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湖北三峡学院学报》2014,(3):F0003-F0003
巴、楚毗邻,人文互动;“巴楚文化”,源远流长。白商周迄今,巴文化与楚文化籍战争、商贸、移民等,在长江中上游文化带与武陵民族走廊文化带内,于长江主线与其支脉清江及武陵山脉、巫山山脉构建的核心空间之中,混融耦合为“巴楚文化”。  相似文献   

2.
关于覃怀文化概念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焦作地区历史文化的称谓,曾出现了多种概念。本文针对各种地域文化称谓,以丰富而厚重的历史史实,从地域的界定、行政建置的设置、文化的内涵、文化形成的标志等方面对焦作地区地域文化称谓进行了多角度、多侧面的探讨,以为:还是以“覃怀文化”的称谓来界定焦作地区的历史文化为最佳的称谓。也只有覃怀文化这一称谓,才能体现焦作地区丰厚的文化底蕴及历史文化的源远流长和丰富灿烂。  相似文献   

3.
源远流长的长江三峡文化,是我国诸多优秀地域文化中的佼佼者之一。它不仅有现代水电文化和大坝工程文化,而且也有闻名于全国乃至世界的早期历史文化,如洪荒时期的旧石器文化、远古时期的新石器文化、上古时期的早期巴文化和春秋战国时期的楚文化等等,都有十分精彩的内容,影响颇大,无不受到人们的赞叹和重视,同新建的三峡水库大坝一样,将永远存在长江三峡文化的宝库中。  相似文献   

4.
楚风的代表是《楚辞》;巴文化表征的却是音乐歌舞(巴渝舞);而蜀文化的本质原是桑蚕文化。由此,从《诗经》“二南”的成因入手,从微观上分析比较了“二南”中的有关篇章,找到了它的共同点和个别性,在比较研究中寻求其三者的交流与融合。蜀王族并非一脉相传,但与楚的先祖却同为颛顼,巴与蜀都参加了伐商之战,后两国皆受封,巴王族由周王朝敕予姬姓并娶姬姓女。巴与楚的官方语言应是中夏系统,而蜀国却有自己的语言文字,然而,这种文化交流又有其深刻的政治、军事背景。三国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巴国成为蜀、楚文化交流的中介,所以,《诗经.周南.召南》就成为巴、蜀、楚文化融合的象征。  相似文献   

5.
“跳丧”又称“打丧鼓”、“跳撒尔嗬”,是流传于土家族地区的一种民间祭祀歌舞。土家“跳丧”与巴楚文化、与土家族特有的宗教信仰、与土家族先祖巴人威武强劲的军阵战舞有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6.
征稿启示     
正《巴文化研究集刊》(年刊)创办于2014年,由国级一级出版社定期出版,每年一期,本刊由四川文理学院巴文化研究院主办,主要发表关于巴文化的前沿研究成果,包括其所涉政治、经济、法律、历史、文学、哲学、社会、考古以及教育等方面的论文、书评、学术综述等。巴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圈层,与蜀文化、楚文化、秦文化、中原文化都有着极其重要和特殊的关系,其历史上巴国辖境曾及陕南、鄂、湘、渝、黔、川等地。为进一步展示巴文化研究成果,促进巴文化研究深度拓展,传承和弘扬优秀的地域文化,《集刊》面向海内外学者诚征优质学术稿件,欢迎广大学者惠赐。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封建礼教文化与楚文化在湘西这一相对封闭地域之相生、相克之过程,来看取沈氏情爱小说伦理化、自由化、情感化之倾向。进而领略沈氏情爱小说的文化再创造意义。  相似文献   

8.
特立独行的楚文化与中原文化有很大的差异。楚文化从强悍桀骜的民族心理和自由激越的文化心态的深层结构上,从浓烈的地域色彩和地方语言上,更从巫祭文化的浪漫激情和审美范畴三方面对楚辞构成巨大影响,使楚辞呈现出神奇迷离的浪漫精神和悲剧情怀。楚辞独特的自由、长短不一的“骚体”形式、“美人香草”复杂而巧妙的象征比喻系统,与《诗经》共同成为中国诗歌的源流。  相似文献   

9.
楚文化物化形象的区域文化特征与民族心理探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从楚文化典型艺术造型研究出发,透过具有代表意义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浅析楚文化物化表层的地域文化特征,探寻楚文明兴盛背后的民族心理和精神象征。  相似文献   

10.
本文指出楚文化之原生形态为苗蛮文化,先秦之楚民族为苗蛮族,楚苗蛮先民即夏商之“古苗”,苗蛮文化有着迥异于中原文化之不同文化内涵,《楚辞》中之“楚声”、“楚语”即“苗声”、“苗语”。  相似文献   

11.
赵容芳 《科技信息》2009,(10):226-226
地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地域风格,不同的民族背景,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熔铸出不同风格的文化。一种地域性歌舞艺术的形成,必然和这一地区的自然环境、文化信仰、生产生活习俗及审美风尚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以地域文化为依托,通过对陕南民间舞蹈内容中博采众长的包容性特点;传统文化信仰中浓郁的巫文化特征以及在演出形式中载歌栽舞时诙谐风趣,含蓄幽默的特点这三个方面来探讨陕南民间舞蹈所具有的独特地域文化特色,从中发现和揭示陕南民间舞蹈的历史价值、人文价值以及审美特性。以此为陕南民间舞蹈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一点贡献。  相似文献   

