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南斜坡(玛南斜坡)二叠系风城组岩性勘探取得突破,烃源岩、储集岩等油气成藏条件需重新认识,岩性油藏带试油获纯油层主控因素亟待查明。针对以上问题,对近年探井开展了地球化学及沉积储层分析测试,综合录井、测井及地震资料,取得了以下认识:1)新钻井在风城组扇三角洲外前缘相带钻遇一定厚度的Ⅱ型成熟好烃源岩,揭示了玛南斜坡同样发育风城组烃源岩。2)风城组扇三角洲平原相带发育块状砂砾岩,泥岩盖层欠发育,扇三角洲前缘相带发育泥岩盖层,研究区储集岩均为特低孔、特低渗储层。3)划分了4个成藏带,扇三角洲平原油藏带为高部位块状砂砾岩,下倾方向“水带”成因为平原相油藏带不整合盖层封堵不严,扇三角洲内前缘油藏带纯油层受局部泥岩盖层发育控制,扇三角洲外前缘油藏带泥岩盖层普遍发育,更加有利,由此优选了289 km2勘探有利区,指导后续勘探部署。  相似文献   

2.
查干凹陷是中生代的沉积凹陷,巴音戈壁组二段是主力生烃层段,扇三角洲环凹分布,但扇三角洲沉积粒度
粗、相变快、物性差,储层有效性是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针对有效储层的形成机制和分布,开展了沉积相、成岩作
用、储层预测等方面的研究。认为,扇三角洲不同相带储集物性差别较大,平原相砂砾岩杂基含量高、分选差,储层致
密;外前缘相岩石粒度偏细,水动力弱,泥质含量高,储层物性较差;扇三角洲内前缘分流河道微相岩石多为细砾岩、
粗砂岩,分选较好,泥质含量较低,成岩早期的钙质胶结作用对压实起到抑制作用,为后期溶蚀作用创造了条件,碱性
沉积环境及其储层的成岩演化史有利于形成溶蚀孔隙。油气成藏具有扇三角洲前缘储-平原封堵-源内近距离运
移-构造背景控藏的特点。在上述认识基础上,优选乌力吉构造带重点解剖,在扇三角洲前缘钻探获得突破。  相似文献   

3.
鄂北杭锦旗地区太原组沉积微相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究杭锦旗地区太原组沉积特征和砂体展布规律.方法 在岩心观察的基础上,分析太原组的岩性、结构、构造特征,结合测井相资料,研究储集层沉积特征和相带展布规律,指出有利储集相带和暗色泥岩展布特征.结果 太原组发育扇三角洲和障壁海岸沉积.扇三角洲进一步划分为扇三角洲平原、扇三角洲前缘和前扇三角洲亚相;障壁海岸体系主要为潮坪沉积.结论 有利储集砂体主要为扇三角洲平原辫状分流河道及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分布受沉积特征控制.  相似文献   

4.
东营凹陷盐斜229地区沙四上亚段埋深大于3 700 m近岸水下扇砂砾岩储层中发育大规模水层,与前期建立的"扇根封堵、扇中富集、扇缘疏导,中深层非油即干"的油气成藏理论矛盾。针对这一问题,通过地震剖面以及油藏剖面解释,综合运用薄片鉴定、阴极发光分析及荧光薄片观察等技术方法,对砂砾岩体的坡度、油水层展布、储集空间、成岩作用特征及差异性开展系统研究,总结砂砾岩油藏成藏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储层以原生孔隙为主;碳酸盐胶结作用是主要的成岩事件。油层、水层和干层的储层特征存在差异,油层原生孔隙发育,碳酸盐胶结物含量少,以白云石胶结为主;水层及干层孔隙不发育,碳酸盐胶结物含量高,以铁白云石胶结为主。砂砾岩体的坡度控制早期石油充注的范围,早期石油充注抑制压实作用和晚期碳酸盐胶结作用,早期石油充注范围及运移路径决定晚期石油优先聚集区域。未发生早期石油充注的近泥岩部位碳酸盐胶结壳阻止晚期油充注,导致深层扇中发育大量水层。  相似文献   

