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在他的名著《堂吉诃德》中,为世界贡献了一个千古不朽的文学形象。堂吉诃德形象自他诞生以来,不同时代、不同社会的读者都从各自的认识角度作出了回答:滑稽可笑的疯骑士、既可爱又可笑的老好人、失去了现实感的主观主义者、患有游侠狂的学者、崇高的疯子、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者、死搬书本的教条主义者……,而我认为他是一个代表着信仰的理想主义者、不屈不挠地为理想奋斗的勇士。  相似文献   

2.
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地理环境,培育出堂吉诃德在狂人两种不同的人格类型和行为方式。“在风车中看见巨人”,唐吉诃德的夸大妄想与信仰的彻底性,是植根于宗教传统和骑士精神的西班牙民族气质的极端表现。“在巨人中看见风车”,狂人对五千年历史的冷峻否定,体现的则是怀疑的彻底性原则。鲁迅精神结构中的怀疑与否定精神,是从中国传统文化源流中汲取的养分。他深刻剖析中国文化传统,认为在中国的土 壤中难以产生真正的堂吉诃德精神,而创造了人格极度萎缩的内倾型艺术典型。堂吉诃德的狂妄信仰与狂人怀疑否定的情感窒息,是两种文化赖以旋动的中轴的两级,由此而衍生出的思想与意志的分裂,体现了人类生活悲剧性的一面。  相似文献   

3.
十六世纪末至十七世纪初,欧洲各国处于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渡的大动荡时期。在这一时期,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哈姆莱特》和塞万提斯的长篇杰作《堂吉诃德》把人文主义文学推向了高峰;而曾经照亮千万人心灵的人文主义理想却日趋幻灭,历时三百年之久的人文主义文学也开始缓慢地退出历史午台。文学典型凝结着时代的精神。哈姆莱特、堂吉诃德这两个不朽的文学典型恰是人文主义理想幻灭的两幅悲剧缩影。同是反映同一个时代悲剧  相似文献   

4.
塞万提斯在《堂吉诃德》中运用“滑稽模仿”的手法和骑士小说的叙事文体构建故事、塑造形象。堂吉诃德作为一个荒唐可笑的骑士,自然是人们嘲讽的对象。然而,作品巧妙的表现形式所体现出来的真正嘲讽意蕴并非堂吉诃德,存在着多重讽刺视角,正是在这多重讽刺视角的变换中,构建着塞万提斯式的“人文主义”内涵。  相似文献   

5.
二十世纪上半叶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思潮瓦解了小说的传统范式,纳博科夫的作品深受其影响.纳博科夫独特的叙事技巧、语言风格以及作品中思考的时间与空间的人生终极主题,一定程度上造成纳博科夫的作品的多义性与复杂性,《微暗的火》是纳博科夫的重要作品之一,其中文本的叙事层次与作者使用的转叙手法十分独特,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6.
俄裔美国作家纳博科夫在<普宁>中描述了俄国知识分子流亡美国的尴尬生活.小说体现了独特的现实主义标记:一种极富感情和道义的跨文化流亡人生感怀;主人公普宁形象,不仅仅有纳博科夫的影子,更是俄罗斯传统文化和现代美国文明冲撞混生的产物.  相似文献   

7.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是20世纪不可多得的作家、文体家、翻译家,对美国文坛乃至世界文坛产生了甚远影响。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国内对纳博科夫的研究持续升温。笔者查阅和搜集了相关文献和资料,从创作情况、译介情况和研究现状来梳理纳博科夫在国内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8.
王钊 《科技导报(北京)》2016,34(15):111-111
 纳博科夫是享誉世界文坛的现代作家,从20 世纪80 年代开始,纳博科夫的著作就陆续被译为中文,直到今天,他的小说和文学批评中译本仍然层出不穷。纳博科夫的文学作品特别讲究细节描写,无论是小说中室内的布景陈设,还是回忆录中内心思想的细腻表述,都可以让人感受到这位文学大师卓越的语言技能和深厚的观察功力。最令读者惊奇的是纳博科夫在文学作品中对蝴蝶的描述,他似乎对蝴蝶特别熟悉,经常可以详致地描写出蝴蝶那转瞬即逝、难以捕获的美丽。  相似文献   

9.
堂吉诃德是一个因读骑士文学入迷而决心出去行侠仗义、为社会打抱不平的崇高"疯子",而从其深层内涵来看,他却是一个令人回味的时代觉醒者,因为,在他身上有作者的思想内涵和审美情感.  相似文献   

