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疏水的聚四氟乙烯为基底,在其表面得到球形的硫酸镁液滴.利用微区拉曼技术,实现了在硫酸镁液滴表面和球心两次聚焦,由此获得了来自表面和内部组成不同的拉曼信号,初步认定MgSO4液滴形成的胶态结构为具有一定厚度的膜状结构.这种膜状结构覆盖在液滴表面,阻碍液滴内部水分蒸发,导致MgSO4液滴表面和内部的结构差异.  相似文献   

2.
王枫  郑玉霞  张韫宏 《科学通报》2011,56(22):1794-1796
利用共聚焦拉曼技术结合高速显微摄像系统, 开展等摩尔硫酸铵/硝酸铵混合气溶胶液滴风化过程的时间-空间分辨研究, 获得其形貌变化动力学过程以及风化产物的非均相分布信息. 初步认定过饱和硫酸铵/硝酸铵混合液滴在相对湿度为50%时率先析出3NH4NO3·(NH4)2SO4 复盐结构, 过量的(NH4)2SO4 不均匀地沉积在该复盐表面, 形成一种包覆结构. 整个风化过程未形成2NH4NO3·(NH4)2SO4 复盐结构.  相似文献   

3.
钛硅纳米复合氧化物粉体表面化学结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鲁燕  孙彦平  许并社 《科学通报》2008,53(9):1036-1044
采用3种溶胶凝胶工艺制得钛包硅、硅包钛及钛硅均匀混合3种结构的钛硅纳米复合氧化物粉体, 每个结构的SiO2摩尔分数分别为10%~30%. 利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及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对样品表面的化学结构进行表征. 对所有经773和1173 K热处理的样品表面研究表明: 有相当数量的Si原子在表面富集, 其含量随热处理温度升高而增加; 表面Ti3+, Ti2+, Si3+, Si2+低价氧化物与Ti4+和Si4+氧化物共存, 随热处理温度升高和SiO2含量增大, 表面低价钛氧化物和低价硅氧化物含量增大; 钛硅复合氧化物表面的浅表层为富氧层, 多余的氧可能来自化学吸附水. 复合结构不同导致表面各种价态的钛氧化物和硅氧化物含量不同. 这些结果表明溶胶凝胶法制得的钛硅纳米复合氧化物粉体表面为双层结构, 即第一层为富氧层, 第二层为SiOx/TiOy (x, y<2)层. 钛和硅的低价氧化物可能是由Ti4+和Si4+的热扩散引起的, 而这种热扩散可能与Ti4+和Si4+之间的强相互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4.
史盛华 《科学通报》2013,58(5-6):485-489
α-Fe2O3 (带隙2.2 eV) 和Zn2SnO4 (带隙3.6 eV)两者都是廉价的光电材料, 然而前者光生载流子复合效率较高, 后者只有在紫外光区有光电响应. 本文采用水热法制备了核壳结构的α-Fe2O3@Zn2SnO4复合材料, 利用X射线衍射(XRD)、场发射电子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及表面光电压谱(SPS)等分析手段进行材料结构、形貌和性能表征. 结果表明, 该核壳结构复合材料的光电响应比单一组分光电响应的强度和范围都有明显的改善. 该复合材料光电响应的改善, 与水热法制备的α-Fe2O3@Zn2SnO4核壳结构有关. α-Fe2O3与Zn2SnO4复合后Fe2p的结合能变化明显, 这可能有利于光生载流子分离.  相似文献   

5.
MnCo2O4 的电性能及其对SUS 430 金属连接体的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斌  孔永红  卢凤双  张建福  蒲健  李箭 《科学通报》2010,55(11):1055-1062
采用溶胶-凝胶工艺制备MnCo2O4  尖晶石, 研究其导电性能, 并探索MnCo2O4 涂层的最佳成膜工艺及其对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金属连接体SUS 430 中温氧化行为的影响. 利用XRD, SEM 及EDS 表征氧化物的相结构与微观形貌, 采用“四点法”测量MnCo2O4 尖晶石的电导率及涂层合金表面氧化膜的面比电阻(ASR). 结果表明, MnCo2O4  尖晶石具有优良的导电性能, 其中温电导率比MnCr2O4 尖晶石高约2 个数量级. 750°C 空气中的循环氧化动力学及 ASR 测试结果表明, 在还原气氛下煅烧成膜并随后在空气中预氧化为MnCo2O4 涂层成膜的最佳工艺, 能最大程度提升SUS 430 合金的抗氧化能力, 并改善其导电性能及黏附性. MnCo2O4 尖晶石为一潜在高性能SOFC 金属连接体涂层材料.  相似文献   

