在一些权威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主编的书中以及代表我国学术水平的综合性刊物和专业刊物中也存在许多不规范科技名词,这就不能不引起高度重视了。像《中华医学杂志》是代表我国医学水平的综合性医学期刊,曾获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去年的第12期为“1994年中国医学科学进展专刊”,其文章是“约请我国医学各学科和专业的带头人”和该刊编委撰写的。可是就在这样权威性的又是如此重要的一期刊物中,科技名词差错和不规范达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其中的不少科技名词未能采用全国名委公布的有关名词。如“剖腹产”应为“剖宫产”,“何杰金氏病”应为“霍奇金病”,“食道”应为“食管”,“心肌梗塞”应为“心肌梗死”,“冰冻”应为“冷冻”,“机能”应为“功能”,“机率”应为“概率”等等。还有不少名词前后不统一,如一会儿用“显象”,一会儿又用“显像”;这里用“瘢痕”,那里又用“疤痕”;此处用“脑皮层”,另外又用“脑皮质”等等。至于“乙酰胆碱”误为“乙酰胆硷”,“石炭酸”误为“石碳酸”,“白癜风”误为“白癜疯”,“同工酶”误为“同功酶”,“肝糖原”误为“肝糖元”,“骨骼”误为“骨胳”,“石腊”误为“石蜡”等等差错就更不应该了。该期刊物仅就科技名词不规范方面的差错率估计也在万分之三以上!非科技出版物中有的也夹有不少科技内容,其科技名词的应用也往往不够规范,包括某些权威性文章同样如此。例如有本关于辅导标点符号正确使用的权威性读物[1],其中引用的“综合症”、“松果腺”等科技名词都是不规范的。又如,有篇收进书中的有关我国报纸编校质量三次抽查评比的总结性文章,举了这样一个例子:“血色素数值低于12克%……”[2],此句未能应用法定计量单位,不属本文讨论的范畴,但例句中的“血色素”就是一个已经废弃不用的不规范名词,应该改成“血红蛋白”才对。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新的科技名词不断涌现;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科技名词的统一显得更为迫切。海峡两岸越来越频繁的交往,双方也都深感要加速两岸科技名词的统一工作。目前,祖国大陆和台湾、港、澳之间的科技用语比较混乱,仅在计算机学科名词中,两峡两岸不一致的高达80%,严重影响了两岸的科技交流与合作[3]。现在是该迅速改变这种局面的时候了。为了进一步做好出版物上的科技名词规范化工作,我认为至少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加强对全国名委公布的一整套科技名词的宣传工作据我所知,现今不少科技图书馆没有收全有关的上述科技名词书籍,有些科技方面的编辑出版机构也未能购置这些书籍,相当数量的作者甚至是具有教授职称的大学教科书的主编,竟然还不知道有这套图书!自然更谈不上正确使用这些科技名词了。科学出版社出版的这套图书一般印数仅一两千册,基本上没有第二次印刷过,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它尚未被很多人了解。因而加强宣传十分必要。1.建议科学出版社对这一非同寻常的图书采取各种途径进行宣传,包括通过多种传播媒介的广告宣传(有关部门对这种广告应该少收费),也可将国务院于1987年国函142号文件批示的“……全国各科研、教学、生产、经营、新闻出版等单位应遵照使用”[4]等精神印在征订单上对口进行征订,千方百计地提高这套书的发行量。2.建议作者对这套图书大力进行评介。本书拥有数千位各学科知名的科学家为其审定委员会的委员,这么多的作者如能利用各种合适的场合对其进行宣传推广,这种号召力是相当之大的。笔者孤陋寡闻,只在1990年的《科技出版》刊物上见到了苏世生(全国名委副主任委员)的一篇文章[5],未能在公开发行的刊物上拜读到其他诸位作者更多的大作,十分遗憾。3.建议新闻出版界义不容辞地对其进行广泛的宣传。