10.
韩松晓 《科技信息》2013,(20):183-184
本文以纳博科夫的长篇小说《洛丽塔》中的女性形象作为研究对象,细读作品文本,结合纳博科夫的自传及其文学观,分析了纳博科夫长篇小说《洛丽塔》中女性形象的类型与特点和其女性人物形象生成的原因,试图从中窥视出纳博科夫的女性观、婚恋观,并发掘出这些女性形象所包含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1.
纳博科夫创作的《洛丽塔》,一度被认为"色情、乱伦和不道德"而遭遇出版困难,后来,不得不在巴黎一家出版社出版,直到1958年在美国普特南书局出版并登上全美畅销书榜首,这恰好说明了作品所蕴涵的价值。初读小说,更多的是感觉它是一部奇书:曲折的出版过程,洛丽塔和亨伯特奇畸的恋情。再读《洛丽塔》,不由慨叹,为他们的悲剧人生而叹婉。本文将分析洛丽塔性格缺陷、家庭生活、社会教育影响和亨伯特心理障碍、畸形,探究、揭示他们爱恋、人生悲剧的实质。  相似文献   

12.
《堂吉诃德》和《红楼梦》中的两位主人公堂吉诃德和贾宝玉,他们两者在出身(身份)、对女性(爱情)的态度、崇高人格、伟大理想等方面,有着惊人相似之处,这些相似之处与他们所处的环境格格不入,从而使他们成为东西方文学史上叛逆形象的代表。  相似文献   

13.
在纳博科夫的小说《普宁》中,作者虽然没有给主人公普宁一个死亡的结局,但死亡的阴影在整部小说中却无处不在,贯穿始终。作者通过对主人公无时无刻不感受到的一系列死亡意识的描写,揭示了主人公的悲惨命运,也暗示了普宁是一个在事业、爱情以及人际关系上极为失败的苦恼人。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小说《洛丽塔》。小说在讲述一个饱受争议的故事的同时,通过诸多隐喻间接地表达了作者对文学创作的理解,认为纳博科夫将这些细节称之为小说的神经、脉络和坐标。读者通过对这些细节的细读,能获得一个合适的文学视角来解读《洛丽塔》和纳博科夫,从而走进纳博科夫潜心营造的艺术世界,感受到纳博科夫努力追求的"美学幸福"。  相似文献   

15.
唐吉诃德和阿Q这两个人物有着相似的病态,也有着相同的命名问题。塞万提斯对堂吉诃德的命名和鲁迅对阿Q的命名都体现了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除了作者文化背景的差异外,更体现了作者的命名技巧和经验。  相似文献   

16.
在纳博科夫的小说<普宁>中,作者虽然没有给主人公普宁一个死亡的结局,但死亡的阴影在整部小说中却无处不在,贯穿始终.作者通过对主人公无时无刻不感受到的一系列死亡意识的描写,揭示了主人公的悲惨命运,也暗示了普宁是一个在事业、爱情以及人际关系上极为失败的苦恼人.  相似文献   

17.
雷武铃 《世界博览》2010,(11):73-73
纳博科夫曾说:“永远没有一个传记作者可以揭起我私生活的一角。”《纳博科夫传》没让他失望。  相似文献   

18.
<洛丽塔>的作者故意塑造了一个明显不可靠的叙述者亨伯特完成叙述任务.亨伯特身上矛盾重重,却具有叙述上的绝对权威,这使他能够利用叙述方法和内容尽可能的寻求读者同情.然而与此同时,与这部小说如影随形的"隐含作者",即,纳博科夫的创作意图,则在亨伯特背后隐秘的与之为敌,削弱其叙述可靠性的同时暴露他罪恶的本质.本文试图通过分析亨伯特的不可靠性与文本整体一致性的关系来探讨这部小说存在意义是要进行道德说教还是在于纯粹的审美价值,并尝试解释纳博科夫的创作理念.  相似文献   

19.
我国古代没有“心理学”这个概念(外国也是这样),但是,心理学在研究物质与意识的关系这个根本问题上,与哲学是共同的。正如曹日昌同志所说:“古代唯物主义者不仅认为心理活动是身体的一种机能,也看到心理现象是由外界事物作用于人而引起的。”“宋明以来的学者常说:‘心所以万殊者,感外物而不一也  相似文献   

20.
张脩小考     
传统认为,中国的自主宗教——道教,起源于东汉灵帝之时。其最初的表现形式就是张陵在巴蜀地区创立的"五斗米道"。而关于道教的宗法传承,传统的观点认为是由张陵、张衡和张鲁祖孙三代父子相传,所以才有"三张"的说法。而在史料的记载中我们发现,除了传统所谓的"三张"之外,还有一个人对于道教的创立和发展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个人就是张脩。但是历来对于张脩这个人物却有着诸多相互矛盾的认识,这里我们就来对张修进行一个简单的梳理,希望能从中得出对于这个人物的相对正确的认识。同时也探究一下张脩与"三张"以及五斗米道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