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不同跨临界二氧化碳制冷循环的性能比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建立了CO2制冷循环各个部件的稳态仿真模型,对6种不同的跨临界CO2制冷循环进行了稳态仿真,衡量了吸气回热、回收膨胀功以及二级压缩等方式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二级压缩并回收膨胀功可以大大提高系统的性能;只采用两级压缩而不回收膨胀功,对系统的性能并没有明显的改善;单级压缩时如果系统中带有膨胀机,采用吸气热交换器可以提高制冷量,但对性能系数(COP)值的影响不大;单级压缩不回收膨胀功时,采用吸气热交换器可以大大提高系统的制冷量和COP。 相似文献
2.
根据跨临界制冷循环中二氧化碳在毛细管内流动过程中的状态变化,毛细管划分为超临界气体区、液体区和两相区。针对各分区建立均相数学模型并进行模拟计算。研究结果表明:毛细管内的流动主要是超临界气体区和液体区的流动,两相区的长度短,而且两相区中制冷剂的干度增加快;随着入口温度的升高,超临界气相区长度逐渐增加,而液相区长度缩短,直至接近于0 m,而两相区的长度虽然有一个先增加后缩短的变化过程,但变化幅度小,几乎不变;当其他参数固定时,毛细管总长度随入口压力成比例增长,而与入口温度成反比例增长;此外,当内径或质量流量改变时,毛细管长度变化明显。 相似文献
3.
为提高CO2跨临界循环的效率,降低系统的节流损失,用CO2膨胀机代替系统中的节流阀,并对其回收膨胀功进行了研究,设计和开发了两代CO2滚动活塞膨胀机样机,给出了两代CO2膨胀机的特点,同时进行了试验对比.试验测试结果表明滚动活塞形式的膨胀机在超临界和两相区运行是可行的.第二代膨胀机明显优于第一代膨胀机,可见采取的降低泄漏、减小摩擦等措施非常有效.膨胀机在CO2跨临界循环中运行,存在最佳转速,使膨胀机的输出功率达到最大。 相似文献
4.
利用热力学仿真的方法,研究纯CO2及其与R32,R1270,R290,R161,R152a,R1234yf和R1234ze共7种有机工质组成的二元混合工质下循环的热效率和?效率.研究结果表明:有机工质添加比上限为70%,超过该比例时回热器热侧出口温度过高,导致循环变为朗肯循环;大部分混合工质热效率随一级透平入口压力p4... 相似文献
5.
研究用双缸滚动活塞膨胀机代替节流阀,以提高CO2跨临界循环的效率.为了更清楚地研究CO2双缸滚动活塞膨胀机的工作情况,对其工作时内部的压力场、不同长径中间通道的压力场和湍流强度场进行了Fluent模拟与分析,压力场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膨胀前后容积并非完全等于一级气缸和二级气缸的容积,还应加上中间通道的容积.不同长径中间通道... 相似文献
6.
带膨胀机CO2跨临界热泵系统的模拟计算与实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分析带膨胀机CO2跨临界热泵系统的性能和运行特性,对该系统建立数学模型,将模拟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进行了比较,它们的最大偏差不超过25%.然后,利用所建模型分析了冷却水进口温度和流量,以及冷冻水进口温度和流量对系统性能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对冷却水来说,降低进口温度和增加其流量不仅有利于提高系统的性能系数,而且能够降低最佳高压侧压力,使系统能够在更加安全高效的工况下运行.对冷冻水来说,增加冷冻水的进口温度和流量对提高系统的性能系数非常有利,而对最佳高压侧压力的影响并不是太大.通过对系统的性能进行模拟计算,可为系统的优化设计和操作运行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7.
CO2跨临界热泵双级加热热水系统运行参数分析与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单级加热与双级加热两种形式的CO2跨临界循环热泵热水系统进行分析对比,并对CO2跨临界循环热泵双级加热热水系统进行了运行参数的分析、发现双级加热系统有不同于单级加热系统的规律,前者更为灵活,通过增加预热器,还可适当地提高能效比,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椐使用要求采用不同的热水循环系统和运行参数,使系统达到最佳状态。 相似文献
8.
CO2跨临界单级压缩带回热器与不带回热器循环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别对带回热器和不带回热器的CO2跨临界单级压缩循环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验性能测试。理论分析表明,与不带回热器循环相比,相同蒸发温度下,带回热器循环平均性能提高约4.55%;相同气体冷却器出口温度下,带回热器循环平均性能提高约5.23%。实验测试表明,带回热器循环制热量和制冷量分别平均提高约3.33%和5.35%,制热和制冷性能系数分别提高约11.36%和14.29%。 相似文献
9.
10.
针对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谐振式汽车检测设备 ,建立了汽车不解体时悬架综合性能检测系统理论模型 ,并开发了系统仿真软件 .通过模拟检测分析 ,表明只需检测汽车作用于检测台的压力信号 ,就可以对汽车悬架性能进行有效检测 .该理论模型为我国自行研制该类悬架检测台提供了有效理论手段 相似文献
11.