过去,每当全国名委举行新闻发布会时,新闻单位都相继做了很好的宣传报道工作,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反响。原新闻出版署副署长刘杲(全国名委副主任委员)在1990年的第三次新闻发布会上曾提出[6]:“经过审定的规范的自然科学名词的使用,我们新闻出版界的同志肩负着重要的责任。”他明确要求新闻出版界“非做不可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宣传工作,要求“通过我们的各种出版物,通过各种传播媒介,进行广泛的,不是一次性的,而且是相当持久的宣传”。目前看来,很多新闻单位并没有按上述要求去做。规范的科技名词至今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可能和我们新闻出版界未能经常性的广泛宣传并带头使用有关。在第一批《医学名词》公布出版之后,《中华内科杂志》随即在该刊物上(1990年第9~12期)将其有关内科方面的科技名词分四次连续作了转载介绍,精神难得可贵。这种做法值得提倡。二、认真学习努力掌握正确使用规范的科技名词这一要求不仅针对是学生,也适用于老师,包括自然科学各个学科的教授;不仅适用于一般科技人员,也适用于高级科技人员和权威人士。我就见到不少的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的委员没有很好地使用规范的科技名词,有的熟练掌握了本学科的规范名词,但未掌握邻近学科或其他学科的规范名词。人人应该不断学习,人人需要知识更新。从某些意义上说来,专家、教授带头使用更为重要。对于我们编辑,更要真正掌握、严格使用经过审定的规范名词。要切实做到这些,并非一件容易的事。首先,应该把掌握规范的科技名词看成是自己必需掌握的基本功,认真学习已经公布的有关学科的名词,能记的应该记住,一时记不住的至少应该有个印象。同时手头备有一套规范的科技名词读物,遇到吃不准的名词,随手进行查阅。这是需要下点功夫的。另外,从组稿开始,我们就应向作者宣传这套名词,取得作者的合作,共同做好这一工作。对于某些作者,应不厌其烦地做好说服解释,争取作者的支持。对于作者的疏漏,我们应该严格把好最后关口,将其一一进行改正。编辑工作中要特别注意不应发生导向性错误。这如《中华医学杂志》等医学期刊的《稿约》中都有下述类似的提法:医学名词以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医学名词》(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1989年公布)为准,暂未审定公布者仍以人民卫生出版社编写的《英汉医学词汇》为准。可是至今只公布了妇产科学等七个临床医学学科的科技名词,而《英汉医学词汇》是于1978年初出版的(1991年稍加修订),其中的部分医学名词(包括基础医学名词等)是未经审定过的旧名称。自1988年以来,我国已先后公布了《微生物学名词》、《生理学名词》、《遗传学名词》、《生物化学名词·生物物理学名词》、《人体解剖学名词》、《细胞生物学名词》、《组织学名词·胚胎学名词》等一系列基础医学方面的规范名词,但由于《稿约》的考虑不周,就使得这些规范名词未能在我国临床医学期刊中得以全面反映。术语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甘于清贫、寂寞,执著从事科技名词工作的人,定会为我国科技名词的统一作出贡献。随着富有中国特色的术语学的创建,必将造就一群新型的专门人才——术语学家。三、重视立法加大推广使用规范的科技名词的力度整治语言文字运用中的错乱现象,既要重视宣传,更要重视立法,只有做到有法可依,强化约束机制,才能治标又治本。据新任的国家语委主任许嘉璐披露[7],我国现已着手起草《语言文字法》,预计正式出台,还要经过三四年时间。他“希望各地不要等。……地方和行政部门可以先立法规或规章”。这一精神也完全适用于科技名词的规范化。建议今后出台的有关法规等,都能涉及科技名词的规范化问题。