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以平顶山学院新校区为例,通过实地调查,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分析近10年来学校周边东洼村、西留村和朱砂洞村3个农村居民点的空间格局演变.结果表明:自2003年新校区启用以来,3个居民点用地面积均明显增加,其中东洼村增幅最大.近10年东洼村和西留村空间格局分散,趋于不规则化;朱砂洞村空间格局集中,趋于规则化.东洼村受高校新区影响最大,而处于同轴上的朱砂洞村和同半径上的西留村所受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
运用RS和GIS技术以及景观分析方法,以辽东山区桓仁县各乡镇农村居民点为研究对象,选取斑块数、斑块面积、斑块密度、平均斑块面积、面积加权平均斑块分维数5个景观指数,从居民点用地、规模、形态、分离度4个方面进行景观空间格局分析;并从居民点空间分布与地形地貌、土壤侵蚀、经济发展3个方面进行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桓仁县农村居民点呈现出用地比重偏少,聚落斑块数量多、平均斑块面积小,大部分规模较小,分布稀疏零散,分维数小、斑块稳定,分离度较大的景观格局;桓仁县居民点分布与海拔、坡度均呈"倒数"关系,与土壤侵蚀呈较明显的线性关系,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3.
甘谷县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与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对黄土丘陵沟壑区的甘谷县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与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为农村居民点整理和集约节约利用土地提供研究基础.方法 运用GIS空间数据分析技术与景观生态学方法,研究甘谷县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与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了农村居民点分布与自然环境、生产环境、社会经济环境因素的关系.结果 甘谷县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的密度大小、规模、形状特征区域差异明显;农村居民点分布格局受坡度、高程、坡向、农用地以及河流和交通道路等自然环境、生产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综合影响;农村居民点在总体上呈现出轻度集聚分布的态势.结论 GIS以及景观指数分析方法的结合能较好地揭示农村居民点分布及其与各种环境因素的关系,是探讨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格局形成机制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农村居民点的演变深受村域经济发展形式和水平的影响,作为乡村经济振兴重要途径之一的特色种植同样影响着农村居民点的布局.以河南省宁陵县特色果树种植率不同的村为例,运用景观生态学理论及相关指标,采用ArcGIS空间分析法对村域居民点景观格局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1)果树种植年限较长,种植面积较大的村庄,村内居民点布局较为集中,居民点斑块平均用地规模较大.(2)个案分析显示,果树种植率较高的村,村庄用地规模增长较慢、村内居民点布局集聚度较高,以填充紧凑扩展为主;果树种植率极低的村,村庄用地规模扩展明显,居民点斑块形态偏离规则形状的速度较快,以分散外迁扩展为主.利用ArcGIS 10.2和Eviews 9.0软件对影响以上现象的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大面积的果树种植对村庄面积扩展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进而影响到新增居民点的空间分布;特色种植通过促进村域交通设施建设和政府政策倾斜间接影响农村居民点的分布格局.此外,人口密度、经济收入等其他因素对村域居民点分布格局亦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黄土丘陵区由于特殊的地形和社会因素,导致农村居民点在该地区的分布长期处在农民的自发选择状态,脏乱差等问题普遍存在。基于以上问题现以太谷县为研究区,使用Voronoi和景观格局方法,并结合相关的自然环境、区位环境、生产环境和经济社会环境等因子来研究农村居民点的时空分布状况,最后结合层次分析法对太谷县的农村居民点适宜性状况做分析,并为农村居民点的布局提供政策参考。结果表明:(1)从Voronoi图的CV值表明太谷县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类型为集群型,其中侯城乡最为密集;(2)农村居民点在自然环境和区位环境因子上主要分布在地形坡度为6°以下,海拔高度为1 000 m以下,距离城镇10 km,距离道路4 km,距离河流6 km以内以及坡向为东西东南西南地区,在生产环境和经济社会环境因子上的分布主要集中在距离水浇地和果园500 m以内的地区,人口小于3万人,农村经济总收入超过3亿元和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6 000元的地区;(3)采用层次分析法对研究区的农村居民点适宜性做相关评价分析结果表明分布面积最广的是基本适宜和较适宜的地区,适宜性的地区仅占总面积5.09%,且主要分布在县城附近,不适宜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偏远山区。  相似文献   

6.
优质公平的教育服务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是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以七星关区农村居民点和基础教育设施为研究对象,运用数理统计和空间计量方法系统探究喀斯特山区教育公平的空间分异性.结果表明:1)农村居民点学龄人口和基础教育设施服务能力呈现典型的空间集聚特征,前者以团带状集中分布于山间河谷坝区和交通...  相似文献   

