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物质在家兔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内通过释放脑啡肽引起镇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从1970年chang和Leeman确定了P物质(SP)的结构(11肽)以来,关于SP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在痛感受方面SP似乎起着双重作用:在脊髓中是传导痛信息的物质,而将SP注入脑室或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则出现镇痛作用。由于SP不 相似文献
2.
有资料表明,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和伏核在痛觉调制中占有重要地位。本实验室在以往的工作中发现,在PAG和伏核两核团中任何一个,注射阿片受体阻断剂纳洛酮均可对抗在另一核团内注射微量吗啡的镇痛作用,并用抗体微量注射法证明甲硫脑啡肽(MEK)和β-内啡肽(β-EP)在这两个核团中起重要作用。在本工作中,我们应用核团推挽灌流技术和放射免疫测定方法,直接测定了灌流液中阿片肽含量,以观察两核团之间的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3.
从缰核到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的下行镇痛通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室以往的资料表明,从伏核到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存在一条下行镇痛的神经通路;该通路可能以缰核为其中继站,并证明在缰核内以甲啡肽为其递质。形态学资料表明,缰核有神经纤维束直达PAG。本工作探讨缰核与PAG之间的功能联系。在家兔的缰核和PAG内双侧埋植外径0.8mm的不锈钢套管,通过外径0.4mm的注射管用恒速注射器在8min(缰核)或4min(PAG)内 相似文献
4.
从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到杏仁核与镇痛有关的神经通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杏仁核是边缘系统的一个重要核团,其内有较密集的阿片受体分布。在家兔和大鼠的杏仁核内注射吗啡产生明显的镇痛作用,而在家兔的杏仁核内注射阿片受体阻断剂纳洛酮则可对抗电针镇痛和吗啡镇痛。有资料表明,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和其腹侧的中缝 相似文献
5.
许多资料证明中枢5-羟色胺(5-HT)在针刺镇痛和吗啡镇痛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其作用部位和机理尚未充分阐明。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是内源性镇痛系统中的一个关键部位。本工作将5-HT受体拮抗剂肉桂硫胺微量注人家兔PAG部位,观察其对电针镇痛和吗啡镇痛的影响,借以探讨PAG内具有5-HT受体和阿片受体的神经结构在镇痛中的作用以及这两种神经结构之间的相互联系。 相似文献
6.
甲七肽(酪-甘-甘-苯丙-甲硫-精-苯丙)是1979年由Stern等发现的一种内源性阿片样肽,它可被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所降解,已知ACE的特异性抑制剂Captopril具有中枢镇痛作用并可为纳络酮所阻断,因而推测Captopril可能因抑制甲七肽的降解而发挥镇痛作用,但Captopril镇痛的具体作用部位迄今未明。 相似文献
7.
8.
血管紧张素Ⅱ在家兔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内对抗电针镇痛并参与电针耐受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量资料表明针刺可通过释放内源性阿片肽发挥镇痛作用。但电针镇痛存在着个体差异性,有些动物对于电针刺激并不产生明显的镇痛效应。即使电针有镇痛作用的动物,当将电针的刺激时间延长时,也可导致其镇痛作用逐渐减弱而出现耐受,并且电针耐受的动物可对吗 相似文献
9.
不论在吗啡镇痛或针刺镇痛中,中枢5-羟色胺(5-HT)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发源于脑干中缝核群的5-HT能纤维可上行至前脑,下行至脊髓。关于5-HT下行纤维对疼痛感受所起的调制作用目前研究较多也较肯定;有关脑干上行性通路的研究则较少。脑室注射5-HT受体阻断剂肉桂硫胺可削弱针刺和吗啡镇痛,说明5-HT可在脑内发挥镇痛作用,但其具体作用部位不明。本工作表明,将微量吗啡注入PAG内,可兴奋上行5-HT能通路,在伏核内稀放5-HT,而产生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10.
已知5-HT有加强针刺镇痛作用,损毁5-HT能神经元胞体集中的中缝核后,针刺镇痛作用明显减弱。而电刺激中脑中央灰质,却有镇痛的效果,并认为这是由脑啡肽的释放所引起。如所周知,神经细胞机能活动的变化,相应地在突触的形态结构上必然有所反映。因此,我们在过去观察针刺镇痛时丘脑束旁核突触超微结构变化的基础上,对同样条件下中脑中缝背核及其周围灰质的突触联系进行了观察研究,以期探求其中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1.