6.
自组装制备Fe3O4@Au复合纳米粒子用于固定化葡萄糖氧化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显祥  黄硕  单志  杨婉身 《科学通报》2009,54(4):430-435
用化学共沉淀法合成了6~12 nm的超顺磁性Fe3O4纳米晶体, 在室温下用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TES)对其表面氨基化, 然后加入Frens法合成的金溶胶, 自组装制备了磁性Fe3O4@Au复合纳米粒子. 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震动样品磁场计(VSM)等方法对合成的金磁微粒的表面形貌、光学、结构、磁性质等进行表征. 结果表明, 合成的金磁微粒粒径分布均匀, 在15~20 nm, 磁响应性好. 金磁微粒有超顺磁性和易与生物分子结合的特点, 以葡萄糖氧化酶(GOx)为模型, 详细研究了固定化酶条件及固定化酶的酶学性质. 固定化酶的最优条件为: Fe3O4:HAuCl4摩尔比为0.5:1, pH 5.5, 温度为28℃. 固定化后葡萄糖氧化酶耐热性提高, 保存时间延长, 且能在外部磁场下分离反复使用.  相似文献   

7.
NiO/TiO2纳米纤维的制备、表征及光催化性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桑蓉栎  崔志敏  王琳  邵长路 《科学通报》2009,54(10):1424-1428
采用静电纺丝和程序升温焙烧的方法制备了NiO/TiO2纳米复合光催化剂. 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拉曼光谱(Raman)、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 DRS)等测试技术对样品的结构与性能进行了表征, 并研究了该催化剂在可见光下对有机染料罗丹明B催化降解反应的活性. 结果表明, 合成的NiO/TiO2复合纳米材料尺寸均匀, 该催化剂相对于纯的TiO2具有更强的紫外光吸收性能, 煅烧温度为600℃时, NiO/TiO2的光催化活性最高. 而且, 该催化剂也可被循环使用, 这使得该复合光催化剂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在前期天然纳米-微米FeS2晶须研究基础上, 开展晶须微形貌观察研究. 发现不同时期生长FeS2晶须的密集程度、直径、表面微形貌有明显差别, 从早期到晚期晶须密集程度增加, 直径减小, 表面微形貌呈现出结瘤突出→表面粗糙→表面较光滑→表面平直、光洁的变化规律. 根据晶体生长理论、晶须形成的地质背景和地质作用方式, 分析讨论了耿庄FeS2晶须结晶生长时期生长界面稳定性及其变化过程. 认为晶须生长早期有负温度梯度和过冷出现, 晚期则是平稳的正温度梯度状态. 晶须生长时期组分浓度经历了早期极不均匀, 中期阶段相对均匀, 晚期较均匀的变化过程. 界面状态变化过程的总体趋势是由不稳定状态向稳定状态转变. 耿庄FeS2晶须微形貌是热液体系中温度、组分浓度、界面相稳定性的协同作用结果. 晶须微形貌不仅反映出晶须生长时期热液体系的物理、化学特点, 而且对界面相的稳定性特征反映特别明显, 记录了晶须生长界面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9.
按照一个统一的方法, 即以−24‰和−14‰作为纯C3和纯C4植被下表土总有机质碳同位素组成(δ13CTOC)的端元值, 利用来自环北太平洋地区的中国东部、澳大利亚以及北美大平原地区的表土δ13CTOC 数据, 估算了这3个区域现代植被中C3和C4植物的相对生物量贡献比例, 并和这3个区域相应的主要气候因素(年均温和年降水量)进行了对比, 进而探讨了现代植被中C3/C4植物相对丰度与气候条件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 温度条件对C4植物生物量贡献具有决定性影响; 然而, 即使温度条件满足C4植物生长的需要, 随着温度的进一步上升, 降水量应相应的下降, C4植物方能保持其优势地位. 这一结果与对现代C4植物种属地理分布调查获得的结论基本是一致的. 从而, 这一结果为上述区域过去地质历史时期C3/C4植物相对丰度变化记录的古环境解译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0.
功能化氧化石墨烯的靶向肿瘤成像与光热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达  周非凡  邢达 《科学通报》2013,58(7):586-592
整合素αvβ3是一种跨膜糖蛋白, 高表达于多种肿瘤细胞表面, 如人恶性胶质瘤(U87-MG). 它能够作为一类肿瘤标志物, 为肿瘤类型的诊断提供依据, 并为肿瘤治疗提供潜在作用靶点. 本文以人恶性胶质瘤细胞(U87-MG)为治疗模型, 利用靶向配体——整合素αvβ3单克隆抗体(integrin αvβ3 monoclonal antibody), 偶联新型纳米材料——氧化石墨烯(nano-graphene oxide, NGO), 构建成一种新型纳米探针(NGO-mAb-FITC)用于靶向成像及光热治疗. 这种纳米探针具有主动靶向功能, 可识别αvβ3阳性表达细胞U87-MG, 但不被αvβ3阴性表达的人乳腺癌细胞(MCF-7)摄取. 通过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共价修饰靶向配体, 使纳米探针(NGO-mAb-FITC)获得对肿瘤细胞的靶向成像作用. 同时, 利用氧化石墨烯在808 nm近红外激光照射下的光热转化性能, 使得特异性摄取NGO-mAb-FITC纳米探针的肿瘤细胞内部产生过高热(hyperthermia), 从而诱导肿瘤细胞热损伤及细胞凋亡. 实验结果表明, NGO-mAb-FITC能有效识别靶细胞, 为肿瘤诊断提供依据, 而利用氧化石墨烯的高光热转换性能, 为肿瘤治疗提供新途径, 并有望成为一种有潜力的新型靶向光热转换探针而用于肿瘤的成像诊断与光热治疗.  相似文献   

