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国维与柳如是,是陈寅恪先生一生中曾给予高度评价的两个人。早在20年代末期,寅恪先生就在《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中写道:“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圣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并礼赞道:“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时隔二十余年,他仍表示这篇文字包含了他全部的学术思想,无所变更,并在50、60年代以十年艰辛著成的《柳如是别传》的  相似文献   

2.
吴婷  王玉芬 《科技信息》2011,(16):16-16
笔者于2011年4月在《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发表《<地狱变>和<奉教人之死>的文本分析》,其文通过《地狱变》和《奉教人之死》的文本分析探究了芥川龙之介早期小说的写作风格,得出了早期小说风格为理性这一结论。下面笔者将继续探讨芥川龙之介早期小说理性风格的形成原因。1.早期创作的时代背景(1)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镇压日清战争后日本开展了产业革命,形成了无产阶级。无产阶级自形  相似文献   

3.
根据有关资料推断 ,《明史·周顺昌》将周顺昌被逮及五人之死的年份记错了。五人之死的时间应是天启七年 ( 1 62 7年 )七月。  相似文献   

4.
福柯的《知识考古学》主要面对《词与物》最后提出的"人之死"这样一个问题,福柯认为"人之死"是尼采的"上帝之死"的伴随事件。福柯指的"人"是欧洲18世纪末19世纪初开始的所谓资本主义大写的"人",资本主义的一般主体性。法国大革命给欧洲带来了一种主体性,欧洲现代史就是这个主体性的历史。法国大革命成为福柯《知识考古学》思考的中心事件,法国大革命在福柯的文本中是隐匿的。  相似文献   

5.
罗兰·巴尔特的"作者之死"颠覆了作者的主宰地位,带来了读者的解放与自由,但读者的自由并不意味着"文本之死".文本也在"作者之死"后获得了独立地位,焕发着独立后的生命力,产生了独立后的存在意义文本的多极意义与诗性意义.确认文本的独立性不仅保证了读者的自由,也将带来作者的复活.  相似文献   

6.
第七期的《知识经济》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政华之死》。 如果说,政华的辉煌是一种偶然,那么,政华之死就是一种必然。试想一下,用人按个人的喜好而定,没有考察程序;决策一个成百上千万的项目,全凭“拍脑袋决策”,这样的企业岂有不死之理?  相似文献   

7.
罗兰.巴特的著名论文《作者之死》文字不多,但其思想来源却十分复杂:哲学界反理性思想尤其是福柯的"人之死"理论、索绪尔的结构语言学理论和拉康的主体观、法国当时的社会现实等都为"作者之死"理论的提出准备了条件。和福柯、拉康在哲学界高倡"人之死"、"主体死了"相呼应,巴特把矛头指向权力结构在文学批评领域的体现者——作者身上。他宣布了"作者之死",在话语领域中争取实现自己的乌托邦理想。  相似文献   

8.
东坡的豪放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可为代表。前人评价为须关西大汉持铁板铜琶歌之,可见其激昂排宕,确有不可一世之概,而另一首《念奴娇·中秋》则如天外飞仙,无丝毫人间烟火气,真是浑似姑射仙子了。下面我们具体看一看这两首词:《赤壁怀古》是这样开篇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中秋》是“凭高眺远,见长  相似文献   

9.
龚自珍,字璱人,号定庵,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晚清著名政论家、思想家,曾以惊世骇俗的思想文字,开创了近代批判封建的风气,并给后来的知识分子以很大的启迪,影响长达半个世纪之久。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以亲身的感受记述了这一点,“晚清思想之解放,自珍确与有功焉,光绪间所谓新学家者,大率人人皆经过崇拜龚氏之一时期,初读定庵文集,若受电然。”而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时,更进一步结合历史的条件论及龚氏思想的价值和地位,“其于专制政体,疾之滋甚,集中屡叹恨焉。……当嘉道间,举国醉梦于承平,而定庵忧之,儳然若不可终日,其察微之识,举世莫能及也。……语近世思想自由之响导,必数定庵。  相似文献   

10.
飞廉之死考     
关于飞廉之死,《史记》与《孟子》的记载完全不同,新近整理的清华简《系年》与《孟子》的记载近同。结合后世学者的对于飞廉之死的史料选择,加之其时商周的军事实力对比,可以推测《孟子》所载飞廉之死合乎史实。  相似文献   

