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土壤微形态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土壤微形态学是土壤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它在上一世纪30年代建立以来,解决了土壤学中许多问题。我国在土壤微形态研究上起步较晚。但也取得了一些好的研究结果。本文从国内外土壤微形态学研究的进展,包括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及应用等进行评述。  相似文献   

2.
土壤质量评价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土壤质量是现代土壤学研究的核心,土壤质量评价是土壤质量研究的基础和重要内容之一。本文介绍和分析了土壤质量的概念及其与持续农业、持续环境的关系、土壤质量的评价方法、评价指标等方面的最新国际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黄土中古土壤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作者近年在古土壤研究方面取得的新进展,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黄土是冷干气候条件下发育的黄色古土壤,微弱的成壤作用和连续的风尘堆积更使其土壤剖面不清楚,黄土所属土壤订是灰钙土型,棕钙土型等新成土;其中红色古土壤的粘粒土胶膜是生物作用形成的,主要是植物根系在腐解过程中产生的,其主要粘土矿物为蒙脱石黄土地层中粘胶膜不能显示Fe2O3,Al2O3发生什么移动,不指示森林植被下淋溶性土壤的发育;  相似文献   

4.
解译土壤质量演变规律,确保土壤资源持续利用   总被引:41,自引:1,他引:41  
土壤质量演变机理及调控土壤质量相关技术的研究是国内现代土壤学研究的热点,也是各国政府非常关注的问题。土壤质量是土壤提供植物养分和生产生物物质的肥力质量;容纳、降解、净化各种污染物质促进生态平衡的环境质量;劝植物及人类安全的健康质量的综合量底。不继提高土训肥力质量是确保农业高产优质基础;努力改善土壤环境质量是确保土壤(水及空气)等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深入研究土壤健康质量的理论与相关技术是确保人畜安全和丰富健康的物质生活的重要途径之一。提高土壤质量是农业和伙在社会持续发展的需求。“土壤质量演变规律及土壤资源可持续利用”立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后的近两年中已取得了有价值的阶段性成果。  相似文献   

5.
团聚体稳定性是土壤结构的重要属性.国内外团聚体稳定性量化研究较少,而能够定量评估团聚体稳定性的系统也少.鉴于该研究现状,本文设计了一套土壤团聚体稳定性评估系统,它利用功率超声粉碎土水溶液中土壤团聚体,通过实时监测土水溶液温度和超声系统输入功率的变化,并根据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计算出土壤超声分散能量,进而确定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在实验室环境下对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Namoi和Narrabri的两种不同质地土样进行测量,其土壤分散能量分别为328和207 J·g-1,前者土壤结构更稳定.  相似文献   

6.
空间均化分层土壤入渗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通用Green-Ampt模型为基础,用概率密度函数和垂向分层分别描述了土壤饱和导水率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空间变异性,通过面积均化建立了宏观尺度上的空间均化分层土壤入渗模型(SAI模型).针对典型土壤入渗过程的数值实验表明了SAI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能够充分反映饱和导水率空间变异性对入渗的影响.分析表明在暴雨期土壤的平均入渗率随水平方向的变异性增强而减小,目前采用的垂向平均方法将低估入渗量.SAI模型本身包含了土壤的非均匀性,是一个宏观尺度的模型,在保持模型物理机理和参数物理意义的同时,有效避免了由于入渗模型非线性和土壤非均匀性引起的模型适用尺度和应用尺度不匹配问题,在空间均化水文模型中的初步应用表明,SAI模型可以用于宏观尺度水文或气象模型中暴雨期或者灌溉条件下的入渗模拟.  相似文献   

7.
土壤中农用化学物质的迁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土壤作为解决“人口-粮食-资源-环境”问题的中枢环节,研究土训中农用化学物质的迁移,可为解决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问题、促进持续农业的发提供科学的依据。本文对主要农用化学物质NO^-3-N和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进行了综述,并对农用化学物质在土 中近移模型及现存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土壤有机质及其研究方法综述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土壤有机质为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构成的重要部分,是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循环中的重要环节之一.综述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及其与土壤肥力的关系,分析了土壤有机质研究方法的历史、存在的问题及进展情况.森林凋落物、土壤生物及环境因素对土壤有机质含量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同时,土壤有机质又与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密不可分.近年来,科研学者在沿用经典测定方法的基础上,采用了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和同位素示踪等一些先进方法对土壤有机质性质进行研究,取得了引人注目的进展.但由于土壤有机质结构复杂,长期以来对土壤有机质的结构、反应及其转化仍未能完全认识清楚。  相似文献   