前些时候,武汉市已率先采取措施,限始作俑者在6个月内改正街头不规范字,违者将按每字每天100元的标准处以罚款[8]。国家科委、国家教委、中国科学院和新闻出版署已于1990年联合发文[4],要求“各编辑出版单位今后出版的有关书、刊、文献、资料要求使用公布的名词,特别是各种工具书,应把是否使用已公布的规范词,作为衡量质量的标准之一”。1991年以来,我国有关部门对报纸、图书的编校质量举行了多次抽查评比,但没有强调科技名词这个指标。建议今后在出版物的编校质量检查中,列入科技名词规范项目,其差错率超出一定的范围,不能参加评优,并要受到不同的处罚。关于“象”、“像”二字,至今仍然使用相当混乱。全国名委办公室曾组织有关专家专门研究过,并早已作出决定,可是目前有的部门照旧我行我素。在我国语言文字的某些法制方面尚不健全的过渡阶段,全国名委可否采用书报编校质量检查的类似做法,将其出版物上科技名词相当混乱的情况进行曝光?四、加速规范科技名词的公布出版进度,对已公布名词中的偶尔疏忽及时进行更正统一科技名词是一件极其细致的工作,非一朝一夕可以解决得了的,因而急不得。可能由于经费诸因素,否则公布出版的进度或许可以更快一些。我坚信,随着各部门以及全社会对这一问题的高度重视,随着最新技术的不断引进,其步伐会逐步加快的。各位专家在审定名词时的严谨态度令人敬佩。出版后发现有两个英文字母错误(一为遗漏,一为颠倒,见《物理学名词·基础物理学部分》)也及时地作了勘误,这种极端认真负责的精神值得发扬光大。对于如此浩大的系统工程,偶尔发生疏忽实属正常情况,完全可以理解。但由于所公布的科技名词“具有权威性和约束力”,全国各单位都“应遵照使用”的,对于业已公布的科学名词中存在的少量差错和仍不规范的情况作点研究,以寻求妥善解决办法,很有必要。像“内眥”(《人体解剖学名词》81.131)等这样的差错,由于“眥”是异体学(应为“内眦”),毫无疑问地应该进行纠正。“高分辩显带技术”(《遗传学名词》02.423)也是如此,该名词中的“辩”字系“辨”字之误。下列名词在有些学科之间订名不一。例如“uvula”《人体解剖学名词》订为“腭垂”(41.141),《医学名词·口腔医学》却订为“悬雍垂”(04.213);又如“albumin”《生物化学名词》为“清蛋白”(02.103);《生理学名词》却为“白蛋白”(05.021);再如“Addison disease”《医学名词·内分泌学》称“艾迪生病”(06.046),《生理学名词》则称“阿狄森病”(11.110),“Addison”的译名,两者的三个中文字都不相同;还有,“dark-field microscope”三个学科订了三个名词《微生物名词》(07.006)订为“暗视野显微镜”,《化学名词》订为“暗场显微镜”,《细胞生物学名词》(10.006)又订为“暗视场显微镜”……类似的例子还可举出很多。这些“规范名词”看来应该统一为好。还有一种情况是两个权威单位的订名不一,如“methotrexate”,《细胞生物学名词》为“氨甲蝶呤”(10.106),而卫生部药典委员会订为“甲氨蝶呤”。在此,是遵照“下级服从上级”的原则(卫生部服从国务院)采用前一名字,还是根据“服从主科”的原则采用后一名词?真是有些两难。上述情况特别是学科之间规范名词不统一的问题,使用单位自行选择似乎不安,一方面是各单位自行其是,仍未改变科技名词混乱状态;另一方面也和公布的名词“具有权威性和约束力”的精神相悖。在规范名词尚未正式修订之前,建议全国名委能以发文或在《中国科学报》等报纸上公布的形式分批进行协调。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分布的《大气科学名词:1996》和台湾“教育部”公布的:《气象学名词.第四版》的对比,发现海峡两岸名词大多数是一致的。但由于历史原因和科学概念在传播过程中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也有部分名词在两岸的定名不一致。本择取若干条名词加以分析、比较,提出推荐用名,蔽帚自珍,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9.