11.
张建灵  张兴旺  雷乐成 《科学通报》2008,53(12):1471-1474
为了实现利用可见光高效产氢, 研究开发了具有可见光响应的CdS/TiO2纳米管阵列光催化剂. 利用电化学阳极氧化法, 在0.15 mol/L NH4F和0.08 mol/L H2C2O4的电解液中用钛片制备TiO2纳米管阵列, 纳米管管径为80~100 nm, 管长约为550 nm; 在氨-硫脲体系中通过水浴化学池沉积将CdS纳米颗粒复合在TiO2纳米管上. 以300 W氙灯为光源, CdS/TiO2纳米管阵列(2×54 mm×100 mm)作为光阳极, 外加1.0 V槽电压, 0.1 mol/L Na2S和0.04 mol/L Na2SO3为电子给体, 光电产氢速率达到245.4 μL/(h·cm2), 表明CdS/TiO2纳米管阵列是一种有前景的光催化产氢材料.  相似文献   

12.
杨志平  李盼来  王志军  郭庆林  李旭 《科学通报》2009,54(13):1855-1859
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单一基质Ca10(Si2O7)3Cl2:Eu2+,Mn2+白色发光材料, 研究发现材料适于近紫外光激发, 发射高亮度的白色光. Eu2+发射中心形成峰值为426和523 nm的特征宽谱, 通过Eu2+向Mn2+的能量传递, 形成了峰值为585 nm的宽谱发射; 红、绿、蓝三色发射带叠加后, 在同一基质中实现了白光发射. 利用Dexter电多极相互作用的能量传递公式, 得出Ca10(Si2O7)3Cl2中Eu2+对Mn2+的能量传递属于电偶极-电偶极相互作用引起的共振能量传递. 利用InGaN管芯(370 nm)激发Ca10(Si2O7)3Cl2:Eu2+,Mn2+材料, 获得了很好的白光发射, 测得的色坐标为(x = 0.323, y = 0.327), 色温为5664 K, 显色指数为85%.  相似文献   

13.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研究了Cl与H2O共同吸附于Fe(100)晶面上的稳定几何结构与电子特性, 得出了Cl与H2O在Fe(100)晶面上的最稳定吸附位置、相应的能量关系及表面电子结构特性. 研究结果表明, Cl与H2O在Fe(100)晶面上的最稳定吸附位置为Cl在桥位, H2O在顶位; Cl的存在使Fe(100)/(H2O+Cl)共吸附体系能量升高, 表面功函数减小, H2O与Fe(100)表面夹角增大, 基底表层Fe原子有明显的弛豫与再构现象发生, O 2p轨道在-5 eV附近有明显肩峰, Fe 3d轨道在费米能级附近电子态密度显著改变. 研究从几何结构和表面电子特性两方面说明了有Cl存在时表层Fe原子更趋于不稳定而易于失去电子.  相似文献   

14.
利用以同步辐射光为激发光源的高分辨光电子能谱研究了NO2与Au(997)单晶表面的相互作用. 芯能级和价带光电子发射结果都表明170 K低温条件下, 低暴露量时NO2在Au(997)表面上发生分解, 形成NO(a)和O(a)的共吸附表面物种. 当样品在300 K退火时, NO(a)发生脱附, 而O(a)依然吸附在Au(997)表面上. 退火温度升至750 K时, 表面上O(a)的信号完全消失. 结果表明, 在超高真空条件下, 利用NO2的热分解是在Au(997)表面上制备原子氧吸附物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张俊豪  孔庆红  陆卫良  刘鹤 《科学通报》2009,54(11):1529-1533
在不使用表面活性剂的条件下, 以K3Fe(CN)6为铁源, 采用溶剂热合成技术, 于200℃反应24 h得到亚微球状的Fe3O4. 产物的物相、微观形貌、结构和表面元素状态分别采用X射线衍射仪、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 产物为面心立方结构、具有单分散性的Fe3O4亚微球, 平均直径为170 nm. 通过一系列对比实验研究了反应参数对产物的影响, 发现作为还原剂和溶剂的乙二醇在合成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此外, 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也对最终产物产生重要影响. 所得近单分散的Fe3O4亚微球在室温条件下的磁滞回线表现出铁磁行为, 其饱和磁化率为60.8 emu/g, 矫顽力为124.7 Oe.  相似文献   

