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留美幼童对近代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中国首次大规模学习西方先进科技的幼童留美计划虽遭夭折,但在近代中国举步维艰的科技现代化进程中,留美幼童仍然扮演了开路先锋的角色,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考证了留美幼童回国后的主要去向,系统考察了幼童群体对近代中国科技发展的主要贡献及其历史作用与影响。 相似文献
2.
3.
一段历史公案和几点理论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的论点,1975年秋天到1976年夏天在中国展开过一场激烈的争论。这已经是一桩历史公案了。现在的年轻同志,可能已经不大知道;当年经历过来的同志,许多人也可能知之不详。我来作一点介绍。 1975年邓小平同志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对各项工作进行全面整顿。科技工作的整顿准备了一个文件,起初题为《关于科技工作的几个问题(汇报提纲)》,后来改称《中国科学院 相似文献
4.
5.
6.
哥德尔的划时代论文“论《数学原理》及有关系统的形式不可判定命题(I)”发表在1931年1月的《数学与物理月刊》上。哥德尔究竟何时正式公布他的不完全性结果?公布之后逻辑学界的反响如何?人们对不完全性结果中最实质性内涵的理解怎... 相似文献
7.
8.
“生态学”一词何时以何种方式进入中文?目前主流观点是:1930年前后,由张珽从日文引入。然而,基于更广泛的文献调查,可以证明至少在1903年,“生态学”已进入中文。此外,在19、20世纪之交的中国和日本,曾出现过十余种术语指称生态学研究。不同术语不仅在用词上存在差别,在内涵上也有重要分歧。“生态”一词,源于对词根“bios”(生命)的翻译,就词意而言,不是对以“oikos”(家或居所)为词根的“ecology”的最佳翻译。“生态学”一词最初被宽泛地理解为关于生物“生活状态”之学,直到1930年之后,其含义才逐渐获得澄清,并以研究“生物与周围环境相互关系”之学被确定下来。 相似文献
9.
10.
50多年前,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在中华大地上进行了一场举世无双的“人雀大战”,如今60岁以上的老人对这场大战记忆犹新。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本文从一种不同于科学主义和文化主义的历史实践论视角对生态问题的本质、根源以及治疗做出考察,探讨现代性与生态危机之间的内在关联。生态危机本质上是人自身的生存危机和发展危机。生态危机遵行现代性实践的总体性逻辑,其根源在于现代性实践的过度与局限。生态危机治疗的关键在于现代性实践的全方位转变。生态危机与现代性之间的关联昭示了西方现代文明的困境和风险。启示在于西方现代性的文明模式不能是普世性的,同时人类要走出生态困局,必须认识到现代性的根本误区在于实践上的过度与类价值的缺失。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