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浙江水浒研究会会长马成生先生从《水浒传》内部考察作者生活的地方,由于未能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思考问题,其例证或以今代古,或方位错乱,或思维机械,或断章取义。马先生仅凭自己的错误判断,反指责施耐庵在《水浒传》中的所谓江北地理描写错误,说《水浒传》作者根本不知道江北地理的实际态势,得出了施耐庵不是江苏大丰人的错误结论。  相似文献   

2.
马成生先生的辩文学术失范,玩弄文字游戏,堪称奇文,主要表现为:当出注不出注,篡改对方原话,歪曲论题论点,避而不答硬伤和软肋,将小说描写与现实对号入座,形而上学的方法论.答文针对“双施”(施彦端与施耐庵)难以合一、《水浒传》的“内证”、施耐庵生卒年及进士、“苏北大丰那个”“施彦端”等问题,引证辨析,认为《水浒传》作者施耐庵与施彦端是同一个人,与中宣部批准的“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2012年5月25日公布的第131项选题“四大名著”中关于施耐庵的简介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3.
阐述《水浒传》作者施耐庵生平事迹至今不详的历史和现实原因,剖析以人废言的弊端,以张国光先生风范向刘世德先生进言,就马成生先生《杭州与水浒》提出不同看法,驳斥应守岩先生对耐庵故里——江苏兴化的诬蔑,呼吁海内外学人让施耐庵归真反璞.  相似文献   

4.
杭州汪吾金先生的文章《〈水浒传〉作者施耐庵“浓郁的兴化情结”难以成立——与任祖镛先生商榷》认为拙文《论〈水浒传〉作者施耐庵的兴化情结》“所提出的七个依据都靠不住”.事实上,拙文的七条“证据”全靠得住,《水浒传》作者施耐庵的兴化情结确实存在.  相似文献   

5.
我国古典文学首屈一指的杰作是清朝时出现的《红楼梦》。由它形成了我国古典小说的最高峰;明代也产生过两部杰出的针砭现实、使人警醒的长篇小说,那就是《水浒传》与《金瓶梅》。《水浒传》的作者,有说是施耐庵的,有说是罗贯中的,有说是施、罗合著的。明·高儒《百川书志》中云:“《忠义水浒传》一百卷,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在现存最早的明·容与堂刻本所附的《〈水浒传〉一百回文字优劣》中,也说《水浒传》是由“施耐庵、罗贯中借笔墨拈出”的。施耐庵约卒于1370年;后约三十年,即1400年,罗贯中卒。揆之情理,罗贯中“编次”当在施耐庵去世之后。二人虽同生活于元末明初,然书成应是在1370至1400年之间,时为明洪武至建文初年。  相似文献   

6.
关于《水浒传》的作者,在“外证”方面,僧施满家于1918年抄录的《施氏家簿谱》中“字耐庵”三字无法得出施彦端就是施耐庵的结论.从《水浒传》的地理态势、气候物像、方言土语、人文风俗等诸方面“内证”来看,其作者不可能是江北的施彦端,而肯定是一位对杭州极为熟悉的书会才人.以《水浒传》是“小说作品”来解释对江北描写舛错极多,但对杭州的描写却极其精准,更加无法说明其作者是进士出身的江北人.况且,《水浒传》中还有不少内容是去世于明洪武三年的施彦端进士所不可能写出的.  相似文献   

7.
浦玉生先生主张《水浒传》作者施耐庵就是苏北施彦端,并认为江苏沿海风物与《水浒传》有联系,可作为施耐庵作《水浒传》的内证.笔者对此一一加以辩驳.  相似文献   

8.
关于《水浒传》的作者曾有“隐居”苏北兴化“施彦端”的说法。从《大宋宣和遗事》中的“素材”而在《水浒传》中被大量充实扩展的几个例子看来,《水浒传》的作者并非是那位被认为“隐居”于苏北兴化故居的施彦端,而更可能是久居于钱塘的施耐庵。  相似文献   

9.
《水浒传》的作者,究竟是钱塘(杭州)书会才人施耐庵,还是苏北进士施彦端,抑或是二者实为一人,既需要深入分析苏北那些文物的真伪,更需要重视《水浒传》内部的具体描写。本文就原著中梁山泊气候物象的描写、"从泗水入淮河"地理态势的描写、淮安与扬子江地理态势的描写、太湖与苏州地理态势的描写、是否应该更集中更高度地描写"文艺作品"《水浒传》中的气候物象与地理态势的问题、作者对自己籍贯地季节与方位描写的真实准确性的问题等多个方面,接应浦玉生先生的文章而进行"争鸣",并对浦先生文章中引用的1979年出土的《处士施公廷佐墓志铭》中有与王道生的《施耐庵墓志》相一致的"丙申"二字的真实性问题向浦先生"请教"。  相似文献   

10.
作为近现代著名报刊,《申报》对《水浒传》的评论颇能引领时代思潮。评论者以《水浒传》作者为中心,发掘《水浒传》中的鲁西文化并与施耐庵高度结合,形成一条稳定而不失变化的"思想链"。鲁西施耐庵、施耐庵之为鲁西文化符号、兴化施耐庵是思想传播与变异的三大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1.
《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究竟是何处人?原有钱塘(即杭州)说,今出现苏北兴化说。本文根据洪东流先生《水浒解密》一书的材料和观点,对兴化施氏后裔所提供的《施氏长门谱》和所谓的施耐庵墓志等材料进行辨析研究,指出苏北兴化说有造假作伪的问题,兴化的施彦端不可能是《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  相似文献   

