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以岩心观察、测井曲线分析以及室内试验分析为基础,开展单井相、测井相、平面相等分析,对研究区馆陶组沉积微相类型、展布特征及其演化规律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研究.研究表明:研究区以辫状河和曲流河沉积为主,主要发育心滩、道间滩地、道间洼地、边滩、天然堤、决口扇、河漫滩等沉积微相类型;受基准面升降与沉积物供应的作用,该区河流相砂体自下而上演化大致经历了辫状河繁盛发育期、辫-曲共存发育期、曲流河繁盛发育期以及辫状河发育期4个阶段.  相似文献   

2.
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和沉积学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岩心、录井、测井及地震资料,对饶阳凹陷馆陶组层序地层和沉积相进行研究,综合分析层序地层格架下的砂体展布、储盖组合与油气分布。结果表明:馆陶组可划分为1个长期旋回、3个中期旋回与7个短期旋回;馆陶组底部两短期旋回中发育辫状河沉积,其余地层为曲流河沉积,受控于物源方向、古地貌及断裂体系,河道砂体呈近源粗带、远源细带、北北东向弯曲展布的特点;馆陶组划分为Ng3-(3+2)/Ng3-1、Ng2-2/Ng2-1及Ng1/Nm底部泥岩3套储盖组合;断层纵向输导能力强、储盖组合配置良好的留路构造带为饶阳凹陷馆陶组的有利勘探区。  相似文献   

3.
王新峰 《科技信息》2011,(14):308-308
经过多年的钻井、地质分析等得知,胜利油田砂砾岩体油藏主要分布于北部陡坡带。这些构造部位古地形陡峭,沉积发育了由陡坡断阶控制形成的岩性油气藏。这些构造部位所完钻的探井均在砂砾岩体储层中见到良好的油气显示,并获得工业油气流。目前,这类油气藏在油气勘探开发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但由于砂砾岩体特殊的成因及沉积类型,使得砂砾岩体岩性复杂,非均质性强,且由于地层埋藏深,地震资料上识别困难,油气识别也相对困难,不利于油气藏勘探开发。测井资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储层的岩性,所含的流体性质,因而对测井资料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河南科学》2017,(1):121-127
综合岩心资料、薄片资料、压汞资料、物性资料等多种资料,对饶阳凹陷留西地区东北部沙三段低渗储层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研究区沙三段砂岩储层岩石类型以岩屑质长石细砂岩、长石细砂岩为主,岩石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中等,反映近物源的特征.通过薄片资料、分析化验资料,认为研究区沙三段储层主要经历了压实、胶结、交代及溶解等成岩作用,孔隙组合类型以残余原生粒间孔、次生粒间孔和粒内溶孔为主.根据物性资料,显示研究区储层多以中-低孔、低渗为特征.研究区储层平均埋藏3175 m,受沉积作用、成岩作用的双重控制,孔隙发育较差,储层致密,是造成沙三段砂岩低孔、低渗的主要原因.进一步研究表明沉积作用是储层低渗主控因素,影响储层原始物性;成岩作用中压实作用起主导作用,胶结作用进一步破坏物性,溶蚀作用改善储层物性,特别体现在沙三底部因溶蚀作用形成大量次生孔隙,使得物性优于其他小层砂体.  相似文献   

5.
东营凹陷滨县凸起南坡砂砾岩体成因模式与成藏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现代沉积学和油气成藏动力学理论和新方法 ,探讨了东营凹陷西北部陡坡带沙三、沙四段砂砾岩扇体成因模式、分布规律和油气成藏机理 ,对砾岩扇体油气藏分布规律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表明 ,沙三、沙四段主要发育扇三角洲砂砾岩扇体 ,受边界断裂活动强度和古隆起的双重控制 ,砂砾岩扇体沿滨县凸起南坡平行走向呈带状分布并遵循沟扇对应关系 ,以物源近、规模小为特点 ,扇体自下而上发育强度依次减弱。扇三角洲砂砾岩体大都伸入到烃源岩丰富的湖相暗色泥岩中 ,富含油气 ,油气成藏具有分带性。低台阶以断鼻、滚动背斜油气藏为主 ;中台阶以断块岩性油气藏为主 ;高台阶则以岩性地层油气藏为主  相似文献   

