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志霞 《海峡科学》2009,(6):144-146
环境伦理学的研究是协调人类社会经济行为和自然生态之间的相互关系,寻求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相互适应与协调发展的途径,为自然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伦理动因和道德支持。  相似文献   

2.
生态道德是以人与自然的伦理回归为逻辑起点,是保护生态平衡和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道德意识、规范和行为的总和,它决定人类对自然环境和一切生物应承担的道德义务,也使加强生态道德培育具有了后工业化时代的广泛意义。本文首先阐述了生态道德的理论基础,包括生态道德的生态价值观、生态补偿观、生态发展观、生态消费观和生态公平观,然后对生态道德作为提高人类的生态觉悟、促使人类保护生态平衡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伦理基础进行了分析,最后,尝试探索出生态道德的培育路径。  相似文献   

3.
资源和环境是关系到人类社会现实与未来发展的重要问题。本文主要通过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探讨,说明人类在发展自身、改造自然和利用资源过程中的得与失,寻求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最佳模式,可持续发展,则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4.
全娟珍 《海峡科学》2006,(10):18-19
生态经济伦理道德的研究是立足于经济生活的实践并以经济生活发展的大势为依托,目的是协调人类社会经济行为和自然生态之间的相互关系,寻求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相互适应与协调发展的途径,为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伦理动因和道德支持.  相似文献   

5.
试论农村扶贫开发的伦理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障贫困人口的生存权益,体现了执政的道德目标;打破旧的生产关系对农村生产力主体性的束缚,把道德承诺与制度创新相结合,实现了道德责任和道德自觉的统一;倾力解决特殊人群的贫困问题,追求社会公正;反贫困行动是一项全民道德文明教育工程;以人为本,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扶贫开发战略,蕴含人类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6.
自然作为人类的无机身体,是从属于人性和实践的历史范畴的。自然观的道德意蕴是对将自然置于道德理性之外的传统自然观的反思超越,主张把社会的道德关怀连接到自然界。它强调在"主客统一"和"解放自然"的理论立场上,追求人与自然万物的和谐共生。其实践启示是,行为主体在改造自然的对象化活动中,应确立以人类利益为最高价值原则的正义取向,从"以人为本"的生存论出发寻求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制度公正和科技伦理为主导规则制约狭隘的功利主义欲求。  相似文献   

7.
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人类所共同面临并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日趋严峻的生态环境主要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最终还要依靠人类自身来改善。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等理论及其实践都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而深入寻找产生环境问题的根源,并积极寻求解决环境问题的切入点或结合点,尤其是寻求传统消费与营销的“替代方案”.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和智慧,通过创造、体现、宣传、传递绿色价值.把有限的资源与无限的创意结合起来“化腐朽为神奇”,才是上策。  相似文献   

8.
孔子天命思想跳出周人天命神学的渊薮,强调道德发展进程与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一致性,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阐述知命对人生的重要意义,对于解决当前人类面临的生态道德危机,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汉末,士人与政权日益疏离,正统观念逐渐淡化,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丧失。人们开始超越儒家道德标准而寻求独立的自我价值,个性意识觉醒,从而导致了对自然之美的发现。对儒家思想中的人类中心主义的破除,是自然山水向人类呈现自身之美的前提;对儒家道德理性的扬弃和承认感性需求满足的合理性,使对自然山水的审美成为了士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需要;摆脱对政权、君主的依附地位,体道的人生超越了入仕的人生,道与美的相通,导致了士人由体道而走向发现自然山水之美。  相似文献   

10.
加强生态伦理建设 促进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世纪以来,随着人类认识自然能力的提高,人类对自然进行了强力征服和掠夺,造成了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出现了总体性的危机。人为类了摆脱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尊重自然,善待生命,同时利用道德的强大动力,维护生态平衡,重塑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资源和环境是关系到人类社会现实与未来发展的重要问题。本文主要通过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探讨,说明人类在发展自身、改造自然和利用资源过程中的得与失,寻求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最佳模式,可持续发展,则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2.
理想主义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也是文学永恒的主题。虽然在不同文学和历史语境中理想主义有着不同的表现,但都有着共同的本质:批判现实,寻觅精神家园和灵魂的诗意栖居地,坚守道德理想和寻求精神超越。两千多年前,古希腊伟大的哲人苏格拉底就已经向世界昭示灵魂的完美是人类最高的追求;18世纪  相似文献   

13.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空间,也是人类寻求发展的物质基础。反思人类史和自然史,人与大自然原本是和谐相处的,只是两百多年前工业社会的到来,才使人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出现了裂痕,进而酿成了危机.从本世纪中叶以来,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耗竭、酸雨肆虐等环境问题已成为地球的一大危机,污染了的环境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安全,资源的枯竭制约了社会的进一步的发展.为了人类的前途、地球的命运,只有实施既符合当代人的利益,又不损害未来人类利益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才能使人类在地球上更好地繁衍生息。  相似文献   

14.
利益原则是一定社会经济关系的轴心。经济学的产生是基于如何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利益,回报。通过对中国传统价值观和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的历史分析可知:儒家双重伦理道德有利于社会的和睦,但没能有效地促进科技和物质明的发展;西方利已主义的道德虽推动了科技的发展,但却使人和社会处于分裂的窘境,着眼于全球化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内在要求的新型社会主义道德体系。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保护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国策的战略高度,阐述了树立环境道德观的重大意义,同时对如何树立环境道德观、当代青年人在环境道德建设上的使命和共创人类美好家园做了较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16.
可持续发展是当前人类社会追求的总体目标,本文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并且从环境、经济等方面强调了可持续发展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同时指出发展技术、政府宏现指导等是人类社会真正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人类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已经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环境法及环境法学的发展,正积极寻求和探索着一条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道路,而对环境权的不同认识,无疑影响着环境法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保护生态环境,寻求人类与生态环境和谐共存,实现旅游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的目标和战略任务。因此,必须正视旅游活动中的各种环境问题,寻求旅游活动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实现旅游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正如环境问题促使人们关注环境保护一样,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也促使人们关注旅游活动中的环境保护。本文阐述了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并提出在积极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生态旅游业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环境问题是21世纪经济全球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当前,许多人盲目追求经济效益,缺乏保护环境的自觉性,环境道德缺失,导致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为此,应大力开展环境保护宣传,使人们树立起保护环境的意识,尊重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只有这样,才能使自然环境可持续地造福于人类。  相似文献   

20.
人类满足于物欲,片面追求消费,对物质和金钱的关爱远远胜过对自然和环境的关爱,人类无情地向自然索取,破坏自然,使自然生态环境千疮百孔。我国自然资源的大量耗损,生态环境的恶化,严重地影响了人类生存和生活的质量。人类在充分享受现代物质文明的同时,饱尝着资源匮乏和环境灾难酿成的苦果,人类社会长期以来形成的价值观在新文明的冲击下面临危机。环境道德:人类的普遍道德,在本世纪自然资源和环境可持续发展中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发展,珍爱生命,珍视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是人类对于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