5.
探讨渤海海域南部浅层稠油区原地与异地降解气藏差异成藏模式。基于天然气成分、同位素组成、包裹体均一温度、综合断裂分析、油气充注运移模拟等方法,研究了浅层天然气的成因,分析了浅层油气充注门限和充注段,模拟了油气充注运移过程。结果表明浅层稠油区存在原地降解气藏与异地降解气藏。原地降解气藏的气源主要来自于垂向降解源;异地降解气藏气源主要来自于侧向降解源。原地降解气藏对预测周边油藏具有非常重要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通过岩心观察、铸体薄片鉴定、物性分析、现场录井、测井和地震资料,分析川东北元坝地区珍珠冲段的沉积环境和储层特征。元坝地区珍珠冲段为扇三角洲环境,主要发育扇三角洲平原和前缘亚相,受印支期晚幕造山带抬升影响,物缘供给充分,扇三角洲平原在研究区内广泛发育,仅在西南部发育小范围的前缘沉积,前扇三角洲在研究区内不发育。珍珠冲段储层属于低孔低渗致密型,孔渗关系匹配较好,局部受裂缝影响出现在孔隙度不高的情况下渗透率成倍增大的情况。原生粒间孔、粒间和粒内溶孔等有效储集空间类型在珍珠冲段下部的砂砾岩河道微相中十分发育,其中裂缝发育极大地提高了储层的储集性能,所以河道微相展布区、裂缝发育带的叠合区域即为相对优质储层发育区。珍珠冲段沉积作用对储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孔隙、裂缝发育两个方面,不仅对储层起到先天性的控制作用,也是后期裂缝发育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7.
鲁克沁构造带稠油成藏机制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吐哈盆地台南凹陷鲁克沁构造带中的北西走向断层受挤压强烈,封闭性好;而北东走向断层封闭性差,常成为油气运移的良好通道。由于本区断块圈闭的有效性差,故不具备大规模聚集稀油的条件,但对稠变到一定程度的稠油能起较好的封堵作用。鲁克沁构造带高粘重质油的形成是原油运移和成藏阶段双重稠变作用的结果,并且油气的聚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原油的逐渐稠变,所需要的封堵条件逐渐降低,油气的聚集过程才趋于稳定。鲁克沁构造带构造后期变革主要表现在构造幅度的增大,而未发生强烈的断裂作用,因此,前侏罗系油藏得以完好地保存。  相似文献   

8.
吐哈盆地台南凹陷鲁克沁构造带中的北西走向断层受挤压强烈 ,封闭性好 ;而北东走向断层封闭性差 ,常成为油气运移的良好通道。由于本区断块圈闭的有效性差 ,故不具备大规模聚集稀油的条件 ,但对稠变到一定程度的稠油能起较好的封堵作用。鲁克沁构造带高粘重质油的形成是原油运移和成藏阶段双重稠变作用的结果 ,并且油气的聚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原油的逐渐稠变 ,所需要的封堵条件逐渐降低 ,油气的聚集过程才趋于稳定。鲁克沁构造带构造后期变革主要表现在构造幅度的增大 ,而未发生强烈的断裂作用 ,因此 ,前侏罗系油藏得以完好地保存  相似文献   

9.
塔南凹陷下白垩统铜钵庙组-大磨拐河组沉积相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塔南凹陷下白垩统砂体沉积厚度大,分布广泛,是含油气的重要储层。根据测井、岩心观察和3D地震资料分析,认为塔南凹陷下白垩统发育扇三角洲、近岸水下扇和三角洲沉积相。其中,铜钵庙组主要发育扇三角洲沉积,根据扇三角洲的岩性、沉积层序和形态进一步划分为扇三角洲平原、扇三角洲前缘和前扇三角洲3个亚相带。南屯组发育近岸水下扇沉积,可细分为内扇、中扇和外扇三个亚相。大磨拐河组发育三角洲沉积,本区缺失三角洲平原相,只见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亚相。  相似文献   

10.
王156油藏孔一下三砂组超覆型油层的钻遇标志着东营凹陷南坡东部孔店组地层油藏的突破。在钻井、地震和地化研究基础上,分析了王156油藏的原油、储层、油源、输导体系等特征,通过对不整合类型、超覆坡折带角度、沉积特征和侧向封堵性等控藏因素分析,认为王156为超覆型油藏,有利储集相带为滩坝和漫湖三角洲前缘砂体,有利坡折带角度为15°~30°,有利遮挡层为泥岩、砂质泥岩和凝灰岩。  相似文献   

