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亚及西北的自然环境下衍生出农耕-游牧的二元人文地理模式,历史上长期存在着南部绿洲农业民族与北部草原游牧民族的对抗。由于绿洲的分散性使得绿洲农业民族受到游牧民族的强烈影响,但不能因此而否认绿洲农业经济的农耕文化的属性。分析历史时期中亚-西北经济文化区的划分,结合民族文化发展的变迁与民族经济发展模式变迁的的机制的运作,感受它给民族生存与发展带来的挑战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古代印度是多次遭受外族入侵的国家。从雅利安人的入侵到1500年以前的穆斯林的征服,次大陆的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生产生活遭到严重破坏。究其原因,除了游牧民族对农业居民物质财富的追求之外,促使他们不停地对印度进行大肆侵犯的最为重要的原因是次大陆内部的分裂和种姓制度,这一切都给那些游牧民族提供了入侵印度的机会。  相似文献   

3.
张晋伊  李梦园 《科技资讯》2013,(36):228+230-228,230
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新疆哈、蒙、柯、塔四个主要传统游牧民族的由来以及他们现今的生活状态进行研究。从而发现新疆传统游牧民族在长期以来,一直以游牧生活为主,是游牧文化的代表,但是近20年来,由于社会的飞速发展,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发生着巨大的改变,越来越多的新疆游牧民族告别了他们祖辈流传的游牧生活,开始了半定居或定居的生活。  相似文献   

4.
结合民族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模式变迁,分析古代新疆经济文化区的划分及其属性,指出古代新疆的自然环境衍生出农耕-游牧的农牧二元经济区模式,由此产生历史上南部绿洲农业民族与北部草原游牧民族的对立。绿洲民族的特性使其深受游牧民族的影响,但不能因此而否认绿洲农业经济的农耕文化属性。认为这对该地区的民族生存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19世纪中期沙俄征服吉尔吉斯人,吉尔吉斯社会自然、半自然经济基础崩溃,氏族部落制度加速解体,民族分布格局发生变化,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因素得到逐渐发展.俄罗斯先进的农业技术、教育理念和思想观念传入吉尔吉斯社会,为吉尔吉斯的古老文化注入了新的内容和活力.但是,一定程度上使吉尔吉斯民族丧失了民族独立,中断了自然社会发展进程,导致社会经济的畸形发展,使其文化具有了浓厚的俄罗斯色彩.  相似文献   

6.
渌水亭是北京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既是帝京的江南,是“城市中的乡村”。又是一种文化的象征,表征着明清易代之际,满与汉、北方游牧民族和江南之间文化上的对峙、冲突和融合。微妙地折射出清初京师对江南的武力征服和文化上对江南的倾慕和向往。渌水亭在清初的出现意义重大,负载和发挥了特殊的政治和文化上的功能。  相似文献   

7.
公元3—6世纪,在欧洲和中国都在发生着的游牧民族与农业民族之间的大迁徙现象形成高潮。在中国,汉族人口众多,民族大迁徙对其农耕文化虽造成冲击,但并未致命,反倒是在不断冲击中,汉文化融进了一些新的内容,汉族自给自足的农业也造就了其守土重迁的性格;欧洲的罗马人则人口较少.粮食不能自给,需要流通,在与境内各民族的冲突中,旧有的文化体系被打破,一种新的文化从中孕育。  相似文献   

8.
13世纪,游牧民族带着从中国中原地区学会制造的火药火器席卷欧洲。到16世纪,中国人已经开始接受从欧洲回流的火器制造技术,并遗憾的未能在技术上实现更高的超越。火药和火器在改变欧洲战场的同时,也改变了这个大陆长久以来受游牧民族威胁的历史,进而开始让他们带着被自己目益完善的火器,开始了对整个世界的入侵和征服。这个暴力的过程改变了欧洲本身,同样也改变了整个世界的进程。  相似文献   

9.
赫哲族是属于我国跨境的边远省份的民族,也是我国民族中人口最少的,同时也是国家在"十一五"期间重点扶持的民族人口较少之一,只有4640人的民族,是民族较少人口中具有非常独特的代表性。赫哲族长期以来生活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他们的主要生产方式是渔猎。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提出了帮助赫哲族将生产方式进行引导性的转变,实行多种经营和捕养结合的生产方针,同时在生产方式、思想意识与社会结构等方面上都有着不同方面的变化。因此,对赫哲族在这几十年的社会发展变化上进行的研究,还有就是对于边疆的维护与稳定,促进民族间的团结,拟定出北方边境上地区的发展方面,都是对北方民族人口较少的发展定位和社会结构上进行研究,都存在着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游牧民族的社会历史有着与农耕民族迥然不同的特点。蒙古族是典型的游牧民族。清统一中国后,根据蒙古社会“游牧行国”的特点,仿八旗制在蒙古地方建旗设盟。盟旗与八旗的基本点一致,也有差异。盟旗制是“羁縻政策”在北方民族中的具体运用。建立盟旗后,蒙古封建领主制衰萎,“游牧行国”逐渐转向半耕半牧社会。  相似文献   