7.
8.
以魏岗乡为例,研究淮河上游沿河平原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模式以及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的相关因素.结果表明,该区农村居民点总体呈现一种随机分布的模式,局部呈现聚集、团状、带状分布格局;居民点在各个坡向均有分布,以东南方向最多,正东方向、西北方向、东北方向稍多.农村居民点受道路、海拔、坡度影响比较明显,受坡向影响相对较小.在局部区域内受道路交通、地形制约比较明显;随着海拔及距离的增加,居民点面积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不同区域范围内居民点面积差别很大;随着坡度的增加,居民点面积呈现出不断减少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为了更合理地引导永康市域村镇体系空间布局,促进城镇和农村的协调发展,通过对永康市715个农村居民点的现状调查和利用1∶10 000土地利用现状详图,从地形地貌因素、乡镇经济发展水平、道路交通建设水平和社会服务设施建设水平等方面着手,分析永康市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特征,并提出永康市农村居民点现状空间分布存在的问题,为农居点的布局调整提供现实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马欢  李艳军  梅再美 《科技信息》2011,(3):I0379-I0379,I0355
目前,土地整理已经成为我国土地管理中的热门话题,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则是农村土地整理的重要内容;本文以罗甸县为例,分析了研究区用地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指出了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1.
王涵  赵翠薇 《贵州科学》2020,38(2):31-38
为了更好地实施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平坝县2017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和DEM数据为基础,运用农村居民点用地比重、核密度估计和缓冲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平坝县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平坝县农村居民点规模较小;农村居民点用地比重为2. 71%,为较密集分布;基于核密度估计发现平坝县农村居民点有多个核心热点区,呈现"中部、中部偏西北部密集,东南部和西北部稀疏,其余区域散布"的空间格局;平坝县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受海拔、坡度、河流以及县乡道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13.
针对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影响着区域经济发展的规模、方向以及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引入最邻近距离指数(nearest neighbor index,NNI)、核密度估计(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KDE)和Voronoi图及其变异系数(CV值)3种点模式分析(point pattern analysis,PPA)方法,从不同的角度揭示重庆市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模式。研究显示,重庆市主城区农村居民点NNI是0.072,总体上属于典型的集聚分布模式;在空间分布上,农村居民点形成了不同等级的热点分布区域,而且具有较强的方向性;在聚散特征上,离市中心越远,农村居民点分布越趋于均匀分布,离市中心越近,农村居民点集聚性越强。从研究方法来看,3种PPA方法各有优缺点:NNI方法便于从数量上揭示空间点的总体特征;KDE在空间上探测地理事件的热点区域方面具有优势;Voronoi多边形CV分析法更关注一定统计单元的地理现象分布特征。三者有机结合使得对点空间格局的研究更深入、更全面、更具体。  相似文献   

14.
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是实现城乡统筹用地的关键环节之一,平原地区是我国农村人口集中分布的区域,因而进行平原地区农村居民点土地的集约利用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文章根据资源稀缺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帕雷托最优理论,探讨了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的运作模式、集约潜力计算的指标选择、影响评价和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分析.该研究选择河南省东部平原地区的柘城县,进行了实证分析,虽然目前还不能较准确地用数字来定性地研究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但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对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农村居民点水土保持工作是围绕"居民生存和发展利益"展开的。新时期,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对农村水土保持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解决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环境的实际问题。本文以平山县东冶村为例,结合东冶村自然、社会和经济现状分析了东冶村发展过程中水土流失及生态环境的具体问题,提出了东冶村的水土保持与环境整治的相应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16.
利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以柞水县下梁镇为例对秦巴山地农业景观空间格局及其动态进行研究,通过分析表明,地形和人类活动是影响山地农业景观空间格局的两个主要因素,人类活动是景观空间格局动态的主要驱动因子,农业景观的生态重建必须考虑规范人类活动的性质,程度,本研究可对优化山地农业景观结构及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和农业资源的持续利用作出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7.
针对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发生转型,揭示山地都市边缘区农村居民点格局演变规律,对重构城乡融合背景下山地都市边缘区乡村空间有重要意义;以重庆市两江新区为例,综合运用空间分析及空间统计法探索山地都市边缘区农村居民点格局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10—2016年农村居民点呈现大规模低密度集聚分布与小规模高密度集聚的分布特征;农...  相似文献   

18.
以欠发达平原县——兰考县为研究区域,在域内自然因素近乎无差别分布的基础上,分析兰考县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演变规律及影响因素.运用景观格局分析、核密度分析及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分析2000-2020年兰考县农村聚落的空间演变特征;运用回归分析法研究欠发达平原区社会经济发展与农村居民点的相关性及耦合关系,以期揭示欠发达区域农村聚落演化的特殊规律.研究发现:(1)2000-2020年兰考县农村居民点数量减少了9.24%,而用地规模增加了12.54%,居民点数量减少和规模扩张在2000-2010年阶段更为显著;(2)兰考县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集聚性加强,但斑块间形状差异增大;(3)受城区影响,居民点空间分布规律具有明显的指向性,具体表现为“近城规模大数量少且集中、远城规模小数量多且分散”的空间分布格局;(3)兰考县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受交通、城镇辐射、耕地面积和人口数量等社会经济因素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9.
高校校园绿地景观是城市绿地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改善师生的工作和学习环境,增进师生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以地方院校——阜阳师范学院清河校区(老校区)和西湖校区(新校区)为例,依据景观生态异质性原理,采用多样性指数、廊道密度指数、最小距离指数、破碎化指数、分维分析等景观格局数量指标,对两校区绿地系统的空间格局进行定量分析,得出两校园生态质量方面的总体评价,同时对绿地系统今后的落建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措施方案。  相似文献   

20.
基于1983年、1995年、2005年和2015年的遥感影像,通过提取浙江省金华市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信息,运用最近邻统计、Ripley’s K函数和景观生态学方法,文章定量分析了金华市1983—2015年农村居民点的空间扩展规律.结果表明:(1)农村居民点动态变化特征为:农村居民点的总体面积、最大斑块指数及斑块平均面积呈增加趋势,景观连接度越来越高,但是分形不明显;(2)2015年地域分异特征为:盆地区、丘陵区和山地区农村居民点面积在全市农村居民点总面积中的占比分别为56.82%、38.54%和4.64%,盆地区和丘陵区的农村居民点聚集度和斑块密度差异不明显,山地区农村居民点斑块密度与斑块分维数均高于盆地区和丘陵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