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明末艾儒略将天主教及西学传至莆田这一文化名邦,并广交莆田知名士大夫。在传教与交游过程中,艾儒略对莆田天主教信仰的兴起和发展做出开创性工作;对民间信仰的批判使得中西之间的"礼仪之争"最早在莆田呈现;其"西化"的儒学无形之中影响甚至转变了部分莆田士大夫的思想。  相似文献   

2.
福建莆田是妈祖信仰诞生地,其信仰的重要物质载体妈祖宫庙始建于宋代;莆田境内妈祖宫庙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然而现有相关研究在完整性和规范性等方面都存在不足.文章运用GIS方法,揭示了宋代以来福建莆田境内妈祖宫庙的空间分布和历史变迁特征,针对妈祖宫庙的分布态势和管理问题提出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3.
郭克克  谢志逸 《科技信息》2011,(16):151-151
福建莆田,在这个素有"文献名邦"、"海滨邹鲁"之称的八闽古府,有一个海峡两岸共同的文化符号———妈祖。"海上女神"妈祖于960年诞生于莆田湄洲岛,是历代船工、海员、旅客、商人和渔民共同信奉的神祗。也因此,莆田成为妈祖文化之源,无数信仰妈祖的信众对莆田都充满着一种寻根情怀。  相似文献   

4.
当代民间信仰转型出现向社会资本、文化资本及象征资本的转化趋势,官方利用社会资本的“资源”和“网络”特性,采取从促进两岸交流到服务经济社会建设的实践取向,主动引导莆田贤良港妈祖信仰完成当代转型和实现“自我成长”,至此官方转向“监管者”角色,保障民间信仰良性发展。官方参与当代民间信仰转型事务反映了大传统对小传统的认可和吸纳,同时官方应兼顾民间信仰的本真特征,使官方参与民间信仰转型更具温度与理性。  相似文献   

5.
妈祖被海峡两岸奉为"海上保护神",而福建莆田湄洲岛的妈祖庙被公认为两岸众多妈祖庙的祖庙。图为2000年农历3月23日妈祖1040年诞辰日,来自海峡两岸的信众举行祭拜妈祖庆典。 台湾民间信仰非常兴盛,素有“百米一宫、千米一庙”之说,其中最为流行的民间信仰还是妈祖信仰。源自大陆据考证,妈祖实有其人,俗名林默娘,福建莆田湄洲岛人。默娘之父乐善好施,修德敬佛,因而感动上天,其妻王氏梦中食仙果而受孕,于公元960年(宋太祖建隆元年)农历3月23日生下一女。因其出生弥月不哭,故名默娘。默娘自幼聪慧,8岁时进学塾读书,过目不忘,10余岁开始,日夜…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电话访谈法、观察法和数理统计法,时莆田市莆田一中、莆田二中、莆田四中和莆田五中四所中学的400名在校学生进行调查,分析莆田中学气排球开展现状,提出相关的对策以及建议,旨在能为莆田中学气排球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莆田高等专科学校校园网建设的总体设计规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计算机网络方案的分析,阐述莆田高专校园网建设的总体规划目标、规划原则以及校园网的任务和功能,设计莆田高专校园网建设网方案及校园风的网络结构图。  相似文献   

8.
阐述起源于古代巴渝的竹枝词,在莆田地区亦代有所作。莆田竹枝词存世文本有莆田人描写外地的竹枝词和莆田人及外地人描写莆田的竹枝词两大类。重点探析描写莆田的竹枝词的内容与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9.
在妈祖故乡湄洲岛元宵"闹妈祖"习俗活动中,舞蹈活动颇具特色。它是古代信仰物化形态的一种遗留,也是一种逐渐形成的自我调整机制。这些传统习俗依旧存在于莆田湄洲岛民众生活之中,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更加丰富多样,呈现出祭神谢恩、群聚交际、宣传教化、娱乐健身以及新时期增加的促进两岸及海内外文化交流等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0.
莆田学院工艺美术学院前身是莆田高等专科学校和莆田学院艺术系,学校升本后,于2005年开始创办本科美术学专业,2006年新增本科艺术设计专业.2010年,为了满足地方工艺美术发展需要,开设艺术设计(工艺设计)方向。  相似文献   

11.
古代中国的连续性文明,其文明演进是建立在对一项或几项战略性资源及其空间的控制基础上的.从编码理论角度,玉器时代的纪念碑性编码由玉钺—玉璧—玉琮来完成,它们既是世俗财富的象征性资产,又是大传统编码中的纪念碑性玉器,同时也是先民祭祀时圣都神圣地理空间的替代物.典籍中零碎的玉石神话叙事蕴含了“玉石之路”战略性资产转变为纪念碑性玉器和拜玉教信仰的扩散和神圣地理空间之间的互动生发关系.  相似文献   

