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于2009-2013年在中国36个地区测量了16 501例乡村汉族成人的身高和体质量,涵盖北方、中部、南方汉族共11个汉语方言族群,由此计算BMI值,并且将其与日本人和韩国人的BMI值进行比较.同日本人相比,中国吴语族群、闽语族群、客家人的BMI值与日本人较为接近,中国其他8个族群与日本人存在较大差异.同韩国人相比,中国西北方言族群、西南方言族群、江淮方言族群的BMI值与韩国人接近,其他8个族群的BMI值与韩国人存在差异.在存有差异的族群中,中国北方汉族的BMI值通常大于或接近日本人和韩国人,南方汉族的BMI值则多数低于日本人和韩国人的数值.  相似文献   

2.
2009~2013年测量了26940例汉族成年人的身高值,其中乡村汉族人16503例,城市成人10437例,对11个汉语方言族群成年人的身高进行了分析.乡村汉族中,江淮方言族群(男性167.3±6.4 cm,女性156.5±5.6 cm)身高最高,华北方言族群男性167.3±6.4 cm,女性155.7±5.7 cm)、吴语族群(男性166.7±6.9 cm,女性155.6±5.9 cm)身材较高.城市汉族中,东北方言族群(男性169.5±6.7 cm,女性158.0±6.1 cm)身高最高,华北方言族群(男性168.5±6.2 cm,女性157.3±5.8 cm)、江淮方言族群(男性169.2±6.2 cm,女性157.1±5.6 cm)身材较高.在农村和城市族群,赣语族群(男164.0±6.3 cm,女性153.9±5.0 cm)身高最低.汉语方言族群身高的不同是遗传背景、不同的环境因素以及中国各地劳动强度,饮食结构和营养摄入量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用体脂率、身高标准体重法评价江淮地区汉族肥胖的标准,于2010年在安徽滁州和江苏淮安调查了1 426例(城市男性309例,乡村男性414例,城市女性312例,乡村女性391例)江淮汉族成年人的身高、体重,通过身高、体重来计算身体质量指数(BMI).用BMI、体脂率、身高标准体重分别评价江淮汉族成年人肥胖率.结果表明:(1)江淮汉族男性BMI值为(24.1±3.6)kg/m2,女性BMI值为(23.8±3.6)kg/m2.(2)随年龄增长,BMI增大,身高下降.(3)用BMI法判断,江淮汉族超重率男性为34.7%,女性为30.7%;肥胖率男性为14.4%,女性为13.2%.(4)男性以体脂率大于26,女性以大于37作为用瘦块体重法判断中国汉族人肥胖标准为宜.(5)用身高标准体重公式测定成人肥胖率,以往体重≥标准体重的120%为肥胖的标准不适合于成年人.本文研究结果提示男性标准在标准体重的128%~132%为宜,女性标准在标准体重的132%~136%为宜.WHO标准也不适合我国族群肥胖的判定.  相似文献   

4.
2014年11月在海南省临高县测量了临高人419例(男性213例,女性206例)的身高、体重,计算了临高人的BMI.研究发现,随年龄增长,临高人男性BMI为(22.7±3.7),女性为(22.9±3.6),在中国族群中,临高人的BMI值偏小.随年龄增长,临高人女性BMI逐渐增大,男性BMI与年龄无正相关.临高人的肥胖率(男性为4.3%,女性为5.8%)接近于粤语族群,是中国族群中肥胖率低的族群.  相似文献   

5.
探讨闽南语族群成人城市汉族的体型特征.应用Heath-Carter人体测量法对福建省闽南地区城市汉族成人20~80周岁,总计313例(男149人,女164人)进行了体型评定,并与我国其他城市汉族族群进行比较.闽南语族群成人城市汉族男性的平均体型值为5.5-4.4-1.9;女性的平均体型值为6.1-3.9-1.7.闽南语族群成人城市汉族男性和女性的体型均属于偏中胚层的内胚层体型;随年龄增长,男、女体型值呈相同变化:内因子值和中因子值均先上升后下降,外因子值先下降后上升;闽南语族群成人城市汉族性别间存在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国内其他城市汉族族群比较,闽南语族群成人城市汉族男性体型与陕西汉族比较接近,女性体型与安徽汉族比较接近.  相似文献   

