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姐”文化标举了一场喧闹的全民审丑运动,见证了当下社会波诡云谲的众生相。认同危机滋生大众的生存焦虑,社会价值的迷失导致了审丑膨胀。“姐”文化颠覆传统,引发审美紊乱。我们应当理性客观地认识这一现象,感悟姐“文化”的特质,提升精神品位,化丑为美、趋向崇高。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审美教育发展到今天陷入了一种停滞不前的局面,而学术界将审美教育拘泥于审"美"教育之内,不愿意去扩大其范围是造成这种局面的重要原因。因此,借鉴中外美学家对于审丑教育方面的观点,实时地、适当地扩大审美教育的范围,是消除当代中国审美教育之弊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3.
通过能反映大学生审丑疲劳的麻木、羡慕、忍受和效仿四个维度的测量,总结出大学生审丑疲劳的状况和特点。本研究发现大学生审丑疲劳度呈正态分布,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男女大学生的审丑疲劳度存在显著差异,理科生和文科生的审丑能力基本相同。最后,本文分析了大学生产生审丑疲劳的原因,并提出了四点建议。  相似文献   

4.
论当今文学创作中审美与审丑的失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今一批作家审视与扫描的是丑的东西 ,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私生活的曝光 ,人的兽性、欲望的展示以及存在的荒诞上。这种品味丑、欣赏丑的做法 ,易于把人类引向绝望与虚无。面对文学创作中审美与审丑的失衡 ,作家应当在大众生活中去开掘人的时代意识 ,以及美好的理想信念 ,为人类提供一种新的精神高度 ,以唤起读者对真、善、美的渴望与追求。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以来对欧美文学的研究相继经历了意识形态批评、审美批评,以及关注文本的形式批评等大体三个阶段。相比较而言意识形态批评已经过时,形式批评才刚刚起步,而审美批评最终使欧美文学研究回归到了文学的本体性研究和主体性研究,从而最大限度地遏制了政治对文学研究的干扰,但是,由于美学崛起于近代启蒙运动时期,因此,美学更多关注于对人的启蒙和对理性的张扬,这样,对文学的美学批评研究也就逐渐演变成了对思想史的研究,进而变成了对于人道主义演进史的研究,因而审美批评研究再一次以回归文学的名义远离了文学本身。同时,建立在感官基础上的审美愉悦在商业大潮下很容易蜕变为满足欲望需要的生理快感。审丑虽然也兴起于近代,但是与美学以理性主义哲学作为基础不同,它的哲学基础则是非理性主义,因此审丑批评研究从而把被理性主义所忽略的非理性和超理性现象引入到艺术研究范围。审丑批评打破了所谓艺术就是美、美就是理性偏狭思维模式,为更好地和更深入地揭开文学之所以为艺术的内在秘密,成为可能。从而也就大大拓宽了对欧美文学本身的研究界限。审丑批评是对审美批评研究的一种补充。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文学的创作和审美中是否有个“审丑”问题?其效应如何?这是研究中国古代文论现代化进程中不能忽视的问题。研究文学审美的问题,人们可以尽情发挥;研究“审丑”,似乎就受到种种禁忌。从主体隐秘情感的宣泄,自我审美能力的提高等方面对此进行探索,对文学理论研究领域的拓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文学的创作和审美中是否有个"审丑"问题?其效应如何?这是研究中国古代文论现代化进程中不能忽视的问题.研究文学审美的问题,人们可以尽情发挥;研究"审丑",似乎就受到种种禁忌.从主体隐秘情感的宣泄,自我审美能力的提高等方面对此进行探索,对文学理论研究领域的拓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审丑并不隶属于审美,而是和审美共同构成感性学范畴。由此来观照西方文学史就会发现,整个西方文学史的发展始终徘徊于审美和审丑之间,而不是像“和谐派”美学家们所认为的那样,把西方文学史分成“古代朴素的和谐美、近代对立的崇高(或反和谐的丑)、现代辩证的和谐美”。同时,这种从感性学的角度来分析文学史的方法,也避免了人们在摆脱了意识形态的束缚后,又陷入了把文学史等同于关于主体自由的哲学史误区。  相似文献   

9.
审丑并不隶属于审美,而是和审美共同构成感性学范畴.由此来观照西方文学史就会发现,整个西方文学史的发展始终徘徊于审美和审丑之间,而不是像"和谐派"美学家们所认为的那样,把西方文学史分成"古代朴素的和谐美、近代对立的崇高(或反和谐的丑)、现代辨证的和谐美".同时,这种从感性学的角度来分析文学史的方法,也避免了人们在摆脱了意识形态的束缚后,又陷入了把文学史等同于关于主体自由的哲学史误区.  相似文献   

