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电动汽车的线控转向系统结构和基于两自由度的车辆动力学模型对线控转向稳态增益不变的理想转向传动比进行了设计;同时,利用MATLAB/Simulink建立线控转向系统数学模型和主动转向控制策略。在主动转向控制中,通过理想转向传动比和模糊滑模变结构动态稳定性主动控制算法,控制补偿轮边转向电机的转角。通过正弦输入的仿真试验表明,以理想转向传动比为基础,设计的此算法能满足车辆前轮转角实时补偿的需求,进而可有效提高了汽车的行驶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针对已有动力学模型鲜有考虑动态隔离对网络病毒传播性能的影响,基于简单流行病SI模型,提出了考虑动态隔离的网络病毒传播模型。模型的基本思想是:只要网络入侵检测系统发现节点的行为可疑,就立即隔离可疑节点,隔离短暂时间后节点被释放。进一步,利用随机概率理论,在假设网络节点行为遵循不同活跃度的泊松分布的情况下,计算得出了任一时刻可能被隔离的网络节点数的数学表达式。最后,数值实验模拟了隔离参数取不同值时网络病毒传播速度和规模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仿真结果表明,隔离措施可以有效延缓网络病毒的传播时间,而且隔离时间长短对网络病毒传播的规模有明显影响,当隔离时间达到0.5 min时,最终网络病毒传播的规模就会减小大约72%.  相似文献   

3.
所指的图是有限的、单的、无向的且无孤立点,p,q,t是素数,m,r是正整数且满足r■1≡rq(modp).获得了关于有限内循环群边传递的图的完全分类,结果为:设Γ是一个图,G是一个阶为pqm或t2或8的内循环群,且G≤Aut(Γ),则Γ是G-边传递的当且仅当Γ同构于下列图之一:(1)qm-eCpqe,0≤e1;(4)pCqm,(q,m)≠(2,1);(5)pK1,1,m=1;(6)Cay(Zp,C),C={±rμ|μ∈Zq},m=1;(7)B(Zp,C),其中C={1-rj|j∈Zq},m=1;(8)Kp,1,m=1;(9)pKqm,1;(10)Kpqm,1;(11)Kqm,p;(12)pqeK1,qm-e,1≤e≤m;(13)qeK1,pqm-e,1≤e≤m;(14)qeKqm-e,p,1≤e2;(16)2K1,1,t=2;(17)t2K1,1;(18)tKt,1;(19)Kt,t;(20)Kt2,1;(21)2C4;(22)8K1,1;(23)2K4,1;(24)4K2,1;(25)K8,1.  相似文献   

4.
基本再生数是传染病动力学中反映传染病传播潜力最重要的参数,对基本再生数的估算是传染病传播风险评估工作的核心内容。该文针对2013年末发生于西非的埃博拉疫情的风险评估问题,提出了改进的最小二乘法作为疫情参数拟合方法,并对该次埃博拉疫情中3个重灾区国家(几内亚、塞拉利昂、利比里亚)境内的早期疫情数据进行了拟合,估算出了疫情的基本再生数,拟合结果与实际数据吻合得较好;通过分析几内亚境内疫情的早期数据,改进前人研究中所采用的基于均匀混合假设的易感者S(susceptible)、携带者E(exposed)、传染者I(infectious)以及移出者R(removed)(SEIR)模型,提出了多次疫情假说模型,较好地解释了几内亚境内疫情数据波动现象。该文提出的拟合标准和传染病动力学建模思路对于确定病毒传播性质、评估防疫措施效果、预测传播趋势以及遏制未来可能出现的疫情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手机病毒传播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智能手机不断发展和普及,基于智能手机平台传播的病毒也随即产生并迅速发展.研究手机病毒传播的特征和规律,有助于对其进行有效的防御和控制.结合当前的研究热点复杂网络理论,对智能手机病毒传播网络建模并通过计算机仿真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基于复杂网络的病毒传播模型及其稳定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目前病毒传播率中节点度引入的不同方式,在分析病毒传播特点的基础上,运用复杂网络理论,提出了与度相关的更加准确的病毒传播率.根据病毒传播过程,建立基于复杂网络的新的病毒传播模型.运用稳定性理论中的特征值判据,分析系统平衡点的稳定性,得出系统稳定的条件,并选取相应的系统参数,对系统进行数值仿真,验证了所得结论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7.
文中论述近年来复杂网络结构对病毒传播行为影响的研究成果以及最新的病毒传播动力学的研究进展,评述在病毒传播和其他网络行为中网络结构所表现出来的鲁棒性和脆弱性,分析并提出在病毒传播领域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几个开放问题,包括:复杂网络病毒传播的网络结构度量、针对病毒传播的网络结构鲁棒性评价和病毒传播中的网络结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8.
研究正组合曲率带边有限图的分类,证明除正多边形外,带边有限图只有71种互不同构的类型,并给出全部分类. 另外,得到正组合曲率有限图的最大顶点数为28.  相似文献   