11.
李霆 《太原科技》2007,164(9):7-8
1于封闭中扬开放山西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地形狭长,多为山地丘陵,山区面积约占全省总面积的80.00%以上。由于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山西一直给人以封闭、不开化的形象,其实,从历史上看,山西从来就不是封闭之地。这里曾是中原农耕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的杂居之地,是北方游牧民族南侵中原的通道,也是中原农耕民族守土厮杀的战场,拉锯式的争夺,各自疆土的消长,获胜民族主导文化的更替,推动着民族混居地区大规模、长时期的经济文化交流融合。  相似文献   

12.
南恺 《世界博览》2009,(4):77-79
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过着自由不拘的生活——“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中国文人对这种无羁无束生活的浪漫写照。然而,游牧这种利用边缘、不稳定自然资源的经济、社会、生态体系,处处充满着危机与不确定性,毫无浪漫可言。人们对游牧社会的另一个误解:认为“游牧”相对于农业而言是一种原始的人类经济生产方式,在人类文明史上属于由“渔猎”到“农耕”的中间进化阶段。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重建了中国西汉到清代(206BC—1911AD)北方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战争变化序列,进而分析了民族战争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1)双方共发生战争832次,平均每10a发生3.9次;根据战争频次可划分为西汉低发、东汉高发期,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低发期,宋元明清高发期3个阶段;在百年尺度和30a尺度的气候变化上,气候暖期多对应战争高发,冷期多对应战争低发.2)农牧战争中,有71.3%的战争为游牧民族发动,但最终61.1%的战争为农耕民族获胜;相比于暖期,冷期农耕民族主动发动战争的比例增加,但胜利的比例降低.3)气候变化作为战争事件背景,对战争有间接影响.冷期时,农耕、游牧双方实力均有减弱,形成退让态势,战争频次相对较少;暖期游牧民族多次发动战争,可能是由人口膨胀导致的生活资料匮乏、游牧民族强盛时社会结构性需求扩大引起的,同时暖期的气候环境为游牧民族南下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战争掠夺所带来的低成本高收益也诱使游牧民族引发与农耕民族的战争.  相似文献   

14.
藏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形成与起源因素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从生产劳动、文化艺术、生命价值的追求、宗教、军事、民族认同等方面就藏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形成与起源作了探讨,认为藏族先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与生活和大自然的斗争中,形成了具有鲜明的与草原游牧民族文化相适应的多姿多彩的藏族传统体育活动,体现了浓郁的草原游牧民族的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大量的历史文献论述了以饲养马、牛、羊等牲畜为主的畜牧业生产在青藏高原诸游牧民族的生产生活中占据着主导地位.明代至清前期,青藏高原地区的农业经济虽然有所发展,但由于自然条件的特殊性,畜牧业生产依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肩负着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任务,明清政府在高原地区和接近高原地区设置的官营茶马贸易和官办马场,客观上对民间畜牧产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以史为鉴,如何在生态环境脆弱的条件下推动高原地区经济的发展,以满足当地人民日常生活所需也是我们当代人需要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古代欧亚大陆北部诸多游牧民族在社会组织方面存在着相同的现象,具体表现在集体游牧、按人群分区划、生产军事组织合一体、部落议事会制、收继婚制、不发达奴隶制等六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正民以食为天,是最朴素的世界观。从平凡的主食到名贵的补品,从琳琅的小吃到佐餐的调料,中国人开拓着舌尖上的疆域,也品味着生活与世道人心。中餐成为通行世界的一张名片,也是民族自豪的底蕴。然而中国人的胃与心从来没有局限在一时一地上。远古时期游牧民族在与中原抗  相似文献   

18.
张菡 《科技信息》2011,(17):178-178,158
大学生是青年群体中的优秀人群,是社会的建设者和创造者。他们的形象在某种程度上代表国家的形象,他们的品德素质是构成国民品德素质的重要方面,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转型的加快,各种不利于大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意识和观念心态冲击着当代大学生的心灵和思想,大学生的道德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本文对此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关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承担着未来社会主义建设以及民族复兴的伟大重任。因此,无论是对国家还是民族而言,促进高校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都是十分重要的,而体育运动在这一方面有着巨大的作用。当今世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以及文化的繁荣,体育事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并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目前,体育运动已经成为了人们尤其是大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它不仅调节着大学生的身体状态,促进着他们身体素质的提高,而且在促进其心理健康方面也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历史上,敦煌位于丝路要冲被称为“华戎所交-都会”的,在河西走廊有着相对优越的自然条件,吸引着诸多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迁居于此,各民族之间的融和与战争造就了敦煌乃至整个河西民族的大规模迁徙移动,回鹘即为其一,在敦煌石窟中存有众多回鹘民族的图像资料.本文拟结合敦煌壁画中回鹘服饰的图像资料和当前学者之研究,对这一民族在敦煌及周边地区的活动状况及试做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