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不同稀土、硫含量重轨钢的组织与性能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研究了具有不同稀土、硫含量重轨钢的组织与性能·在低硫重轨钢中,稀土元素具有使硫化物夹杂改性、抑制先共析铁素体析出以及细化NbC析出相等作用·稀土的加入明显改善钢的纵向力学性能,当加入量为0.02%、钢中稀土硫比w(RE)/w(S)=157时,钢的强度、韧性及抗疲劳性能最佳·在高硫重轨钢中,稀土的加入可使硫化物明显改性,但对钢的纵向力学性能影响不明显·当稀土加入量相同时,高硫重轨钢的力学性能明显低于低硫重轨钢,这表明硫含量是影响重轨钢性能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以首钢生产的某X70管线钢成分为基础,利用Thermo--Calc软件计算了不同温度下钢中析出相的组成、相的析出温度及Nb元素的析出规律,研究了钢中Nb和C含量对Nb析出规律的影响,利用热模拟和扫描电镜等手段分析了钢中Nb合金相的析出温度.结果表明,平衡态下该X70管线钢中的析出相主要为Ti、Nb的碳氮化物、合金渗碳体、Ti4C2S2、MnS、AlN、M7C3和Mo碳化物.Nb析出相主要以Nb和C元素为主,其中固溶Ti和N元素.随Nb和C含量的增加,Nb合金相的析出温度升高,在同一温度下Nb的析出量增加.  相似文献   

3.
硼对2.25Cr—1.0Mo钢热塑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Gleeble-2000热模拟试验机研究了2.25Cr-1.0Mo钢的高温力学性能。探讨了硼对高温力学性能的主要影响,结合溶质原子晶界偏聚理论分析了硼对高温力学性能的影响机制,研究中发现,在连铸过程中,硼添加到钢中,显著推迟了选共析铁素体的析出,抑制了P,S等元素在晶界的偏聚。根据研究结果,结论向钢中加入微量元素硼,这样可以控制2.25Cr-1.0Mo钢的表面裂纹产生,提高产品质量和成材率。  相似文献   

4.
通过实验观察及热力学计算,研究了CSP低碳微Ti钢中的Ti(C,N)析出.实验观察到大量15~30nm的Ti(C,N)第二相粒子,它们在铸坯均热保温和前两道次的热轧中析出并长大充分;均热前CSP铸坯中只有很少量尺寸约大于50nm的TiN粒子析出,铸坯中观察不到微米级的大块TiN夹杂.研究结果表明,CSP工艺下粒子析出行为同传统工艺相比发生了变化,所以微量Ti在钢中的作用也有很大不同.  相似文献   

