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对于群机器人狭窄通道相遇问题提出一种方法——最大有效时长法。该方法能够有效解决机器人死锁问题,并降低机器人的决策难度。与人工力矩控制器配合,能使机器人高效、迅速地通过狭窄通道到达目的地;并且方法简单、计算量少。最后,仿真结果证明能有效解决群机器人狭窄通道问题。  相似文献   

2.
神经放电节律在参数空间的分岔结构不仅是重要的动力学问题,对于揭示神经信息编码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大鼠损伤坐骨神经模型,研究了不同K^+通道阻断剂的浓度下神经自发放电随Ca^2+浓度变化的分岔序列规律.结果发现,包含节律模式种类较少的简单分岔序列可以与包含多类周期和混沌的复杂分岔序列相互转换,复杂分岔序列之间也可以转换.分岔点附近的混沌节律的不同是识别分岔序列不同的主要标志.研究结果不仅丰富了神经放电的非线性动力学现象,也会为建立神经放电在参数空间的分岔序列结构进而揭示神经编码机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3.
地面与井下的信息通道是实现“井眼轨迹遥控系统”的必要条件.上行通道的随钻测量系统已是全球性的商品,而下行通道目前仍然没有成熟的产品.笔者就是在下行通道系统总体方案的基础上,对其硬件的设计与实现予以分析和讨论.根据井下钻井与停钻时,在钻头附近产生的振动能量相差很远这一基理,确定了下行通道电路的设计思想,并设计了井下振动传感器电路,信号调理电路和CPU工作电路,与硬件的工作相匹配的软件方案,对下行通道的各部分电路的功能和实现给予了详尽的分析和讨论.振动台模拟实验结果表明,电路设计正确,选件得当.  相似文献   

4.
以R113为工质,对不同当量直径管束通道内的流动传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在对单相强制对流实验数据与Sieder-Tate、Dittus-Boeher和Gnielinski公式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得出了适合管束间狭窄通道的单相强制对流传热关联式;通过分析管束间狭窄通道中流动沸腾的传热特性,得到了可用于该通道的流动沸腾传热实验关联式,且计算值与实验值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5.
 神经科学和神经工程研究需要研究大脑神经元的电活动情况,以了解大脑产生、传输和处理信息的机制。植入式神经微电极作为一种传感器件,是时间分辨率最高的神经电活动传感手段之一。介绍了国内外几种主要的植入式硅基神经微电极的结构特点、制备方法和性能特点。分析表明,未来通过不断结构优化和改性修饰,特别是在高通量的神经记录方面,通过与同样基于硅材料的电路的集成,硅神经微电极能够进一步提高生物相容性,解决大规模的电极通道体内外传输与连接问题,实现对神经元的在体大规模长时间记录。  相似文献   

6.
纳米通道技术作为生物纳米技术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和新的生长点,为生物组分的有效分离和检测提供了一个新的手段.由于金纳米通道膜具有比表面积大、纳米通道的尺寸可控性等特点,纳米通道在生物物质分离与检测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电压门控钠通道(Voltage-gated sodium channels,Nav,钠通道)是产生和传播神经冲动的重要离子通道,是动物多肽类毒素靶通道之一.动物多肽结合不同的钠通道受体位点,改变Nav的构象和通道动力学特性.本文聚焦钠通道与动物多肽的功能性结合,以经典动物多肽AaH2、Protoxin-II与Nav1....  相似文献   

8.
彩电基板的色度通道测试与调试是该基板测试与调试系统的一部分.用于流水线上的调试设备,是自动调试的前期准备.该系统也可用于彩电基板的综合测试.本文主要介绍色度通道测试的要求.基本原理和方法.色度通道白色度放大与分离,解调副载波的形成,色度信号的同步解调,消色与PAL开关信号组成.本文对每个电路的工作特点都作了简要介绍,为后面的内容介绍时有一个整体了解.该系统由单片机测量与控制、微机处理、机电控制、测试信号及模拟信号处理、夹具等六大部分组成,文中对它们在系统中的作用作了简要说明.  相似文献   

9.
虚拟iSCSI存储通道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提出一种利用现有SCSI存储系统、实现虚拟iSCSI存储通道的构想,并且给出其设计与实现的方法.列举此系统和物理SCSI通道系统的文件传输速率测试对比数据,并做了简要的分析.结果表明虚拟iSCSI存储通道的构想是可行的,对于中小企业实现廉价的高性能网络存储系统具有实际价值.  相似文献   

10.
微通道中极性流体流动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确定极性流体电黏性对于微通道内流动摩擦系数的影响,并与文献中的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所采用的极性流体是具有不同离子浓度和导电率的去离子水和自来水.采用有限容积法详细研究了通道壁面电势、流体离子浓度、导电率和通道几何特征对双电层、电黏性和摩擦系数的影响.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极性流体电黏效应的影响是否可以忽略,要根据通道当量直径与双电层厚度的比值r来决定,比值越小电黏影响越大.根据实验条件得到当rmin≈15时,电黏效应是完全可以忽略的,但如果r继续减小到10时,电黏效应不能忽略.  相似文献   

