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提出了用于评价水资源承载能力及其演变趋势的指标体系,应用主成分分析原理建立了水资源承载能力的评价的综合指标-综合主成分,分别选取出了反映自然支持力指标、社会经济技术水平指标和社会生活水平指标的主成分,建立了相应的水资源承载能力变化驱动因子的多元线形回归模型,计算出山西各地市水资源承载力的综合得分。以太原市为例,分析了2000~2007年的水资源承载能力演变趋势。对综合主成分进行正态性检验,其服从正态分布,提出了相应的评价标准。结果表明,此方法及其评价标准能较全面地反映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状况。  相似文献   

2.
《河南科学》2017,(2):314-318
通过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分别选取15项相关指标全面衡量湖南省水资源承载力现状.通过主成分分析法从时间和空间维度,将众多指标综合为社会经济发展、水资源禀赋和农业用水效率三大主成分,通过计算各主成分得分和综合得分对湖南省水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湖南省整体近年来水资源承载力不断增长,主要是由于经济发展因素.同时,湖南省内部各市、州承载力分布差异明显,东部地区承载力较大,以长沙市为中心趋于饱和状态,西部地区承载力较小,尚有大量上升空间.  相似文献   

3.
赵宏臻  盖永伟  陈成 《科技信息》2014,(12):89-90,92
根据2003~2011年《江苏省统计年鉴》和《江苏省水资源公报》,选取总人口、降水总量、工业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等15个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主成分的特征值和贡献率,得到影响江苏省水资源承载力的三大主成分因子,并对江苏省的水资源承载力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2003~2011年,江苏省水资源承载力逐年提高,但在2004年出现了小的波动,就其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得出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和产业结构是影响水资源承载力的主要因素。总体上江苏省水资源承载力向好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
水资源承载力是区域自然资源承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水资源短缺地区能否支撑人口、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一个“瓶颈”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利用SPSS16.0软件对安徽省的水资源承载力进行分析研究,分别对2010年安徽省17个地市的水资源承载力进行综合评价,并对其原因进行简要分析,以期为安徽省及各地市的水资源合理优化配置和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为探索淮安市水资源的相关情况从其承载力方面入手,搜集了2004~2013年有关统计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淮安市水资源承载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主成分分析法是一种较适宜方法;淮安市的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程度、水资源总量是影响其水资源承载力的主要因素;2004~2013年的水资源承载力大致成上升趋势.该评价成果能为淮安市未来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6.
主成分分析是一种将多个指标化为少数相互无关的综合指标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2009年我国31个省市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并作出综合评价,为制定相关经济发展政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深入了解神农架生态环境承载力水平,从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3个子系统中选取19项指标构建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出影响其生态环境承载力变化的3个主成分F_1、F_2、F_3,并通过熵权法对这3个主成分进行赋权,综合评价神农架2010—2014年这5年的生态环境承载力状况.结果表明,在这5年间神农架林区的生态承载力,总体呈现出一个良好的发展趋势.其中2011年的生态环境承载力最低,随后逐渐增加.这两种方法的结合简化评价指标体系,避免专家赋分的主观影响因素,使评价结果更客观合理.  相似文献   

8.
水资源承载力(WRCC)评价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本文构建集社会经济预测模型、情景决策分析与模糊评价模型的水-社会经济-环境综合评判模型对黄河中游延安市水资源承载力进行了评价,并预测其2010、2020年水资源承载状况.评判结果显示:2005年延安市水资源承载力综合指数值为0.40,处于可承载的较低水平;2010、2020年水资源承载力综合指数值分别为0.46、0.52,总的看来,延安市水资源承载力将在可承载程度上逐步提高,水资源承载力复合系统呈明显的良性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9.
基于SPSS的灌河口区域生态承载力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灌河口区域为研究对象,结合研究区域特定的自然、生态及经济发展状况,从资源承载力、社会影响力、环境承载力及生态弹性力4个方面,构建了研究区域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研究区域2002—2007年生态承载力的变化状况进行了分析,探讨了生态承载力变化的主要原因。发现研究区域生态承载力从2002年至2005年间呈快速下降阶段,2005年至2007年呈上升趋势,总体略有下降。分析表明,这与灌河口区域的实际情况基本相符,建立的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适用于生态环境比较敏感、经济相对落后的区域,主成分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可应用于生态承载力的评价。  相似文献   

10.
构建了涵盖水资源、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3个子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确定评价指标的组合权重,利用灰色关联-逼近理想解排序法(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an ideal solution,TOPSIS)对甘肃省2010—2019年水资源承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利用障碍度模型诊断了影响甘肃省水资源承载力的主要障碍因子.结果表明:2010—2019年甘肃省水资源承载力整体呈逐步上升的趋势,但仍处于超载状态;水资源子系统对甘肃省水资源承载力的制约影响最大,其中人均水资源量和产水模数是最主要的障碍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