摘要 本文对已公布的生命科学各学科名词的一义多词问题及其原因作了分析,并就解决该问题提出了两点建议。
自1989年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原称“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微生物学名词》以来,迄今为止已公布了与生命科学有关的12个分支学科的规范名词[1~10],使我国生命科学界长期以来存在的名词混乱、定名不准和用名不当状况有所改善,在统一生命科学名词方面取得了明显效果。但是目前生命科学各学科之间的“一义多词”问题仍然比较严重。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对生命科学名词的统一和规范化提出了更迫切和更高的要求,“一义多词”的名词亟待统一。本文根据笔者近年来在编写《英汉-汉英生态学词汇》一书时所收集的部分资料,谈一些认识,供大家参考。一、一义多词现象举例生命科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是历史悠久、分化和发展迅速的一门科学。有相当多的名词属于基本名词,对部分或全部分支学科具有普遍适用性。但是从已公布的各学科名词来看,对不少基本名词,在各学科之间却定名不一(见表1)。表1所列仅是与生态学关系比较大的一些名词。生命科学各学科间的一义多词问题由此可见一斑。二、产生一义多词问题的原因1.对概念的内涵理解有明显分歧生命科学的词汇多数是从国外翻译过来的,而对若干概念,国外的认识也不一致,这便成为译名混乱的根源之一。比如Lincoln等人认为“acclimatization”是生物对变化的自然环境条件的渐变可逆性调节。与此相对应,他们认为“accliamtion”是生物对人为或实验环境因子的渐变可逆性调节[14]。Mackenzie等人[15]和Resinger等人[16]的观点与他们基本相同。但是Collin[17]和Ricklefs[18]把“acclimatization”与“accliamtion”视为同义词,认为是生物对环境变化的形态或生理可逆性变化反应。难怪“acclimatization”的译名有“驯化”[3,12]、“[风土] 驯化”[9]和“气候适应”[12],等等。同样道理,“allelopathy”的译名有“异种克生[现象]”[1]、“化感作用”[6,11,13]和“异种化感”[9],等等。笔者认为“异种克生”仅表明了某种生物的代谢分泌物对其他生物的不利作用,而“化感作用” 和“异种化感”则表明了某种生物的代谢分泌物对其他生物的有利或不利作用。但是“异种化感”仅包含种间作用,而“化感作用”则既包含了种间作用,又包含了种内作用。土壤学名词(定义版)(1998)[13]把“allelopathy”定名为“化感作用”,认为它是指“植物分泌某些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的生长产生的抑制或促进作用”。虽然该定名和定义均比较好,但是同其他定义[14,16,19]一样,该定义的信息有严重欠缺,没有指明是种间“其他植物”,还是种内“其他植物”,或二者均包括在内。笔者认为可将“化感作用”定义为“植物分泌的化学物质对异种植物或同种其他植物产生的抑制或促进作用”。生命科学概念体系是一个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动态体系。对生命科学基本概念的定名应当反映生命科学的最新发展水平。名词的内涵变了,名词本身也应相应变化。比如“allelopathy”最初是指植物通过释放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发芽或生长的抑制作用,现在认识到它是植物的一种普遍的抗竞争机制[19],包括种间竞争性化感作用和种内竞争性化感作用[15],既有不利作用,又有有利作用[20]。对“allelopathy”内涵的全面认识,是给其定名和定义的必要前提。2.对概念的措辞不同即对概念的内涵理解比较一致,但在遣词用字上却存在差异。如“被动运输”与“被动转运”,“单态”与“单态现象”,“异域种”与“异地种”,等等。从表1可以看出,生命科学各学科的一义多词现象多属于此类。汉语文化博大精深,可供表意的词汇丰富、数量庞大、涵义细致。虽然为择优定名提供了较大的选择空间,但另一方面也成了出现一义多词的另一原因。由于对外来词汇没有一个统一的翻译标准,加上个人遣词用字习惯的不同,以及对概念理解的细微差异,便造成了一个概念多种名称。3.对“规范名词”和“不推荐用名”的认识不同在已公布的生命科学各学科名词中均有一些“不推荐用名”。在这些“不推荐用名”中,有的名词在这一学科为“不推荐用名”,而在另一分支学科却为“规范名词”。如“生命带”和“广布种”在《植物学名词》中均为不推荐用名[9],而在《动物学名词》中却为规范名词[6],等等。4.各学科之间的定名协调工作较差在近年来的名词审定工作中,生命科学各学科分别进行,且历时较长,客观上给定名协调工作带来一定困难。但是协调工作不力亦是造成一义多词问题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从表1可以看出,大多数概念的一义多词,不是认识上存在本质区别,只是措辞不同而已。所以加强各学科之间的协调工作,对此类问题还是比较容易解决的。三、对策生命科学名词的规范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多数分支学科已完成第一批名词审定,有的学科正在进行名词审定;已完成第一批审定工作数年的一些学科,不久将要进行增补、修订和补充定义的工作。为了进一步做好生命科学名词规范化工作,首先应鼓励和加强对有关概念的研究,注意学科间的相互学习和借鉴,以提高和统一认识,为择优定名和名词定义打好基础。这是其一。其二,要加强各学科之间,以及与交叉学科之间的定名协调工作。建议成立一个生命科学名词审定协调机构,管理和推动生命科学各学科以及与交叉学科之间的名词审定、修订和定义的协调工作。* 王孟本研究员是生态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  相似文献   

10.