6.
东营凹陷滨县凸起南坡砂砾岩体成因模式与成藏规律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应用现代沉积学和油气成藏动力学理论和新方法,探讨了东营凹陷西北部陡坡带沙三、沙四段砂砾岩扇体成因模式、分布规律和油气成藏机理,对砾岩扇体油气藏分布规律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表明,沙三、沙四段主要发育扇三角洲砂砾岩扇体,受边界断裂活动强度和古隆起的双重控制,砂砾岩扇体沿滨县凸起南坡平行走向呈带状分布并遵循沟扇对应关系,以物源近、规模小为特点,扇体自下而上发育强度依次减弱。扇三角洲砂砾岩体大都伸入到烃源岩丰富的湖相暗色泥岩中,富含油气,油气成藏具有分带性。低台阶以断鼻、滚动背斜油气藏为主;中台阶以断块-岩性油气藏为主;高台阶则以岩性-地层油气藏为主。  相似文献   

7.
8.
东营凹陷盐家油田砂砾岩体为快速堆积而成的近岸水下扇沉积,内部结构复杂,岩性多样复杂,利用常规测井资料识别岩性困难,岩性识别为制约该地区勘探开发的难题之一。从岩心观察描述入手、在岩性、物性、电性、含油性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岩心、成像资料精确标定常规测井资料,建立了一整套识别砂砾岩储集层岩性的方法和标准。该方法能有效识别岩性,在胜利盐家油田首次引进并使用该方法就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与岩心对比吻合率达90%。该方法对类似油气藏研究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蚌湖向斜带位于潜江凹陷中部,其潜江组普遍发育超压系统.综合超压成因机理的各种分析方法,基于测井曲线特征和烃源岩成熟度特征,从压实不均衡和生烃作用两方面对蚌湖地区的超压成因机理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在超压段泥岩声波时差曲线偏离正常压实线,其拐点深度为2150~3180 m,蚌湖地区储层实测超压顶界面深度约为2200 m,在埋深较浅地区,超压成因以不均衡压实作用为主,在埋深较大地区,超压成因为不均衡压实和生烃共同作用;2超压顶界面埋深与生烃门限表现出较好的一致性,在2200 m深度其镜质体反射率Ro值为0.55%,说明生烃作用对蚌湖地区超压的发育亦具有一定的贡献,由此认为,压实不均衡和生烃增压作用是蚌湖地区超压发育的主要机理.  相似文献   

