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重庆市北碚区观鸟生态旅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重庆市北碚区鸟类为研究对象,在全面分析鸟类资源状况、可观赏性的基础上,结合鸟类旅游开发的若干原则,分析了北碚区发展观鸟生态旅游的潜力因素以及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对观乌生态旅游开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郴州市生态旅游开发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郴州市旅游资源具有鲜明的优势,但旅游开发现状还存在诸多问题。对郴州市旅游资源的开发可采用生态旅游为重点的方式进行,开发过程中应坚持保护性开发的方针,突出生态旅游的文化内涵,推出特色生态旅游产品,开辟精品生态旅游线路,实施“大旅游”格局的战略构想。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栾川县为例来阐述县域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经验,具体从分析栾川县生态旅游资源的特色入手,进而总结了栾川开发生态旅游资源的经验,提出在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中要加大对旅游的重视程度,完善旅游管理体制,加强宏观指导,发挥县域资源优势,全力开发生态旅游产品等建议,希望能对国内其他县域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白水台作为我国最大的冷泉型淡水泉华台地和纳西族东巴文化的发祥地,其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资源异常丰富,因而在开展生态旅游方面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该文针对白水台景区的特点和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提出以下开发模式:钙华景区生态旅游开发模式、原始森林生态旅游开发模式、雪山和瀑布生态旅游开发模式,此外对白水台在开发生态旅游资源过程中所应注意的问题作了说明,以达到在保护其资源的前提下实现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重庆市生态旅游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生态的角度来开发旅游项目,优化组合和包装生态旅游产品,关系到重庆市旅游资源的保护和旅游业的发展,关系到重庆市的经济发展.本文根据重庆市现有的旅游资源,论证了重庆市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并提出了几种旅游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6.
在双台河口自然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应注意正确处理保护和旅游的关系,以系统工程原理和生态学原则开发旅游资源,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建立完善的生态旅游管理体系,狠抓生态旅游中的环境教育,充分认识自然保护区旅游业的负效应,采取切实有效的保护开发措施.  相似文献   

7.
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是河南省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品种最齐全、综合品位最高的区域.通过对伏牛山区域生态旅游资源的调查,着重研究和分析了伏牛山生态旅游开发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生态旅游开发应采取打造和谐共生的区域环境、强化山地旅游的基地服务、完善山地旅游经营系统、建设回归自然的旅游意境等策略,科学合理的实现伏牛山的生态旅游平衡.  相似文献   

8.
宁夏南部山区生态环境脆弱,社会经济落后,同时又是生态旅游资源富集区,实施生态旅游开发将对发展地方经济和提高民众生态环境意识有重大意义.近年来,宁夏南部山区生态旅游业已有所发展,但对生态旅游资源尚未进行科学评价,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宁夏南部山区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全面的定性评价.结果表明,宁夏南部山区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应加强旅游管理,把保护生态环境和生态旅游资源放在首位,实行生态旅游资源有层次有重点地开发,改善旅游基础设施,营造良好的生态旅游环境.  相似文献   

9.
生态旅游开发对促进山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以漳州市长泰县为例,分析了长泰县构建生态旅游体系的资源现状,从旅游资源的整体布局和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旅游产品入手构建长泰生态旅游体系.  相似文献   

10.
生态旅游已成为当今世界旅游发展的主要趋势,也成为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湿地资源开发的有效途径。鄱阳湖南矶湿地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开展湿地生态旅游的巨大潜力。通过分析其资源环境特点以及旅游开发现状,提出政府(保护区)、旅游企业和当地社区三位一体的旅游开发模式,并从功能分区、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社区参与旅游发展和湿地资源环境保护等4个方面重点论述了南矶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的实施途径,以期为南矶湿地资源的保护性开发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1.
王嘉  孙铭  江英英 《江西科学》2012,30(2):265-270
鄱阳湖是我国"最后一盆清水",保护鄱阳湖生态环境的责任和意义极其重大。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规划的实施,为鄱阳湖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良好机遇,也提出了严峻挑战。站在积极的生态环境保护角度,要重点抓好以水质为中心,以板块为区划,以生态为制约,以准入为手段4个方面,从而使得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在发展中保护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2.
基于鄱阳湖流域2005年、2010年、2013年土地利用数据,利用GIS数据处理和空间分析技术、修正Costanza方法定量计算鄱阳湖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系统地分析了鄱阳湖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基本特征和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鄱阳湖流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2005年、2010年、2013年全流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分别为3 935.94亿元、5 855.94亿元、7 215.37亿元,其中林地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贡献率最大,而水域面积的变化是影响生态价值变化的主要因素; 2)各子流域中赣江流域的生态价值最高,其次是鄱阳湖区,而饶河流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最低,各流域内上中下游的生态价值分布特征也各有不同; 3)鄱阳湖流域生态价值空间分布出现明显的不均衡性,鄱阳湖及附近区域要远远高于其他地区,而各流域之间的相对差距和绝对差距则是呈现先扩大后缩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生态补偿是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中重要手段之一.逐步建立和完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补偿的机制化和法律化,是保护鄱阳湖及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重要保证,才能促进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保障和谐社会的建立.本文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例,分析建立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必要性及重要性,提出完善对策,解决生态建设过程中各方主体之间的利益协调问题,从而保证生态建设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4.
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国际重要的湿地。前不久,温家宝总理就鄱阳湖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作了重要批示,要求保护好鄱阳湖这“一湖清水”。公众对鄱阳湖环境保护意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鄱阳湖环境保护事业的成败。而提高公众环境意识,培养公民环境道德,最主要的途径就是有效开展对公众的鄙阳湖环境教育。  相似文献   