1988年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下简称“全国名词委”)出版公布了《大气科学名词》,共收词1150条,给予汉语订名,英文配名,个别的还加以注释,这对改变大气科学名词术语混乱及译名多种多样等状态起了重要作用,使之有所依循,受到广大气象科技人员的欢迎。第一批大气科学名词收词千余条,属基本名词。因大气科学发展较快,新名词术语不断涌现,在实际应用中深感不足,因而迫切需要进一步收集审定。从1989年起,开始了第二批收集审定的工作。此时全国名词委也提出了新任务,要求将扩大收词与名词释义同时进行,因大气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下简称“大气名词委”),此事进行得较早,被全国名词委指定为名词释义的“试点”单位。我们接受这一任务后,就将增补大气科学名词条目与释义工作结合进行,整个工作历时5年,于1994年底将两批名词共1873条连同它们的释义全部完稿,提交全国名词委审定并出版公布。对于名词释义工作,起初有过争论,有种意见认为没有必要,认为搞专业工作的人都懂,加释义是多此一举。经过全国名词委的指导和大气名词委深入讨论,对名词释义工作有了统一的认识。以往对同一名词订名,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如“中层大气”(middle atmosphere)指的是10-100km的大气,这是当前的一个研究热点,而另一种理解则为大气所分五层的中间一层50-85km(中间层,mesosphere)的大气。现在我们将前者订名“中层”、后者订名“中间层”,但一些书中仍有混淆。再如“气象观测”与“天气观测”,这两个名词术语,如果望文生义,也常常会混淆。严格地说“天气观测”指的是“为提供天气分析与预报所需的气象情报,在天气观测时间进行的气象观测”,所以“天气观测”是特定条件下的“气象观测”。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由此看来,要保证名词订名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一定要加以释义,一词一义,不会混淆,不会望文生义。一、名词增补和释义工作分如下几个步骤1.确定增补的名词条目将大气科学分成大气、大气探测、大气物理、大气化学、动力气象、天气学、气候学、应用气象学等八个部分按委员划分的学科组分头增补条目,然后再大会审定通过,主要是掌握收词的标准及平衡各部分的收词层次,以免有的分支学科收到“儿子辈”,有的收到“重孙子”辈,这样在层次上失去平衡。最后确定在第一批公布名词的基础上增补了约720条(大致平衡收到第三层),总计达1873条。2.大会讨论名词释义工作我们根据全国名词委的要求,提出了名词定义应该用最简练的文字,准确、清楚地说明名词所反映对象的本质特征。某些名词,为更清楚起见,可适当加以辅助说明。总之,名词释义一定要注意科学性和简明性。要避免同语反复、外延定义、循环定义、定义项与被定义项内涵不等等常见毛病,但在释文中可以使用已有定义的名词,我们初步规定绝大多数名词的释义可以采取在30字之内的一句话的定义方式。如“大气探测”的释义为“借助多种仪器与装备,对大气物理和化学特性进行的直接的或间接的探测”,上述“天气观测”的释义就使用了“天气观测时间”和“气象观测”两个已定义的名词。这一过程相当重要,开头统一了思想,讨论了样条,可以避免走冤枉路。3.分组撰写、分组审查我们将大气名词委的委员根据本人的专业特长按上述所列的几个部分分成若干小组,分头撰写定义、小组自行组织讨论和审查(可根据需要,邀请有关非大气名词委的专家参加),要求绝大多数问题在小组讨论中解决,然后将小组的定稿及疑难问题提交大会讨论。4.大会审定会前将待审稿分发各委员通读并指定各自专审的部分,要保证同一部分须有几名委员专审以及全部条目都无一遗漏地经过专审。大会侧重讨论和审定各小组提出的疑难问题以及各委员专审时发现的问题。当然,以上四个过程并不能截然分开,它们往往是反复交叉进行的。比如,在撰写定义时对原审定的条目又进行了修改(有些是定义重复的,有些是层次太低的,有些按定义来说订名又不确切的);在审定条目时又有必要回顾名词释义的要求和规定,检查释义是否准确、简洁;小组讨论、大会审定也不是一次完成而是多次穿插进行。总之,经过前后两届大气名词委各位委员、顾问和气象界许多专家的共同努力,于1994年8月完成了大气科学名词释义稿的审定,报送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谢义炳、陶诗言、程纯枢、黄士松诸位先生受全国名词委的委托,对上报的释义稿又进行了复审。在审定过程中,由于前期工作充分,绝大多数名词定义易于通过,但有些名词的定义则反复讨论了多次,最后才达到基本一致的意见。有些看似人人都理解的名词,要给出准确简洁的释义却很不易。