10.
饶阳凹陷洼槽区地层压力特征及成因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地层压力实测数据和地层压力模拟计算,对饶阳凹陷洼槽区的地层压力分布特征及其成因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饶阳凹陷洼槽区古近系普遍发育超压;纵向上,存在东营组、沙一段和沙三段三套超压层系;可划分为单超压结构和双超压结构,其中双超压结构可细分为上强下弱、上弱下强和上下均势3种类型;平面上,超压中心与洼槽沉积中心相吻合,河间和留西洼槽超压幅度最大;从沙三段到沙一段,南部洼槽区超压规模明显减小,北部洼槽区超压规模略增,超压中心具有从南到北的迁移性;东营组超压成因机制主要为欠压实作用,沙一段和沙三段的超压成因机制为生烃作用与欠压实作用的混合增压机制;由于欠压实与生烃两者对超压的贡献比例差异,造就了研究区多种超压结构并存的现状,并影响了油气的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11.
于景强 《科技信息》2013,(23):488-488,489
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具有山高坡陡、沟梁相间的地貌特征。早在第三纪沉积时期,由于控盆断层在不同区域上活动的差异性形成了不同的基底特征,其上发育了多期成因各异的砂砾岩扇体。本文应用层序地层学的研究思路,分析了砂砾岩体层序发育的影响因素,明确了砂砾岩体不同阶段的层序发育规律,并建立了盐家地区退积式和利津地区进积退积叠覆式两种沉积模式。该项研究对指导砂砾岩体的期次划分以及有效储层的预测等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四川盆地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底部界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底部界线划分问题,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四川盆地及周缘地区的野外剖面和
钻井岩芯的宏观与微观观察以及对录井、测井、分析化验等资料的分析,发现龙马溪组底部界线上下地层具有以下特
征上的差异:五峰组顶部灰质含量较高,腕足类化石丰富,测井曲线上表现为低伽马高电阻率,TOC 值较低,矿物组分
中方解石含量较高;而龙马溪组底部不含灰质,不含腕足类化石,笔石化石丰富,测井曲线上呈高伽马低电阻率,高黏
土和石英含量,TOC 出现峰值。研究认为检测灰质含量和对比电测曲线是现场划分龙马溪组底界最快捷和准确的方
法,能为四川盆地龙马溪组页岩气勘探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本文针对沾化凹陷南部三合村地区馆陶组油气成藏认识不清这一制约勘探的主要问题,对油气成藏规律展开了系统研究。通过油藏解剖明确油气藏的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对油气成藏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认为油源断层活动强度控制油气运移起始点,微幅构造脊控制油气平面运移路径,储盖组合影响油气富集程度。最后总结三合村地区馆陶组油气成藏模式为它源阶梯式侧向运移浅层成藏。  相似文献   

14.
胜利油田沾车地区馆陶组地层速度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应用统计分析的方法研究了井筒规则条件下胜利油田馆陶组各种岩性的声波时差分布规律,从岩石结构角度分析了馆陶组各种岩性速度变化的原因。利用高密度钻井液资料对沾车地区馆陶组储层与围岩的速度分布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沾车地区馆陶组砂岩的地层速度高子泥岩,泥质砂岩、砂质泥岩的地层速度高子砂岩,围岩与储层速度分布主要有7种类型。同时指出,用地震资料、测井资料进行砂体追踪时,在负极性显示剖面上,在不考虑岩石密度的情况下,如果上围岩是高速体,则与下部储层的反射对应为波谷,如果上围岩为低速体,则与下部储层对应的反射为波峰;如果围岩的速度与储层相等,则可能有砂体而无反射;如果岩性均为泥岩但其中某段泥岩含砂,在地展剖面上亦可形成反射界面,但钻井剖面上并没有储层显示。  相似文献   

15.
伴随能源结构调整及“双碳”目标的推进,地热资源的勘探开发逐渐成为热点。通过地质资料整理、地温梯度计算、热储厚度解释、水质分析及采灌数值模拟等方法,探讨了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X平台馆陶组地热地质条件,明确了地热资源潜力。研究表明,研究区馆陶组热储岩性以砂岩为主,砂地比介于36.5~54.9%之间;层顶界埋深在2160m~2340m之间,底界埋深在2880m~2996m之间,热储层有效厚度在223.4m~349.6m;热储层孔隙度介于11.4%~39.0%之间,渗透率平均为348.8×10-3μm2;地层温度介于80.8℃~95.6℃。热储资源量为10.683×1018J,折合标准煤约3.65亿吨;在流量为120m3/h的采灌平衡的条件下,得出地热水开采稳产30年的采灌井合理间距为400m。研究结果为我国含油气盆地的中深层水热型地热资源勘探开采提供了有效借鉴。  相似文献   