下丘脑室旁核(Paraventricular nucleus of the hypothalamus,PVH)具有广泛的传入和传出联系。Ricardo等用放射自显影、辣根过氧化物酶方法证明孤束核(Solitary tract nucleus,SOL)的上行纤维不仅经旁臂核接替与PVH发生突触联系,而且还有向PVH的直接投射。Ross等证实PVH有下行纤维直接到达SOL.Berk等发现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eriaqudu ctal gray,PAG)也有上行纤维直接投射至PVH.Saper等报道从PVH有下行纤维直接至PAG及SOL.本文拟对PVH与SOL、PAG间的交互联系及其在内脏感觉、痛觉生理过程中的可能作用做一些电生理学的观察。 相似文献
12.
以前的工作表明,针刺镇痛效应的中枢传入途径主要是脊髓外侧索。同时,在脊髓、脑干和丘脑观察到了针刺抑制由伤害性刺激引起的神经细胞放电。现有的神经解剖学和生理学资料证明,脊髓前外侧索的一部分上行纤维,投射到延脑内侧网状结构的巨细胞核;从此核发出的一些纤维经中央 相似文献
13.
针刺镇痛时侧脑室周围核团乙酰胆碱释放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前的结果表明针刺镇痛时家兔侧脑室灌流液中乙酰胆碱(ACh)含量增高,邻近侧脑室的胆碱能神经较丰富的核团有尾核、隔、海马。隔、海马属边缘系统,其胆碱能活动与学习、记忆、行为活动有关。尾核除与运动功能有关外,近年来发现尾核头部在针刺镇痛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尾核头部内注射抗胆碱药东莨菪碱可取消针刺镇痛,提示尾核头部胆碱能 相似文献
14.
家兔伏核内的P物质参与电针镇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1931年Von Euler等首次提取成功并命名P物质(SP)以来已经历50余年,关于其生理功能所知仍然不多。CNS中不同部位的SP似乎起着截然不同的作用。例如在脊髓背角SP是传递“痛”信号的神经递质,而在脑内可能起镇痛作用。鉴于周身注射和脑室注射SP的结果各家报告不一,我们曾采用了脑内微量注射的方法,发现在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注射SP可引起显著的镇痛作用。本文结果表明,家兔伏核和隔区注射SP也可引起明显的镇痛作用。将微量的SP坑血清注入伏核,则可部分阻断电针的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前,不少研究工作支持这样一种认识:针刺镇痛作用基本上是在神经系统内实现的,是由于从针刺部位和痛源部位来的感觉传入冲动在中枢神经系统内互相作用的结果。而且,已有报道:针刺镇痛的传入途径是外周神经,针刺传入冲动通过外侧索上行。但它们在脑干内沿什么通路传导尚不清楚。因此,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对进一步了解针刺镇痛的原理会有所补益。 相似文献
16.
P物质(substance P,SP)与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OM)共同分布于脊髓,它们都与伤害感受性信息传递有关。我们以往的工作证实脊髓内SP主要起致痛作用,并可加强伤害性刺激引起的痛反应。据报道,SOM也是伤害性初级传入神经末梢释放的一种神经递质或神经调制物。但是脊髓内SOM是否参与P物质引起的伤害感受性信息传递,尚不清楚。本研究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及c-fos和SOM免疫组化双重染色方法研究了这两种免疫标记物的关系,为了对SP诱导SOM合成的可能性进行探讨,进一步用原位杂交(in situ hybridization)技 相似文献
17.
18.
以往的工作提示,高频和低频电针分别使大鼠脊髓释放强啡肽和甲啡肽,作用于kappa租delta型阿片受体发挥镇痛作用。本工作应用交叉耐受和受体阻断方法进一步验证这一论点。结果表明:(1)高频和低频电针镇痛无交叉耐受;(2)高频和低频电针镇痛可分别被kappa和delta型阿片受体阻断剂Mr 2266和ICI 174864所阻断。这些证据是对以往工作的一个支持。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免疫细胞化学显示脊髓背角浅层(Ⅰ~Ⅱ层)内含有大量的神经递质和调质,其中大部分存在于初级传入C类纤维末梢,如P物质(SP)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等.应用抗体微电极技术,我们曾观察到辣椒素作为一种化学性的伤害性刺激急性处理外周神经时,可特异地兴奋C纤维引起SP在胶状质(Ⅱ层)内释放.电生理实验表明微电泳SP可兴奋背角内伤害性感受神经元.这些结果明确提示SP介导痛觉信息的传入.γ-氨基丁酸(GABA)作为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抑制性递质大量分布在背角浅层.参与对脊髓痛觉的调制,基于GABA与SP在背角浅层分布的高度重迭,以及GABA受体拮抗剂Bicuculline可翻转微电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