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4 毫秒
1.
文化产业集群具有交易成本低、分工精细等优势,集群化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壮大的一个有效途径。把文化产业集群的优势发挥奸,需要政府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有学者结合我国文化产业的特色,提出了政府主导型文化产业集群这一概念。在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可以充分发挥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加强制度保障以及优化市场环境等职能,而集群内的文化企业则可以充分利用政府创造的良好发展环境,努力降低集群交易费用、形成集群合力。  相似文献   

2.
在钻石模型理论基础上,将文化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分为生产要素、需求状况、相关及支持产业、企业竞争力、政府行为与机遇优势等5大要素,并以此建立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西安市的文化产业竞争力进行评价与实证分析,并与中国18个主要城市作比较分析可知,当前西安市文化产业竞争力处于全国中上等水平.  相似文献   

3.
基于“四位一体”模型的职教集团运行机制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职院校、企业、政府机构和中介组织在职教集团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高职院校应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创新教育模式,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企业以院校成果为依托,完善和寻求智力支持和人力资源支撑;政府机构加大政府保障和资金支持;中介组织提供就业指导和供需信息,参与职教集团运行。由此构建“四位一体”的职教集团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4.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当今国际社会促进国家向国际化大国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推动"一带一路"发展的精神支柱。西安市作为文化古都,历史资源尤为丰富,如何将这些文化资源转换为文化产业,推动西安文化产业创新,推动经济发展,成为西安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该文针对西安文化产业的调查,对西安文化产业的现状进行思考,并做出分析。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文化产业科技创新力度不高,企业发展不完善规模无法做大以及人才智力资源仍有欠缺等众多问题。并针对所提出问题在企业的科技融合、政府支持以及人才保留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在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企业主体、做大做强做优的思路下,江苏省形成了近百个规模较大、有竞争力的重点产业集群.高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是产业集群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应通过大力发展基于产业集群的产学合作,培养大量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江苏省产业结构升级、调整、转型提供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分析了山东半岛制造业集群发展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提出我们应该从政府、产业和企业三个层次,制定山东半岛制造业集群的发展战略,既要发挥政府支持对产业集群发展的作用,又要创造需求条件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建立相关产业与支持产业推动产业集群发展,还要制定适宜的企业战略推动产业集群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郑准  张凡 《科技与经济》2021,34(5):16-20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国际化是我国实施"双循环"战略和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主要途径是通过构建跨界的、多样化的"全球管道"以促进集群知识的动态演化.然而由于知识、企业以及环境的不利条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国际化亟需政策有力支持.德国InterClust集群国际化计划在政策思路、政策内容以及执行实施方面具有鲜明特色,我国政府部门可以在战略认知、政策逻辑、政策实施以及智力支持等方面借鉴德国InterClust集群国际化计划的经验,以科学制定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国际化的支持政策.  相似文献   

8.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国际化是我国实施"双循环"战略和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主要途径是通过构建跨界的、多样化的"全球管道"以促进集群知识的动态演化。然而由于知识、企业以及环境的不利条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国际化亟需政策有力支持。德国InterClust集群国际化计划在政策思路、政策内容以及执行实施方面具有鲜明特色,我国政府部门可以在战略认知、政策逻辑、政策实施以及智力支持等方面借鉴德国InterClust集群国际化计划的经验,以科学制定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国际化的支持政策。  相似文献   

9.
文化产业作为新兴绿色产业,日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增长极点。而在信息社会,文化产业与科技创新的关联度越来越高。一方面,科技创新提升了文化产业的含金量;另一方面,科技创新延展了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由此,科技创新成为文化产业步入数字化进程的助推器,成为文化产业向数字化发展的引擎。从政府、行业组织、企业三大主体出发来推动文化产业步入高科技时代的数字化进程是战略性选择。  相似文献   

10.
深度科技企业因坚持问题导向、注重技术融合、开发实体产品以及处于创新生态系统核心等特征备受欧洲关注。据此进行以下研究:首先,“深度科技”的概念辨析;其次,欧洲促进深度科技企业发展的四个方面的动向之探讨,分别是政府提供资金重点支持四大领域、学术机构协同为深度科技企业赋能、风险投资机构全面参与为深度科技企业加持和整合资源优势促进形成多个深度科技集群;最后,促进我国深度科技企业发展之有关思考。  相似文献   