5.
借助透射电镜、维氏硬度仪及计算机模拟,研究了外加强磁场对高铬钢中碳化物低温回火析出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钢分别在无磁场及外加磁场强度为12T的条件下于200℃回火60min时均有M3C型碳化物析出;在外加磁场作用下,试验钢中析出的M3C型碳化物数密度相比无外加磁场作用时的相应值显著增加,但试验钢显微硬度未发生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6.
多元微合金钢中的应变诱导复合析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结合纳米束能谱技术,研究了含Nb,Ti,Mo等多种微合金元素的超低碳贝氏体钢在奥氏体非再结晶区终轧后弛豫阶段的应变诱导析出行为.实验结果表明:经30%预变形后,在850℃和900℃等温弛豫时,钢中析出开始主要有纯Nb及Nb-Ti复合的两类,以后者为主.随弛豫时间延长,纯Nb型析出物消失,复合夹杂中铌钛比增加.弛豫阶段后期,Mo会以置换原子形式进入(Ti,Nb)(C,N)的面心立方晶格中,其量随弛豫时间的延长而增加.析出物形状以不规则外形为主,其密度及平均尺寸与变形温度和弛豫时间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基于双亚点阵模型,建立X100管线钢(Nbx,Ti1-x)(CyN1-y)-AlN复合析出热力学模型。热力学模型计算结果表明,1 450~1 100K时,Nb析出量显著增大;1 800~1 400K时,Ti析出速度加快,AlN的析出温度为1 450K左右。TEM观察及EDS分析结果显示,1 173K时,有大量细小(Nb,Ti)(C,N)的析出物产生,Nb与Ti的原子比大于4;1 373K时,Nb与Ti的原子比接近1;1 523K时,以较大长条形、方形析出物为主,Nb与Ti的原子比小于0.43。热力学模型计算结果与JMatpro软件计算结果及EDS统计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8.
建立了稀土耐热钢凝固过程中夹杂物析出与溶质元素微观偏析的耦合热力学模型,并通过工业试验与高温模拟实验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利用该模型,依次考察了铈添加量,初始氧含量,初始硫含量对253MA耐热钢凝固过程中夹杂物析出行为的影响作用规律。在本模型条件下,随着铈添加量的增加,钢中的SiO2与MnS消失,且凝固过程中开始析出CeN;随着初始氧含量的增加,钢中开始析出Ce2O3,SiO2及MnS,其中SiO2与MnS在凝固过程中析出;随着初始硫含量的增加,钢中的Ce2O3消失,钢中开始析出Ce3S4与MnS,在凝固过程中析出的Ce3S4逐渐在液相线温度以上析出。研究工作对于稀土耐热钢连铸水口结瘤问题的解决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X-射线衍射分析,测定了标题化合物的晶体结构.晶体学参数为:a=1.18046(2)nm,b=2.0406(4)nm,c=0.6141(2)nm,V=2.2629(7)nm3,正交晶系,空间群pna21,Z=4,Dc=2.296g·cm-3,F(000)=928,μ=2.33cm-1,最终一致性因子R=0.047和RW=0.051.分子中磷原子为SP3杂化,与S(l)、O(l)、C(10)和C(31)四个原子形成扭曲的四面体构型  相似文献   

10.
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物理化学相分析等方法并结合热力学计算,分析了CSP工艺生产的钛微合金化高强钢的析出物特征及析出规律.研究发现:屈服强度700 MPa级高强钢中存在大量球形的纳米级TiC和Ti( C,N)粒子及少量不规则形状、100 nm以上的Ti4 C2 S2粒子,TiN在连轧前完成析出,TiC主要在卷取和空冷时析出.不含钼钢和含钼钢(0.1% Mo)中MC相的质量分数为0.049%和0.043%,由于钼的加入,含钼钢中Ti的析出量较少,但析出粒子更为细小,并定量得到了不含钼钢和含钼钢的析出强化效果分别为126 MPa和128 MPa.  相似文献   

11.
The progress in control technology of carbon, nitrogen, total oxygen, phosphorus, and stdphur as well as inclusions in steel is discussed at Baosteel. The purity obtained in IF steel and pipeline steel is introduced.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不同微合金化元素加入量条件下,无间隙原子钢的再结晶温度和组织,获得了对实际生产十分有益的微合金元素含量与间隙原子碳,氮间的定量关系式,并着重分析了化学成分,工艺参数以IF钢成型性能的影响,提出了合理的生产工艺参数。  相似文献   

13.
以一种新型高Nb-IF钢和传统Nb+Ti-IF钢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相同的冷轧及退火处理,对比研究了两种实验钢的微观组织和织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与传统Nb+Ti-IF钢相比,该新型高Nb-IF钢由于添加了较高含量的C和过量的固定元素Nb从而提高了再结晶温度;875℃退火时,平均晶粒直径由传统Nb+Ti-IF钢的15.4μm细化到12.1μm,大量尺寸在10~30nm之间的细小Nb(C,N)复合析出粒子是其晶粒细化的原因;有利r值的ND∥{111}纤维织构峰值更加尖锐且发展速度较快.EBSD分析结果表明,该新型高Nb-IF钢组织均匀性良好,相邻晶粒取向夹角≤15°的小角晶界及低ΣCSL晶界含量...  相似文献   