16.
胜利油田罗家地区砂砾岩体具有多种岩性并存、成分复杂的特点。在缺少成像及特殊测井资料的情况下 ,以岩心、岩相分析结果为依据 ,对比了各种岩相的地质特征 ,总结了常规测井资料在砾岩沉积体中反映出的特殊的响应特征。用多测井参数交会法划分出砾岩相、砂岩相和泥岩相 ,用多元统计分析法划分测井相 ,建立了测井相与岩心、岩相的对应关系。赋予测井相与岩心资料类似的岩石结构特征 ,将砾岩进一步划分为颗粒支撑砾岩、杂基支撑砾岩、混合支撑砾岩 ,这有助于准确地划分储集层和非储集层。应用砂砾岩体岩相分析方法在计算机上处理了研究区内 4口取心井的资料 ,其处理结果与岩心剖面对比分析 ,符合率达到 87.5 %。这说明该方法可以在该区未取心井中应用。将研究区内 6 7口井的测井资料解释结果用于划分储集层和确定沉积相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罗家地区砂砾岩体岩相特征及其分析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胜利油田罗家地区砂砾岩体具有多种岩性并存、成分复杂的特点。在缺少成像及特殊测井资料的情况下,以岩心、岩相分析结果为依据,对比了各种岩相的地质特征,总结了常规测井资料在砾岩沉积体中反映出的特殊的响应特征。用多测井参数交会法划分出砾岩相、砂岩相和泥岩相,用多元统计分析法划分测井相,建立了测井相与岩心、岩相的对应关系。赋予测井相与岩心资料类似的岩石结构特征,将砾岩进一步划分为颗粒支撑砾岩、杂基支撑砾岩、混合支撑砾岩,这有助于准确地划分储集层和非储集层。应用砂砾岩体岩相分析方法在计算机上处理了研究区内4口取心井的资料,其处理结果与岩心剖面对比分析,符合率达到87.5%。这说明该方法可以在该区未取心井中应用。将研究区内67口井的测井资料解释结果用于划分储集层和确定沉积相,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廊固凹陷陡坡带古近系砂砾岩体控制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廊固凹陷陡坡带砂砾岩体在纵、横向迁移变化快,非均质性强,勘探难度大.通过18口井541 m岩心的系统观察、156口井测井序列的建立、1 km×1 km三维地震测网密度的地震相识别,认为是典型的近岸水下扇沉积体系,并详细分析了该沉积体系的相带展布特征.砂砾岩体总体趋势为向上厚度减薄、层数减少,共识别出五期扇体,多呈条带状沿大兴断层断面分布.由于整体沉积背景的欠补偿沉积特征,每期之间发育有稳定的暗色泥岩段.该近岸水下扇的形成受大兴断层、古构造、古气候、古地形以及物源供给等多种因素的控制,其中湖平面变化特点、大兴断层的分段活动以及特殊的物源供给背景三个因素的匹配对近岸水下扇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第二、第三期扇体扇中分布范围广,储集条件好,是开发的有利目标.  相似文献   

19.
应用统计分析的方法研究了井筒规则条件下胜利油田馆陶组各种岩性的声波时差分布规律 ,从岩石结构角度分析了馆陶组各种岩性速度变化的原因。利用高密度钻井液资料对沾车地区馆陶组储层与围岩的速度分布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沾车地区馆陶组砂岩的地层速度高于泥岩 ,泥质砂岩、砂质泥岩的地层速度高于砂岩 ,围岩与储层速度分布主要有 7种类型。同时指出 ,用地震资料、测井资料进行砂体追踪时 ,在负极性显示剖面上 ,在不考虑岩石密度的情况下 ,如果上围岩是高速体 ,则与下部储层的反射对应为波谷 ;如果上围岩为低速体 ,则与下部储层对应的反射为波峰 ;如果围岩的速度与储层相等 ,则可能有砂体而无反射 ;如果岩性均为泥岩但其中某段泥岩含砂 ,在地震剖面上亦可形成反射界面 ,但钻井剖面上并没有储层显示。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饶阳凹陷大王庄地区特殊岩性段和其下的大套地震视为“近均质体”的砂泥岩层段进行了岩性组合分析和测井相分析,并进而利用波形特征研究和圈定了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发育区,指出了有利的勘探相带。同时,对该套层系的研究方法进行了初步探索和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