11.
东营凹陷胜坨地区沙河街组沉积体系及其油气源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古近系沙河街组是东营凹陷胜坨地区最重要的储集层段.利用岩心观察、扫描电镜、岩心分析化验资料和地震资料对胜坨地区古近系沙河街组沉积特征及其油气源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发育不同成因类型的砂砾岩群体,在平面上沿胜坨北部陡坡带呈裙带状分布,优质储层主要发育在中扇辫状水道砂体中.胜坨地区各类砂砾岩扇体油藏受断裂活动和生烃系统的双重控制,形成了在平面上由下降盘、断裂带到上升盘依次分布岩性油气藏、构造油气藏、地层型油气藏.油源对比结果表明,深层沙四段岩性油气藏和部分沙三中-上构造-岩性油气藏中的原油来自于沙四段成熟烃源岩.胜北断层上升盘的地层油藏中,以低成熟稠油为主,生物标志物体现出沙三上烃源岩特征;在下降盘沙三段储层中的原油来自沙三下烃源岩,中-浅层(沙三中-沙二)有大量原油来自于沙三和沙四段烃源岩的成熟混源油.油气主要的运移通道是储集性砂体和断层.  相似文献   

12.
注空气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已经在国外多种油藏和各种地质条件下得到了成功应用,其特点是操作成本低、注入能力强、驱油效率高、储量动用程度大。系统介绍了国外注空气开发稀油油藏、稠油油藏、沥青质油藏的成功实例以及我国油藏注空气开发的技术现状,分析了注空气技术的机理、提高采收率效果及成功应用的关键因素,对我国各类适合注空气的油藏开发调整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古近系沙河街组是东营凹陷胜坨地区最重要的储集层段。利用岩心观察、扫描电镜、岩心分析化验资料和地震资料对胜坨地区古近系沙河街组沉积特征及其油气源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发育不同成因类型的砂砾岩群体,在平面上沿胜坨北部陡坡带呈裙带状分布,优质储层主要发育在中扇辫状水道砂体中。胜坨地区各类砂砾岩扇体油藏受断裂活动和生烃系统的双重控制,形成了在平面上由下降盘、断裂带到上升盘依次分布岩性油气藏、构造油气藏、地层型油气藏。油源对比结果表明,深层沙四段岩性油气藏和部分沙三中-上构造-岩性油气藏中的原油来自于沙四段成熟烃源岩。胜北断层上升盘的地层油藏中,以低成熟稠油为主,生物标志物体现出沙三上烃源岩特征;在下降盘沙三段储层中的原油来自沙三下烃源岩,中-浅层(沙三中-沙二)有大量原油来自于沙三和沙四段烃源岩的成熟混源油。油气主要的运移通道是储集性砂体和断层。  相似文献   

14.
朱志国  段晓燕  郭红 《科技信息》2013,(23):492-492
本文通过对取芯井的岩芯观察分析,认为白庙地区沙三段为扇三角洲沉积,主要发育四种沉积亚相、扇三角洲前缘亚相、前扇三角洲亚相、重力流滑塌亚相、浊积扇亚相、缺少扇三角洲平原部分沉积。  相似文献   