12.
楚文化精华主要体现为:1)爱国求索的屈原精神。2)理性追求与浪漫风格相结合的楚艺术形式。3)源出巫风巫教的民俗风情。4)奇幻而进取的神话传说。这四个方面共同构建着楚文化的“真、善、美”体系,构筑了中国传统文化宝库。开发和利用楚文化精华为湘鄂经济服务成了当前改革开放搞活经济的重要课题。因此,要使全社会,尤其是社会的决策部门和决策者真正认可楚文化,并将开发利用付诸行动。以文化抬台唱戏,创造良好投资环境,引进外资,是发展荆楚经济的一个好机遇。  相似文献   

13.
关于早期楚文化的认识,学术界长期不甚明晰统一。在对早期楚文化的概念、特征、渊源及其与相邻的别国异族文化的关系的理解和阐发,学者见仁见智、众说不一。早期楚文化问题不能得以解决,也就无法全面系统地阐明楚文化的历史发展。实现早期楚文化研究的突破,一是需要加强薄弱地区考古勘探发掘的田野工作;二是需要汇集整理相关考古资料,深入探索楚文化的渊源,细致辨析早期楚文化的特征,建立较为完整的汉水后段流域(陕东南、豫西南、鄂西北及江汉地区)史前-夏商-两周的考古学文化谱系;三是需要深入开展部族、地域的文化比较研究,阐发相关相邻文化的交流互动关系,全面、准确和深刻地认识楚文化发展的动因和历程、本体的特征和构成、取得的成就和产生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14.
巴楚民族都是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民族,三峡地区作为古代两个民族争夺与交融的特定区域,他们对本地区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过深刻影响。三峡沿江两岸大量的古民居建筑群,作为峡区古代文明遗存的有形实体,其集聚形态、建筑特征都留下了巴楚民族文化的强烈印记。通过对巴楚族源及文化关系的梳理,探究巴楚文化与该地区古民居艺术的内在关系,进一步揭示三峡地区传统民居所蕴含的历史、艺术、文化价值,总结其艺术成就,为研究和保护三峡民居文化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5.
林白是20世纪90年代女性文学最具有代表的作家之一,她以“女性文学”、“个人化写作”等标签受到关注。目前,学术界从女性主义角度对林白小说进行解读的文章很多,但深究其中地域文化特色的论者却很少。林白在许多小说中都展现了桂东南地区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民俗风情,其语言也掺杂了当地的方言俗语,她通过对故乡的回望,向大众展现桂东南地域文化的魅力。  相似文献   

16.
提出了地域文化的相关概述,指出物质元素、民俗元素、建筑元素和历史元素是地域文化的四大构成元素,进一步从物质环境和人文精神两个层面对其进行特征表达,并通过延续传统信仰、满足生活习俗、凸显建筑特色和体现视觉效果等方法来表现出地域文化.最后,具体从地域传统历史、地域民俗特色、地域建筑文化和地域材质利用4个方面,对地域文化在北川巴拿恰商业步行街的应用进行研究分析,通过与当地地域特征的融合而进一步传承和弘扬地域文化.  相似文献   

17.
湖湘文化曾经受到楚文化影响,所以与楚文化有着某些相似性,每当人们在谈到湖湘文化时,总是会联想起楚文化,甚至在许多人的心目中,湖湘文化就是楚文化的一个子系统,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认识。虽然湖湘文化与楚文化有着某些相似性,但实际上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文化。两者在历史渊源、地域范围上完全不同;在民间宗教与习俗、文化精神、近现代的事功、方言、饮食习惯等与各自精神特质密切相关的方面均有着很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种文化唯物主义理论,在西方流行的“文化进化论”中有一些成分值得中国地域文化研究加以批判借鉴。其中,“文化生态学”和“文化进化能量法”以及“新进化论”等学说,均在一定的程度上与唯物史观有所契合,对我们解剖中国地域文化的异同提供了某种基本视角。  相似文献   

19.
楚辞研究中,有关中原文化与楚文化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学者们争论不休的热点问题.这一争论贯穿了两千年的楚辞研究史.我曾长期关注于中原文化、楚文化与闽南文化研究的状况,从而意识到,可能从族群心理研究的角度,能够解开楚辞研究中长期争论不休的中原文化与楚文化的关系之谜.  相似文献   

20.
在鄂西南地区建设"湖北三峡城市群",无疑是一个具有战略眼光和战略意义的决策。这一区域不仅具有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还有着极其丰厚、极富现代价值的文化资源:悠久的历史文化、浪漫的巴楚文化、典型的三国文化、创始的神农文化以及富于神奇色彩的山水文化,足以装点"三峡城市群"的门面,提高城市群整体形象的文化品味,也可以提升"三峡城市群"的综合竞争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