如“大气科学”和“气象学”、“大气探测”和“气象观测”,在内涵和主从层次上意见不一:有的认为“大气科学”应包含“气象学”,有的则认为两者是一回事;有的认为“大气探测”中较基本和原始的一部分是“气象观测”,有的则认为“气象观测”中包括了“大气探测”的内容。经过反复讨论,最后从学科发展的角度上取得了一致,给出“大气科学”的全面定义,而在“气象学”的定义中加上“20世纪60年代气象学已发展成大气科学”的说明,对“气象观测”的定义,则加上“随着观测技术的发展和观测对象、项目的扩充,近些年来气象观测已逐步发展为大气探测”。再就是,对某些常见而意义相近的条目作了严格界定。例如,近年来,气候变化引起大众广泛注意,而有关这方面的近义名词术语很多,学术界也经常混淆不清,如“气候变化”(climatic change),“气候变迁”(climatic variation),“气候振荡”(climatic oscillation),“气候振动”(climatic fluctuation),“气候演变”(climatic revolution)等,我们参阅了世界气象组织1992年出版的《国际气象词典》,对这些术语经讨论后给出明确的定义,并配以合适的英文名词,这些对今后这方面的科研工作与学术交流无疑是十分有益的。二、工作体会1.认识名词工作的重要性正如全国名词委主任、已故著名科学家钱三强院士所说:“统一科技名词术语,对科学知识的传播、新学科的开拓、新理论的建立、国内外科技交流、学科和行业之间的沟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和生产技术的发展,科技图书文献的编纂、出版和检索,科技情报的传递等方面,都是不可缺少的。”在整个大气名词委的活动中,始终贯穿着对名词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大家认识到,名词虽小(几个字的订名),但事关重大,决不能掉以轻心。此项工作比较繁琐,需要大家反复研讨,仔细琢磨。由于统一了认识,全体委员能够把这项任务当做关系到千秋万代的大事来做,从而保证了任务的顺利完成。对于极个别目前还达不到统一意见的名词,为慎重计,暂不硬行订名释义收入。2.名词订名要注意科学性、系统性和通俗性科学性主要指订名准确,如以往一再讲的“激光”一词就订得很好(但近来受港台影响,一些通俗场所受到“镭射”一词的冲击),大气科学中对nowcasting一词的订名“临近预报”也较成功,当此词刚出现时,国内译名很多,如“现场预报”、“即时预报”、“现时预报”、“短时预报”等,经大气名词委讨论后认为用“临近预报”比较科学、贴切,经订名后,现已在大气科学界传开,得到公认。系统性指要让人有规律可循,如大气中的“对流层”、“对流层顶”、“平流层”、“平流层顶”、“中间层”、“中间层顶”等。通俗性也是很重要的,关系到易于传播和被人接受。要注意订名尽量不用生僻字、易于上口,还要“约定俗成”,有些名词已经在群众中流传开了,虽不太确切,但也说得通,这种情况要尽量考虑“从俗”(如“熊猫”与“猫熊”之争)。在大气科学名词的订名中,对“气溶胶”一词的订名争论很久,最后考虑此词已渐渐在群众中传播开了,故仍维持不变。3.订名工作要注意与国际接轨在工作中,我们注意了学科的进展和收集新词,参考了世界气象组织编写的《国际气象词典》(1992年版,收词3700条,附有定义),在订名和释义过程中,充分吸取了这本书中的合理部分,尽量与国际接轨,以便于今后学术交流。与此同时,也参考了台湾地区的《气象学名词》(1982年审定版),为今后海峡两岸的名词对照和统一奠定基础。与国际接轨的一个例子是“热带气旋”(tropical depression),“热带风暴”(tropical storm),“强热带风暴”(severe tropical storm)以及“台风”(typhoon),这4个名词均按国际规定修改了订名和定义,取消了原来的“强台风”,增加了“强热带风暴”。4.采取切实措施,促进名词使用规范化已审定公布的名词要在科研、教育、业务等方面流通,需要一个过程。为了促进早日规范化,我们尽量利用自己的优势,把住气象出版工作这一关。在编辑、审稿过程中,首先注意推广使用已审定公布的名词,改正不规范的名词。在出版物之中,尤其注意教材编辑出版中的名词规范化问题,因为教材涉及广大学生,一经形成习惯,根深蒂固,很难更改,这一关把牢了,功莫大焉!如“厄尔尼诺”(El Nio)一词,经过这些年的努力,基本上达到统一,尽管偶尔在其它报刊上还发现有厄·尼诺、爱尔尼诺之类。这些已超出我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希望全国名词委采取积极措施。附带提及,关于中国人名、地名的英文配名问题,目前五花八门,使我们无所适从,亟待规范化!如同一种报刊上Yellow River与Huanghe River,Tibet与Xizang并存,混乱已极。总之,大气名词委在全国名词委的领导和具体指导下,作为名词释义的先行单位做了一些工作。在五年的实际工作上,有以上一些肤浅体会,也说不上经验。现在总结起来,其间也走过弯路,还有不少不足的地方。抛砖引玉,敬请各位指正。  相似文献   

11.