15.
针对常规水驱开发稠油油藏效果较差的问题,提出了顶部注水水平井侧向重力水驱技术。在水平井注水室内评价实验基础上,分别从纵向和平面上分析了稠油油藏水平井侧向重力水驱的驱油机理,认为侧向重力水驱技术能够充分利用注入水和底水能量,提高油藏纵向动用程度,同时加大油藏的水驱波及系数和局部驱油效率。以某底水稠油油藏为概念模型,对水平井侧向重力水驱注采井网和生产层位进行了优化研究,得到最优的注采井网形式、注采井距和水平段走向,获得不同底水体积大小和韵律特征下生产井无因次避射高度优化图版和无因次射孔井段长度优化图版。为指导同类油藏实施水平井侧向重力水驱井网设计和纵向射孔层段设计提供了标准和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不同沉积特征对储层发育的影响,利用测井、录井、分析化验资料以及岩心观察,通过点、线、面沉积相综合分析对比,确定研究区内存在三种沉积亚相扇三角洲前缘、扇三角洲平原、前三角洲。通过对比岩性、电性及沉积特征,进一步识别划分出九种沉积微相。对研究区内扇三角洲各沉积微相的沉积特征、纵横向展布规律进行研究,统计受沉积微相控制的储集层孔隙度、渗透率等物性数据,并结合各沉积微相的含油气性特征,指出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及河口沙坝微相储集物性最好,并聚集了69.8%的的油气,为最有利的油气聚集微相。前缘席状砂微相、沙坝微相、沙滩微相及碳酸盐岩滩微相储集物性较好,属于中孔-中渗储层,为研究区的重要油气聚集微相。在前人确定研究区为扇三角洲沉积的基础上,将研究区内沉积相进一步划分至亚相与微相,并分析了不同亚相控制下的储层物性及含油性,为扇三角洲型油气勘探开发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针对白音查干凹陷储层研究的薄弱环节,应用储层地质学理论及方法,依据岩心、录井、测井和分析化验资料,对白音查干凹陷主力油层下白垩统腾格尔组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孔隙类型、孔隙结构以及物性特征进行分析,研究了储层物性的控制因素。结果表明,腾格尔组储层物性的优劣明显受控于沉积相带的展布,优质储层物性发育于扇三角洲前缘、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中的河口坝微相、水下分流河道微相、远砂坝微相等沉积相带;成岩作用是控制腾格尔组储层物性的次要因素,其中压实作用使储层物性变差明显,胶结作用的影响表现为双重性,而溶蚀作用具有建设性。研究揭示,优质储层分布与有利沉积相带展布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8.
胜利油田郑364块稠油油藏由于层薄、油稠的特点,部分油藏进行蒸汽驱具有较大风险性。随着蒸汽吞吐轮次的增加,近井地带含油饱和度不断降低,开发效果变差。研究在稠油油藏注蒸汽开发以及转热水驱开发机理分析基础上,利用物理模拟研究了稠油油藏注蒸汽开发后转不同温度热水驱的驱油效率。通过对郑364块稠油油藏储层物性的分析,建立反映该稠油油藏特征的数值模拟模型。对其注蒸汽转热水驱的可行性进行了筛选研究。建立了考虑油藏渗透率、有效厚度和剩余油可动储量丰度的蒸汽吞吐后转热水驱筛选区块的新方法。该方法可针对薄层稠油油藏注蒸汽开发后是否能够转热水驱进行筛选分析。  相似文献   

19.
松辽盆地北部泉三、四段发育3个异常高孔隙带,主要由有机酸溶蚀储层形成。为预测次生孔隙发育带的横向展布,应用成岩作用数值模拟技术,对松辽盆地北部泉三、四段成岩阶段和成岩相的展布进行研究,探讨影响次生孔隙发育的地质因素并对异常高孔隙带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次生孔隙发育的储层主要形成于曲流河、三角洲平原和三角洲前缘砂体,目前处于中成岩阶段A1亚期,发育中期溶蚀成岩相;从盆地边部到中心,早期压实相、早期胶结相、早期溶蚀相、中期溶蚀相、晚期溶蚀相和晚期胶结相呈环带状展布,在纵向上相邻的成岩相,在横向上也相邻,可称之为"成岩相律";泉三段Sq3异常高孔隙带主要分布在中央坳陷周围的边缘地区。  相似文献   

20.
在研究野外露头、钻井岩心、测井资料的基础上,对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山西组主要沉积相类型—三角洲相的沉积演化特征进行了研究.识别出东部和西部两大三角洲体系,其三角洲平原包括分流河道、天然堤、决口扇、平原沼泽和洪泛平原等微相,三角洲前缘包括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潮汐砂坝、远砂坝、分流间湾等微相.三角洲平原的分流河道早期具有辫状河性质,晚期向曲流河转变.三角洲类型在山23、山22期为发育在潮坪背景上的河流-潮控三角洲,以后转变为发育在陆相湖泊环境中的河控-湖泊三角洲.不同三角洲类型和相应的亚相、微相特征控制了本区岩相变化特征、砂体展布特征和砂体的储集性能.其中以山23亚段三角洲前缘的水下分流河道、潮汐砂坝、河口坝和三角洲平原的分流河道在岩性、砂体厚度以及砂体储集性能方面更具优越性,从而成为勘探开发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