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启蒙在中国不单单意味着个性意识的觉醒,同时还意味着“国民意识”的觉醒,强调个体对民族、国家所应承担的道德义务。由今观之,对《潘先生在难中》中的潘先生这样的底层市民提出过高的“道德”要求是不道德的。当一个人无力“卫国”的时候,奋力“保家”不仅不应受到批判和谴责,反而应该赢得我们的同情与爱敬。遗憾的是,作者批判的锋芒一直是指向潘先生对妻儿的体贴和呵护。对妻儿的爱与呵护也许算不上什么高贵的情感,但却是一切高贵情感的基础。然而由于“卑谦的利己主义”的主题预设,把潘先生对妻儿的感情以及动荡年代“乱离人”的悲剧给漫画化和喜剧化了。五四新文学中,启蒙正是这样与传统士大夫“感时忧国”的固有传统相结合,从而逐步带上了知识独断论色彩,最终形成对个体苦难与个体命运的障蔽与盲视。  相似文献   

2.
中国小说从古代到现代,其体式发生了转变。叶圣陶先生的《潘先生在难中》体现了现代小说的体式特点。作品在丰富多样的叙事技巧背后,即表现了潘先生的个性及生命哲学,又显示了现代小说的历史价值和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潘先生这个人物形象的刻划 ,使读者了解叶圣陶作品中塑造典型最成功的是灰色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所运用的方法是现实主义。在描写潘先生这个人物形象时运用了讽刺和心理描写的手法 ,刻画了一个自私、苟且、利己主义的典型 ,并且认识潘先生性格的形成有它一定的社会原因 ,指出 2 0世纪 2 0年代军阀混战对社会的破坏及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是20世纪中国历史上最富魅力的伟大人物,也是20世纪世界历史上最具人格力量的巨大之一,他的人格是一面旗帜,他的人品是一面镜子,他象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了与他交往和崇拜他的所有的人。所有这一切都与他的伟大人格分不开。了解毛泽东的伟大人格对于我们培养和塑造跨世纪的革命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潘懋元先生为学界后辈所作的百篇序跋,不仅是他对作者研究成果的客观评介,也是潘先生德艺双馨的另一种展现.概言之,潘先生在高等教育研究中所展示出的"人"的境界:智者、学人、师长、先驱及求实者.  相似文献   

6.
屈原的创作心态是一个复杂问题.根据英国心理学家莱恩的理论,人的精神可以分为身体化的自我和非身体化的自我,是分裂的自我表现.屈原人格追求也明显地呈现出分裂的自我,这种自我的分裂是屈原的人格实质,也是他创作的心理动力和情感基础.他的思想情感是一般人不能理解的,我们要结合屈原的人生经历和当时的社会现实才能正确理解他的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7.
莎士比亚悲剧形成的根本原因是无所不在的“恶”,而“恶”源于人的自由意志。在悲剧中,莎士比亚一方面表现人的理性力量,另一方面也揭示了人的有限性和悲剧性处境。这种对人的本质的理解,与基督新教对人的本质理解是一致的。从莎士比亚悲剧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基督教文化继承与发展的一面。  相似文献   

8.
"零余者"形象是处于"五四"新旧文化转型期觉醒了却无路可走的知识分子的真实写照。他们身上交织着传统人格和现代人格、理想人格和现实人格、都市人格和乡村人格的矛盾,体现了他们向主流价值观念挑战的勇气和对传统中温情一面的依恋,也折射出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艰难曲折性。  相似文献   

9.
崔国因是最先上奏清廷请求开设议院的洋务派官员 ,他对西方议院制度的认识和理解 ,既有代表当时的先进人士对西方议院的整体认识水平的一面 ;又有其高人一筹的独到见解 ,昭示中国社会发展方向的一面。前者反映出其基本理论无法彻底摆脱根深蒂固的封建观念的束缚 ,后者可以让我们触摸到 1 9世纪 90年代中期 ,即甲午战争前夕 ,先进社会思潮由洋务思潮向维新思潮过渡的时代脉搏  相似文献   