11.
“千古女侠“杜十娘的形象成为历代各家评述的不衰话题,杜十娘的死表面上看是她“遇人不淑“所致,实质上她追求的以“情“为中心,自由、专一、平等的爱情在当时社会是不可能得到的.杜十娘最终用自己的春青和生命,控诉了那个罪恶的吃人的社会,维护了她对爱情的理想向往.杜十娘的悲剧有现实主义的深度,有民主主义的光辉,有深厚的人民性.  相似文献   

12.
<正> 关于“黛玉之死”,不少人都承认有两种安排:一种是把黛玉之死和宝钗出嫁安排在同时,流行的百二十回本《红楼梦》就是这样;一种是推断,黛玉之死和宝钗出嫁先后不同时,这是一些红学家在肯定后四十回为高鹗所续前提下,根据脂评的提示以及对前八十回作了艺术分析导引出的曹雪芹原稿的情节。这两种安排何者见长?红学界的同志们发表了许多意见。本文试图从作品本身出发,从人物形象的塑造入手进行比较,予以初  相似文献   

13.
上个世纪20年代和30、40年代三位不同剧作家创作的《名优之死》、《秋海棠》和《风雪夜归人》中的传统艺人形象有许多共同之处:题材故事具有传奇性和悲剧性;剧作家注重对"人"的关注,表现出人道主义精神;展现剧中传统人物传达出的现代思想。  相似文献   

14.
电影《时时刻刻》以"主题并置"叙事模式,呈现了不同时空的三个女人一天的生活和情思,由她们及与之相关的生命体对"自由与囚禁"压抑与抗争"和"生的虚妄与死的狂舞"的对立矛盾的演绎,生发出对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的广阔而深邃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典艺术关注探索人神关系,早期道教更加注重神人相通和得道成仙。东晋画家顾恺之留传千古的杰作《洛神赋图》是对道家神仙思想的较好注解。顾恺之通过对人神交往的铺陈,将个人生命的感悟体验倾注于作品中,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对神仙意境的追求,弥漫着探索自由超脱人生境界的艺术诉求。  相似文献   

16.
《卡利古拉》是法国作家加缪的早期戏剧作品,这部作品中对白的开放性和意义的多元也使多种角度的解读成为可能。《卡利古拉》毫无疑问涉及到了自由的问题。卡利古拉所理解的自由和舍雷亚眼中的自由是矛盾的,这种矛盾是整个戏剧矛盾的基础,而卡利古拉之死标志着矛盾的解决。因为卡利古拉对世界荒诞的体认,也因为他自愿赴死的牺牲精神和加缪对他给予的同情,使他成为了所谓的荒诞英雄。  相似文献   

17.
杨晋 《世界知识》2010,(11):68-68
<正>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在《挪威的森林》中写道:"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然而,这种永存往往是最残酷的。2010年5月14日晚,深圳富士康科技集团一名21岁的安徽籍男员工从  相似文献   

18.
在《红楼梦》和《家》两部小说中,“鸳鸯抗婚”和“鸣凤之死”这两个情节有相似之处——强权逼婚,以悲剧结尾。作为现实主义杰作的两部小说塑造了鸳鸯和鸣凤这两个大家族中的婢女形象。鸳鸯遭遇的逼婚源自于家族内部的“自杀自灭”,呜凤承受的逼婚压力则直指礼教吃人的罪恶;鸳鸯借助贾母的庇护实现了抗婚成功,呜凤则以投湖自杀终结了逼婚阴谋;鸳鸯抗婚是一曲女奴悲歌,承载着“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文本意蕴;呜凤之死是一幕爱情悲剧,也成就了青年觉醒的丈本主题。  相似文献   

19.
《孽海花》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它借助对名士的讥讽解构了名士日常的权威,实现一种狂欢式的解放;借助艳情的描绘解构了鼓荡人心的革命理想,为各个层次的广大受众提供了某种想象性的满足,就像《哈姆雷特》、《红楼梦》一样具有了追求自由的文本生命。  相似文献   

20.
追风人物     
旧话重提戴安娜六年前,戴安娜王妃与男友多迪在巴黎因车祸双亡。六年后,英国对二人之死的调查终于启动。在法国方面对戴安娜之死整理出六千页的调查报告后《每日镜报》突然惊爆“猛料”戴妃生前信中指出的凶手不是别人正是查尔斯王子《泰晤士报》也不甘落后抖出另一“猛料”:前英国王室验尸官称“戴安娜死前没有怀孕”。至此先前种种猜测、传闻均不攻自破。恰恰是民意促成了英国政府和王室下决心对戴妃之死进行调查,而那些经过媒体的传播和放大之后的传闻对英国王室和政府声誉造成的冲击不可小视。甚至连戴妃的儿子威廉也曾发誓在凶手被法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