9.
熊野藻属(Kumanoa)是淡水红藻中基于rbcL和SSU基因序列建立的一个属,并进一步得到了cox1和UPA序列结果的支持,隶属于串珠藻目(Batrachospermales)。本文综述了熊野藻属系统分类及我国该属植物研究的研究进展,对其主要形态特征进行了界定。该属植物与串珠藻属植物形态结构相似,但果孢子体通常半球形,位于轮节中央,受精丝长度有限,果胞枝弯曲、扭曲或螺旋状,其细胞形状明显区别于营养细胞。分子数据显示其单独聚为一支,明显区别于串珠藻属的类群。中国淡水熊野藻属已记录的种类有10种。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对我国淡水熊野藻属进行深入系统的、多特征的分类研究是今后该属植物的主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微纳流体样品片上分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微流控技术的细胞或颗粒分离是样品前处理中的一个重要步骤,近些年在生物和化学分析中引起了极大关注,随着微纳米加工技术的发展,分离技术在片上实验室系统的微环境应用中得到快速发展.基于微流体细胞或颗粒的分选技术具有很多优点,包括减少了样品量、加速了样品处理速度、高灵敏度、高空间分辨率、成本低以及便携性等.本文介绍了当前最先进的基于连续微流体细胞或颗粒分选技术,从被动式与主动式分离两方面的典型实例详细阐述了各种分选原理及其在细胞或微颗粒分选中的应用,讨论了这些技术的主要指标,如分选标记、分辨率、效率以及处理量,同时讨论了各类在微流体下的微分离方法存在的缺点.微尺度下高效的微分离技术在实现片上实验室、现场微分析设备和家庭诊断中将会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引起了众多学者们的研究兴趣,能够促进微分离与检测和信号读取等集成于一体,形成一个便携式的诊疗设备.  相似文献   

11.
土壤系统分类中的基层分类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介绍了ST(soil taxonomy)制的土壤基层分类研究的发展与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土壤基层分类的研究方法与重点作较为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13.
14.
土壤疏水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壤疏水性是指水分不能或很难湿润土壤颗粒表面的物理现象。土壤疏水性研究不仅有助于合理评价疏水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而且能为当前水土流失问题的解决提供新思路。本文对国内外土壤疏水性研究现状进行总结,着重阐述了土壤疏水性及产生机理、影响因素、测定方法及水文效应,并结合存在问题展望未来的研究,以期为我国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根据国内外近20年来在纤维加筋土技术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主要对纤维加筋土的力学特性、变形特性、本构模型、动力特性及天然纤维加筋土应用技术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了介绍。研究发现,针对纤维加筋土的强度特性进行的大量研究均表明,加筋纤维能有效提高土体的抗剪、抗压、抗拉强度和承载力,降低膨胀土的胀缩性,而纤维含量、纤维长度及龄期是影响纤维加筋土强度和变形的主要因素;在动力特性方面,纤维加筋可以提高土体的动力学性能,但相关研究较少,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在本构模型方面,目前的模型主要用于预测纤维加筋土的抗剪强度,缺少能够完整描述纤维加筋土应力应变关系的本构模型。在天然纤维加筋土及其应用方面,由于是近年来才逐步开展的研究,尚缺少大范围的研究,理论还不完善。最后,对纤维加筋土研究现状进行了概括,并针对目前研究中的不足,提出了今后该领域的研究重点和方向,主要包括:开展大试样及大尺度模型试验、纤维加筋土的本构模型研究、纤维加筋土的动力学特性研究、纤维加筋特殊土研究、天然纤维加筋土的系统研究等。  相似文献   

16.
化学农药在土壤中残留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给人类健康带来的危害日益严重,土壤微生物在土壤残留农药降解中起着关键作用,利用微生物来降解农药可以保障土壤的健康发展.本文从土壤残留农药的种类、降解农药的微生物类群、微生物降解农药的机理、微生物降解的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且对土壤农药微生物降解的研究趋势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镉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重金属镉(Cd)及其复合污染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Cd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技术因其具有治理成本的低廉性、环境美学的兼容性和治理过程的原位性等优势,随之成为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技术.本文概述了Cd超积累植物的筛选及耐性机理与修复潜力的评价等方面的国内外进展,总结了Cd-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Cd-有机物复合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相关的重要工作,着重评述了Cd复合污染土壤的化学强化、农业生态强化及其它方法的研发现状,展望了这一领域今后的重点研究内容和重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土壤生态位及其应用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在生态位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土壤生态位的概念及类型,并认为,(1)生态入侵与物种对土壤生态位的竞争排斥作用密切相关;(2)土壤肥力是土壤生态位的表现形式;(3)土壤生态位是土壤与生物(尤其是植被)协同进化的产物; (4)土壤生态位理论对退化土壤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及生态农业建设均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