12.
研究施耐庵、罗贯中对《水浒传》成书的贡献,应从大板块的概述向纵深着力。施耐庵与《靖康稗史》编者耐庵并非一人。施耐庵出身于说话艺人世家,是宋末庵字辈艺人最年幼者,极有可能是当时著名艺人施圭之子。南宋初期的四人单传是水浒故事的先导;《宣和遗事》是水浒故事的里程碑;元初的水浒杂剧中的有关描写和关键词语的创造,这些是施、罗创作《水浒传》吸取、借鉴的宝藏。施耐庵是前人成果的集大成者和再创作者。他采用了《宣和遗事》的框架结构,这种结构有其优点。施耐庵对宋十回加强了忠义思想,对武十回更多地保留了话本原貌,对杨志、鲁智深、史进故事也分别进行了处理。征方腊部分施耐庵加工的成分最重。从作品中的线索考证出施耐庵集撰本的开端及大体回数。罗贯中是《水浒传》的最后加工者和定稿者。近来研究者发现了罗贯中编纂《水浒传》的内证。罗贯中对《水浒传》的最大贡献是设计出开篇的乱自上作和终篇的悲剧结局,对施耐庵的集撰本的总体思想倾向进行了改造和提高。王进遭受迫害,林冲被凌辱家破人亡酿成的官逼民反的事件,被概括成了社会性的口号。罗贯中设计的宋江悲剧结局,在于为人们提供历史的教训。这也深化了作品的思想意义,并具有强烈的艺术震撼力量。罗贯中将鲁智深的遭遇与...  相似文献   

13.
施耐庵疑案一直是困扰《水浒传》研究者的历史难题。嘉靖以来数百年间人们对施耐庵的研究可谓聚讼不休,诸说并存。鲁迅、郑振铎诸人在周亮工的影响下提出托名说与累积说,当代学者则进一步概括发展为施耐庵托名说和集体创作说,从而将《水浒传》作者研究引向了迷途。本文在全面爬梳文献的基础上,对施耐庵研究中的托名说和集体创作说演进脉络进行了勾勒,并对这两种学术假说的缺陷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三国演义》作者问题说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小说勃兴的有明一代,有一种值得特别注意的现象,这就是当时的小说家们,大都不愿意将其姓名署在自己的作品之上,如《西游记》无作者署名,《金瓶梅》只题“兰陵笑笑生”,《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为“子虚乌有”(见胡适《水浒传考证》),等等,即可见其一斑。  相似文献   

15.
一九八五年八月,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由蒋祖钢校勘的梅寄鹤藏并作序,署名施耐庵一人的《古本水浒传》(上、中、下三册,共120回,以下简称《古本》),这种被校勘者称为迄今所见到的“唯一一本署名施耐庵并在思想上,情节上延续贯华堂本《水浒》”的120回《古本》一出,立即在《水浒》学界掀起了轩然大波。  相似文献   

16.
用研究独创作品的"故乡情结"思路去推敲非独创作品《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有"浓郁的兴化情结",在基础性上是有问题的。简单地从《水浒传》中找出若干细节去对应"兴化施耐庵"的相关材料,得出的结论难以服众。  相似文献   

17.
《水浒传》的作者是施耐庵,而书名却为罗贯中所起。施耐庵由于厌恶尔虞我诈的官场,做官仅两年,便辞职回苏州老家,一面教书,一面写作《江湖豪客传》。经过数年的艰苦创作,《江湖豪客传》终于脱稿了,施耐庵对书中的大部分情节均很满意,但觉书名欠佳。当时还是施耐庵学生的罗贯中建议改  相似文献   

18.
从金圣叹的同时代人李渔开始,就陆续有人评论金圣叹对《水浒》的评论。其中,肯定的意见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金圣叹提高了《水浒》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二、对《水浒》本身评改得好。 本世纪三十年代初的赵苕狂,在《水浒传考》一文中说:“金圣叹这个人,当然是这部现行《水浒传》的一个大功臣”。还称:“(金圣叹)说《水浒》与《史记》、《国策》有同等的文学价值,说施耐庵、董解元与庄周、屈原、司马迁、杜甫在文学史上占同等的地位;又说:‘天下文章无出《水浒》右者,天下之格物君子无有出施耐庵先生右者!’如此的眼光,如此的胆气,在中国的文学史上,可谓‘前无古人’”。稍后的刘半农,也赞扬金圣叹对《水浒》的“删改”、  相似文献   

19.
在《水浒传》研究中,关于施彦端的“仕途”问题向来观点不一,然而从《水浒传》内部的北方地理态势与气候风物的描写以及语言文字的运用三个方面,可以说明苏北那个曾为“进士”并曾“为官”的施彦端字耐庵者并非《水浒传》的作者。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宋、明以来史志及地方史料为依据,从白驹场的历史沿革及施耐庵故里所在地等方面论证《水浒传》作者施耐庵故里兴化白驹场施家桥从宋、元、明代至今一直都在今江苏省兴化市境内,为兴化所管辖,施耐庵是江苏兴化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