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0 毫秒
1.
美学应该关注人的存在,人的生存状况,美不过是人追求超越肉体自然生存状态的一种精神标识,美学只不过是对人的精神存在方式的一种诗性表达.美学是人的诗学.  相似文献   

2.
和:中国传统生态美学之境域构成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种美学追求,"和"应该是最根本的境域构成。它既不在此,也不在彼。可以说,"中和"原则就体现着中国生态美学所推崇的尚"和"精神。以"和谐"为核心的尚"和"精神,注重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紧密相连,认为人的生存与其他存在的关系是相亲相和、互济互生、平正调和的。显然,这实质上也就是以天人合一的和谐为基本内容的深沉生态美学意趣和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3.
“诗意”是中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重要美学范畴,对其具体内涵历来都不甚明了。本文从中外文学史上的一些文学、艺术创作活动的分析中得出了三点结论:一是创造诗意的途径:对人的性格(包括心境和意绪)与命运(包括环境、遭遇等)之间微妙关系的一种象征与暗示。二是诗意的美学内涵:蕴涵着有利于人类整体生存发展趋向的精神激励信息。三是诗意的美学效果:人类情感的土壤里生长出来的缤纷花朵,使人赏心悦目,感情激动。  相似文献   

4.
康德把审美判断的特征从“质”的契机上界定为“无利害关系的自由愉快”,其用意在于借助审美来抵制人的思想行为受“欲望”所支配,从而使人具有自己的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表明审美乃是“作为一个人的人”所不可缺少的一种精神需求。但这一思想从王国维把“美学”介绍到我国的那一天开始,就遭到我国美学界的曲解和误解,以致对“需要”与“欲望”不加区分、把“需要”也当作“欲望”来加以否定,从而造成我国现代美学研究领域的所谓“人生艺术化”而实际上却是与现实人生分离的一种高蹈的理论。由此,在区分“需要”与“欲望”这两个概念的基础上,可以看到美与“作为一个人的人”的生存活动的不可分离性,即美是人的生存的一种不可缺少的精神需求。  相似文献   

5.
中国当代美学在经历了重建实践本体和超越实践本体之后,似乎开始进入到对生态本体的构想之中。但目前的一些生态美学研究还具有过多的诗意想象成份,并时常陷入"人类中心"、"反人类中心"、信仰与科学等等的矛盾。生态美学否定实践和主体性的武断姿态,也使其面临关闭对人的存在进行深切理解的险途。人是感性的存在物,也是想象的、思索的、语言的、实践的存在物,最终是"关系的存在物"。"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最为原初和根本的,但它不是人类生存关系的整体和全部。人们无法忽视生态美学开启的新视野,但一种能够引导方向的美学无法离开人类整体生存活动的大关系和总基础。以存在为本体、以生态为视野的存在论美学或许能为试图突破认识论模式的中国当代美学开辟出一条可能的道路。  相似文献   

6.
在卡夫卡的作品中,主人公身上带有浓郁的“死亡意识”;到了库切的作品,则转变成了一种“沉默哲学”。它们都是在极限境遇下沉思人类生存状况的一种思考方式,在否定中肯定了人的存在意义,具备了典型的否定美学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21世纪,美学发展的前景是文化美学。从文化美学视野反思中西方古典美学的文化特征,对于美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认为:作为一种思辩美学,西方古典美学的终结,根源在于其文化母体内部包含个体认识与历史价值之间的矛盾;而中国古典美学则是一种古典形态的文化美学,它以人生存于其中的世界是如何存在的为基本问题,以“道”(气)、“有”、“无”、“情”、“景”、“和”及“象”等为基本范畴,形成完整的理论框架,这一古典文化美学源于老子、孔子、《易经》,成熟于王夫之、叶燮、终结于19-20世纪西方异质文化的介入。它的终结是21世纪文化美学的诞生必须付出的历史文化代价,它曾经存在的境界则是迎接21世纪文化美学诞生的一个神奇的预言!  相似文献   

8.
文学既是对人类生存困境的呈现,也是人类在生存困境中所进行的精神突围。在这种精神活动中,始终灌注着自由的理想。西方文学精神发展的历程表明,西方人文主要以“理性观照”和“神性启示”两种方式达成自由。“理性观照”是以人的实践活动来求得人的解放与自由,这有理性主义与物体主义两种表现形式;而“神性启示”则在关于人生存的追问中,将人放在超验语境中言说人的存在,它呈现为上帝启示信仰和精神超越两种形式。  相似文献   