14.
验证了IF钢的温度-变形抗力规律的特殊性,并对此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原子间结合力的变化是产生特殊性的直接原因这一结论,在此基础上,又对IF钢的化学成分特点进行了分析,IF钢化学成分不干扰温度对变形抗力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15.
采用低频力学谱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并结合JMatPro软件分析了贝氏体型非调质SG钢在350 °C回火后的组织及强韧化机制,分析其内耗与温度的关系曲线中Snoek峰、SKK峰及其微观形貌,探讨了贝氏体中铁素体的碳原子分布及析出行为、粒状贝氏体中岛状马氏体/奥氏体的分解规律.结果表明:未回火SG钢的Snoek峰强度极低,且贝氏体中铁素体的固溶碳原子含量较低;经350 °C回火2 h后,SG钢的屈服强度最高.这是由于析出强化和位错强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分解出现的弥散碳化物Cr7C3相起到了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热作模具钢淬火回火态的内耗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热作模具钢淬火后回火态试样的内耗谱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淬火态试样的内耗谱由3部分构成.其中:157.2 °C处的内耗峰是由于体心立方结构的马氏体晶格畸变引起应力感生碳原子微扩散的结果;225.5 °C处为溶质原子与位错交互作用产生的SKK峰及其背景内耗峰.随着回火温度升高,SKK峰的弛豫强度逐渐减小,此时,碳原子与部分合金元素以碳化物形式结合而从基体中析出,使得其晶格畸变减弱,157.2 °C处的内耗峰消失;部分碳化物在位错处形核并使位错段增长、弛豫时间增大;内耗峰位置的移动主要归因于合金元素与碳原子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纯铁、碳钢及低合金钢的渗硼层与基休之间形成的过渡区的组织和性能。低、中碳钢渗硼层过渡区的晶粒异常粗大,而纯铁及高碳钢的渗硼层过渡区组织无异常粗大现象。中碳钢的过渡区在紧靠硼化物层的窄小区域内有富碳现象,但整个过渡区并不富碳。渗硼过渡区的异常粗大组织主要是由于过渡区中的硼与AlN作用后形成BN,使AlN的阻碍奥氏体晶粒长大作用减弱而造成的。高碳钢渗硼层前沿的羽毛状组织中包含有 Fes(C.B)及 FeB这两个相。  相似文献   

18.
利用半经验 MNDO方法 ,研究了碱金属和卤素离子笼内掺杂对富勒烯 C70 加成物 C70 H2 立体选择性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 ,Li 的掺杂使 1 ,4 -异构体 C70 H2 ( 2 /1 9)成为 Li @C70 H2 的最稳定异构体 ,而 Na 和 K 的掺杂使 1 ,4 -异构体 C70 H2 ( 6,4 5)成为稳定性排在第二位的异构体 :Br- 的掺杂也使 1 ,4 -异构体的稳定性得以提高 ,而F- 和 Cl- 的掺杂对于 C70 H2 异构体的稳定性顺序几乎没有任何影响  相似文献   

19.
45钢表面液相等离子体碳氮共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45钢在乙醇胺电解液中实现以渗碳为主的碳氮共渗,获得以高碳马氏体和含氮马氏体为主的表面改性层,使其硬度达到480 HV,为基体的1.5倍,结果表明:45钢进行液相等离子体碳氮共渗依赖于原子(离子)的吸附和扩散效应.弧光放电的电离过程产生的大量活性碳、氮原子(离子)被吸附到工件表面,同时弧光放电等离子体对工件的不断轰...  相似文献   

20.
In a typical process, low carbon steel was annealed at two different temperatures (660℃ and 750℃), and then was temper rolled to improve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Pre-straining and baking treatments were subsequently carried out to measure the bake-hardening (BH) values. The influences of annealing temperature and temper rolling on the BH behavior of the steel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microstructure evolution during temper rolling was related to carbon atoms and dislocations. After an apparent increase, the BH value of the steel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when the temper rolling reduction was increased from 0% to 5%. This was attributed to the increase in solute carbon concentration and dislocation density. The maximum BH values of the steel annealed at 660℃ and 750℃ were 80 MPa and 89 MPa at the reductions of 3% and 4%, respectively. Moreover, increasing the annealing temperature from 660 to 750℃ resulted in an obvious increase in the BH value due to carbide dissolu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