15.
鄱阳湖最小生态需水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基于鄱阳湖水文特征,建立鄱阳湖最小生态需水计算模型。研究将频率95%对应的水位为湖泊最低生态水位,根据鄱阳湖水位-面积关系曲线,得到对应的鄱阳湖湖区面积为1 503.9 km~2。通过折算将水面蒸发转换成湖面蒸发,得到湖面净蒸发量为483.09 mm,湖区年最小生态耗水为7.3亿m~3。采用计算河道内生态需水的方法计算出湖生态需水,运用最小月平均流量法、逐月最小流量法、Tennant法、90%保证率最枯月平均流量法和90%保证率逐月流量法等,对出湖河道生态需水进行计算,并用Tennant法对结果进行评价,通过分析比较得出90%保证率逐月流量法更适合确定鄱阳湖出湖最小生态流量,得到出湖最小生态需水为777.1亿m~3,最终得到鄱阳湖最小生态需水为784.4亿m~3。研究结果对鄱阳湖流域生态保育、水生态与水环境保护及水资源管理,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屏障建设就是构筑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安全体系,保障区域可持续发展。以2010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境卫星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叠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DEM高程数据,提取森林、灌丛、农田、湿地、草地、城镇、裸地7种生态类型为一级生态系统,依据不同生态系统构成及占有率,划分了森林、农业、湖泊湿地3种生态资源类型的6块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重点生态屏障区,并针对不同生态资源类型提出相应的建设对策。  相似文献   

17.
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对水生生物影响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坚持生态立省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水利枢纽工程方案实施后,仍有长达半年多的"江湖"隔断时间,其水位将常年维持在16.0 m左右,这将直接淹没16.0 m以下的在天然状态下随着枯洪季节而变化形成的草滩、沼泽和浅水洼地等独特湿地自然景观,湖泊水域面积增大,洲滩湿地面积减少,从而对鄱阳湖水生生物环境带来不确定的影响。通过工程可能对浮游生物、底栖生物、水生植物、鱼类及珍稀生物的影响进行分析和探讨,认为工程实施后,一方面整个湖区水体初级生产力提高,饵料生物资源量较建坝前会有较大的增加,水生维管束植物会发生结构调整和生物量变化,底栖生物有增大的趋势。枯水期的蓄水可使鄱阳湖多年平均浅层水面扩大;内湖水位稳定,有利于湖区鱼类资源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江湖季节性连通有利于保持长江与鄱阳湖物种遗传与生态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潘克森 《江西科学》2013,(6):868-870
简述了文化在支撑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作用,提出了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除了应该用物质形态或技术的层面来支撑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还应该多用制度文化、生态文化、低碳文化和古色文化等价值理念来支撑鄱阳湖“一湖清水”的保护.  相似文献   

19.
从城市生态空间概念出发,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市为例,阐述了城市生态空间对生态环境构建的影响,提出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市生态环境构建的途径,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示范区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20.
关于鄱阳湖退田还湖区生态农业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元柱  黄精明 《江西科学》2001,19(3):181-184
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泊,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尤其是水资源;它又是通过吞吐型湖泊,对长江洪水具有重要的、不可或缺的调蓄功能。因此,在鄱阳湖区实施生态建设,恢复湖泊的生态功能,保护与合理利用其湿地资源,发展生态经济尤其是生态农业,对于江西乃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就鄱阳湖退田还湖区如何通过生态建设,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并与调蓄洪水、控制水旱灾害和血吸虫结合起来,发展生态农业这一课题提出了技术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