11.
设计了不同曲率半径、不同几何尺寸的弯曲微小通道,并对其进行了流阻试验,得出了不同几何尺寸的弯曲微小通道的流动特性,并采用N—S方程对流体在弯曲微小通道中的流动特性进行了数值研究.将试验结果与数值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发现它们间存在较大的差异.为了正确解释这种差异,在对流体流动特性分析的基础上引入了粗糙粘度模型.计算结果表明,用粗糙粘度模型计算的结果与试验值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2.
对双面加热环形窄缝通道内单相水处于充分发展流动情况下的对流换热特性进行了数值计算.计算结果表明,环形通道内、外壁加热热流密度比的不同,对环形通道内、外壁与单相水的对流换热特性有着显著的影响.当内、外壁加热热流密度比较小时,内壁的换热强于外壁,随着内、外壁加热热流密度比的增大,外壁的换热得到增强.但是,当内、外壁加热热流密度比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外壁的对流换热特性将超过内壁的对流换热特性.此外,环缝间隙的减小将导致环形通道的换热性能下降.  相似文献   

13.
用Gros浸银法对1d,7d,21d,42d,70d和成鸡的小肠肌间神经丛进行观察比较.结果表明,鸡小肠肌间神经丛的胚后发育随着鸡的个体发育而逐渐完善,纤维束逐渐密集,神经节逐渐增大,其中细胞数目也呈递增趋势.在42d鸡的肠神经丛内,大的Dogiel细胞已趋成熟.70d鸡的肌间神经丛已与成鸡相似.  相似文献   

14.
内向整流钾通道(inwardl yrectifying potassium channel,Kir)广泛存在于各种组织中。在视网膜上目前比较确定了Kir2.1 Kir4.1 Kir7.1的存在与在亚细胞中分布,本文主要综述了近年来内向整流性钾通道在视网膜上的表达与分布及其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15.
提出了一种机器人的神经控制方法,把神经网络和PID控制相结合构成一种混合性的机器人逆模学习控制方案,分析了神经控制系统的稳定性与学习算法的收敛性.此外,还提出了一种启发式学习算法,并用于机器人的神经控制.最后给出两关节机器人的仿真结果.其结果表明所提出的逆模学习神经控制具有较快的收敛速度和较高的精度,能够满足实时控制要求,是一种有效的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16.
实验研究了常压去离子水在不同高度的微小间隙通道内的流动沸腾特性.实验热流密度为0~206 W/cm2,质流密度为200~400 kg/(m2·s),间隙为1 mm和2 mm.结果显示,随着实验条件的变化,通道内出现了泡状流、清扫流、搅拌流,且在清扫流早期观察到不稳定流动现象.此外,间隙高度降低促进了流型的过渡,加快了不稳定流动的进程.1 mm通道内核态沸腾起始点的热流密度低于2 mm通道,表明间隙高度的降低更有利于气泡在低热流密度下成核;1 mm通道的过冷沸腾传热系数最高为2 mm通道的1.7倍,2 mm通道内饱和沸腾传热系数略高于1 mm通道.表明低热流密度下过冷沸腾时小通道具有更好的传热性能,高热流密度下饱和沸腾时大通道的传热稍具优势,同时表明间隙高度造成的传热差异随热流密度增大先增大后变小;1 mm通道内临界热流密度为2 mm通道的83%,表明间隙高度的降低会使得临界热流密度降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CT扫描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神经通道卡压的诊断治疗意义。方法 对9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神经通道卡压进行CT扫描及手术治疗。结果 手术与术前扫描一致。94例患者经2-5a随访,优82例,良10例,差2例。结论 本组病例靠临床表现提供线索,确诊、定位需要CT扫描检查。以手术为主,切除椎板、半板、开窗,松解神经通道,彻底清除病变,避免复发。  相似文献   

18.
脊柱后路内窥镜下腰椎间盘摘除及神经根通道清理术成果适用范围: 腰椎间盘突出症及神经根管狭窄的手术治疗技术水平、关键技术及特点: 针对目前腰椎间盘突出症及神经根管狭窄症各种手术方法的不足与缺点,在国内首次采用显微内窥镜技术,经脊柱后路、椎板间隙进入腰椎管,直接显露受压神经根,摘除变性突出的椎间盘髓核组织,清理神经根通道,既能  相似文献   

19.
采用局部狭窄管内流体流动的Karman—Pohlhausen改进理论,提出了用压强参量的二次方程实根确定狭窄区域流动分离的判别式.选取不同的局部狭窄形状和流动参数,对判别式的计算结果表明,随雷诺数的增加,流动分离和再附着现象首先出现在狭窄管的舒张区,然后在收缩区也会逐渐产生.在舒张区域,随雷诺数的变化,理论计算的初始分离点、分离和再附着点更接近已有的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20.
腰上三角的临床应用解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肾脏疾病及腰疝的手术操作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观察腰上三角的形态及构成,观察经过该三角前方的肋下神经、髂腹下神经和髂腹股沟神经的组合形式及走行.结果:腰上三角的形态可为四边形、三角形和不规则形;肋下神经、髂腹下神经和髂腹股沟神经在腰上三角前方有4种不同的组合形式.结论:熟悉腰上三角前方肋下神经、髂腹下神经和髂腹股沟神经的走行及与第12肋的位置关系,对于避免手术中损伤这3条神经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