9.
杨杨 《科技信息》2007,(9):139-139
●浅谈设计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创造合理的生存方式,在某种意义上说是设计人自身。而“人”是不同种族、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人,会形成不同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模式,设计师就要弄明白“人”的需求,包括物质的,更含精神的。设计师的设计一旦作为产品或者以其他形式进入社会和人的生活,首先它便具有了一种社会责任和义务,成为一种本质的承诺、一种可以依靠的精神和物质存在,这是设计存在和为人们接受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0.
运用生态批评理论来探讨长篇小说《红岩》中的自然世界,通过文本细读法,选取几组意向性存在的自然意象进行分析,来挖掘人(作者)的生存体验和生命经验是如何影响着人对审美想象中的自然事物的感知方式,进而探讨人对自然事物的感知经验与生命体验之间的互动关系,并以此尝试着解读小说中的生态美学思想内涵和"红岩精神"的文化蕴含。  相似文献   

11.
生态美学的哲学基础是生态中心主义。生态中心主义突破了以人类中心主义为核心价值理念的政治实践方式,塑造了一种新型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另一方面,生态中心主义的整体和谐思想又是对现代主体性美学内在逻辑的背弃与超越,指向人与自然、社会的审美生存之境,所以生态中心主义又是一种新型的生态审美观。因此,以生态中心主义为核心精神建构而成的生态美学必然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特征,它与当代中国的社会文化语境紧密契合。  相似文献   

12.
《野草》描述了两种生存状态危机,一是物质的,一是精神的;《野草》从正面表现了人要怎样生存,怎样活着,也从反面表现了人不能这样生存,这样“苟活”。  相似文献   

13.
自人类诞生以来,就理论而言,物质与精神本是齐头并进,然而在人实际的生存过程中,形而上的层面实则却时不时地陷入一种困境,荷尔德林的"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有时不免落入一种虚幻的追寻。因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人往往难以达到一种自由而"体贴"的人性存在,孕生于文革时期的样板戏《沙家浜》不失为一个生动的阐释。  相似文献   

14.
以京剧服饰艺术性的文本语境为出发点,从美术学角度出发,运用符号学分析方法,探寻了其作为一个符号系统,在色彩、图案、款式上的艺术特点、美学特征及规律.指出京剧服装是京剧舞台人物塑造的重要艺术手段,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种存在原则,一种精神实在,一种艺术美学,从而使人们可以更加深入了解京剧服饰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5.
董娜 《科技信息》2010,(2):207-207
人是一种特殊的存在。作为一种生存存在,人通过实践在改变世界的活动中展开、绽放和确证自己的本质。人的实践活动和对自己本质的确证是人生存在的全部内涵,构成了人基本的生存维度。而真正的文学永远是人的存在学,它必须表现人类存在的真实境况。  相似文献   

16.
亚伯拉罕.约书亚.海舍尔是20世纪最重要的犹太哲学家之一,他眼中的崇高,是希伯来伟大的精神元素,是事物比自身更伟大意义的一种无言的暗示。现代人更注重实用,却漠视崇高,这种实用主义生存观只能实现物质的富足却不能达到真正的幸福。重拾崇高能改善人的生存状况,从而向诗意栖居的生存理想靠近。海舍尔希望用崇高这种昔日智慧,医治现代人精神贫弱的痼疾,使现代人抛却庸碌,重归圣洁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7.
审美是一种人生态度,一种精神境界。审美精神与人文素质有相通性。美学在与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比较中,充分显示了对人成长的作用。在特别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审美教育无疑是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文学是人学”的角度梳理当代文学50年的发展,认为当代文学所表现的人经历了这么几个阶段:政治性(神性)的人;真善美的人;非理性的假丑恶的人;日常生存中的俗人;感性欲望中沉浮的人。与此相应,当代文学的审美风尚也依次发生了这样的嬗变:政治伦理美学、人性论美学、审丑的现代主义美学、生存论美学、感性美学。当代文学审美风尚的变化是对人的认识的变化差不多同步进行的。对人的认识的更新,是新的审美表现方式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19.
生态美学与诗性智慧的现代复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美学虽作为一个时代课题而提出,但在逻辑上表达的却是美学研究回归自身,是诗性智慧在文明时代中真正的复活。生态美学研究在学理上的可能,主要奠基于这样两个方面:从思维方式角度讲,它根源于与理性智慧截然不同的诗性智慧;从精神—实践方式的角度讲,它根源于与人的种属尺度截然不同的审美建造尺度。就生态美学的实践意义而言,它意味着一种真正的审美建造方式,为一种全新的人自身再生产方式提供了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20.
艺术美学不只是一门人文学科,它还是一种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是一种植根于生命的本源、源于生命的最深处的人生情怀和生命精神。中华美学精神以追求至真、至善、至美以及相互间的和谐统一为本质属性,阐扬和追求中华美学精神,必将成为艺术美学核心的价值所在。在艺术美学教学中,既要对中华美学精神的理论品质进行梳理和阐扬,又要以审美的方式传播和彰显真善美的力量和价值追求。笔者在梳理中华美学精神的宏阔内涵、比较艺术美学与中华美学精神关系的基础上,从审美价值层面宏观上观照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指出中国艺术是艺术家追求自我生命和宇宙普遍生命的和谐统一,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就是以生命为本体的最高真实的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