9.
以具有小世界和无标度的拓扑结构特征的互联网为研究对象,在流行病学模型基础上进一步考虑了网络连接、关联性等因素,利用复杂网络理论细致分析了互联网病毒传播的局域控制技术.  相似文献   

10.
在网络中存在超强传染者的前提下,传统的病毒传播模型在无限规模的无标度网络上不存在病毒传播阈值,许多真实的无标度网络中并不存在这种超强传染者.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无标度网络中基于反馈机制的最大传染能力限定的病毒传播模型.通过数学方法证明了该模型中病毒传播阈值是存在的,最后通过数据仿真分析了反馈机制、最大传染能力值对网络感染率、控制病毒扩散以及传播阈值的影响.这为控制真实网络中的病毒传播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复杂网络理论促进了病毒传播的进一步认识,文章基于复杂网络中免疫策略理论提出了改进的免疫方法——三阶双免疫策略.它是对网络中任意抽得的节点中最大度节点及其三阶邻居节点一起实施免疫策略,是对双免疫策略的进一步改进.研究发现,与传统的随机免疫、经典的熟人免疫策略、二阶双免疫策略相比,文章提出的三阶免疫获得了较好的免疫效果.  相似文献   

12.
基于二维规则网格的SIRS病毒传播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了一个基于二维规则网格的SIRS疾病传播模型,在模型中,研究了群体密度d, 传播效率λ及个体的游动对疾病传播的影响。理论分析和仿真模拟表明该疾病传播模型存在一个临界值(λd)c,只有当群体传播效率和群体密度的乘积λd大于(λd)c时,疾病才能在群体中持续稳定地传播。 另外,研究还发现当群体密度不太大的时候个体的游动更有利于疾病的传播。 根据这些研究结果最后给出了相应的疾病预防和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3.
14.
文章讨论了循序删失计划下广义Pareto分布的统计推断问题并得到期望Fisher信息矩阵.利用期望Fisher信息矩阵,在三种不同准则下,讨论了最优删失计划的设计问题:如何确定参与寿命分析实验的元件个数,观测区间个数以及实验检测区间长度.最后,给出了完成寿命测试实验的一个具体算法,并且给出了一个具体实例来演示该算法.演示结果表明,文章提出的算法是可行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
广电有线网络正由单一的传送广播电视节目传统业务逐渐向开展能提供数字广播电视、视频服务、信息服务、互动社区、互动休闲娱乐、电子商务等宽带业务的IPTV业务发展,有线传输网络升级改造为有线宽带综合信息网络已成为必然趋势,而EPON接入技术被认为是当前广电比较理想的接入模式之一,就EPON接入技术在广电IPTV业务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广电有线网络正由单一的传送广播电视节目传统业务逐渐向开展能提供数字广播电视、视频服务、信息服务、互动社区、互动休闲娱乐、电子商务等宽带业务的IPTV业务发展,有线传输网络升级改造为有线宽带综合信息网络已成为必然趋势,而EPON接入技术被认为是当前广电比较理想的接入模式之一,就EPON接入技术在广电IPTV业务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在移动自组网(MANETs)领域,节点的移动特性导致网络拓扑结构动态变化,安全补丁无法在网络中快速传播,从而没有对移动自组网脉冲免疫下的病毒传播进行研究.对此考虑到MANETs脉冲免疫的现实可行性,建立MANETs病毒传播脉冲免疫模型.基于脉冲微分方程(Impulsive Differential Equations,IDE)稳定性理论分析脉冲免疫下的MANETs的病毒传播行为和病毒是否消亡的感染临界特性,并对该系统的无病(Disease-free,DF)周期解的存在性、稳定性以及地方病(Endemic,ED)的持续存在性加以分析.并选取相应的参数,对系统进行数值仿真,实验结果验证了所得结论的正确性与一致性.  相似文献   

18.
基于实际网络的复杂性、重复感染和动态人为因素对病毒传播的影响,研究了BA无标度网络拓扑结构中SIRH模型,用仿真软件Netlogo动态地描绘了计算机网络病毒的传播过程。仿真结果表明,考虑重复感染和动态人为因素,有效地减弱了网络病毒的传播强度,大大缩减了病毒的生命周期,从而减低了病毒对整个网络的危害性。  相似文献   

19.
作者考察极小非素数幂阶群的一个中心扩张,确定共轭类图最多有三条边的有限群.这两部份是紧相关联的.  相似文献   

20.
提出了形状误差检测的一种新的数据处理方法——逐次删点法,用改进的BFGS变尺度公式和二次插值法建立了形状误差评定的通用数学模型,采用的删点公式可以根据被测轮廓的形貌自动控制删点幅度,保证了删点的可靠性并显著地提高了检测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