11.
技术创新服务体系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公共支撑和发展动力,其构建应结合区域经济的特色尤其是区域经济的产业集群进行,可以有效实现产业集群内的资源整合和开放服务。河南南阳玉雕文化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构建一个具有玉雕文化特色的网络化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对于促进南阳玉雕文化产业升级、提高产业档次和市场效率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孝文化不仅具有传承孝德、教化民心、构建和谐社会的功能,而且可以“以文化商”,具有孕育和生长经济产业的功能。将孝文化开发为产业集群需要有科学的战略与规划。目前孝感市在孝文化产业集群开发上还存在着缺乏战略规划等问题,需要实施孝文化产业园带动战略,产业和区域整合战略,品牌提升战略和科技推动战略等四大战略,并充分发挥政府、企业、行业和人才等四个因素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以浙江省现有产业集群的融资数据为自变量,以外商直接投资、地方政府财政投资等因素为控制变量,对浙江省中小企业产业集群融资对产业集群发展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集群融资对产业集群发展的支持作用显著,其中以民间资本最为显著,金融机构贷款次之,地方财政投资和外商直接投资的作用不明显。基于此,从政府支持、金融创新、民间资本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以波特“钻石”模型理论为基础,从政府、人力资源、以及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三个驱动因素分析陕西省西安软件产业集群,并同时指出其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对西安软件产业集群的进一步发展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5.
郭霞 《华东科技》2012,(3):64-66
面对如火如荼的集群建设,我们在肯定其成绩、相信其未来的同时,也应当正视现阶段产业集群发展所面临的困惑和瓶颈,通过政府、企业、服务机构等各方的共同协作,促进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6.
本文探讨我国物流产业集群模式,比较分析各类物流产业集群模式的异同,提出物流产业集群模式形成机制,并为政府、企业等组织机构的决策提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7.
在经济全球化、我国加入WTO和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背景下,面对日趋激烈的国内外竞争环境,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国际竞争和融入全球价值链体系是我国基本发展战略之一。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集群是提高产业竞争力、促进产业升级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国许多省市已将大力发展产业集群纳入地方政府的产业政策,这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无疑会起到积极的意义。但是,也有个别地方政府在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的过程中,忽视经济规律,工作指导上出现了失当和冒进的倾向。国内外经验表明:产业集群的形成发展具有自身的规律性但也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政府在产业集群发展中定位、角色、指导思想应该是什么?如何科学、理性地指导支持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作者主要从这一层面展开思考,阐述有关认识和观点,希望对政府指导工作实践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8.
企业无边界、网络组织创新与产业集群治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中间网络组织,产业集群具有独特的竞争优势,但也存在潜在的风险。由于产业集群的组织结构依赖于群内企业的性质及企业之间的联结与互动关系,则考察集群动态演化过程中企业自身的演化至为重要。通过缔造无边界企业以使集群的活动主体更具活力,进而提高集群组织的弹性和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性,这是产业集群迎合新经济背景的组织创新内涵。当企业边界具有足够渗透性时,则利于避免合作中的机会主义并给予行为主体有效的激励,从而解决网络组织共同治理的无效率问题。  相似文献   

19.
目前潍坊市文化金融融合存在文化金融专营机构缺乏、文化企业融资渠道狭窄、文化金融中介服务机构较少、文化金融合作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等问题,要想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未来的支柱产业,仅依靠金融服务或者文化产业单一领域的功能提升和拓展都无法实现,因此二者的高效对接势在必行,这就需要金融机构、文化企业和政府部门协同推进,因此应建立多方参与机制下的文化金融合作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20.
在文化产业受重视程度和发展水平逐渐提高的时代背景下,非公有资本凭着其自身的优越性和政府的大力鼓舞及支持,逐渐在文化产业领域大展身手。非公有文化产业的发展给其他非公有文化企业提供了借鉴的经验,但同时非公有文化产业整体也存在不少问题。从整体和长远角度来看,非公有资本对文化产业的作用将越来越显著,不论是非公有文化企业自身还是外部环境都会有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