I argue that in aiming to integrate the notions of representation and resemblance in the arts, philosophy of sciences and cognitive sciences one needs to focus on those processes of reasoning and creative inquiry that (i) exploit our faculties of imagination and mental imagery, (ii) create novel and useful metaphors based on iconic types of meaning, and (iii) may result in discovery through the interactive practices of artists and scientists. To address these matters within the confines of Goodmanian conventionalist and symbolic theories of logic, thought and language is unlikely to deliver these points. A comprehensive philosophy of signs, however, might do the job.  相似文献   

12.
美国遭到的恐怖袭击事件产生了一整套新词汇。这套词汇在美国2001年度词汇奖中囊括多项奖项。美国方言学会将本年度词汇大奖授予了9月11日纽约和华盛顿遭受的恐怖袭击事件的缩写“9·11”。这次评选是1月4日在旧金山举行的美国方言学会年度会议上进行的。这次评选的奖项主要包括最富创造性的词汇、最委婉的词汇和最无礼的词汇等,以及最能体现2001年精神的词汇。最富创造性的词汇是“自杀性爆炸手”,它是指2001年12月,在一架飞往美国的班机上,一名男子被发现在鞋中藏有炸药。而最委婉的词汇被授予了“摘菊使者”,它指的是美军在阿富汗使用的一种毁灭性的空袭炸弹。在最有用的词汇中,“面容鉴定”与“二手话”得到了相同的选票。前者是指对人群进行录像以找出犯罪分子和恐怖分子的工作;后者是指无意中从手机上听到的谈话。“Osamaniac”用于描述对本·拉丹具有性吸引力的女子,它获得了“最不可能沿用的词汇奖”。(摘自《参考消息》2002年1月7日)  相似文献   

13.
14.
为准确编辑生物信息学稿件,对目前科技期刊生物信息学稿件中最常见的一些既有关联又有区别的名词用法错误进行了辨析。结果表明:生物信息学稿件中常见的基因、蛋白质、核苷酸序列、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亲缘关系等名词的使用及其表述经常有误甚至有歧义;同时对基因和蛋白质的符号表达错误进行了辨析,虽然有90%的科技期刊中基因符号已用斜体字母表达,但其中还是有很多基因符号尤其以基因命名的引物名称以及重组质粒中的基因符号未能用斜体字母表达。该研究结果可为科技期刊编辑掌握生物信息学稿件中最基本的一些名词的使用及其表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邓可卉  杨坤 《自然辩证法通讯》2012,(2):29-35,125,126
帕普斯的《数学汇编》是世界数学史中一部承前启后的重要数学著作,它对希腊经典数学问题的研究为后来的数学指出了方向,拓展和预见了许多数学新领域。本文分析了明末至清末近300年间传入的《数学汇编》中的典型问题,探讨了中算家对古希腊传统问题的理解、接受情况。通过比较发现其在中国和在希腊发展的差异,西方由此导致了数学的进化,而中国延续了中算以算为主和重视实用的传统,发展了不严谨的证明方法,在西学的引导下触及到了数学发展的一些理论问题,所有这些为中国进一步接受近代数学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为防治棉铃虫,我国1997年开始种植Bt棉花,到2000年已在华北地区大面积商业化种植。由于人类对于大规模种植Bt植物对生态环境可能产生的潜在影响尚缺乏足够的经验和认识,Bt棉花对害虫地位演化的影响受到高度重视并引起广泛争议。本研究组在1997-2007年间在河北省系统研究了棉铃虫在Bt棉花田和常规棉花田的种群动态,结合华北地区1992—2006年100个试验点棉铃虫种群监测数据的模型分析表明:Bt棉花的大规模商业化种植破坏了棉铃虫在华北地区季节性多寄主转换的食物链,压缩了棉铃虫的生态位,不仅有效控制了棉铃虫对棉花的危害,而且高度抑制了棉铃虫在玉米、大豆、花生和蔬菜等其它作物田的发生与危害。