6.
在贵州省安顺市调查了507例成年屯堡人(男251例,女256例)的13项体质指标,并与我国10个北亚类型族群、9个南亚类型族群及8个汉族族群的体质特征进行比较,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屯堡人的体质特征进行讨论.结果显示,男性群体中,屯堡人与僜人和布依族的体质特征最为接近,这3个族群的PCⅠ值和PCⅡ值均较小,表现为身材矮小,头面部狭窄,鼻部和口部较窄,鼻高值小;女性群体中,屯堡人也与僜人和布依族的体质特征最接近,但其PCⅠ值与一部分中国南亚类型族群(克木人、仡佬族、水族等)较为接近,PCⅡ值与北亚类型族群及江苏汉族、安徽汉族接近.总的来看,一方面,屯堡人的头面部特征相对稳定,较多地保留了北亚类型族群和汉族的特征;另一方面,受南方族群基因交流和生存环境的影响,屯堡人身材矮小而且头面部变窄,较多地体现了南亚类型族群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测量了杭嘉湖地区696例(男性为334例,女性为362例)吴语汉族成人的头围、颈围、胸围、吸气胸围、呼气胸围、腹围、臀围、大腿围、小腿围、上臂围、前臂围、上臂最大围共12项围度值;采用方差分析和相关分析研究了不同年龄组围度值的变化规律;对国内20个族群的围度值进行了聚类分析.吴语汉族头围值在20~岁组最大,上臂围、前臂围及躯干部6项围度值在20~岁组最小.男女躯干部6项围度值、女性和城市男性上肢的3项围度值均随年龄增长而出现线性增大,乡村男性和乡村女性的头围、小腿围值随年龄增长而出现线性减小.年龄组间围度值的差异多数表现为20~岁组与其他年龄组间,乡村成人围度值的变化比城市成人更加明显.吴语汉族围度值具有蒙古人种北亚类型族群特征.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用皮褶厚度、体脂率法评价江淮地区汉族肥胖的标准,于2010年在安徽滁州和江苏淮安调查了1 426例(城市男性309例,乡村男性414例,城市女性312例,乡村女性391例)江淮汉族成年人的身高、体重、肱三头肌皮褶、肩胛下皮褶,通过身高、体重来计算身体质量指数(BMI),通过肱三头肌皮褶、肩胛下皮褶来计算体密度,采用Brozek公式计算体脂率.用BMI、皮褶厚度、体脂率分别评价江淮汉族成年人的肥胖率.结果表明:(1)江淮汉族男性BMI值为(24.1±3.6)kg/m2,女性BMI值为(23.8±3.6)kg/m2.用BMI法判断,江淮汉族超重率男性为34.7%,女性为30.7%;肥胖率男性为14.4%,女性为13.2%.(2)随年龄增长,肱三头肌皮褶、肩胛下皮褶值、BMI、体脂率增大,身高下降.(3)用长岭晋吉皮褶厚度法判断,江淮汉族肥胖率男性为39.8%,女性为30.4%.皮褶厚度法得出的肥胖率远远高于BMI法,两种方法存在较大矛盾.本研究认为用肱三头肌皮褶与肩胛下皮褶之和来判断中国人群肥胖的标准,男性应该在35~45 mm之间,女性应该在45~55 mm之间选取.(4)用长岭晋吉体脂率法作为判断肥胖的标准,肥胖率男性为43.3%,女性为5.3%.用体脂率和BMI法判断江淮汉族成年人的肥胖存在较大矛盾.长岭晋吉体脂率法男性标准定得太低;女性标准定得太高.本研究认为用体脂率来判断江淮地区汉族肥胖,男性以大于24%、女性以大于28%为宜.  相似文献   

9.
采用随机整群取样调查法,在福建漳州调查了679例汉族成人的6项皮褶(面颊、二头肌、三头肌、肩胛下、髂前上棘、腓肠肌皮褶)厚度,分析成人皮褶厚度值随年龄变化的特征.结果表明:(1)女性各项皮褶厚度值均比男性高,性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城市男性皮褶厚度值高于乡村男性,城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城市女性与乡村女性皮褶厚度之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4)6项皮褶厚度值随年龄增长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面颊、肩胛下皮褶厚度随年龄增加极显著;(5)与少数民族族群的聚类表明闽南地区汉族的皮褶发育具有北亚类型族群特点,与汉族族群的聚类表明男性接近北方汉族男性,女性则更接近南方汉族女性.  相似文献   

10.
在云南省西双版纳与四川省石棉县调查了157例木雅人、120例尔苏人、158例八甲人与71例空格人的皮褶厚度,包括面颊皮褶、肱二头肌皮褶、肱三头肌皮褶、肩胛下皮褶、髂前上棘皮褶、髂嵴上皮褶、小腿内侧皮褶共7项.比较研究了4个族群与我国西南地区15个族群的皮褶厚度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①木雅人、尔苏人、八甲人与空格人男性的7项皮褶厚度均显著低于女性数值;②木雅人与尔苏人的各项皮褶厚度值较接近,二者的面部皮下脂肪堆积水平较高,八甲人身体躯干和四肢皮下脂肪堆积水平优于其他3个族群,空格人的各项皮褶厚度均较小,皮下脂肪堆积水平较低;③同西南地区其他15个族群的皮褶厚度相比,八甲人的数值偏大,尔苏人和木雅人的数值属于偏大或中等偏大,空格人的数值较小;④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木雅人与尔苏人接近,八甲人与四川汉族族群接近,而空格人与云南傣族和云南蒙古族接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