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指出汉诗形式的翻译是译诗的难点,以霍姆斯提出的诗歌翻译理论为依据,就中国古典诗歌形式的可译性、翻译手法等,结合实例进行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诗歌艺术最基本最重要的艺术单元—-意象入手,对中学语文诗歌鉴赏教学中的意象解读这一论题作一些相关的研究与探讨。指出诗歌鉴赏教学中,找出意象性语词是引导学生鉴赏诗歌、解读意象的第一步;然后,将意象串联起来,进行整体解读,这样才能领悟诗歌深层次的意蕴,感受诗歌的整体审美效应。  相似文献   

3.
从语言学、诗学、美学等角度,分析叙述在诗歌表达中的必要性,并就诗歌语言叙述功能的多样性展开重点论述,指出诗歌语言的多样性取决于诗人叙述的角度与思维方式、叙述的技巧——结构与解构、叙述的趣味性与意味性,以及叙述的想象力与表现力等。同时对现代汉语诗歌写作中语言推进的几种可能进行了思考和探讨。  相似文献   

4.
文章分析了爱略特“非个性”化理论提出的背景及内容,并指出这一理论的意义和局限性。旨在指出诗歌创作中个性的不可避免性,诗歌应是个性和非个性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5.
王志涛 《科技信息》2012,(22):160-160
本文首先简单梳理了诗歌的平民化走向,指出这是一种向其原初面貌的回归,继而从诗歌本体、诗歌内容以及诗歌的精神气质三个方面论述了美国诗人布考斯基的诗歌,以期对这位平民诗人作一简要评介。  相似文献   

6.
从情、理、事三方面梳理古今各家诗论之说,分别论述诗歌的抒情性、明理性、叙事性的本质。并指出:抒情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明理、叙事都是为抒情服务的。由此提出以抒情为主体、明理、叙事为两翼的诗歌本质观。  相似文献   

7.
20世纪90年代以来,诗歌写作出现了个人化的创作倾向.诗人从主题创作到把词语当作诗歌写作的尺度,很大程度上动摇了诗歌写作的根基,显示出根本性的变化,诗歌写作出现了困境,读者理解诗歌有了难度.由此,追溯了艾略特的"非个人化"的诗学理论,指出了二者的不同,并认为没有诗人的审美体验,诗歌写作是难以想象的.  相似文献   

8.
新生代诗人的诗歌一定程度上接受了朦胧诗的滋养,但更多的是反叛和背离,并进行反动性书写。"新生代"对"新诗潮"的反动性书写实际上标示了他们张扬个性、关注人的本质的一面。"新生代"诗歌在诗向个人回归的进程中有它不可磨灭的贡献,但另一方面,诗歌过于关注琐细的日常生活,导致了诗歌高远阔大意境的缺失,而诗歌回归日常生活本身也给诗歌染上了些许卑微的色彩。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李金发象征派诗歌从宏观和微观上进行分析,指出李金发在新诗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批评了贬低象征派诗歌价值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对昌耀写于1961年的一首小诗的文本进行剖析,将昌耀诗歌纳入文学史中,从文学史的视野中指出昌耀诗歌对主流诗歌超越的诸种质素,并进一步揭示出昌耀诗歌产生的深层原因和一个伟大诗人产生的规律,进而探寻中国当代诗歌发展的实践基石。  相似文献   

11.
古典诗歌表现出中国文化的审美性特征。李商隐的诗具有意蕴深邃韵味无穷的朦胧美,表现为诗歌意象的象征意味,诗歌境界的缥缈凄迷,诗歌情感的深沉迷惘等,形成中国诗学中"蓝田日暖,良玉生烟"的境界,由此可见文学的审美性,文化的审美性。  相似文献   

12.
:以节奏论为核心的诗歌音乐观是意象派诗歌的一个重要理论。意象派诗人紧紧抓住节奏这个诗歌音乐性的本质要素 ,提出以情绪节奏统领诗歌音乐节奏的自由诗理论 ,使诗歌外在节奏情感化和内在情感节奏化 ,并从体裁范畴提出了诗歌形式在情感表现上的独特机制。意象派的上述独到见解有别于单纯求诗歌外在音乐性的传统诗歌美学 ,从而对现代西方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一书中收录的中古诗歌异文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举例的形式总结归纳了此期诗歌异文的十一种类型,并指出了研究中古诗歌异文关系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4.
“回归诗性,建构经典”——论当代诗歌书写的精神向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坚、韩东为代表的口语诗歌写作,注重日常性,拒绝伪抒情,曾经推动了当代诗歌的发展,但是成为主流的"口语写作"也出现了书写的中心化倾向,背离了诗歌艺术的艺术指涉,渐渐远离了诗歌本体所追求的文学性、内歌唱、经典性。  相似文献   

15.
在简要说明西方著名文学翻译理论——操纵理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中国诗歌翻译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思考,指出了操纵理论的研究成果对今后中国诗歌翻译研究活动所产生的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6.
虽然“第三代诗歌”大多数创作于1984-1987年间,但没有被当时的主流诗坛接受。随着“第三代诗歌”在选本中集结出现,其存在的合法性逐渐被确认。这些诗歌选本首先指出了“第三代诗歌”作为诗歌本体存在的价值;其次通过建构“第三代诗歌”命名和谱系的合法性,将“第三代诗歌”与“朦胧诗”联系起来,提供了“第三代诗歌”入“史”的合理依据。“第三代诗歌”选本还凸显了“第三代诗歌”具有的后现代主义美学特征,从而建构了其美学的合法性。诗歌选本编纂对“第三代诗歌”合法性的构筑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文章指出戴望舒在诗歌创作中把外来诗歌审美思潮和中国传统诗歌美学进行了成功的嫁接,使中国新诗在向着现代化与民族化的道路上迈出了成功的一步。  相似文献   

18.
先锋诗歌在朦胧诗后以一种反叛的姿态崛起。它以独特的诗歌写作方式冲击着人们传统的阅读习惯,并因其"反懂"性特征造成了读者的阅读困难。当这种阅读困难进入到传播领域后便造成了诗歌信息的传播困境。文章以先锋诗歌为观照对象,从传播学的角度解读先锋诗歌的"反懂"性特征给诗歌信息传播带来的困境。  相似文献   

19.
埃德加.爱伦.坡在其诗歌创作中十分重视诗歌的音乐性。他认为诗歌和音乐的结合可以找到诗歌发展的最广阔的领域,并把诗歌定义为"用韵律构建的美"。本文通过分析其诗歌中的音乐特质,着重论述了他在诗歌创作中如何应用各种诗歌技巧来演绎他极为推崇的关于"死亡"和"美"的主题。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研究离本体研究较远,高度不够.李娓教授的<古体诗歌艺术研究>以诗情道性阐说的方式达到了诗歌艺术本原的新发现,从哲学的高度和新的角度开辟了古典诗歌研究的新途径.该著以"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为立论根基,从天道与诗道的形而上品质的高度,以新的角度审视并研究诗歌审美体验、诗歌语言、诗歌炼意、诗歌旋律、诗歌修辞诸多方面的表现特征及其形而上渊源,提出了一系列的新命题与新观点,为我国诗歌艺术的理论研究草构一个新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