10.
史铁生在《病隙碎笔》中表现出的忏悔意识,一方面来源于对自己过去行为的悔过,另一方面也在于他对人性恶的一面的深入思考:忏悔是人类净化心灵,提升人格的必经之路。在忏悔基础上升华出的是对人类宏博的爱愿。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塑造最多的典型形象。而鲁迅塑造的孔乙己,叶圣陶塑造的潘先生,巴金塑造的高觉新,和钱钟书塑造的方鸿渐,最突出地表现了中国旧时代知识分子的弱点,他们是从心理上深刻反映我国封建制度崩溃前后知识分子生存状态的形象,是中外文学史上独有的旧时代总结性的弱点型知识分子形象。这些形象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知识分子形象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的体现,是推动社会变革的现代作家心态的佐证。正因如此,这四个知识分子典型,成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四座知识分子形象的高峰。当然,这四个知识分子典型的塑造与作家的写作身份,包括文化环境、生活体验、视角视点、心理诉求以及审察生活的立足点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一) 过去由于我们对列宁关于帝国主义学说的片面的理解,总是片面的强调帝国主义停滞腐朽的一面,而否认其发展的一面,结果使得我们的认识与现实脱离,造成了一系列理论和实践上的偏差。现在我们应当客观地认识眼前的世界,全面地理解列宁的光辉思想。历史的发展告诉我们,资本主义并没有象人们想象的那样长期停滞不前,在其进入帝国主义时期,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尽管有过停滞的时期,但总的趋势是向前发展的。据“经合组织”经  相似文献   

13.
卫春燕 《科技信息》2011,(12):I0196-I0197
自由和平等之间有矛盾的一面,也有一致的一面。极端的自由和极端的平等之间是矛盾的,而相对的自由和相对的平等之间是相互依赖的。罗尔斯强调的是后者,他的《正义论》就是在用一致的一面协调二者的关系。这体现在他的正义的两个原则中,即平等原则和差别原则。罗尔斯的正义论虽然其理论背景、理想建构都与中国的现实有很大差距,但仍然对我们构建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激发了很多有益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正则”是吕凤子先生为他所创办的学校的命名,源于屈原诗作《离骚》,吕凤子先生之所以取屈原的这个“名字”为校名,是缘于吕凤子先生对屈原的人格和品质的景仰.因此,要理解正则的深刻含义,就应当从屈原的人格、品质对吕凤子先生的影响以及吕凤子先生的追求和作为中去把握.  相似文献   

15.
周敦颐是理学的开山祖师,也是理学诗派的开风气者。他人品高洁、心性脱俗、淡泊名利。他“雅好山水,复喜吟咏”,其诗也多寄情风月,吟咏山水,萧散清淡,如其为人。解读周敦颐的山水题咏诗,将会更深刻地理解周敦颐的君子人格。联系其人品来研究其诗作,对理解其人其诗都是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16.
朦胧诗论争的焦点,一是自我表现,一是关于意象的运用。现实主义把“自我”看成个体人格的非理性方面,朦胧诗人则坚持”自我”具有理性的一面。看来论争的原因在于对自我的理解。本文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图对此进行了分析。意象的运用是朦胧诗人抒发内心感受,寻找情感对应物的结果,但朦胧诗人及其理论家却把意象神化了,导致了诗歌的晦涩难懂。正确的意象运用原则可根据完形心理学的“异质同构”说来解释。  相似文献   

17.
《龙舟会》是一曲君子人格的颂歌。王夫之运用杂剧的形式,通过对谢小娥、李公佐两个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通过将他们与宵小权贵的对比,热情歌颂谢小娥、李公佐的君子人格,形象诠释了他的理想人格的内涵。这种君子人格是他自己一直思考和追索的理想人格,具有知情意和衷共济、德才学全面发展的韵味和特质。是道德人格、意志人格和智慧人格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8.
高景林 《科技信息》2012,(32):199-199
周恩来总理以决策人、指挥者、实践家三位一体的身份,用超常的精力、才能和智慧,为新中国的外交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被誉为“当代中国和世界最有影响的外交家”。这一切,不仅是时代给他的机会,也不仅是他才智作用的结果,更为重要的是决定于他那伟岸的人格。他的卓越外交活动深深地渗透着平等待人、注重礼仪、爱憎分明、谦逊好学、清廉俭朴、诚实守信等优秀人格。伟人的人格显现大国的国格。当前,钓鱼岛等问题热化,影响着我国的及展大局。我们要学习周恩来同志的外交经验,从他那伟岸人格的外交实践中汲取智慧和胆略,促进外交工作,切实维护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19.
<陈阿春>是杰克·伦敦写作中期所完成的一篇关于中国的作品.深入分析此部作品能印证伦敦的中国观并非全是丑化,他对中国也有理解、同情的一面.同名主人公陈阿春实际上是伦敦对于中国移民形象的一种正面想象.  相似文献   

20.
东晋诗人陶渊明历来被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以其高洁不阿、任真自得的人格气质与其平淡醇美的诗歌而流芳千古。然而,世人大都只是注重他归隐避世的一面,却往往忽略他在平凡的人世生活中倾注的一腔深情。他热爱现实生活,无论是对自己的朋友、家人还是邻里乡亲,他都是充满温情的,甚至对于大自然,他都在诗中表现出了自己的温柔。本文试图通过渊明的具体诗作来靠近他那颗柔软而活泼的心,展现出在他的静穆超然之外那一份脉脉温情,以期对陶渊明有更加全面更加立体的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