这一研究成果明确了我国商业化种植Bt棉花对靶标害虫的生态效应,为阐明转基因抗虫作物对昆虫种群演化的调控机理提供了重要基础,对发展利用Bt植物可持续控制重大害虫区域性灾变的新技术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20 0 3年是我国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第一年。 2 0 0 3年 ,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 ,加强了宏观管理和指导 ,稳步推进了科技管理和体制改革 ,强化了基础研究工作的原始性创新环境建设和制度建设 ,继续实施各类项目、基地和人才计划 ,并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一、加强宏观管理正确引导科技工作健康发展  为进一步增强我国的科技持续创新能力 ,正确引导科技工作健康发展 ,2 0 0 3年 5月 ,科技部会同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起草并发布了《关于改进科学技术评…  相似文献   

18.
19.
2000年,科技部针对当前科技发展日益呈现学科交叉和综合的趋势,适应科技发展需要,提出了建设较大规模、学科交叉的国家实验室的思路,并开展了试点工作,在中科院沈阳金属所原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1个中科院重点实验室基础上,启动筹建了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希望通过整  相似文献   

20.
养猪学是畜牧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研究现代养猪生产和发展基本规律的一门科学。我们在养猪学的科学研究过程中,对一些报刊上的论文、大中专教材和科技专著中有关养猪学的名词作过分析,发现其定名、定义和使用,不但用语混乱、名不副实、定义分歧点多,而且构词欠妥等情况亦十分普遍,与国家科技名词工作的方针、政策、要求相差甚远。比如仔猪一词,现行还有哺乳仔猪、断乳仔猪、乳猪、奶猪、断奶仔猪、翻翻儿猪等名词,目前养猪学界并没有对此作出任何明确的讨论和科学规定。例如哺乳仔猪,就不应是一个词。因为“哺乳”一词是对哺乳动物中一切母性动物所具有的正常生理功能和母性行为特征的一种概括和反映。在养猪学上,构成哺乳母猪一词,是专指带仔母猪,即处于产仔后带仔猪生活在哺乳期的母猪。不难看出,这是一个较特定的词。而仔猪是在母猪哺乳期靠吸食母猪乳汁而生活并正常生长发育,显然母猪哺乳与仔猪吸食母猪乳汁是两码事。所以不能把在母猪哺乳期吸食母猪乳汁的仔猪称为哺乳仔猪。由此可见,养猪学名词当中存在的问题之一斑。养猪学名词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整个畜牧名词的规范化还没有正式列入国家科技名词工作的议事日程。我们从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的有关工作报告了解到,迄今为止,国家已建立起53个学科分委员会,审定公布了52种规范名词。同时更了解到国家早已明确批示要求“经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名词具有权威性和约束力,全国各科研、教学、生产、经营、新闻、出版等单位应遵照使用(国函[1987]42号)”。然而畜牧学科的名词规范化却尚未列上日程,令人遗憾。随着世界畜牧经济的迅猛发展,畜牧业生产发展的现代化程度和科学水平会愈来愈高,有关畜牧学的现代新理论、新技术、新概念必将会更加层出不穷地产生,养猪学也一定会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因而,尽快把畜牧名词的规范化工作开展起来,已刻不容缓!为此,我们呼吁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以及养猪学分会、养猪行业协会能尽快把全国畜牧学界的专家、学者、专业工作者们组织起来,开展全国性的名词(包括养猪学名词)规范化工作。首先应尽快由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牵头,组织全国畜牧界各学科名词专家建立畜牧学科名词审定分委员会,使我国畜牧各学科名词规范化工作能尽早地有组织有计划地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