12.
大传统新视野为探寻华夏文明独特性找到重要线索.在距今4 000年之际的文明国家形成期,中原地区金属生产尚处于萌芽状态,与华夏社会共生的核心价值体系来自早于金属生产的玉礼器生产,附属于史前宗教祭祀仪式,形成一整套玉教神话观,并通过长期的文化传播逐渐构成中华认同的精神基础,在观念形态上统一了中国多数地区,这要比秦始皇用武力获取的行政版图的统一,早两千年.  相似文献   

13.
在上古时代,殷人信仰鬼神的宗教观念最为浓厚。当时,处于神人之间、具有贯通天人功能的巫(女性)、觋(男性)不仅是协调整个宇宙秩序的最高圣徒,更是中国上古艺术创作的直接参与和创作,他们在倾听和领受神的意旨时所举行的一系列巫术仪式及形诸礼器、玉器等物的雕刻、绘画等,正是中国古代艺术的渊薮。  相似文献   

14.
东北地区汉族民间信仰问题是区域民间信仰问题研究的薄弱环节。以清末以来东北地区汉族中信奉的民间神灵为切入点,分析该区域汉族民间信仰构成成分和主要特征,可以为目前存在的一些民间信仰问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江南的地域性概念因随不同历史阶段的行政区划而呈现出不同时期的政治意义。佛教传入江南后,迅速地影响了江南民众的信仰世界。孙吴时期江南区域政治经验,即以神异说来凸现政权的合法性和神圣性。东晋动荡的社会政治局势,也深深影响着江南的佛教发展。南方四朝民间社会在信仰佛教的层面上,不仅具有心灵契机,而且具有政治环境。江南区域性的文化根基与大一统的文化传统互相涵化、渗融互摄,从而建构起了江南区域独特的历史文化景观。就江南六朝时期佛教与政治关系来说,总体而言是一种良性互补的互动关系,它所集聚的政教经验具有历史和现实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6.
民间文学是劳动人民千百年来在生产和生活中创作出来的一种民间口头语言艺术.信仰者与创作者的同一性保证了民间文学与民间信仰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民间信仰是民间文学形成的基础,民间文学内容包含很多民间信仰的文化因子.民间诸神是民间文学创作的主要题材;宗教神灵占据了民间文学作品很大部分;民间鬼神与神人崇拜信仰是民间文学创作的重要内容.中国民间信仰的演变轨迹直接影响着我国民间文学创作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7.
本主崇拜是白族的民间信仰。本主祭礼仪式是白族本主崇拜中最活跃并最具符号意义的元素,是白族文化的特殊形态,在文化人类学中有重要研究价值。探讨本主祭礼仪式的象征体系。对准确理解本主崇拜的宗教意义,全面了解白族的民族文化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基于美国人类学家詹姆斯.沃森(James L.Watson)在20世纪80年代对中国南方沿海地区妈祖信仰研究,提出的"神的标准化"理论。依据对辽宁省孤山镇的妈祖信仰调查,证实该地区近代史上曾出现过同样的"神的标准化"过程。而在当代,妈祖信仰再度被赋予新的政治意涵,继续"标准化"着当地信仰空间,这种现象可称为"神的再标准化"。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神话概念的反思入手,论述神话和信仰在发生学上的相互依存关系,提示更新现代中国学术中的神话观,使之从民间文学的狭小范围中释放出来,还原为文明发生的原型编码及体现文化基因的神圣叙事。在此基础上重审儒学与儒教之争,提出"儒家神话再发现"的当代课题,从比较神话学视野重估孔子与《论语》的文化价值,讨论经学传统中对"凤"与"麟"的阐释特点,论证"天命"及"圣"、"德"等核心概念的宗教学、神话学背景,揭示"君子比德于玉"说的信仰根源,发掘儒家神话背后更加深远的华夏玉教大传统。  相似文献   

20.
张敬煜 《科技信息》2008,(32):237-237
在史书记载和考古发现中,汉代墓葬中常能发现有大量金玉随葬,亦常发现墓主尸身不朽。汉代人为了维持先人的尸体不朽采取了种种方法,其深层次的主观思想因素是他们的灵魂观念。而这种灵魂观念极有可能来源于春秋时期的一种死后信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