10.
事物有美也有丑,美与丑的存在决定了人们审丑和审美意识的产生:就汉画“无盐丑女钟离春”来看,中国人受儒家、道家审丑思想的影响,对形式的美与丑并不看重,看重的是寓形之中的“德、神、义”,这种审丑思维意识对于我们今天衡量事物的美丑,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黄蓥 《科技咨询导报》2007,(10):155-155
在内地新闻界,日益明显的新闻娱乐化趋向已形成一种潮流。有人认为新闻的娱乐化必将导致媒介的庸俗化,也有人将新闻娱乐化看作争取受众和市场的法宝。事实上,新闻娱乐化对当代中国大众媒介起到的积极作用十分明显,但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2.
随着科学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生态危机日益严重,欧美作家首先认识到了保护生态的重要性,生态思潮开始涌动,生态文学的作品越来越多。美国著名生态文学作家爱德华·阿比的《孤独的沙漠》强烈体现了生态文学中的审丑意识。美是文学作品研究的永恒的主题,生态文学作品也不例外。首先应是审美的。生态文学作品要描写自然之美、环境之美,更要呵护人类所在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份美。然而生态文学中的审丑意识,更要揭露丑,审视丑,给人以震撼,《孤独的沙漠》中揭露了人性之丑,政策之丑,也描述了自然之丑,这一切丑的揭露和描述都是为了让人们更有心地去维护生态之美。  相似文献   

13.
通俗教育是晚清新政时期倡导开民智、立新民的产物,通俗教育不仅被时人赋予了"普及教育"的重任,还具有移风易俗、改良社会风气、开通社会文明之功效。因此,通俗教育的推行多立足于底层社会,注重与戏曲、小说、演讲等大众娱乐方式相结合,以达到润物无声之功效。这些通俗教育活动虽然没有达到最初设想之成绩,但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对底层民众起到了思想启蒙、普及现代社会文化知识、改良社会风气等作用。  相似文献   

14.
作为喜剧审美客体的“丑”从来都是喜剧美学研究的重要对象,西方美学以及中国传统美学将“丑”定位于“美”的反面的同时也将喜剧中的“丑角”定位于“否定性形象”。这一承袭了几千年的观念在中国当代喜剧美学界受到了质疑:“丑”不是“恶”,“丑角”也不只是“否定性形象”,还可以是“肯定性形象”。无疑这是对“审丑”理论的突破。  相似文献   

15.
数字娱乐产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门类,因此在把握数字娱乐产业的一般产业规律的同时,我们还必须深刻认识到数字娱乐产业的审美经济属性,这是解决我国数字娱乐产业存在的诸多问题,深化产业发展的一个关键。现辨析审美经济与经济审美化之间的区别,进而探讨数字娱乐产业的审美经济特征,在其娱乐消费行为中存在的独特而丰富的感知意义,以及娱乐体验中的程度模式。  相似文献   

16.
蜀乐 《科技资讯》2004,(4):34-36
众所周知,数字娱乐狂潮正席卷着整个世界,并已成为当今网络IT产业中最具商业价值的新兴产业.有关人士预计,未来两年内全球数字娱乐市场规模将达到数千亿美元.在中国电信同步于世界潮流的数据技术支持下,数码娱乐特别是网络游戏在中国的发展更为迅猛,短短几年间全国已经拥有数千万玩家,市场价值达到了数十亿人民币!据专家分析,在2004年该数值还将翻一倍.可见,数字娱乐已深入大众生活!而成都市场在天府热线游戏中心汇同本地媒体和相关企业的精心培育和大力推广下,已经成为全国网络游戏最火爆的市场之一,是商家必争的战略高地,一举一动都将影响到全国游戏市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蜀乐 《科技潮》2004,(4):34-36
众所周知,数字娱乐狂潮正席卷着整个世界,并已成为当今网络IT产业中最具商业价值的新兴产业。有关人士预计,未来两年内全球数字娱乐市场规模将达到数千亿美元。在中国电信同步于世界潮流的数据技术支持下,数码娱乐特别是网络游戏在中国的发展更为迅猛,短短几年间全国已经拥有数千万玩家,市场价值达到了数十亿人民币!据专家分析,在2004年该数值还将翻一倍。可见,数字娱乐已深入大众生活!而成都市场在天府热线游戏中心汇同本地媒体和相关企业的精心培育和大力推广下,已经成为全国网络游戏最火爆的市场之一,是商家必争的战略高地,一举一动都将影响到全国游戏市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近年代,大众对风景园林的欣赏评价和自觉的审美意识,都在遂步地提高。作者对大众景园审美特征、大众景园审美评价构成、大众景园审美基本表现类型和大众景园审美疲劳等  相似文献   

19.
湖南省大众跆拳道的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众跆拳道是以品势和搏击技术为主,以强身健体、防身自卫、娱乐表演等为目的的跆拳道。进几年来大众跆拳道在全国各省市得到广泛开展。本文以湖南省首届大众跆拳道比赛为契机,通过问卷调查法、现场访问等方法,对湖南省目前大众跆拳道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为大众跆拳道有序而又健康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当前媒体的娱乐化发展愈演愈烈,我们的媒介似乎患上了"娱乐综合征",娱乐有演变成媒体最主要功能的倾向。这种发展倾向带给大众娱乐的同时,也会给我们的社会和个人带来诸多困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