16.
刘新荣  朱保庆  邵颖娅  杨新林 《科学通报》2009,54(21):3326-3330
有机物对CaCO3晶体生长的调控作用是其矿化机制与仿生制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红外吸收光谱仪和荧光分光光度计研究了低分子量肝素(heparin, HEP)对CaCl2/Na2CO3体系中CaCO3晶体形貌与结构的影响. 结果发现, 在纯水溶液中CaCO3为菱形方解石; HEP的加入促使CaCO3形貌与结构发生变化. 当HEP浓度达到2.5 mg/mL时, 可成功诱导CaCO3晶体取向生长并形成直径为1.5 ?m左右的球霰石型晶体. X射线衍射分析显示, HEP浓度为5和20 mg/mL时, 球霰石晶体含量分别为57.4%和64.9%. 这种HEP/CaCO3微球对HEP的包封率达到80%以上. 实验研究结果可以为探讨生物矿化机制和制备肝素功能化材料提供新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对磁控射频溅射法制备的Ag5In5Te47Sb33相变薄膜热致晶化的微观结构和光学性质的变化进行了研究 .沉积态薄膜为非晶态 ,其晶化温度为160℃.晶态薄膜中产生了立方晶态相AgInTe2 和AgSbTe2 及单质Sb ,220℃退火薄膜中AgSbTe2 相含量最大.晶态薄膜的反射率高于沉积态 ,并且220℃退火的晶态薄膜反射率最大.220℃退火薄膜为直径约30nm的球状AgSbTe2 相和短棒状Sb相.  相似文献   

18.
采用共沉淀法和sol-gel 法制备了Y2O3:Er3+, Y2O3:Er3+/Yb3+和Y2O3:Er3++TiO2 三种样品.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比表面积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及荧光光谱仪分析和测试了样品的表面形貌、比表面积、孔隙度、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室温下的荧光光谱. SEM 和TEM 测试表明共沉淀法制备的样品发光离子分散性很好; sol-gel 法制备的Y2O3:Er3++TiO2 表面分布着许多的介孔, 颗粒直径在10 nm 左右. 对3 种样品的孔径分布和表面积测试表明, Y2O3:Er3+和TiO2 复合后的性质不是两种物质性质的简单叠加, 其比表面积高达135.991 m2/g, 是纯Y2O3:Er3+的4.8 倍, 是纯Degussa P25 TiO2 的2.5 倍, 如此高的比表面积有利于提高TiO2 的光催化性能. 样品的荧光光谱显示其在388, 500 和570 nm 的可见光激发下分别对应在237, 395 和467 nm 处各有一个上转换发光峰.    相似文献   

19.
Al2O3 绝缘栅SiC MIS 结构基本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莉  杨银堂  马晓华 《科学通报》2011,56(11):822-827
采用原子层淀积(ALD)方法在4H-SiC(0001)8°N-/N+外延层上制备了超薄(~4 nm)Al2O3 绝缘栅高介电常数SiC MIS 电容. 通过对Al2O3 介质膜以及Al2O3/SiC 界面微结构和电学特性 分析表明, 实验所得Al2O3 介质膜具有较好的体特性和界面特性, Al2O3 薄膜的击穿电场为25 MV/cm, 并且在可以接受的界面态密度(2×1013 cm-2)下具有较小的栅泄漏电流(8 MV/cm 电场 下漏电流密度为1×10-3 A/cm-2). 电流-电压测试分析表明, 在FN 隧穿条件下, SiC/Al2O3 之间的 势垒高度为1.4 eV, 已达到制作SiC MISFET 器件的要求. 同时, 在整个栅压区域也受 Frenkel-Poole 和Schottky 机制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20.
用共沉淀的方法合成LiNi2/3Mn1/3O2层状结构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研究了原材料中锂源用量对产物中锂的含量、锂离子和镍离子的错位以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 通过调节锂源用量, 可以获得高有序度的样品, 当锂源用量为120%时, 经过600℃烧结3 h, 900℃下再烧结5 h, 产物中锂的含量接近理论计量比, 错位率可低至1.27%, 表现出很好的结构有序性, 在C/20倍率下, 首次充放电可达172 mAh/g. 进一步采用SiO2进行表面包覆改性, 可获得优异的循环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