汽车空调系统动态特性与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制冷系统热动力学为理论基础,建立了包括车厢体在内的汽车空调系统部件动态特性数学模型,对HFC134a汽车空调系统动态性能进行研究.提出了基于车室内热微气候的人体动态热舒适性优化目标函数,利用优化算法结合系统动态仿真技术,对汽车空调系统进行优化分析 相似文献
12.
跨临界二氧化碳汽车空调系统的动态仿真与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跨临界二氧化碳汽车空调系统的动态仿真模型.利用集总参数法和移动边界法分别对蒸发器、气冷器和中间换热器建立了集总参数模型;由于压缩机和节流阀的热惯性较小,利用经验公式对它们建立了准稳态模型.计算结果同实验数据的比较表明,该动态模型能比较准确地体现空调系统实际的动态性能. 相似文献
13.
分体式家用空调器动态仿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了解分体式家用空调器的实际动态特性,需要对空调器的动态工作过程进行仿真.提出的动态仿真模型,主要包括4个基本模块:压缩机、高压侧(包括压缩机壳体、冷凝器和输液管)、低压侧(包括蒸发器、吸气管和集液器)和毛细管.按照开机与停机过程的不同,对于高、低压侧的模型分别采用质量引导法与能量引导法.该模型能模拟包括开、停机瞬态过程,压缩机较长时间工作后及高、低压平衡后的完整的实际动态工作过程.计算结果表明,该模型适用于分体式家用空调器的快速动态模拟,计算值和实验数据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4.
活性炭-纳米二氧化钛复合光催化空气净化网的研制 总被引:46,自引:0,他引:46
以具有直通孔的成型支承体胶粘活性炭)AC)为复合载体,采用浸涂法在复合载体上形成纳米二氧化钛光催化剂薄壳层,制备出可用于室内空气净化的的活性炭-纳米二氧化钛光催化净化网。对净化性能考察结果表明,以功率为6W、波长254nm的紫外杀菌灯照射3h,其甲本净化率为98.8%,三氯乙烯(TCE)净化率为99.5%,硫化氢净化率为99.6%,氨气净化率为96.5%,甲醛净化率为98.5%,一氧化碳净化率为6 相似文献
15.
提出了一种适合于模糊控制空调器参数优化的变群体规模遗传算法--VPGA,通过对二维病态且难以极小化的单峰考评函数--Rosenbrock函数的计算,证明了VPGA较标准遗传算法(SGA)具有较高的全局寻优能力,采用该算法对模糊控制空调器的比例因子进行了优化,并与单形调优法的优化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采用VPGA避免了局部最优问题,同时也提高了收敛速度。 相似文献
16.
杨玉炎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3):30-31
歧管压力表是维修汽车空调系统必不可少的重要设备,空调系统维修的基本作业,例如充注制冷剂、添加润滑油、系统抽真空等都离不开歧管压力表。该文重点介绍了如何利用歧管压力表诊断空调系统的故障,并根据故障的现象,分析了故障产生的原因及排除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二氧化碳干法压裂以液态二氧化碳为压裂液,相较于传统的水力压裂,具有无水相、无残渣、低伤害、增加地层能量等优势,因此应用前景广阔。液体二氧化碳的密度和黏度很小,其携砂能力的大小成为决定压裂成败的关键因素。建立垂直裂缝模型,基于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建立了液体二氧化碳流体和支撑剂的两相流动规律,并利用有限体积法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液体二氧化碳流体的携砂能力要弱于滑溜水。支撑剂在液体二氧化碳流体和滑溜水中的分布特征相似;通过降低支撑剂密度、减小支撑剂粒径和砂比或提高泵注排量可以提高液体二氧化碳流体对支撑剂的携带作用。研究结果可为液体二氧化碳压裂工艺参数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采用分布参数模型的CO2微通道蒸发器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为跨临界CO2空调系统的微通道蒸发器建立了二维分布参数仿真模型,比较分析了适用于不同制冷剂侧的换热关联式,并为此提出了一种修正的换热关联式,以期为微通道蒸发器模型能够获得很好的预测结果.模型中考虑了干、湿工况以及制冷剂进出集液管产生的压力损失对制冷剂侧换热和流动特性的影响.对比分析得出:微通道蒸发器的制冷量和压降在制冷剂侧仿真、实验的相对误差分别小于8.2%和10%,表明所建模型可作为CO2微通道蒸发器的优化设计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采用控制容积法建立四通换向阀动态模型 ,并将其接入空调器动态仿真模型 ,从而建立起研究空调器换向过程动态特性的仿真平台 .通过仿真研究 ,分析了换向过程中制冷系统及阀体压力 ,运动部件位移、速度、加速度等参数的变化过程 ,得出了影响换向可靠性的关键因素 .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CO2流量分配不均匀度对气冷器流动特性和传热特性的影响,建立了跨临界CO2制冷系统的微通道气冷器分解模型. 实验结果表明:随着CO2制冷剂质量流量由110 kg/h增大到470 kg/h,扁平管内最大流量不均匀度由97% 降低到18%,流量是影响不均匀度的重要因素;流量分配不均度对CO2微通道气冷器的流动特性影响明显,而对传热特性影响较小. 比较了不同工况下相应的模拟结果与实验数据,平均换热系数误差为4.82%~38.25%,摩擦系数误差为6.09%~26.65%.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